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基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它就是为工人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是与时俱进开放性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要对马克思主义给出一个简洁的定义并非是容易的事情。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这里列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体系”,而不是马克思言论的总和。

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结果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学说。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社会科学理论,它的产生创造了人类思想上的多项伟大变革。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为唯心的,马克思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在历史领域,无论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唯心的,马克思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历史领域,实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看,它改变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维护资本家的统治,对政治经济学规律的遮遮掩掩,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和客观性。从科学社会主义来看,改变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基石上的不充分以及未来理想社会蓝图的空想性,找到了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的现实路径和依靠力量。

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即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由他们的拥护者、继承者所发展了的思想理论体系,是国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理论和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一词最早也不是在正面的意义上提出并开始使用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成自己世界观和理论体系的过程中,一开始是用“共产主义”而非“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等概念来进行表述的。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并发表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其中,一开始选用的术语就是“共产主义”。他们指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只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派别在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共产主义理论的争论、斗争中纷纷破产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开来,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作为同义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才开始使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以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恩格斯在1872年的《论住宅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他说:“德国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即关于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必须实行专政以过渡到废除阶级并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的过渡,这种观点在《共产主义宣言》(即《共产党宣言》)中已经申述过并且以后又重述过无数次。”① 后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便多次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以区别于空想社会主义和其他的社会主义派别,并论证和说明了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程。此后,“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两个概念便作为同义语广泛使用和传播开来。

“马克思主义”一词最早是在19世纪70年代由马克思的反对派提出来的。马克思的反对派于19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一词并作为贬义词在他们的著作中广泛使用,用以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其理论内容受到严重歪曲。如1877年2月,杜林分子恩斯写了一篇题为《恩格斯对人的健全理智的谋杀,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在科学上的破产》的文章,严重歪曲马克思主义,恶毒攻击恩格斯本人。对此,马克思提出尖锐批评。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曲解,马克思坚决予以否认,指出:“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到了1883年,马克思去世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阶级运动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时,考茨基率先在正面的意义上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逐渐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特色越来越搬进我原有的历史观”。到了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明确肯定并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一词。他指出:“这个派别主要是同马克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无论是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理论范畴还是作为一种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只是到了这个时期即19世纪后期才在恩格斯那里获得了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才在欧美许多国家的工人运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表述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所使用的词语、概念和范畴(也可以说是他们的思想理论体系形成、成熟和完成的阶段性划分标志),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世纪40年代到1872年恩格斯提出“科学社会主义”范畴以前为第一个阶段,这时他们主要使用“共产主义”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和理论;1872年到1883年考茨基率先从正面意义上提出“马克思主义”范畴以前为第二个阶段,这时他们主要使用“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概念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此时已出现“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但是,是由马克思的反对派在攻击的意义上使用的,所以此时的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不使用这一概念);1883年马克思去世之后的理论发展和概念表述为第三个阶段,这时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者大都在正面的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概念,并把其作为同义语来表述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思想理论体系。从此,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国际工人阶级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并广泛传播发展起来。

(三)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诞生时起,就牢牢地扎根于社会实践的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这是它坚不可摧而又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充实、扩展、丰富、完善它的科学观点和理论内容,以保证马克思主义得到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扎根于实践之中,并不断地根据实践检验、发展自己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创立了崭新的科学理论,而且在组织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从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创建,到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巴黎公社的建立,都是在他们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走向运动的结果。187 1年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政府对革命者疯狂地迫害、围剿和对马克思主义不停顿地攻击,加上机会主义的分裂活动,第一个国际工人运动组织即“第一国际”解散,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转入低潮。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灰心丧气,他们不仅利用低潮时期进行了艰巨的理论研究工作,而且直接指导各国群众性工人政党的组织建设,终于迎来了工人运动的新高潮。就在马克思逝世后不久,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的工人国际——“第二国际”于1889年成立了。在恩格斯的亲自指导下,第二国际前期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恩格斯逝世以后,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思潮又一次泛滥起来。第二国际发生了分裂,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陷入破产。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此而窒息,相反,它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同国际资产阶级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坚决斗争中,把自己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的历史条件以及俄国的实际,揭示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取得胜利的理论,并创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列宁写下了大量著作,总结了许多新的理论。特别是关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关于无产阶级的战略思想、建党学说,有关新经济政策的理论,以及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等,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以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和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毛泽东思想着重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革命军队建设与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党的建设、军事斗争、哲学思想等诸多方面,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着重解决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理论,在当代中国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就实现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依法治国、宣传思想工作、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党的建设等,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得不谈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界有诸多争论。一般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历史文化背景下,共产党党内外一批知识分子植根于时代变化并以西方哲学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和分析社会现实的产物。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既不同于第二国际又区别于第三国际;他们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既不同于资产阶级思想家又区别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因此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地域性限制——产生于并发展于西方,又有特定思想内涵——与正统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不同;既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又批判马克思主义,宣扬马克思主义开放性、多元化,主张用各种西方社会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既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又批判现实社会主义。从总体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西方社会思潮之一,又是一种具有非马克思主义倾向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进程表明,它绝不是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推动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人类解放斗争实践的发展;科学文化实践的新成就;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比较和斗争;不断克服马克思主义内部各种错误倾向,特别是那种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教条化的倾向。我们期待习近平同志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