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数据来源
作者团队根据三川河流域河道信息系统建立所需资料收集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在吕梁市水利局河道管理站及各相关县(区)水利部门的大力配合下,2011年3—5月先后两次深入三川河沿线完成三川河河道的勘测任务。作者团队从三川河入黄口的两河口村出发,利用GPS定位仪、照相机、摄像机、通信设备等,沿三川河干流、东川河、南川河、北川河及相关大支流河道向上游进行勘测,最终完成了整个勘测任务。
收集的主要信息包括河道及其沿岸自然地貌特征信息、涉河建筑物的位置、堤防工程的航迹、工程特性描述信息,以及和河道管理相关的信息等。
1.5.1 现场采集
现场采集的信息可以分为四大类,每类信息用GPS定位仪采集航点和相应的航迹,然后对应于航点编号,记录该点对应的描述信息。
(1)河道及其沿岸自然地貌特征。包括记录河道中水体、河槽、河滩、河床、两岸的自然地貌特征变化情况。
(2)河道水环境信息。包括记录三川河沿岸汇流、取水、排水、采砂等位置和特征。
(3)河道建筑工程。包括记录河道中桥梁等跨河建筑物,拦河闸、水库、大坝等拦河建筑物,工矿企业等涉河建筑物的位置和特征,同时记录河道堤防工程的航迹和工程特征信息。
(4)河道流域管理。包括记录水文站、水文断面等观测河道水流特征站点的情况,交通路等附属建筑设施以及水利管理机构的情况。
通过现场勘测,共采集和测定各类航点917个,其中堤防工程392个,水文站3个,跨河交通建筑230个,泵站8个,排污口57个,支流汇水口75个,橡胶坝39个,水质监测5个,饮用水水源地5个,工矿企业23个,采砂13个,滩地枣林49个等。
1.5.2 收集相关数据
建立一个完善而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和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合作,收集他们已有的信息,充实信息系统。作者团队根据本研究实施的要求,从相关部门主要收集到两大类信息。
(1)图件信息。包括水利工程现状图、区域行政区划图、区域交通图、三川河各县的1∶50000及1∶10000地形图。
(2)文字报告。包括反映全县自然概况和社会经济概况的报告、吕梁市水资源公报、各县(区)2010年统计年报、流经地区的2010年水利年报、三川河各段的水文及河道治理情况、三川河干流段及重要支流段排污口分布情况及其水质化验报告、流域内各水库概况等。
1.5.3 整理基础信息
数据词典就是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过程中所有可用资源的一个集合,也即存放数据库建立过程中所有相关的文件、说明、报告、控制信息等。数据词典中对数据作的规范说明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签,即给每一数据项一个具有唯一性的名字。
(2)注解信息,即描述每一数据项的确切含义。
(3)技术信息,包括用于处理的数据类型、精度、存取设备、语言等。
(4)检索信息,即列出各种起检索作用的数据数值清单、目录。
1.5.4 绘制基础底图
完成数据词典后,就进入图形绘制阶段。根据本书研究的实施方案,最后确定使用收集到的两套地形图作为三川河信息管理的地理底图:①吕梁地区1∶50000地形图;②三川河沿线各县1∶10000地形图。
(1)以吕梁地区1∶50000地形图为基础,编制基础底图。为减轻制图负担,保证内容重点突出、阅读简便。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居民地,选取全部乡镇级以上居民地。
2)道路,包括铁路和公路,公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
3)境界,包括地市界及县界,各级境界应根据最新行政区划资料精确绘出,同一层次边界相邻不相交,不同层次相互重叠。
4)水系,河系应主次分明,较大河流应注意表示河床和河漫滩的特征,湖泊、大中型水库均应包含在内。
5)其他特征,包括能反映该处地域特征的标志性建筑物等。
(2)以三川河沿线各县1∶10000地形图为底图,绘制子信息底图。绘制的范围以三川河干流段、北川河、南川河、东川河河道为中心,绘制包含河道中心线在内的两岸500m范围内的信息数据,然后添加与河道管理相关的信息。为减轻制图负担,保证内容重点突出、阅读简便。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地貌,选用等高点、等高线及其高程的注记来反映制图区的地貌。
2)居民地,选取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全部自然村以上各级居民地。
3)道路,包括铁路和公路,公路等级分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级公路和乡村路。
4)境界,包括地市界、县界等,各级境界应根据最新行政区划资料精确绘出,同一层次边界相邻不相交,不同层次相互重叠。
5)河道管理专题,包括主要桥梁、堤防以及一些大型的点工程信息等。
6)其他特征,包括能反映该处地域特征的标志性建筑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