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古怀远堡历史悠久,相传为神鹤所托,周有东门梁、岗家梁、白家梁(现名柴兴梁)三梁环抱,东门沟、寺佛峁沟、大坝沟三沟缠绕,东山、西山对峙,芦河(昔称圁水)如太极图沿城根北流。此堡始建于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城建山上,系极冲上地。周二百七十步,东、南、北三门,楼铺一十二座。隆庆六年加高一丈五尺,万历六年砖甃牌墙垛口,加高六尺。边垣长四十三里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
镇境最早出现的行政建制是清朝雍正九年(1731)始设怀远县,其县治即在怀远堡。民国三年(1914)改为横山县,后因镇政府驻地位于横山县城而得名“横山镇”。
原始社会,境内已有人群繁衍生息,古代曾是不同部落更迭和多民族汇聚的地方,有过“蒙人游牧”“华夷杂处”时期,最终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格局。千百年来,山川几经沧桑,人民饱尝忧患;猎狩牧耕,迁徙往还,争战厮拼,屯戍开发,历代英豪各展雄图,八方移民共创基业;多民族血缘,习俗交相渗透,中原、边塞文化互相融合,渐渐形成当地固有的历史风貌。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镇境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之一,民主运动、生产建设蓬勃发展,人民较早沐浴新社会的雨露阳光。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谱写了一曲曲震古烁今的壮歌。
一
横山镇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炎黄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秦属上郡肤施县。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在统万城建大夏,本境归大夏。北宋属永兴路延安府绥德郡。南宋为金地属鄜延路绥德州。元为陕西行省延安路米脂县。明属陕西省榆林卫。清属榆林府怀远县、怀远堡。1914年怀远县更名横山县,境属横山县。1946年设城市区。1956年属横山县直属乡。1958年11月设城关人民公社。1958年12月榆横并县,本境属榆林县。1961年9月复县改属横山县。1984年2月废人民公社设横山镇至今。
境内行政区划随着管理体制的改变多次更替,现设王圪堵、吴家沟、李界沟、张家坬、梁家湾、李家坬、柴兴梁、邵家坬、高家坬、古水、元坪、红石峁、张山、九川府、祁家峁、杏条梁、小王地、石窑则、沙坪沟、魏墙、马家梁、砖梁、兴丰、顾兴庄、高峰、盘峰、创业、吴东峁、曹阳湾29个村民委员会及16个居民委员会。
辖区总人口9.981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9497万人,城镇化率69%。另有流动人口3.0321万人。总人口中,男性5.2445万人,占53%;女性4.7373万人,占47%;14岁以下2.3609万人,占23.65%;15—64岁6.8403万人,占68.53%;65岁以上7806人,占7.82%;人口自然增长率6.8‰。
二
横山镇位于陕西省北部西侧,芦河下游、无定河中上游,东经109°07'44"—109°25'40",北纬37°53'46"—38°04'40"。东与波罗镇、殿市镇接壤,南连赵石畔镇,西接雷龙湾乡,西北与榆阳区毗邻。镇政府驻地李家坬村,距榆林市区60公里。电话区号0912,邮政编码719199。
新中国成立前镇境地域宽广,含今殿市镇、韩岔镇、赵石畔镇、波罗镇、雷龙湾乡及榆阳区的红石桥乡、巴拉素乡、补浪河乡,靖边县的黄蒿界乡、红墩界乡,内蒙古的纳林河乡、河南乡部分区域,约10倍于今。随时代变迁,镇境渐小,今东西最大距离35.6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8.8千米,土地总面积360.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8.6%,在全县13个乡镇居第2位。
本境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无定河主要支流芦河下游,芦河以东为丘陵沟壑区,以西为风沙区,地势略称东南高西北低,地面高程一般110—1350米。最高点位于小王地村墩梁,海拔1423米,最低点在创业村大峰则,海拔992米。
本境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夏季日照强,秋季多雨,冬季干冷少雪。年平均气温8.6℃,1月平均气温-6.6℃,极端最低气温-29.0℃(1954年12月8日),7月平均气温23.4℃,极端最高气温38.4℃(1960年7月3日)。生长期年平均208天,无霜期年平均146天,最长164天,最短11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815.8小时,年总辐射139.2千米/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为239天。年平均降水量397.8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687.1毫米(1964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165.3毫米(1965年)。
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主要河道有无定河、芦河,芦河自古水村入境由南向北至石马坬入无定河,境内长27千米,流域面积360.6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元坪河。
自然灾害有干旱、风沙、冰雹、霜冻、雨涝、狂风、病虫害等。旱灾最为频繁,每年均有发生,向称“十年九旱”。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1975年,波及全境,农作物减产五成。
自然资源颇丰。部分物产具备一定优势,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炭、天然气等。其中煤炭储量3.09亿吨,辖魏墙、张家坬两个自然矿区,井田面积96.1平方千米。天然气地质储量0.23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古水村一带。地下资源可利用量为1540万立方米。野生中草药有茵陈、远志、甘草、麻黄、地肤子等。野生动物可供猎用的有野兔、山鸡、岩鸽等,野狐、鼬(黄鼠狼)鲜有,狼、豹等已绝迹。境内日照时间长,光能充沛。王圪堵水库建成后,其库容量3.89亿立方米,可利用水力建发电站。
三
纵观古今,镇境人民具备勤劳、务实、淳朴、耿直、善良的品格,富于勇敢进取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明末,生在米脂李继迁寨的李自成高举义旗,吊民伐罪,率大顺军攻陷京师,推翻明王朝。北伐战争之际,在黄埔军校读书的杨开山,积极参加国民革命军进行东征、南征,肃清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后在《北伐宣言》感召之下,又参与了汀泗桥、贺胜桥两大战役,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战争做出了贡献。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诞生,大革命潮流波及陕北,在这封闭小县城的横山一高,涌现出鲁贲、鲁动之、谷奇峰、范希芳、李回春等一大批中共党员,传播马列主义,点燃革命火种,为创建陕北苏区立下丰功伟绩。在解放战争时期,高增岳、吴亚雄、杨玉春等先烈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宝贵的生命。
1949年后,镇境亦走出去许多学有专长、行有建树、成为各条战线上的栋梁之材。
四
镇境地原处边陲,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较慢。但新中国成立后,全镇人民为改变面貌,坚持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各项经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45.4万元,农业占95.37%,工业占4.62%。1952年,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后,工农业总产值上升为72.7万元。1957年城乡生产资料所有制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工农业总产值为100.8万元,农业占89.48%,工业占10.51%。1958年“大跃进”,经济效益下降,经过三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4年工农业总产值回升到150.1万元。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干扰和自然灾害影响,经济状况随之波动,但呈上升趋势,到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760.5万元,农业占82.18%,工业占17.8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全镇工作重心,随着农村、城市改革浪潮到来,各经济行业贯彻“改革开放搞活”政策,摸索前进,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经济,经济建设日益活跃。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69.2万元,比1978年增长4.13倍,比1949年增长36.76倍。
本镇历来以农为主。过去,因水土流失严重,生产条件简陋,耕作技术落后,长期广种薄收。为改变农业环境,广大农民坚持治山治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至2013年,累计兴修梯田1.6万亩,坝地0.5万亩,水地1.8万亩。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和科学种田方法广泛采用,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全镇耕地面积8.2万亩,人均1.28亩,以种植玉米、豆类、土豆、蔬菜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4.5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农民人均纯收入7100元。生产粮食2.7万吨,人均475千克,其中土豆0.7万吨,谷物0.5万吨,玉米1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豆类、蔬菜。其中,豆类种植面积3.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0.56万亩,产量1.12万吨。畜牧业以猪、羊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8.893万头,年末存栏8.2万头;羊饲养量22.5万只,年末存栏22.89万只;家禽年饲养量3.63万羽,上市家禽2.4万羽。畜牧业总产值3780万元,占农业产值41%。截至2011年年末,林业累计造林25.3万亩,其中防护林21.3万亩,经济林4万亩,住宅四旁树木1.35万株,林木覆盖率19%,活立木蓄积量3.9万立方米。草地18.8万亩,林草覆盖率32.3%。水果主要品种有苹果、梨、杏、桃、枣。
近年来,横山镇党委、政府,按照横山县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加大本镇境内封山禁牧督察工作的力度,使其成为常态化、规范化的管理,有效地推动了羊产业的发展。
工业基础薄弱,没有现代大型工业。旧日只有家庭手工作坊,诸如:铁匠有张长宝、郑怀亮、王满招、董永和等;木匠有李治义、杨世德、杨世忠弟兄俩、李生明、周振业等;银匠有吴银祖、吴金祖弟兄俩;小炉匠有高玉玺;毡匠有李春龙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手工作坊逐步联营,整合为铁业社、木业社、箩纱社等合作性质的民营小企业。20世纪70年代由镇政府组织办起了农机具修配厂,配备了厂长、技术员,在镇政府的南侧盖起了厂房,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由李家坬村组建起了建筑工程队,在李庚雄、李生明、杨来贵、李广等人的有效经营下,短短的三年时间该工程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有资质,并能承揽大型建筑工程的横山县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其注册资金1000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镇境多村办起了机砖厂和楼板厂。李家坬村的郭应安、李生正,柴兴梁村的李二牛、陈俊明,李界沟村的曹培君,张家坬村的曹又军、张鹏亚,古水村的吴伟亚等共办起机砖厂14个;还有吴家沟村的曹世光、曹加荣、石治华,柴兴梁村的张治富,邵家坬村的李子文、贺加银,梁家湾村的梁长富,王圪堵村的王新明等共创办楼板厂8个。
到本世纪初,镇境开发了煤炭资源。在张家坬、魏墙两村,建煤炭企业两家,拥有职工21100余人,至2011年年末,创工业总产值6800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
秦时的秦直道,汉时的驰道,唐时设置有驿道,均途经镇境,明、清间把驿道改称马路,直至清末才废。
1949年后,途经镇境的有省道鱼靖线,长32公里,本世纪初所建的包茂高速公路长10公里。截至2003年年底,形成以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连接邻乡镇、辐射29个村、初具规模的公路网。1949年本镇无机动车。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10年代,镇境有大小拖拉机、三轮、四轮3000多辆,货用、客用车及各种小轿车5000多辆。
1949年前,镇境主要集市怀远堡的私营商铺有:“丰太恒”“丰盛德”“长盛祥”“崇盛隆”“德恒丰”“福泰昌”等。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公私合营门市2个,合作商店3个,摊贩10个,从业30余人。到2011年年末,共有商业网点180个,职工1800人;至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额达2000万元以上,年增长15%,城乡集贸市场5处,年成交额1.1亿元。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有明显改善和提高,“低标准、瓜菜代”的日子已成为历史。城乡居民食用面粉、大米、小米及其杂粮比例明显变化,肉、蛋、奶、水果销售量与日俱增;时新服装、化纤布料普及,毛料呢绒丝绸着装亦不算罕见。新建宽敞明亮的砖石窑洞,小楼房遍于城乡,新式家具、家用电器数量大增。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8亿元,2011年财政总收入106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6万元。
五
新石器时代,境内出现了仰韶、龙山文化,至今留下许多遗迹和文物。(1963年春,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斐文中率考古人员在本境石马坬挖掘的“河套人”头顶骨及九川府的化石表明)当地的文化艺术早在民国年间就已出现,民歌、唢呐、秧歌、剪纸、石刻、泥塑等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黄土地风情。晋剧、秦腔、眉户、道情等剧种盛传境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村均建立文化室,管理书报杂志,镇设立文化站。1974年城关公社成立电影放映队,每年巡回各村放映各类故事、科教影片200多场次。与此同时,公社还成立了农村放大站,实现了村村通广播,并逐步实现广播线路水泥杆化,喇叭入户率98%。到20世纪90年代,电视覆盖人口6万余,覆盖率98%,每日转播中央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其他省台节目。截至目前镇境内以实现互连网络全覆盖。
重教兴文是本境之传统,数百年内公学、私学并存。明清之际涌现文、武举人2人,贡生、秀才十数人。横山一高历经百年,是横山县境著名学府之一,培养大批人才,桃李满天下。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更上一层楼,中小学如雨后春笋,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截至目前全镇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19所(社会力量办学3所),初小12所,在校学生5285人,教职工301人,其中专任教师204人,行政工作人员17人。具有中级职称63人,初级职称178人。获得大专及其以上学历107人,中专或高中学历194人,教师岗位合格率100%,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6%。1968年全镇普及初等教育,获县政府奖励。
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健全机构,加强队伍建设。2011年年末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个,门诊部2个,有病床54张,每万人拥有病床12张,固定资产总值135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5名,其中执业医师10人,执业助理医师12人,注册护士13人。村级卫生室29个,卫生人员21人。2011年年末医疗机构完成诊疗4400人次。29个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
体育事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2015年年末有村级体育活动场所15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3%。
横山镇的乡土小吃别有风味,醇香鲜美的炖羊肉、清爽适口的荞面饸饹,以及软米糕、长杂面、绿豆凉粉、醇厚甜脆的浑酒炒米都足以使来客大饱口福,啧啧称道。
六
勤劳勇敢的横山镇人民能够创造有声有色的过去,也一定能够创造光辉灿烂的未来。在横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振兴横镇,富民富镇”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经济停滞、靠天吃饭、人口过量、缺乏财政造血机制、科学技术赶不上发展需要等现实状况,全镇需以农业为基础,以教育奠基、科技兴业为手段,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地上地下资源优势、放手发展农林牧业、工业、乡镇企业以及建筑、服务等行业,灵活运转经济车轮,迎接支持即将兴盛的西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事业。改变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是新起步的基本着重点和出发点。
1949年后,66年来本镇的历程,有成功有失误,有顺利有波折,在前进中有发展有起伏。事实证明,四平八稳不行,盲目求快也不行。依靠国家扶助是必要的,一味依赖恩赐,于事无补。经验告诉人们,应当从具体镇情出发,牢牢抓住机遇,力戒追求形式,脚踏实地,步步迈上新台阶。其一,靠政策、靠科技、靠人力财力的有效投入,谋求生产力的提高,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商品经济。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开发苹果、豆类、土豆、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羊、猪、鸡、兔等家畜、家禽养殖业。不遗余力地大办绿化工程,创造良性生态环境。其二,立足本地发展工业,大办地方、乡镇企业,以本地农林牧副原料及矿藏发展工业,改变原料出手的初级产品输出状况,增加产品产值。第三产业的发展,要瞄准正在兴起的西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需求,借彼之优,兴已之优,逐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其三,发展交通、电力、通信,为改善生产能力、市场流通、信息往来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做好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底层设计。其四,继续发扬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为经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不断输送学生接受高等、中专专业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
时代召唤,奋力直追,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横山镇,一定会以更新的姿态出现在榆林市这块沃土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