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碳氮水综合模型构建及其应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长期定位试验方案

本研究所选用的黄淮海地区8个肥料长期定位点[图2.1(b)],分别为北京昌平(40°02′N,116°10′E)、河北衡水A和B(37°42′N,115°42′E)、河北辛集A和B(37°54′N,115°13′E)、河南郑州A和B(N34°46′N,113°40′E)以及江苏徐州(33°54′N,117°57′E)。小麦或玉米收获后进行耕作前采集土样,并用外加热-重铬酸钾消煮法测定土壤有机质,1年1次。各试验点每茬作物收获后都进行翻耕,有机肥和磷肥在耕作时基施,氮肥部分基施,部分追施,灌溉充分,昌平试验点在1985—1986年为冬小麦1年1熟,1987年后为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2年3熟。除昌平外,其余试验点均为冬小麦/夏玉米1年2熟。

昌平点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化肥用量,N水平3个:N0、N1、N2(0、135、270,以N计,单位kg/hm2),P水平3个:P0、P1、P2(0、67.5、135,以P2O5计,单位kg/hm2),完全组合形成9个处理,再加上1个N2P2K处理(其中,K225,以K2O计,单位kg/hm2)。副处理为鸡粪用量(M3937.5,干重,单位kg/hm2),设施用和不施用2个水平(N0P0为无肥处理,也用CK表示,肥料用量表示方法下同)。鸡粪含水量和养分含量年度间变异较大,多年平均含水量47.5%,养分以风干重计,有机质13.4%、N1.25%、P2O5 2.15%、K2O 1.53%。鸡粪、全部磷肥及40%氮肥做冬小麦或春玉米基肥,另外60%的氮肥分别在冬小麦拔节期或春玉米喇叭口期追肥。夏玉米不施基肥,只在喇叭口期追施氮肥,氮肥用量为小麦用量的1/4,1991年起改为1/2,1993年起改为等量。试验地有渠灌和喷灌条件,田间管理均按大田生产要求进行。小麦及春玉米进行灌溉,夏玉米一般不灌溉(郭李萍,1998)。

衡水A为有机无机配比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试验方案最初的设计是肥料后效观测试验。主处理为化肥用量,4个水平,用A1、A2、A3、A4表示(N0P0、N90P60、N180P120、N360P180,单位为kg/hm2)。副处理为玉米秸秆(CnSt)用量,4个水平,用B1、B2、B3、B4表示(1981—1983年用量为0、1125、2250、4500,单位:kg/hm2;1987—1989年用量0、2250、4500、9000,单位:kg/hm2;1993—1995年、1999—2001年用量同1987—1989年)。3年施肥,3年不施(后效观测),施肥阶段化肥用量不变。1999年以后为改为连续施肥,且无机肥和玉米秸秆用量保持不变。1993年后,小麦收获时秸秆就地覆盖,直到玉米收获后才翻耕入土。氮素化肥施用为小麦、夏玉米各半,小麦氮肥用量底追各半,夏玉米氮肥全部用作追肥。

衡水B为物料类型试验,5个处理,分别为无肥(CK)、化肥(NP)、小麦秸秆(WhSt)、紫穗槐叶(ShFa)、豆饼肥(BnCk),有机肥用量均为1500kg/hm2,氮、磷养分含量以施1500kg/hm2豆饼为准,折合氮105kg/hm2、磷19.8kg/hm2。其他施肥处理养分不足饼肥部分,采用氮、磷化肥补到等量水平。均在小麦生长期间施用肥料,夏玉米不施肥。有机肥、磷肥一次底施,氮素化肥小麦底追各半。秸秆在收获时移出,粉碎后按处理量还田翻压(李科江等,1999)。

辛集A为氮肥、磷肥、堆肥(M)组合设计。其中堆肥设置4个水平:M1、M2、M3、M4(18750、37500、56250、67500,单位为kg/hm2),共12个处理:CK、N、NP、P、M1P、M1NP、M2P、M2NP、M3P、M3NP、M4P、M4NP。试验开始于1979年。试验每小区面积为133.3m2,不设重复,顺序排列。作物轮作方式为小麦-玉米轮作,1年2熟。每季小麦施氮肥180kg/hm2,2/3作基肥,1/3作追肥在小麦返青期施用;磷肥150kg/hm2(隔年施用)。有机肥为牛马粪、麦秸与家禽粪混合堆沤而成,含水量约为50%,风干后有机质含量为12%,全氮为0.5%,全磷为0.22%。其中,M3、M4处理1997年后不再施用有机肥。小麦收获后种植玉米时,各处理施氮150kg/hm2,分别在苗期和大喇叭期追施,以后不再施用任何肥料。小麦生育期内一般灌水5次,玉米灌水3次(梁国庆等,2001)。

辛集B亦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化肥,4个水平:CK、N、NP、NPK。副处理为堆肥,设施用和不施用2个水平。供试土壤为潮土。土壤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壤质地为轻壤土。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12%,全磷0.12%。小麦施肥方案为N150、P150、K150,单位kg/hm2,有机肥用量为M37500(鲜重),单位kg/hm2。有机肥为牛马粪、秸秆和猪厩粪混合堆沤而成,含水约为50%,风干后有机质含量为12%,全氮0.5%。有机肥、磷肥、钾肥全部基施,氮肥40%底施,60%在小麦返青期追施。玉米种植时,所有8个处理均在玉米抽雄前6~7天追施一次氮肥,施用量为120kg/hm2,以后不再施任何肥料。小麦品种分别在1987年、1995年、1996年和1998年更换过4次。玉米品种更换较为频繁,并且在1986年、1988年、1989年和1990年曾用玉米制种,所以这些年份各个处理玉米产量都很低(史吉平等,2002)。

郑州A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化肥,4个水平:CK、N、NP、NPK,肥料用量分别为:1992年前N240、P120、K120,1993年后N300、P150、K120,单位kg/hm2。副处理为饼肥(M约1500kg/hm2,各年不等),设施用和不施2个水平。供试土壤为黄潮土,土壤母质为黄河冲积物。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3%、全氮0.672%。小麦品种为当地主要栽培品种,一般3~4年更换一次。玉米品种则一直采用郑单8号,20年未予改变(朱洪勋和沈阿林,1997)。

郑州B设置化肥和玉米秸秆(S)共7个处理,分别为CK、N、NP、NK、PK、NPK、NPKS(N330、P82.5、K82.5、CnSt6000,单位kg/hm2)。各处理采用等N原则,磷钾肥用量按照N:P2O5:K2O比例为1.0:0.5:0.5施用。小麦季施氮165kg/hm2,玉米季施氮187.5kg/hm2。玉米秸秆每公顷还田约6000kg/hm2。玉米氮肥1/3做底肥,2/3做追肥(张鸿程等,2002)。

江苏省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长期定位试验点为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有机肥,副处理为氮、磷、钾肥。试验处理为CK、N、NP、NK、M、MN、MNP、MNPK。化肥用量每季施氮150kg/hm2,磷75kg/hm2和钾112.5kg/hm2。其中除1/2氮肥做追肥外,其余肥料均做基肥施用。有机肥用量1980—1984年为每季马粪37500kg/hm2,1985—1995年每季牛粪18750kg/hm2。有机肥平均含N 0.631%、P2O5 0.514%、K2O 0.793%,碳氮比为20.31。小区面积主区为133.3m2,副区为33.3m2,重复4次,轮作方式为小麦-玉米(蒋仁成等,1990;张爱君和张明普,2002)。

表2.1中列出了不同试验点基本概况,其中年均降雨量、年均积温(大于0℃)、年均温为1981—2000年的平均结果。

表2.1 定位试验基本情况描述

定位试验点测定的主要物理性质由土壤容重、土壤机械组成,其中,土粒粒径分析采用吸管法,参见《土壤物理学》(华孟和王坚,1993);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土壤全氮采用半微量凯氏法;全磷采用HClO4-H2SO4或NaOH熔融-钼蓝比色法;全钾采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pH值采用1:1水土比测定法;有机物料全碳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外加热法;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法;磷采用钼蓝比色法;钾采用火焰光度法,详细参见《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中国土壤学会农业化学专业委员会编,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