三、凤凰涅 般化身西北
西北联大分两次分立:第一次是工、农两院的分立;第二次是西北大学的“令改”和师范学院、医学院的分立。然而,这种“分立”,却又同时伴随了新的“联合”。因此。应该辩证地认识西北联大的这种分分合合,不能简单地以“好”与“不好”, “解体”与“结束”来判别这种“分”与“合”。其实是,合中有分,分中有合。西南联大的合中有分、南渡北返和西北联大的分中有合、扎根西北,同样精彩,同样是一曲壮美的历史乐章。
西工是第一个自西北联大母体分出并独立的学院,却又合入了东北、中原新的高校。1938年7月27日,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令:“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与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及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李书田初任筹备主任,赖琏、潘承孝相继任院长。其地址,教育部初定设于岷县或天水,但实际上一直以在西北联大借用的意大利天主教堂之一部做院址,即汉中城固县东南部的古路坝天主教堂(今城固县城南20公里处董家营乡古路坝村)。初设有土木、电机、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八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西工与西大等西北五校关系极为紧密,一度甚至两校共有一位校长。其中赖琏任西北工学院院长任内,于1942年春至1943年12月,一身两职,同时兼任西北大学校长。直到1943年底潘承孝继任西工院长后,教育部始准予他辞去院长兼职。西北工学院前承北平大学工学院,复汇入东北、中原工学高等教育,形成了土木、矿冶、机械、电机、化工、纺织、水利、航空、工业管理,以及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完整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从而奠定了西北高等工程教育和工程学术的基础。
西农是与西工同时自西北联大母体分出并独立的学院,却又合入了北平、陕西新的高校。1938年7月27日,开始筹备由西北联大农学院、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合组的西北农学院,1939年4月20日教育部宣布撤销筹委会,正式成立。原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辛树帜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北联大农学院原院长周建侯教授等为委员。设有农艺学、森林学、农田水利学、畜牧兽医学和农业化学等六系和农业经济专修科。1940年增设植物病虫害系、农业经济系。1941年增设农业科学研究所农田水利学部。1946年增设农业机械学系和农产制造学系。西农新联合体的诞生,提升了西北农林高等教育由专科过渡到本科,也使战时“流亡高校”居有定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由此奠定了西北农林高等教育体系。西农在专科学校时即与西安临大有密切联系。其一是西安临大之前,已经与临大五大前身之一——以北平大学研究机构为基础创建的北平研究院发生合作关系;其二是,与西安临时大学和西北联大也有频繁的教学与学术交流。
1939年8月8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改为国立西北大学。按照《国立西北大学组织规程》,学校“以研究高深学术,陶铸健全品格,培养专门人才为职责”。赖琏校长补充提出“远观周秦汉唐之兴盛,环视大西北区域之雄伟,应以恢复旧的光荣,建设新的文化为己任,为最高理想”。初设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外国语文学系、历史学系)、理学院(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质地理学系)、法商学院(法律系、政治系、经济系、商学系)三院12个系,另有与西工、西农合办的一个先修班。1944年9月奉教育部令,文学院添设边政学系。1945年奉教育部令增设教育学系。1946年5月奉教育部令,西医汉中部分自1946年度起并入西大。8月1日,自联大分出的西医正式并入西大,为医学院。1947年初,报教育部批准,理学院地质地理系分为地质、地理两系。1947年12月报经教育部批准,原隶属文学院之边政系,改属法商学院。西北大学在陕南由西北联大改设同样伴随了新的“并序连黉”,前后合合分分,并入或分出了30余所大中专学校。它在战后迁建西安陕源西大原址办学,标志着京陕两源的合流,激活了本已奄奄一息的西北大学陕源,形成了“学源于京,地缘于陕”的基本形态,同时也形成了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完整的基础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西北高等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学术的基础。
西医于1939年8月8日完成独立设置,同样也伴随了新的联合。1945年兰州的西北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并设西北医学院兰州分院。1946年8月1日并入西大,并由汉中迁回西安,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由此,有了较大发展,使其初具规模。1947年,始下设医学研究所。1947年11月在西安建成西北大学附设医院并开诊。1949年8月将陕西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并入西北大学医学院。迁回西安后,以西安总医院为实习基地。西医保存我国最早的医学高等教育火种,汇入陕甘医学教育,奠定了西北医学高等教育和西北医学科学的基础。
西师于1939年8月8日分出独立,校址仍在汉中城固文庙旧县学内,与西北大学隔街为邻,联合办学。1944年11月西师全部迁移兰州,教育部将其城固校址全部赠予西大。1944年城固分院学生全部毕业,宣布撤销城固分院。1946年7月下旬,教育部电令西师继续独立设置。其相继设有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教育、体育、家政8系,及劳作、史地、理化、国语、体育5个专修科,以及师范研究所、附中(由西北联大高中部改称)、附小、附中师范部、劳作师资班、优良教师训练班和先修班等。城固时期的西师与西大,可以说完全处于合而未分的状态。其文、理、教育和各科学生的宿舍、教室、图书馆、操场都是与西北大学合用,合聘教授。西师为陕南、甘肃地方文化与西北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西北地区高等师范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国首次由“教育学院”规范为“师范学院”并创制办学规则的五所大学(中央大学、西南联大、西北联大、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之一。
矫正以往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面向西北均衡展布,服务于西北,建设西北,是国立西北五校最大的共性。国民政府行政院确定“为发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边省文化起见,拟令该校院(西北联大)逐渐向西北陕甘一带移布”。1938年,西安临大南迁汉中以后,西北联大徐诵明、陈剑翛二常委赴汉口面谒教育部陈立夫部长汇报工作与请示今后工作时,本有继续向四川迁移的设想,但陈立夫部长指出:“西北联合大学系经最高会议通过,尤负西北文化重责,钧以为非在万不得已时,总以不离开西北为佳”;他顺便还提到入川大学过多,“并无余地容纳”。徐诵明也总结指出:“任何学校所在地,均当与文化中心及经济中心发生迅速联络”,亦即应主动融入地方,成为所处地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担当起教化一方的责任。这是西北联大后继学校——国立西北五校的重要特征之一。
抗战胜利前后,北平大学永远留在西北,文理法商主体和综合属性被西北大学所继承。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迁回原地复员。国立西北五校分别自陕南迁兰州、西安、咸阳或武功办学。实际上,这些子体院校的创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即保存、激活或汇聚了更多的地方高等教育的“小江”“小河”,这既保存了我国最早的综合性高等教育和最强的工科,以及矿冶高等教育、师范高等教育、女子师范教育、医学高等教育、农学高等教育的火种,借西北联大之“壳”得以保存和延续,同时也在国土面积占全国1/3、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1/3、古代四大文化(中原文化、古希腊文化、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和印度文化)、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交错的西北地区创建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其意义远比在平津沪沿铁路线或大江流域“重床迭屋”式建大学的意义深远得多。东南与西北风气悬殊,风霜之苦,跋涉之艰,与鞍马之驰骤,食麦饮酥之淡泊,皆西北之所长。民国初年的陕源西北大学创设会会长张凤翙就认为:交通便利之省份,设立大学尚可缓图,若西北则地方如此辽阔,关系如此重大,人才如此缺乏,求根本之解决,必赖大学之发生。这关乎于现时之建设、关系于将来之建设、关系于外部之防御。看来,在西北创建现代高等教育,是百年来数代有识之士的梦想,而正是西北联大的“并序连黉”、扎根西北,实现了这一百年梦想,从而奠定了21世纪西部大开发的一支重要的文明根基。
西北联大及其后继院校在高等教育上获得极大成功,做出重大贡献:
其一是形成了南郑区、昆明区、四川区三大战时高等教育基地,实现了从“点线大学”向“面的大学”的转折,而且形成了“尤负西北文化重责”“要负起开发西北教育的使命”;形成西大“恢复历史的光荣,创建新兴的文化”, “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北最高学府”的思想;西师“负起西北中等学校师资训练之重大使命”的思想;西工“奠立西北工程教育之基础”的思想;西农负起“领导西北农业建设之责任”, “成为全国最完善之农业学府”的思想;西医“以培植医学专才,发展西北卫生事业,促进民族健康为职志”的思想等。由此,渐成一种战略责任与使命,在教化一方、为西北地方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践中发生了重要影响。
其二是,形成了融汇世界教育办学的宽广视野,提出:“当本‘天下一家’与‘世界大同’之理想,努力争取人类的互助合作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为世界和平计,为将来大同计”, “教育家的眼界”“不能不注射于世界教育”; “未敢以自满,且以世界学术进步之速,时以落后为惧”, “俾渐渐走入世界学术之林,肩负挽救国家之重责”;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不同教育思想“可以充作吾人参考资料及研究方法”; “研究东西学术,融汇现世界之思想”为建国先决条件的思想,等等。而且,黄文弼在推动中西历史考古学融汇、黄国璋在推动中国古地理学与世界新地理学的融汇、黎锦熙在面向世界科学的新趋势,推动“地志历史化”和“历史地志化”方面,作了与世界学术融汇的有益尝试,各个后继院校也有着丰富的国际学术交流实践,是为其重要办学成就之一,至今仍有其重大借鉴意义。
其三是开创我国西北新学制,存续中华民族文脉的根基,奠定近现代西北高等教育格局;形成705名教授、副教授和2 169名教职员的师资队伍,奠定了我国西北高等教育的师资基础;培养9 015名文理工农医师范各科学生,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人力资源基础;向抗日前线输送400余名高学历青年远征军战士;首创我国高等教育训导制,发展导师制;五校首批实施我国第一个《师范学院规程并办法》,并成为我国六大师范区中地域范围最大的师范区;开办我国最早的师范研究机构与研究生教育;创立我国最早的两个考古学学科之一;创办我国最早的两个边政学系之一;开展我国北方最早的电化教育;第一次提出中国申办奥运会;赢得我国第一个国际篮球比赛冠军;赢得第一个远东运动会长跑冠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