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磨刀石”精神
源与流
延河,是黄河的支流,它的名气,源自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红色革命。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从延河之滨走向北京。当今,延河岸边的长庆安塞油田,在世界能源角逐的大格局中,又一次引起世人瞩目。这个俗称“磨刀石”的特低渗透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一角的延河流域,在黄沙莽原与深谷大壑之间,涓流成海,2010年创造了年产原油300万吨的奇迹。
从延安城溯河而上10公里处,有一个镇子叫河庄坪,打从40年前起,一支脱去军装的庞大的石油队伍,口传心授着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布的“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的指令,从玉门、克拉玛依、银川、兰州、庆阳辗转集结在这里,踏上了找油采油漫长而艰难的路程。这支队伍的前身是兰州军区长庆石油会战指挥部第一分部,六易其名,现在叫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油厂,承担着长庆安塞油田的开发重任。
长庆油田是我国仅次于大庆油田的第二大油气田,安塞油田是长庆油田的主力产油区块之一。在长庆“创和谐典范,建西部大庆”进程中,作为主战场之一的安塞油田已经掀开了建设“绿色、数字、示范”油田的大幕。
磨刀石,是经过水冲蚀沉淀的石粒堆积的砂岩,孔隙度极低,因坚固致密人们便用以磨刀。而安塞油田所开发油藏的低渗透堪称世界之最,因此人们形象地称其为“磨刀石”油田。郦道元《水经注》就有“高奴有洧水可燃”,“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的记载,说的便是今天延安这个地方,延河水面浮油,采以膏车、燃灯及医治牲畜疥疮。宋代《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在此为官,考察调研结论为“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永坪村有一口井岁纳四百斤”则被载入《元一统志》,可见以土法捞油方式延续久矣。
大约150年前,美国宾夕法尼亚的德雷克在农田上钻出了第一口石油井,一种清丽的时代之光照亮了世界。洋油输入中国,白银流向境外,而延河边上的黑色花朵,仍默默蕴藏于黄土高原的地宫之中。过了20年,台湾苗栗打出了中国最早的油井。1907年9月10日,位于陕北延长县城西门外的“延一井”打到81米处,日产量超过1吨,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宣告诞生。过了7年,美孚入陕,在延长成立了中美油矿事务所。经过钻探,地质师阿世德认为,“陕北没有一口井能生产足够的石油使其有利可图”,也便有了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维尔德的“中国贫油论”之谬说。然而,中国石油从延长到玉门,从克拉玛依到柴达木,从川中到大庆,从长庆到渤海湾,从塔里木到海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饱含屈辱到扬眉吐气,走过了可歌可泣的百年历程。
在陕甘宁盆地这个神奇的地域,中国石油的梦想源远流长,薪火相传。曾经在1969年,有一批从玉门出发的石油人,来到陇东庆阳县城钟楼巷,在小旅馆里挂起了石油勘探筹备组的牌子。接着,兰州军区长庆油田指挥部进驻宁县长庆桥临时基地,长庆油田由此诞生,中国的“西部大庆”也由此出发。
从我国地域结构和地质资源来看,陆地勘探找油分为东部和西部战略要地。中国石油工业发端于西部,战略东移二三十年之后,重新把期望的目光投向了苍茫的西部。于是,西部便成为寻找石油储量的重要接替地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3年,一个显著标志是找到了亿吨级特低渗透整装连片的“磨刀石”安塞大油田。
塞一井和好汉坡
时间上的顺流而下,地理空间上的溯源而上,到了1983年,在延河上游,在一个名叫谭家营的小山沟里,打出了安塞油田第一口探井“塞一井”,日产工业油流64.45吨,从而揭开了中国“磨刀石”大油田神秘的面纱。
塞一井、塞六井,连续钻井122口,探明亿吨级石油储量的消息震惊了国际石油界。惊喜之余,面临的是“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尴尬局面。因为这是典型的三低油田:一是油层物性极差,平均渗透率仅为0.49个毫达西;二是低产,油井射孔后几乎无自然产能,必须靠压裂改造油层,平均单井日产不足2吨;三是低压,油田整体压力系数仅为0.7左右,开采难度大。专家比喻说,石油如果渗透在一块海绵里,一挤就出来了,但如果渗透在砖头里,挤出来就不容易了,砖头与海绵比就是低渗透。
美国CER咨询公司的专家,在研究了安塞油田的系统资料数据后认为,这样的油田为边际油田,靠中国现有的技术和实力是根本不可能经济有效开发的。这与美孚在近百年前对陕北油藏的结论近似,他们的前辈曾经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开弓没有回头箭,长庆石油人从不言弃。
安塞油田迎难而上,科技攻关,在之后八年间进行了多次先导性和工业化开发试验,先后探明了王窑、侯市、杏河、坪桥、谭家营石油区块,形成了三大技术系列、八项配套工艺技术和单、短、简、小、串地面建设模式,攻克了低渗透油藏难关。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窑区块全面投入开发,时隔四年,王窑区块全面收回投资,实现了经济有效开发,至此,“安塞模式”被正式确立,并在全国石油系统推广。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安塞油田年产原油突破100万吨,开创了中国特低渗透油田成功开发的先河,引起了石油界的广泛关注。
时任长庆油田总经理胡文瑞为“塞一井”作赋:“至此,陕北勘探,石破天惊,解长庆倒悬之急,挽长庆徘徊之势,有拨云见日之功,指点山河之力,开低渗油田之先河。”
安塞油田的全面开发,使长庆油田实现了“由侏罗系找油转向三叠系找油,由中生界找油转向古生界找气”的战略调整,打开了三叠系油藏开发之门,打破了长庆油田原油产量在百万吨左右徘徊的局面,实现了油气当量由百万吨向千万吨的跨越。
新世纪伊始,安塞油田通过科学调整和技术攻关,先后形成了以滚动建产、注水稳产、压裂增产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技术,丰富了“安塞模式”技术内涵,油田发展由此步入快速发展新阶段。2004年原油产量突破200万吨,2010年实现了300万吨跨越。以“塞一井”为发端,安塞油田方兴未艾,并以昂扬向上的态势持续发展。
溯延河北上,在莽原腹地的褶皱间有一道陡峭的黄土高坡,山大沟深,岩壁险要,是安塞油田王三计量站采油工每天巡井的必经之路。“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歌好唱,路难行。30年前来了十几个年轻人,无论昼夜寒暑,风霜雨雪,他们都背着二十多斤的采油工具来往于海拔一千三百多米、斜坡70度的羊肠小道上。睡的干打垒,满床满脸是沙土,上山啃冷馍就辣椒,便是一顿饭。一位叫金延的女工,刚爬坡时吓哭了,却在11年里坚持往返陡坡五千余趟。后来沿坡筑梯铺石,修出了463级台阶的巡井小道。我为祖国献石油,不到长城非好汉,年轻人把此地称作的“阎王坡”变成了“好汉坡”。
位于志丹境内的侯四转被命名为“陈小军站”,年仅20岁的陈小军,为保卫国家财产与歹徒搏斗,终因伤势过重,在昏迷103天后光荣牺牲,是油田卫士的杰出代表。王十六计量接转站是采油一厂第一个女子站,被命名为郭秀玲站,距生活区80公里山路。郭秀玲当初毕业于西安医科专业,却接过父辈的班来到偏僻的井站上,甘当一名普通采油工。黄土梁,黄山峁,空旷寂寥心发焦。如今她把小孩留在生活区,更丢不下工作。她坚持干一行爱一行,扎根油田,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厮守,做出了可喜的业绩,成为“中国石油·榜样”人物。这个站的女子们大多是80后、90后,爱岗敬业,如同山丹花开背洼洼红,一朵朵一片片,不是寂寞开无主,而是绽放出新时代的青春芬芳。
对面山梁上一点点红,那就是咱可爱的采油工。七千多口油水井、四百多座站点和六千余名员工,分布在近三万平方公里的沟壑之间,该是怎样一派雄奇壮观的列阵。远离城镇,单枪匹马,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与共享城市化优越性有差距,似乎减少了幸福指数。在山沟里工作20天,再轮休到延安河庄坪公寓或西安北郊生活区十天,夫妻团聚、子女教育和照顾老人都不方便。采油一厂党委书记郑天平感慨说,石油人是“傻乎乎”的可爱,有很多的科技人员是从名牌大学毕业来到这山沟沟里找油的,风餐露宿几十年,青丝变白发而不言悔。宋代范仲淹在此为官,也是官员诗人,留下这样的佳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昔日的守边与今日的守油,和而不同令人浩叹。毛泽东当年骑着一匹小青马,小米加步枪,转战陕北,与几十万美式装备兵力胡宗南的飞机大炮周旋,在这一带的山沟里留下了生死决斗与光荣梦想的红色传奇,也成为石油人价值观取向的精神资源。中亚和西气东输中的长庆油田陕京天然气管线,维系着北京的环保和温暖。为了天下老百姓的幸福,把爱心送给千家万户,一代代石油人的无私奉献,可谓实至名归。
好汉坡,作为全国青年文明号、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和西安石油大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已敞开长庆石油人品质的窗口,成了安塞油田特色的品牌文化。1995年,时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的王涛登临好汉坡,有感而发写下了“安塞油田出好汉,好汉坡上好汉多”的诗句。2008年,中国石油总经理在登上好汉坡时感慨地说,通过好汉坡使我们看到了长庆石油人的艰苦奋斗史,长庆精神的核心就是靠不断解放思想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
绿色、数字与示范
年产300万吨的安塞油田,是长庆“发展大油田,建设大气田,实现五千万”“建设西部大庆”的主战场之一。而管理创新,则是其做大做强的鲜明主题和不竭源泉。
眼下,面对多元化用工形式构成的员工队伍,且生产站点高度分散、自然环境艰苦、增产难度加大,安塞油田推行了各领域体制机制的管理创新。借鉴国际化石油公司核心理念,原油生产分控管理、经营标准成本体系、“六表一卡一案”民主管理、岗位6S管理等,由传统方式逐步转型为现代化管理模式,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吴志宇,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直接参与了安塞油田勘探试验和开发的全过程,从钻井队、野外队、地质研究所、采油厂一路走来,在国际石油工程会议上发表《安塞特低渗油田的开发》论文让外国专家惊讶,取得了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学位,担起了采油一厂厂长的重任。论及“磨刀石”大油田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他的关键词是“绿色、数字、示范”。
在广阔的莽原与深壑之间,一路望去,是恢复了植被的蜿蜒的井站道路,用绿色装扮的星罗棋布的井站和花园式井场站库,林园式生产站点和家园式倒班基地,显映出人与自然、油田与生态的和谐景象。油气水实施密闭集输、采出水100%回注、轻烃回收和伴生气发电,节能设施完备,清洁生产程度高,在油区看不见一滴油污。到夜晚,井站灯光星罗棋布,洒满高原。油田诗人说,“仰望夜空,那繁星就是石油井位的倒映”。过去一个井场一口油井,如今推广一个井场多个油井,这种节约成本、减少用地的“子母井场”钻井工艺,庇护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植被。大批绿色环保示范井站陆续建成,树立了油气资源绿色开发的典范,安塞油田由此获得了“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王窑水库是国家一级饮用水源,关乎延安几十万人的饮水安全,而安塞油田大部分站点和油井则分布于这一流域,一些报废井和长关井也对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既要开发油田资源,增强国力,改善民生,又要保护环境,造福百姓,采油一厂不计10个亿的损失,将水库一级保护区内的102口油水井全部封井关闭,搬迁了3座集输站点、26条集输油管线和6座管桥管线,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赞许。
而实现更高效的管理,则借助于数字化的妙手回春。油田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全数字“橇装增压集成装置”,取代了传统的增压站,占地从两三千平方米减少到100多平方米,从10名工作人员轮班到远程控制无人值守,成本降低20%,工期缩短80%。在侯南新区、王窑老区站点,若干显示屏将散落于方圆百里的数千个油井站库和长输管道一网打尽,计算机在没有围墙的油田中建成一座数字化围墙,小小鼠标即可控制全局。原先跑野外的一线员工足不出户,在监控室便可实现油井的动态管理,让决策者事半功倍。王三计、王二转等老站点,实施数字化升级改造后,降低员工劳动强度,转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改善了工作和生活环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安塞油田已逐步成为老油田数字化中端管理的示范窗口。扁平化管理新模式,深刻变革了传统生产组织架构,如好汉坡区域岗位由原来的12类减少到7类,侯南作业区仅人员就减少了35.4%。普通员工,从岗位操作者转变为信息网络、程控化和智能型生产管理者,由蓝领变成了白领。
示范油田,则是安塞油田的地位和价值所在。重新认识鄂尔多斯、重新认识低渗透和重新认识自我。针对接替区不足、单井产量低等诸多困难,采油一厂以技术创新主导油田开发建设,攻克关键技术、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创新集成、推广应用了近百项适用技术,形成了以滚动建产、注水稳产、压裂增产等为核心的主体技术系列,丰富了“安塞模式”,形成低渗透油气田高效开发的核心竞争力,使安塞油田每年以近二十万吨的速度持续增长,并且连续14年保持了一类油藏开发水平,创造了我国特低渗透油田开发奇迹,连续两次被授予“高效开发老油田”,被誉为中国石油新时期攻坚克难、为油奉献的典范。
造福百姓
陕北沟壑纵横,自然条件贫瘠,生存环境差,造物主却赐予这片黄土地下以丰厚的黑金,“内心”深处蕴藏着巨大财富。中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东贫西富,而生态则是东优西劣,陕北能源基地也是贫富不均,面临着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及均衡发展的调整。
成功开发建设的安塞油田,感恩于这片黄土地和革命老区人民的奉献,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主动承担央企的社会责任,把企业发展融入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之中。在企地共建和地方公益事业中,先后投资上千万元建起了长庆石油林、采一生态林,投入数千万元包建坪桥小康示范村、与梅塔村结成帮扶对象、改造邻近乡村道路、修建蔬菜大棚和梯田、改建乡镇基础设施,实施“母亲水窖”工程并解决了5个贫困村的饮水难题。投资两千多万元建成了两所长庆希望小学,修缮杏河牛寨、坪桥小学校舍并配备了现代教学设施。为困难家庭和贫困子女筹集100万元温暖基金,安排了200名特困家庭子女就业。发展石油事业,造福延安人民,营造了企地和谐的良好氛围。
延河源远流长,中国石油的源头在这里。陕北黄土高原这块雄壮而贫瘠的大地,演绎过中华民族命运的史诗,石油这个精灵也在此有太多的传奇。古代先贤为此著书立说,百年间一代代中国石油精英励精图治,德国人汉纳金、日本人左藤弥市郎、美国人阿世德、苏联人特拉菲穆克等等都曾在此留下找油的足迹与梦想。谁能料到,世界能源角逐的格局又一次圈定这里,使这块大地充满了诱惑与旺盛的生命力。
低渗透油层,也被专家称为低品位石油储量墒源。在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发达国家,本土长期开发石油的实践证明,在自然界中低品位与高品位资源的总量相近甚至超过。美国石油地质学家普拉特在《找油的哲学》中说,人们的精神状态成为探索石油的难以克服的阻力,启发了不懈勘探的众多石油人。在中国,类似长庆“磨刀石”油田的还有大庆和吉林等地域。在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低品位储量约占半壁江山。据国家地质资源普查预测,鄂尔多斯盆地拥有石油总资源量85.88亿吨,80%属于低渗透油层。中国石油天然气所面临的历史性新课题,就是如何可持续地把巨大的油气资源从“磨刀石”里挤出来。
在现代城市化文明建设进程中,随着石油需求迅猛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油价飙升、进口量攀高,能源安全形势严峻,低渗透油藏开发战略便放射出一道绚丽的希望之光。
蓄势太久的长庆安塞油田,初试锋芒,已经听见新的春天晨光的问候。
《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