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黄淮海平原耕层土壤CO2日排放动态
黄淮海平原地区呈现雨热同季的季风性气候特点。图3.12给出了昌平、衡水、郑州试验点的1996—2000年积温和降雨的累积曲线。
图3.12 不同试验点1996—2000年累积积温、累积降雨随时间变化曲线
一年之中,从3月至10月初累积积温CDD累积速率快,两端时段CDD增加平缓。北京纬度较高,年积温较低;郑州纬度较低,年积温较高。与CDD相比,累积降雨量显得更为集中,主要发生在6月初到9月下旬。同一试验点,不同年份之间降雨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不同试验点而言,总体上南部地区雨季来临偏早,雨量较大,北部地区雨季到来偏晚,雨量较小。图3.13中给出了北京、辛集、郑州1981—2000年的逐年积温、年均温和年降水量。从北向南随着纬度的高低变化,研究试验点的年均温、年积温呈递增趋势变化。20年间,各试验点年降雨量呈现较大变化幅度。对各试验点而言,年降雨量与作物产量之间并不呈线性相关关系,表明本研究7个试验点在管理上保证了充分灌溉,作物生长不受该年降雨量的直接影响。
图3.13 不同试验点1981—2000年积温、年平均温度、年降雨量时间动态曲线
以衡水A试验点为例,来说明黄淮海平原农田耕层土壤含碳有机物矿化CO2排放动态(图3.14)。一年之中,随着4月来临,土壤CO2通量稳定递增,小麦收获时达到峰值。由于收获后外源有机物料投入,耕层土壤CO2日排放通量升至开年以来的最高点。这是因为有机物料在投入之初,已经进入一年内CDD最快累积阶段,大量易矿化的有机碳化合物快速发生降解。随着易矿化组分的减少,CO2的日排放通量呈现递减趋势,直至下一个收获季节到来。9月底或10月初,夏玉米收获,新鲜残体犁耕入土。此时,CDD的累积速率开始回落,但日有效温度仍然较高,因此CO2排放通量出现第二个峰值。之后,在易矿化组分减少、CDD累积速率递减的双重作用下,耕层土壤CO2排放通量快速下降,到年底达到全年最低点。直至次年气温回升,CO2日排放通量才出现上升。其他地点的CO2日排放亦呈现同样的特点。不同地点,其CO2日排放通量的峰值大小各异。总的规律是:南部试验点的峰值较高,北部试验点的峰值较低。这一峰值不仅与纬度相关,还与有机无机肥料投入水平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