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保洁与水政巡查实时监控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河道保洁实践

这里以余姚市河道保洁实践为例进行说明。

2.4.1 保洁过程

河道保洁是河道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新的工作。自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集聚,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了一些水生态环境问题。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水环境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城区特别是城郊结合部,一些河道变成养鸭场,随意倾倒垃圾,漂浮物像“彩旗”到处可见,河道成为“天然”垃圾箱。脏、乱、差问题突出,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加之上游水草大量泛滥,使余姚失去了“山水城市”的特色。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改善水环境,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实施河道保洁工作。1999年,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牵头,由市水利局、交通局、城管局、余姚镇政府等负责同志参加的协调会,以余政办会〔1999〕10号“关于城区江面漂浮物清运保洁工作协调会议纪要”明确:市水利局所属姚江节制闸管理处承担城区江面漂浮物清运保洁工作任务。

2002年年初,余姚市水利局提出了“美化城区河道水面,打造城市名片”的口号。2002年4月,其又编制完成了《余姚市城区河道保洁方案》,明确了保洁河道及其范围、保洁目标和要求、保洁措施、组织实施等。与此同时,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以余政办发〔2002〕76号文印发了《2002年度全市河道保洁工作考核办法》。2002年9月,经余姚市编委同意,在市姚江节制管理处增挂市城区河道保洁管理所牌子,负责对城区11条河道、60万m2水面、25km河道实施常年每天13h的管理保洁。2003年9月,余姚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以余编发〔2003〕20号文批准建立了城区河道管理所,为全民事业单位,编制7名,隶属余姚市水利局。原余姚市姚江节制闸管理所不再挂市城区河道保洁管理所牌子,有关职能划入市城区河道管理所。同时,增设保洁船只12艘,临时聘用保洁员22人,简易码头4座,年保洁经费89万元,实行每天13h的水面保洁。这标志着城区河道管理保洁开始走上专业化、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通过几年的努力,余姚城区河道水面达到了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的要求,实现了“河面净、水质清、水流畅”的保洁目标。城区河道水面成为市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取得城区河道保洁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农村河道出现今年疏、明年脏、后年堵的情况。同时,河道被非法侵占的情况也屡有出现,由于监督人员不足等众多原因,往往是河道侵占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处理,给执法监管带来很大的阻力,加上河道面积逐年减少、功能退化等造成河网调蓄能力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还河道本来面貌,实现余姚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余姚市委市政府决定,2005年下半年开始,全面推行农村河道“6天6小时”(每周6天,每天6小时)管理保洁机制。2005年12月,余姚市水利局以余水发〔2005〕146号文印发了“余姚市水利局关于宣传贯彻《余姚市河道管理办法》和全面落实河道长效管理的通知”,对全市河道管理保洁总体目标、责任落实、资金投入等作了进一步明确。随着河道管理保洁列入2006年度市政府“十大实事工程”之一、余姚生态市建设重要内容之后,河道保洁管理再上新台阶。2006年1月,余姚市水利局与财政局制定了《河道管理保洁绩效考评办法》,明确了考核对象、目标、程序与评分标准、补助标准、奖励措施等,从而将河道管理保洁工作监督考核纳入了经常化、正规化轨道。与此同时,各河区水利管理处、乡镇、街道及时组建管理保洁队伍(全市共604名保洁员),落实保洁资金,设立363块公告牌。2006年3月23日,《余姚日报》用8个版面公布了全市河道管理保洁责任单位和管理保洁员名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余姚电视台分别制作了“相约沟通”和“四明关注”两个专题节目。2006年6月,浙江省水利厅参阅件专刊刊登了余姚市加强城乡河道管理的主要做法。

2006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周国富,在水利厅参阅件上专门做出批示:“余姚市积极探索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经验成效,值得各地借鉴。要像余姚市那样切实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2007年对河道长效管理保洁队伍作了进一步的完善,采取打破行政村界限,镇级、村级河道由乡镇、街道直接组建保洁队伍的办法。对全市21个乡镇、街道和4个河区水利管理处的604名河道管理保洁员精简到502人,组建了由55人组成的河道管理保洁专职监督队伍。同时,对《余姚市河道管理保洁绩效考评办法》有些条款作了修改补充,使其更加量化,更具有实际操作性。2008年因新的劳动法出台,根据实际需要,在全市逐步推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初步建立起了全市河道管理保洁长效机制。

随着市场化体制的逐渐形成,保洁工资不断提升,河道管理保洁经验的不断累积以及河道管理保洁与水环境联系越来越密切,各级政府把保洁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内容来抓。余姚进一步完善了河道管理保洁机制,对月检查考评,系统检查考评,考核措施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对一些特殊河道、河段积极鼓励打破行政村镇界限,村村合作,镇、村联动,镇与镇协调。2012年,余姚市水利局、财政局修改补充了《余姚市河道管理保洁绩效考评办法》。同时,由原组建的市级3人保洁考核小组,分解成5个河区对乡镇(村)进行考核,每个河区按照辖区范围承担检查考评工作。由原来的1组21个乡镇(街道)分解成5组,各组承担3~5个乡镇(街道)。这样增加了考评次数,由原来的月均1次提高到周均1次,提高了检查与考评的密度,加强了监督管理力度。同时,适时对绩效评分标准进行调整,绩效挂钩更加密切。2014年度对保洁考评倒数3名的乡镇(街道)进行约谈,约谈成员由市监察局长、五水共治办常务主任、市水利局长组成,与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大力促进乡镇河道管理保洁工作。2015年,针对分组考评各自为政、打分存在不客观的问题,余姚市水利局计划组建市河道管理保洁考核办公室,由考核办与5个河区共同打分,考核办统筹,最后一支笔打分,使河道管理保洁监督工作在加强频次的同时,更公平、透明、合理。

2.4.2 主要措施

1.领导重视、齐抓共管

余姚市十分重视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村干部齐心抓的强有力工作体系。市政府还把河道管理保洁列为2006年市政府“十大实事工程”之一,余姚生态市建设重要内容。

2005年下半年开始,对农村河道实行6天6h保洁,为了全面推进农村河道管理保洁工作,在2006年度,先后召开了水利分站站长会议四次,农业乡镇长会议一次,专题部署落实农村河道管理保洁工作。同时,该项工作也得到了市人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年9月11—29日,由余姚市人大常务副主任带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评议调研组,对全市河道长效管理保洁进行了专项调研检查。检查调研组首先进行了实地踏勘,然后听取了各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等关于所属辖区河道管理保洁情况的汇报。检查调研组对2006年河道保洁长效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机制是创新的,效果是显著的”。2006年9月28—29日,余姚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水利局关于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的工作报告。该次调研检查,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各乡镇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镇长和街道办事处主任、分管农业的副主任及水利分站站长都参加了实地察看和会议交流)以前从未有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事实充分说明了余姚市领导高度重视河道长效管理保洁,切实将其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实事工程来抓实抓好。

2.建章立制

(1)制定《余姚市河道管理办法》。针对农村河道分布广、堤线长、交通不便、水环境较差等实际情况,余姚市水利局从2005年7月开始,赴省内外调研,借鉴经济发达地区河道管理的先进经验,然后结合余姚具体情况,历时半年起草了《余姚市河道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05年12月,余姚市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办法》。《办法》不但明确市级、镇级、村级河道级别,还明确管理体制、管理责任和管理经费等问题。其中所明确的河道管理单位七项工作职责,中心内容就是建立河道管理保洁队伍,开展日常保洁和日常巡查。

(2)制定《余姚市河道管理保洁绩效考评办法》。为了使河道管理保洁真正取得实效,余姚市水利局与市财政局专门制定了《余姚市河道管理保洁绩效考评办法》。该《办法》明确了考核对象、目标、内容、程序、评分标准、补助标准和奖励措施等。各乡镇(街道)、河区水利管理处也根据市里的要求,制订了相应的考核办法。

(3)建立河道长效管理保洁台账制度。为了确保河道保洁管理的有关文件、管理制度以及管理保洁招投标文件、合同等保存完整,保证日常的河道保洁自检及有关部门检查情况记录等齐全,市水利局落实专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河道长效管理保洁台账制度。

台账内容包括各乡镇(街道)关于做好河道长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考核办法、资金补助表、落实情况统计表(河道名称、河道保洁长度、保洁员工资等)、用工协议、保洁员人身意外保险单等,有关上级文件和市水利局文件及有关管理制度等,有关新闻报道和汇报材料等,日常检查情况汇总(包括月考核和季度考核结果、现场拍摄照片、反馈通知单等)等。同时,各个乡镇也建立了相应的台账制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保护水环境的认识不断加强,要求也逐步提高。河道管理保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从2002年开始摸索,2006年全面落实绩效考核办法,2008年修改补充,2012年又进一步进行完善,2014年开始在全省“五水共治”的大环境下,2015年计划对余姚市的河道管理绩效考评再作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

3.加强城区河道管理保洁,打造“山水城市”名片

余姚河道管理保洁先从城区河道开始,余姚有“山水城市”之称,城区四山夹江而峙,三江环绕纵横,历史古迹众多,可谓自然、人文交相辉映。北宋王安石曾有诗赞余姚:“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然而,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原来的郊区农村成了“城中村”,河道“脏、乱、差”的问题突出,河道养鸭,垃圾倾倒,加之上游水草大量泛滥,使“山水城市”特色不特。2002年年初,余姚市水利局提出了“美化城区河道水面,打造城市名片”的口号,着手对城区11条河流、60万m2水面、25km河道实施常年每天13h的管理保洁。2003年,余姚市城区河道管理所(事业性质)组建成立,共有保洁管理人员60人(其中正式在编人员5人),配置保洁船19艘,使城区河道管理保洁走上专业化、经常化、规范化的轨道。保洁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对城区11条河流全覆盖保洁,水面增加至150万m2,河道长度增加至50km。通过这几年的努力,余姚城区河道水面达到了无杂草、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的要求,实现了“河面净、水质清、水流畅”的保洁目标,城区河道水面成为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04年5月1日,余姚市水利局还适时推出了“姚江之旅”水上游项目,此项目的推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2005年8月,经水利部批准,姚江旅游区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08年适时推出姚江公交旅游,每2~3km设立一处水上公交简易码头,方便市民乘船。余姚市旅游局还计划拓展水上路线,下达下姚江河姆渡博物馆、大隐天下玉苑,上至上姚江沈湾湿地公园、京杭甬运河水解文化遗产之一的马渚斗门船闸。姚江公交旅游已成为我市水上旅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全面推行农村河道管理保洁“6天6小时”工作机制

(1)全面落实保洁任务。《余姚市河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市水利局所属姚江、西上河、姚西北、丈陆等4个河区水利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市级河道的长效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镇级河道的长效管理;村民委员会负责辖区内村级河道的长效管理。各乡镇(街道)和河区水利管理处按照2005年11月24日市政府下达的2006年度河道长效管理保洁任务数即2029.4km,全面开展河道管理保洁。甚至很多乡镇、街道及河区超额完成任务数。据统计,余姚市实行长效管理保洁的河道长度实际上已达到了2396.2km,可以说,长效管理范围覆盖了全市平原区的所有河道和山区的主要溪流(图2-10)。

图2-10 2006年市政府下达河道保洁任务与实际完成任务对比图

(2)组建河道长效管理保洁队伍。按照每3~5km配备1名河道管理保洁员的要求,各乡镇(街道)、河区水利管理处通过招聘的形式,聘用了一批具有较好素质的河道管理保洁员,及时组建了河道管理保洁队伍。据统计,余姚市21个乡镇、街道,4个河区水利管理处共配有河道长效管理保洁员604人。各地根据不同河道的管理要求和保洁人员的工作量,确定保洁人员每月工资为500~900元。2006年,各地为所有保洁员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进行上岗培训,统一配置印有“河道管理保洁”字样的工作服。

2008年,对河道管理保洁队伍作了进一步的优化配置,组建保洁队伍26个,其中7个为市场运作,19个为专业队伍承包,管理保洁人员精简到502人,又组建了由55人组成的河道管理保洁专职监督队伍。

(3)落实专人,加强监督,量化考评。为了全面推进河道管理保洁工作,市水利局和各乡镇、街道及河区水利管理处都落实了专人,从事河道管理保洁工作。在市级层面,为加大考核检查力度,余姚市水利局安排3名专职人员,配置1辆专用车辆,专职从事河道考核检查。每月对全市乡镇、街道的1/3行政村(对河区管辖的1/2市级河道),进行随机抽样考核检查。根据考核结果,将存在问题以书面形式及时反馈到乡镇、街道、村。据统计,2006年开始,余姚市水利局河道管理保洁检查组每年发出书面通知书190多份,拍摄现场照片1000多张。在乡镇层面,各乡镇(街道)、河区水利管理处也根据市里的要求,配备河道管理保洁监督员2~3人不等,实行每月不少于1次的定期检查作为内部考核、自评,有不少乡镇也组织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进行检查。采取量化打分,绩效挂钩,坚持实施量化绩效考评手段,做到每月一评、季度小结、年终总结,落实奖罚措施,并将量化考评的结果,作为年终评优的依据。

5.资金保障

余姚市级河道及城区河道由各河区及城区管理所承担保洁任务,全额由市财政负担。目前,年费用达470万元。同时镇、村级河道保洁以乡镇为主,市级补助。2006年,余姚市财政首次安排了预算内专项资金220万元,对镇级、村级河道由市财政分别按每米1.0元和0.5元的政策进行补助。绝大多数乡镇、街道也加大了河道管理保洁的财政投入,按市财政补助额度进行1~2倍配套。据统计,2006年余姚市共落实河道专项经费达800多万元。随着河道管理保洁推向市场化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乡镇街道配套资金大幅度增加,截至2009年,实施市场化运作的9个乡镇街道配套资金为市财政补助的2.9倍,全年河道保洁经费突破1200万元。

2010年始余姚市财政对镇级、村级河道补助分别提高到每米1.1元和0.9元,市财政共计750万元。随着“五水共治”的推进,河道管理保洁力度加大,乡镇街道财政已突破800万元大关,市级、乡镇两级财政投入保洁专项资金达1600万元,河道保洁年度专项经费如图2-11所示。市镇两级财政的有力保障,对河道管理保洁工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图2-11 河道保洁年度专项经费

6.成效显著

通过对2005年与2006年农村河道管理保洁实施前后进行分析对比,效果十分明显。项目实施后,河面上漂浮物基本消除、河岸成堆垃圾大为减少,水质进一步提高,违法违章案件明显减少。群众对河道保洁前后发生的可喜变化,反响强烈。

(1)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余姚市城区自2002年开始全面落实河道保洁以来,不仅解决了中舜江西石山桥河段养鸭、城区中心河段船舶乱停放等老大难问题,而且彻底改变了城区河道水环境脏、乱、差的局面。目前,余姚城区内河水质基本保持在国家Ⅲ~Ⅳ类地表水水质水平。城区良好的水环境,与兰江广场、候青公园、最良公园、兰墅大桥、龙泉山、舜江楼、通济桥及三江两岸绿化相互衬托,相映生辉,凸现了余姚山水城市的特色,成为市区靓丽的风景线。2005年11月,余姚市全面推行农村河道管理保洁以来,绝大多数农村河道旧貌换新颜,为村民提供了舒适的水环境。河道水面基本没有漂浮物,水草封江现象更难见到。更为可喜的是四明湖、陆埠、梁辉等水源工程上游溪流生活垃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几年前,由于附近居民的不良习惯,向溪流倾倒垃圾的行为到处可见,导致四明湖水库上游梁弄大溪、横岙大溪,陆埠水库上游袁马大溪,梁辉水库上游黄明大溪等溪流上“彩旗飘飘”,影响了水库水质。如今,通过溪流日常保洁和农村垃圾收集系统建设,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遏止,减轻了对水库水质的污染威胁。来自水质监测的数据表明,一大三中饮用水源水库水质均保持Ⅲ类或优于Ⅲ类。河道水质也明显改善,2005年以前姚江城区段水质基本在Ⅴ类或劣Ⅴ类水平,目前基本在Ⅳ类或优于Ⅳ类。

(2)涉河违章案件得到了及时处理。涉河违法行为,总体上来说,除突发性的破坏案件外,一般都有其发展过程,所不同的只是过程长短的区别。为了便于查处,降低办案难度,减少当事人的经济损失,促进社会和谐,就得设法把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2006年全面推行的农村河道管理保洁,全市604名河道管理保洁员不仅要“6天6小时”给河道“洗脸”,保持河道干净流畅,而且对涉河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在24小时内向河道管理单位报告。2006年,余姚市有70%的水事案件是通过日常巡查发现的,得到了及时处理(图2-12)。例如,2006年5月17日,河道管理保洁员在履行日常巡查中,发现某镇公司业主擅自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房,违章建筑面积为50m2。据统计2006年余姚市河道管理保洁员及时发现并有效制止的涉河案件14起,计1434.9m2,立案查处仅为6起。而2005年,立案查处达22起。从社会经济损失来分析,假定农村涉河房屋造价每平方米600元左右,拆除房屋每平方米150元左右。也就是说,从房屋建造到拆除,每平方米需费用近750元。照此计算,通过河道保洁员及时发现和有效制止,全市可减少当事人经济损失逾107万元。由此分析可得出:通过河道管理保洁员及时报告,把大量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当事人以最小损失并以最短时间内拆除违法建筑,恢复河道原状。这样,不仅可减轻案件查处难度,抑制河网水面面积的减少,提高河道调蓄能力,还减少了当事人的经济损失,促进了社会和谐。

图2-12 涉河违章行为立案数量对比

(3)促进就业,构建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余姚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岗位的相应增加,近年来就业形势持续严峻,特别是农村就业。对于农村来说,一些年龄偏大,无文化技术水平的劳动力,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想要找到一份哪怕是仅仅维持基本生活的岗位也是难上加难。而就业问题作为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其解决得好坏不仅影响到经济的长远发展,而且也将影响到社会稳定。安居乐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乐业的前提则在于必须实现充分就业,否则无业又何来的乐业?尤其是在现阶段,就业作为广大公众获取收入的主要途径的情况下,努力扩大就业,确保有就业能力与就业意愿的广大公众获取必要的就业岗位,既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余姚市全面推行河道管理保洁以来,解决了664名农民工的就业岗位。因此,河道管理保洁不仅改善了城乡水环境,而且大大提高了农村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和谐,就如一位年龄较大(51岁)的保洁员发自内心的感叹:“感谢政府,给了我一次就业的机会”一样,纷纷对政府给予的一次再就业机会表示感谢。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农村河道管理保洁所隐含的社会效益也是巨大的。

7.存在问题

在取得河道管理保洁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少数农村河道未达到“四无”目标要求。农村河道水环境,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乡镇与乡镇之间存在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少数河道水草仍然较多,特别是8月、9月水草旺发期,部分河道出现了较多的水葫芦和水花生草。

(2)部分河道多年积存成堆的垃圾还未清理,主要分布在村庄河段特别是桥脚附近。

(3)河网水面面积仍有减少的趋势,涉河违法案件也时有发生。随着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向河争地、向水面要地等现象成为一种新动向。河网水面面积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还存在不断减少的趋势,涉河违法案件还时有发生。

(4)网簖网箱设置还比较严重。由于河道干净了,网簖网箱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网簖网箱的随意设置,不但影响水流通畅,而且还阻碍了保洁员的正常工作。

(5)市级河道保洁效果要好于镇级河道,镇级河道要好于村级河道。

(6)农村河道管理保洁长效机制的建立任务艰巨。余姚市河道管理保洁长效机制建立时间还不长,成果只能说是初步的。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有部分乡镇少数河道管理保洁员未严格执行“6天6小时”工作制。由于到岗率不高,导致管理保洁效果较差。实践证明,河道管理保洁真正要取得实效,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必须执行“6天6小时”工作制。河道管理保洁如果没有工作时间保证,不可能达到日常保洁和日常巡查。要全面建立河道管理保洁长效机制,以后的工作任务还相当艰巨。

2.4.3 主要成果

1.提出河道“三洁九无”目标

2014年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余姚市为全面消除垃圾河、黑臭河,提出实现“三洁九无”目标。即:河岸整洁,达到河岸无垃圾、无违章建筑、无污水直排;河面整洁,达到河面无垃圾、无漂浮物、无杂草;河流整洁,达到河中无障碍、无沉船、无严重淤塞。

2.开展“三河”整治行动

余姚结合“五水共治”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污水治理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梳理,出台了实施方案,全面打响“三河”消灭战,确保河道“三洁九无”(图2-13)。

(1)全面排摸确定“三河”。余姚市对39条市级重点河道进行了全面排摸,排摸出河道排污口1261个,两岸工业企业653家,两岸中小型畜禽养殖户134个。在此基础上,还排摸出垃圾河、黑河、臭河68条,合计长度1592km。39条市级重点河道和68条“三河”整治工作已全面启动,并开展了河道清障联合执法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2014年4月底,共清理垃圾6200多t,累计治理长度38km,拆除违章建筑2048m2,封堵排污口296个,清淤27.9万m3。开展市镇两级河道重点水域清障联合执法集中行动6批次,清除河桩2560余根、网箱48只、网簖地笼748只,大型浮动平台1座。

图2-13 余姚“三河”整治行动

(2)河长负责综治“三河”。目前,余姚1579条三级河道全面实行“河长制”,并形成了“一河一档”的基础资料。其中,39条市级重点河道、骨干河道“河长”信息在市级主要媒体上公示,在河道旁醒目位置设立了河长公示牌,并实施河道“警长”制。镇级河道“河长”信息也在余姚日报上逐批进行了公示,并竖立公示牌。部分乡镇试点推行一长三员(河长、保洁员、巡查员、督察员)制度,对河道实现了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由市“五水共治”办牵头,召开由各河长、河长联系单位负责人、河道属地负责人及市水利局、市环保局等职能单位负责人共同参加的68条黑臭河、垃圾河“一河一策”综合治理方案评审会,进一步细化了河道综合治理方案,进一步明确河长的职责、时间节点和治理重点。

(3)立体形式督查“三河”。建立健全四大督查机制,对68条“三河”进行挂牌督办,开展立体督查,具体措施是:①由市人大、政协领导带队定期开展“五水共治”进度督查;②由市委督查考核办、市五水办等多个部门开展联合督查;③由市纪委、市委督查考核办、市政府督查室等开展问责督查;④由9名五水办督导组开展分片常态化督查。通过不定时督查与常规检查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加大“不打招呼”式的督查频率,对发现问题的河道下发督查单,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得到治理。目前已开展各类督查8次,其中开展黑臭河、垃圾河集中暗访拍摄3次,在“三河”治理推进会上进行自我曝光,自我加压,还在余姚日报、余姚电视台以及五水共治网站上设立曝光台,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三河”进行曝光。同时,在部分河道实行“民间河长”试点,并召开推广工作意见征求会。

(4)全员参与共治“三河”。治理“三河”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在“三河”整治中,余姚积极创设宣传载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宣传。各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团市委组织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市妇联全面开展“巾帼河”认领行动;市科协开展“五水共治”科普宣传活动;市摄影家协会组织“激浊扬清”水环境摄影大赛;市法院受理环保非诉行政执行案件32件,其中18件涉及水污染,已执结12件;全市公安机关排查化解涉及“五水共治”矛盾纠纷19起,查处污染环境违法犯罪案件8起,采取强制措施10人;市供电公司实施勘查快、施工快、验收快、送电快的“四快”措施,为全市治水重点项目及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各地志愿者纷纷开展参与治水活动,全社会齐抓共管共治“三河”的格局初步形成。

3.阳明街道“水岸一体化”保清洁

每天早上6时许,阳明街道梁堰村的保洁员陈尧章就撑着小船在村庄的主河道撑水江上忙开了:先把漂浮在河面上的塑料袋和生活垃圾捞起来,使河面恢复整洁,再用工具把垃圾钩上岸,以保证水流的通畅。陈尧章告诉记者,前段时间水草的长势特别旺盛,一天不处理,撑着的船在河面上行走时,竹竿就会被水草绊住,最近的工作量已经小一些了。作为保洁责任人,他所承包的范围除了河面之外,还包括河流的两岸。从早到晚,每天的工作时间“跟在单位上班的人差不多”。

陈尧章所说的把河面和河岸的卫生保洁捆绑在一起由同一个人负责,即为“水岸一体化”保洁管理制度。梁堰村辖区面积为5km2,拥有大小河流11条,穿村而过的撑水江周边住着1480多户人家。过去,村里在划定保洁责任区时把河面和河岸的承包人分开来,结果导致河岸垃圾扫入河里,河里打捞的垃圾扔在路上,造成垃圾随处可见。2014年年初,余姚市“五水共治”行动全面开展后,阳明街道结合自身实际,决定统筹街道的河道、河岸(道路)卫生保洁资源,实施“水岸一体化”保洁管理,梁堰村被确定为试点村。

试点工作开始后,梁堰村领导班子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同时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重新制订保洁方案,明确落实了保洁区域、工作时间、保洁人员的待遇和责任。在向全体村民发放《告村民书》,提醒村民增强卫生意识的同时,通过公开招聘,村领导班子确定了一家保洁公司全权负责,以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开展水环境治理,村里则负责对保洁效果进行跟踪、督查。“水岸一体化”保洁管理从2014年3月1日正式实行后,保洁公司新购了8条小船用于打捞垃圾,河面、河岸的保洁人员也从原来的3人增加到22人。在提高工资待遇、落实奖惩措施的前提下,保洁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主动加班加点,工作成效得到了村民的交口称赞。

梁堰村的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后,阳明街道适时举办现场会,在街道内大力推广实行“水岸一体化”保洁管理。目前,该街道因地制宜,采用市场化运作和自行组织两种方式来进行,即具备条件的村通过对外招标、村内有保洁资质的公司邀请招标等方式,实现市场运作、专业保洁;不具备条件的村,则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保洁队伍。阳明街道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建立“水岸一体化”保洁体系,是阳明街道开展“五水共治”行动的一个“自选动作”,目的是确保街道环境实现河面无杂草、无漂浮废弃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保洁目标。

——(摘自2014年6月9日《余姚日报》)

4.马渚镇强力清障铁腕治污——赋予水面保洁更多职责

马渚镇共有河道182条,总长近200km,其中镇、村两级河道174条,总长160余km,是全市河网最密集的乡镇,由于河道交错、水域复杂,治理难度大。在“五水共治”专项行动中,马渚镇一方面投入3亿多元,实施13个重点治水项目;另一方面以河道“三洁九无”为目标,组织专门力量和专业机构,强力清障、铁腕治污,全力恢复河道洁净。经实地排摸,该镇河道内共有沉船371艘、网箱305只、网簖151道、地笼2200多只,既严重影响了行洪,又易导致水域污染。为确保河道洁净,马渚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河道清障工作组,从农办、城管等部门抽调人员,建立水上专业拆除队伍,实施了河道清障专项行动。工作组深入养殖户家庭,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与养殖户签订河道内各类障碍物清理承诺书,引导群众主动拆除障碍物。下沙畈村陈小章、大施巷村施彭红等养殖户顾全大局,主动拆除了网箱、网簖、地笼等河道障碍物,使五庙江、岳庙江、横江等河道恢复了通畅。

与此同时,该镇铁腕治污,对大施巷江两岸117处排污口在全面清理的基础上实行集中纳管处理,要求涉及的22家企业全部立下军令状,到期未完成整改的一律关停。今年该镇新铺设工业功能区污水主干管网3200余m,集镇污水主干管网1400余m,总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同时,该镇分年度落实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目前已完成6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此外,全部关停姚江两岸畜禽养殖场,共拆除棚舍5000余m2,清理养殖场地3万余m2

在此基础上,马渚镇还通过建立“河长制”、引进专业保洁机构承包河道保洁工作等措施,实现了174条河道保洁全覆盖。镇政府建立了督查考核机制,对河道保洁情况进行全天候跟踪监督考核,确保水清、流畅、岸洁。如位于马渚镇大施巷村的五庙江,只见水流清澈、河道洁净,基本看不到垃圾、杂草、飘浮物。村民老施说,这条江里以前遍布网箱、地笼,堵塞了河道。镇政府的河道清障专项行动还了河道洁净,对此,老百姓很满意。

——(摘自2014年9月21日《余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