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葡萄栽培历史
1.3.1 世界葡萄栽培历史
葡萄属落叶藤本植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也是人类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在这些地区,葡萄栽培经历了3个阶段,即采集野生葡萄果实阶段、野生葡萄的驯化阶毁以及葡萄栽培随着旅行者和移民传人埃及等其他地区阶段。
在埃及的古墓中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浮雕)清楚地描绘了当时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最著名的是 Phtah-Hotep墓址,距今已有6000年的历史。西方学者认为,这是葡萄酒业的开始。
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一些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把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从小亚细亚和埃及带到希腊的克里特岛,逐渐遍及希腊及其诸海岛。3000年前,希腊的葡萄种植已极为兴盛。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的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入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很快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
古罗马时代,葡萄种植已非常普遍,《罗马法》(颁布于公元前450年)规定:若行窃于葡萄园中,将施以严厉惩罚。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法国、西班牙、北非以及德国莱茵河流域地区,并形成很大的规模。直至今天,这些地区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15—16世纪,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
19世纪中叶是美国葡萄和葡萄酒生产的大发展时期。1861年从欧洲引入葡萄苗木20万株,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葡萄园,但由于根瘤蚜的危害,几乎全部被摧毁。后来,用美洲原生葡萄作为砧木嫁接欧洲种葡萄,防治了根瘤蚜,葡萄酒生产才又逐渐发展起来。现在,南美洲和北美洲均有葡萄酒生产。阿根廷、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以及墨西哥均为世界闻名的葡萄酒产区。
1.3.2 我国葡萄栽培历史
1.3.2.1 我国葡萄栽培的起始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栽培葡萄的历史亦很悠久,春秋时期的典籍《诗经》之《周南》篇里就有“南有樛木,葛藟櫐之”的歌吟,而“葛藟”就是一种野生葡萄。由此可见,在2500多年前,中国土地上就生长着葡萄并清楚地载入史册。岁月悠悠,沧海桑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葡萄栽培、贮藏经验,而且对葡萄寄予了无限情感,《左传》以“葛藟”为君子之喻,可见葡萄实为果中珍品。
相传,北齐时有位大臣叫李元忠,为讨皇帝喜欢以使自己加官晋爵,不远万里来到塞外,觅得葡萄一盘,敬献皇帝。皇帝一看,葡萄粒粒晶莹剔透珍珠一般,不觉唾液打转。一尝一股甘甜沁人心脾,不由脱口而出:“真乃世上妙品。”说罢,“唰唰唰”便将一盘葡萄尽数吃完,仍意犹未尽,直把大臣们弄得馋涎欲滴,而李元忠由此得赏绸百匹。一盘葡萄换得一百匹绸缎,真是让人惊奇啊。
我国栽培欧洲种葡萄最早的地方是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区域。英籍匈牙利人马克· 奥里尔·斯坦因在对今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以北古精绝国遗址——尼雅古城考古发掘中发现,1—3 世纪民居内有多处果园和葡萄园的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的考古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地区葡萄栽培历史的久远。195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南疆考察队也对尼雅遗址进行了考察,在编号为59MN0010 房舍内,出土毛织品3种残片,一种是人兽葡萄纹彩,其图案中有深目高鼻人像、虎、鹿等动物头形,有成串的葡萄、叶藤和小花丛纹饰,出土时图案清晰,色泽艳丽。在1988—1996年中日合作尼雅遗址考察中,于1995 年发掘的一号墓地中发现:“极度干燥的环境不仅使墓地内人身完好,锦被衣物如新,其他随殉文物也都似入土当年。木盆中无一例外均置羊腿,随插小铁刀,木碗内可见干缩了的葡萄、梨、糜谷饼”。
综上所述,在1—3世纪,古精绝国已有相当规模的葡萄栽培,加上葡萄已在属于文化范畴的织物、随葬品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说明这一地区葡萄栽培的开始年代应早于当时。据王炳华对尼雅考古百年历史的资料进行综合考证认为:“可以初步结论,尼雅遗址在西汉或西汉以前已经是一处有相当人口居住活动的小型绿洲。”因此可以认定,最晚在西汉初期葡萄已引进尼雅及附近地区进行栽培。
1.3.2.2 我国内地葡萄引种和栽培始于西汉
我国内地引种欧洲种葡萄始于西汉。《史记·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汉书·西域传》载:汉武帝“又发使十余辈抵宛西诸国求奇物,因风谕以伐宛之威。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苜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苜蓿离馆旁极望焉”;《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蒲陶实,于离宫别馆傍尽种之”。作为通西域的汉使张骞何时将葡萄种子引入内地,可从《史记·大宛列传》中对其通西域的经历中找出结论。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奉命带领百余人出使大月氏,经陇西时被匈奴拘留10多年,后与随从逃走至大宛、康居,抵大月氏。公元前128年取道南山,欲经羌中(今青海)归国,中途又被匈奴扣留。公元前126年回到长安时仅剩2人。在这种情况下引种葡萄、苜蓿的可能性不大。公元前119年,张骞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并派汉使抵大宛等国,这时从大宛引入葡萄是可能的。因此,我国内地葡萄引种栽培起始时间应不早于公元前119年。
1.3.2.3 我国葡萄栽培的演化
1.新疆葡萄栽培的演化
新疆的葡萄不但是我国葡萄栽培历史的一部分,而且影响着我国葡萄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葡萄传入我国至今,新疆始终占据我国葡萄栽培的首要位置。
葡萄传入新疆后,由于塔里木盆地周边的气象条件与中亚、西亚相似,加之绿洲内水土条件优越,因此得以与古代精绝国几乎同时期的迅速扩大栽植。据《汉书·西域传》载:“且末国王治且末城……有蒲陶诸果,西通精绝二千里”;《后汉书·西域传》载:“伊吾之地宜五谷、桑、麻、蒲陶”,可见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塔里木盆地南、东部一带已有葡萄栽培。
魏晋之后,随着精绝等一些绿洲葡萄种植区的萎缩和葡萄栽培的继续东进,以及新疆与内地政治、经济交往逐渐紧密,距内地最近的吐鲁番盆地开始发展成新疆乃至全国的重要产区。据李志超等撰《吐鲁番葡萄》(1988年)书载:十六国北凉时(424—441年)吐鲁番古墓(382号)出土的官方文件“功曹条任行水官文书”中提到较多的官吏专管灌溉葡萄用水;北魏(463年)民间记事文物中记述了农家栽培葡萄面积和风虫对葡萄的危害。《太平广记》载:南朝梁大同年间(535—546年)高昌国遣使到金陵(南京)献葡萄干、冻酒;麴氏高昌时期(500—640年),征收葡萄园的“租酒”为数甚巨,一件入酒账记下“后入酒九百七十三斛”之多,还从高昌古城遗址中发掘出酿酒的作坊、酒坛残片。
2.内地葡萄栽培的演化
葡萄栽培及酿酒向东传入内地是从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以官方为主的跨越式引入至陕西;二是以民间为主的渐进式东传。但二者均是进玉门关,过甘肃河西走廊,经陇坂高原传入陕西。汉魏之际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经》载:“葡萄生五原、陇西、敦煌”;《剧谈录》 载:“汉时,凉州富人好酿酒,多至千余斛,积至十年不变”;又据魏文帝(220—226 年)《凉州葡萄诏记》载,凉州葡萄“味长汁多,……,又酿以为酒,甘于麴米,善醉而易醒”。可见早在汉代,葡萄东传已途经甘肃并在此地栽培发展。
葡萄从西域引入长安后,开始是在皇宫苑林中作为珍奇花果栽培。汉魏之际,逐向长安周边引种扩栽并流入民间,成为一种经济作物。魏文帝曹丕在《示群臣诏》中载:“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葡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馀暑,……”。这一时期,随汉王朝政治形势东迁,葡萄传入中原大地。据《洛阳伽蓝记》载:南北朝时,白马寺前“柰林葡萄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柰林实重七斤,葡萄实伟于枣,味且殊美,冠于中京”。
我国葡萄与葡萄酒发展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据陈习刚考证:“唐十道中种葡萄的达九道,只有岭南道未见葡萄种植的记载。唐时葡萄种植己分布于我国的西域、西北、北方、关中、河朔、西南(包括南诏)、吐番、甚至淮南地区,尤其是西域、河西、河东的太原地区以及长安、洛阳两京之地,在唐时已是葡萄的重要产地”。唐之前,内地消费的葡萄酒均来自“西域”,至“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葡萄种于苑,并得酒法”后,中原地区开始推广酿造葡萄酒并很快形成可观的生产规模。也正是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大,将西域稳定地控制在本土之内,西域的葡萄酒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入内地,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及酿酒业的发展。
元朝建立后,在仍然大量向西域索取葡萄酒的同时,在内地如山西安邑、大同,河北宣宁、燕京以及江南扬州诸处开坊酿制葡萄酒,使之不但成为上流社会中最流行的饮用酒,就是普通百姓亦能饮用。《至正集》卷二一《和明初蒲萄酒韵》诗:“汉家西域一朝开,万斛珠玑作酒材,真味不知辞曲蘖,历年无败冠尊。殊方尤物宜充赋,何处春江更泼醅”;忽思慧《饮膳政要》载:“葡萄酒益气调中,耐饥强志。酒有数等,有西番者(葱岭以西),有哈刺火者(今吐鲁番),有平阳、太原者”;马可·波罗在《中国游记》中记载:“太原府国的都城,其名也叫太原府,……,那里有好多葡萄,制造很多的葡萄酒,……”,可见宋、元时期葡萄与葡萄酒的发展比唐朝更加兴盛。
由于欧洲葡萄不抗寒、不耐旱,所以向我国北方地区的扩栽需要相关技术与设施的支持,因此传入北方的时期较晚。传入东北大约在300~500年前;传入内蒙古则只有300年历史。另据林嘉兴考证:最早于清康熙十二年(1684年),中国台湾已引入欧洲种葡萄,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 年)引入美洲及欧美杂种。明清时期,由于中原地区白酒的兴起和对西域控制力的减弱,以及西域地区主张禁酒的伊斯兰教的影响力扩大,葡萄酒生产及东输趋势缓退下来,致使我国葡萄栽培及葡萄酒生产一直低于较低水平,直至近代。
1.3.3 近现代我国葡萄栽培的演化
近现代大规模引进欧洲酿酒葡萄种,是在1892年,烟台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始人张弼士从西欧引进了120余个酿酒品种,如佳利酿、法国兰、自彼诺、琼瑶浆、雷司令等,在烟台东、西山上栽培,其酿制的可雅白兰地曾在世界博览会上获得巴拿马金奖。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葡萄面积也未达到6700hm2。
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第一次由政府组织从东欧引进了数百个酿酒及鲜食品种,如莎巴珍珠、白羽、自雅、红玫瑰、晚红蜜、胜利、白莲子等,并开展了一系列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从而奠定了我国大规模发展葡萄生产的基础。80年代是我国葡萄发展的时代,以佳利酿、龙眼、玫瑰香、白羽、白雅、贵人香、法国兰、北醇、自香蕉、巨峰以及无核白为主栽品种,葡萄面积1989年达到14万hm2,比70年代初增长了4倍,产量达到97万t,提高了5倍。追求高产是该时期的显著特征,佳利酿曾有连续亩产万斤的记录。激增的产量与酒厂的加工能力严重失衡,从而导致了1989年、1990年酿酒葡萄栽培的急剧滑坡,北醇、白羽、白雅及佳利酿被大量拔掉。面积损失达2.5万hm2。
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葡萄酒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酿酒葡萄栽培的又一次复苏。我国又一次大规模地从西欧引进优良品种,酿酒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组合,增加了霞多丽、赤霞珠、梅露汁、赛美容、黑彼诺、白玉霓、桑娇维赛等优良品种。与此同时,鲜食葡萄也从单一欧洲杂交巨峰系转向了多品种组合。至1994年,我国葡萄面积达到15万hm2,葡萄产量达到152万t,平均亩产680kg。葡萄酒产量由1990年的0.9亿L上升到3.6亿L,增长3倍。同期白酒、啤酒的人均消费量分别为4.5kg和8.3kg。
2007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43.8万hm2和669.7万t,分别占全国果树栽培面积和产量的4.2%和6.4%。而最近几年,种植面积也一直呈现扩大的趋势。国际葡萄及葡萄酒组织(IOVW)表示,2014年,中国葡萄种植面积79.9万hm2,而法国为79.2万hm2,中国葡萄种植面积超过法国。同时,自2000年以来,中国葡萄种植面积占全球种植总面积比已从3.9%升至10.6%,同时,法国的比重却从11.5%下降至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