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单独的计算机即使功能再强大,也是信息孤岛,只有将计算机组建成互联网才能充分发挥更大的效能。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开始兴起,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网(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和美国数字设备(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公司的数字化网络架构(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DNA)等。在那时,计算机网络还没有统一完善的协议,因此各个网络之间互不兼容,无法方便地实现互联。直到20世纪80年代,ARPANET重新采用TCP/IP协议框架,凡是想接入ARPANET网络的主机和网络都必须运行TCP/IP协议,TCP/IP协议框架自此也成为当前互联网的标准协议。
TCP/IP协议主要分为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和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IP主要负责网络数据包的路由选择,而TCP则负责提供IP层之上的如分段重装、差错检测等功能。在TCP/IP协议框架下的互联网中,每一个网络终端都需要有一个逻辑上的唯一标识,这个标识就是常说的IP地址。
IP地址有多个版本,现在常用的版本是IPv4(版本4的IP)地址,它使用32位作为每个网络终端的标识,根据理论值,可以为全球近43亿终端各分配一个IPv4地址。但是IPv4本身在设计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这导致IPv4地址分配不均,有些国家和地区握着大量利用率不足的IPv4地址,而一些国家和地区却面临无IPv4地址可用的境地。加之当前访问互联网的终端类型越来越丰富,包括手机、手持终端、智能家电、汽车,甚至物联网的传感器和读卡器等都需要使用IP地址,IPv4地址实际早已分配完毕。
为解决IPv4地址枯竭的问题,Internet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组织设计了IPv6协议,其主要目的是采用128位(理论IP地址数能达到2128个)来解决IP地址不够用的问题,并在IPv4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以更好地支持互联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