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滇池流域自然环境概况
2.1 滇池流域自然环境特征
2.1.1 滇池流域概况
滇池流域地处云贵高原,东北部有嵩明梁王山脉,与蟒蛇河、牛栏山分界;北部为长重(蛇)山,与普渡河相隔;南接晋宁照壁山;西边为滇池湖滨上的西山。滇池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为滇池盆地。受地质构造及地质历史中外应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了以滇池为中心,北高南低,南北狭长型不对称阶梯状山间盆地形态地貌特征。整个流域面积2920km2,沿北偏东方向延伸呈弯月型,南北长约109km,东西宽47km。滇池流域独特的南北狭长型地貌结构,导致流域风向常年比较稳定(图2-1),主导风向为西南风,风力不大,平均风速在2.2~3.0m/s左右。
图2-1 滇池流域风场玫瑰图
滇池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7℃,最高月平均气温19.7℃,极端最高气温31.5℃,极端最低气温-7.8℃。年日照时数2081~2470h,无霜期227d,相对湿度74%。滇池盆地海拔高程在1890~1920m,日照充足,晴空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899mm,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根据昆明气象站44年统计资料,年降雨量最多为1386mm(1986年),年降雨量最少为660mm(1987年)。年内降雨分布集中在每年的5—10月,期间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0%~85%。由于流域境内日照充足,蒸发非常大,常年水面蒸发量高达1226~1614mm,陆面蒸发也在500~600mm,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尤其是在滇池湖区,年平均蒸发量明显大于降雨量,水资源损失严重。
滇池流域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昆明市人口最密集、人类活动最频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滇池流域的发展对于云南省和昆明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滇池流域面积为2920km2,仅占昆明市面积的13.8%,云南省面积的0.78%。2008年末,滇池流域总人口350.3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0.18万人,农业人口70.12万人,城市化率达到80%。流域内人口主要集中在昆明市主城四区,人口最多的是五华区,其次是官渡、盘龙和西山区,4个主城区的人口占滇池流域内人口的84%。滇池流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200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全省的1/25,无外来水资源补给,其需水量远远超过流域水资源量,是全国严重缺水地区之一。
2.1.2 湖泊水系状况
滇池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的内陆高原湖泊,位于昆明主城区下游的西南部,东经102°37′~102°48′,北纬24°40′~25°03′,距市区约5km,由内湖(草海)、外湖(外海)两部分组成,形似弓形,南北长约40.0km,东西宽12.5km,湖岸长163.2km,当滇池水位在1887.4m(黄海高程)时,平均水深5.3m,最大水深10.9m,湖面面积约309km2,库容为15.6亿m3。草海位于滇池北部,外海为滇池主体,面积约占滇池96.7%。草海、外海各有一个人工控制出口,分别为西北端的西园隧道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海口河)。
滇池主要入湖河流有新河、运粮河、西坝河、船房河、盘龙江、大清河、宝象河、海河、马料河、洛龙河、捞鱼河、大河、柴河、东大河等二十余条,河流呈向心状注入湖区(滇池流域水系见图2-2)。主要入湖河流的上游都建有水库,主要河流入湖流量均不大(河道基本信息见表2-1)。海口河为滇池的唯一天然出口,泄水能力较小,目前也为人工所控制。同时为保护滇池外海水质,1996年在滇池北部的草海西岸以及草海与外海连接处分别兴建了西园隧洞和海埂节制闸,一方面为污染更为严重的草海水体提供了一个外排通道(西园隧洞),同时亦将滇池水体人为分隔成相对独立的两大水体,阻止污染较重的草海水经过海埂节制闸流入外海。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海埂节制闸基本上处于关闭状态,草海和外海水体互不交换,进入草海的水流直接由西园隧洞外排,而外海弃水经由海口河中滩闸排向螳螂川、普渡河。只有在汛期,为了防洪需要才开启海埂节制闸。实际上滇池是一个人工控制的半封闭型湖泊,换水周期长、动力交换性能较差。
表2-1 滇池流域主要入湖河道基流统计表
图2-2 滇池湖泊特征和水系概况图
受滇池流域自然地理气候特征影响,滇池水系径流年内分配很不均匀,雨季有大量的径流和湖面降雨进入,而在干旱季节滇池流域入湖流量很小。2000年及2010年滇池入湖湖泊径流量年内分配见图2-3。不同年份,降雨分布不尽相同,入湖水量年际和年内变化都较大,其中2000年滇池环湖河流月均入湖流量约为29.91 m3/s,2010年滇池环湖河流月均入湖流量较2000年大幅度减小,约为19.02m3/s。对比2010年和2000年滇池出入湖流量过程(图2-3、图2-4)可知,滇池流域入湖、出湖水量过程受人类活动影响日益显著,且出湖水量已受人工调控限制,出湖水量严重偏少,草外海全年出湖水量不足1.4亿m3。
图2-3 2000年和2010年滇池入湖流量过程对比图
图2-4 2000年和2010年滇池出湖流量过程对比图
2.1.3 滇池入湖河道概况
1.盘龙江
盘龙江发源于嵩明县阿子营乡朵格村上喳啦箐白沙坡,自北向南蜿蜒入松华坝水库[大(2)型],控制流域面积593.00km2,出库后河流自北向南纵贯昆明主城区,并于主城南部洪家村处汇入滇池。盘龙江流域面积735.00km2,河长94.00km,坡度7.6‰。
松华坝水库以下的盘龙江河道较顺直,水势平稳。先后流经上坝、雨树村、浪口、北仓村,穿霖雨桥,过金刀营进入昆明市区,穿通济、敷润、南太、宝善、得胜、双龙桥等至螺蛳湾、南窑站后出城区,又经南坝、谭家营、陈家营、张家庙、叶家村、梁家村、金家村至洪家村入滇池。区间段长26.50km,河床平均坡度1.23‰,其中松华坝水库至廖家庙河段长11km,坡度1.8‰,河道已部分人工渠化,建有2座节制闸;廖家庙到滇池入口,河势平缓,河段长15.5 km,坡度0.36‰。目前,廖家庙至南坝闸7.6km河段两岸已按100年一遇设防标准进行整治,采用砌石镶护并大部绿化;南坝闸到滇池入口7.91km河段尚未整治,大部分为土堤,行洪能力小;此外,在南窑村至新南站河段,由于修建了官南立交桥,在不到300m的河段内,修建了40余根圆形水泥桥柱,其中在官南大道下游30m范围内修建了直径1.5m的水泥柱5根,直径1m的水泥柱5根,使盘龙江过水断面减少了5~7m2,严重削弱了盘龙江的行洪能力。从调查结果看,盘龙江穿越主城区干流上建有节制闸5座,桥梁31座(其中铁路桥2座、公路桥19座、人行桥10座)。
松华坝水库以下至滇池区间面积142.00km2,其中城区面积为75.50km2,不透水或弱透水面积比重达53.2%。区间水系呈枝状发育,汇入或分流盘龙江的大小支流有十余条,其中汇入支流有马溺河、花鱼沟、麦溪沟、清水河、岗头村大沟、羊清河、麻线河等,分流沟渠有金汁河、玉带河(西坝河与篆塘河)、永昌河、采莲河、官庄河、杨家河、金太河、正大河等,目前除玉带河正常运行外,其余沟渠与盘龙江无水量交换,已自成体系。
2.老运粮河
老运粮河为明代开凿的人工河流,分东西两支,东支(七亩沟)源自大西门外茴香堆(现昆师路昆一中附近),上联老龙河(今凤翥街东侧),与菜海子(翠湖)水系相连,东南与顺城河暗沟相通,北接地藏寺来水(今西站大沟),是由滇池运粮到大西仓的通道;西支小路沟发源于云南冶炼厂后山箐,自北向南沿昆沙路西侧向南,过二环西路、学府路南段,沿二环西路南流,于兴苑路口与七亩沟汇合,向南流经第三污水处理厂、积善村附近入滇池草海。流域面积18.70km2,长11.30km,坡度5.62‰,其中小路沟主河道长8.53km,面积10.20km2。
3.西坝河
西坝河发源于城区鸡鸣桥附近(上游称玉带河),原为盘龙江至南市区的分洪河道,在双龙桥从盘龙江分出,向西经马蹄桥、上桥、柿花桥,在弥勒寺分洪闸分为西坝河和篆塘河,其中马蹄桥至柿花桥段为明渠,其余均为暗渠。西坝河自弥勒寺向南经西坝、马家堆、福海、韩家小村,至新河村入滇池草海。目前该河已自成水系,全长9.05km,汇水面积4.87km2,河宽2.00~6.00m,河深1.00~2.60m,最小断面行洪能力为1.32m3/s,最大断面行洪能力为2.86m3/s。
4.大观河
大观河源于城区鸡鸣桥附近(上游称玉带河),系盘龙江的分洪河道,自双龙桥附近分流盘龙江洪水,向西经马蹄桥、上桥、柿花桥等至弥勒寺,通过大观分洪闸,既可分流入西坝河,也可分流入篆塘河(下段称为大观河)。目前起点至马蹄桥、土桥至金碧路段为明渠,其余均为暗河。
大观河自弥勒寺向西北沿篆塘路至西长村(全为覆盖河道)后折转向西南沿大观路,过白马庙、大观公园,于草海堆放场附近入草海。汇水面积1.01km2,弥勒寺分洪闸至入草海口段长3.70km,宽16.00~18.00m,城区面积比重为80%。
5.采莲河
采莲河源于黄瓜营附近,自北向南经永昌小区,穿成昆铁路后过四园庄、王家地、卢家营、李家地等,在绿世界纳永昌河,过周家地,在大坝村再纳杨家河后进河尾村,经河尾村闸后又分为两支:一支转西后再次分为左右支,其中右支穿滇池路经泵站抽水汇入船房河,左支在海埂加油站旁穿滇池路,经河尾村端仕楼侧进滇池度假村,穿云南民族村和海埂公园后由中泵站抽排入滇池;另一支沿滇池路南流,经渔户村,在滇池路北侧纳大清河,在渔户村纳太家河,顺滇池路左岸过海埂公园由东泵站抽排入滇池,河长12.50km,坡度0.28‰,面积19.40km2。主要支流有永昌河、太家河、杨家河和大清河。现状主河道宽3.00~12.00m,河深1.00~3.50m,最小断面行洪能力为2.2m3/s,最大断面行洪能力为20.3m3/s。
永昌河又称永畅河,原为玉带河的分流河道,在书林新村由马蹄桥分洪闸分玉带河水,目前已成为独立水系。经刘家营、严家地,到方舟大酒店处变为暗河,穿省人大办公楼,沿滇池路至绿世界转东汇入采莲河,长5.36km,面积0.54km2。
太家河系官庄河(又名马撤营河)分水河,自马撤营村头分引盘龙江水到望城坡(沟渠长1.12km)。经望城坡分水闸又分为两条,右支为杨家河,左支为金太河。杨家河自望城坡流经大营村、杨家地、李家地、李长官、庄房村、周家村,在大坝村入采莲河,长6.88km,面积4.00km2。右支金太河自望城坡至四道坝长2.00km,由四道坝分洪闸将金太河又分为左支金家河和右支太家河。太家河经孙家沟、徐家院、太家地、渔户村后进入采莲河主河道至海埂公园后由东泵站提入滇池,长3.75km,面积1.70km2。
大清河源于前卫镇广丰、西南批发市场片区,经陆家营村、庄家塘,穿广福路,在渔户村滇池路汇入采莲河左支。河长5.30km,面积2.70km2。
6.金家河
金家河为金太河分水渠,在四道坝村从金太河分出,经孙家湾村、陆家场、李家湾村,穿广福路,过金家村、河尾村后,在金太塘汇入滇池。河长6.91km,坡度0.21‰,河宽2.00~13.00m,堤高1.00~2.50m,面积9.00km2。双村以上河堤为浆砌石,双村到河尾小村段为土质河岸,河尾小村以下为浆砌石,最小断面行洪能力为1.38m3/s,最大断面行洪能力为3.36m3/s。
7.正大河
正大河源于南坝、谭家营附近,向南经小口子、马房桥,在河尾小村附近穿金家河后由金太塘泵站抽排入滇池(该泵站装机530kW,最大扬程4.08m,最大抽水流量7.29m3/s)。正大河河长5.23km,平均比降为0.48‰,集水面积3.60km2。
8.海河
海河,又称东白沙河,是昆明主城区东部的防洪河道之一,发源于官渡区大板桥以北一撮云(高程2336.50m),河流自东北向西南至岔河,集鬼门关的山箐水,于三农场处向南黄土坡村入东白沙河水库(控制径流面积22.50km2,总库容420万m3),出库后经龙池村、十里铺、羊方凹,在牛街庄转西至土桥村,沿昆明国际机场东缘至王家村,纳白得邑、阿角村、三家村等片区来水后称海河,穿广福路,于七甲村纳机场西侧小河后南行,在福保村入滇池。河道全长为18.90km,汇水面积29.80km2,河宽2.00~14.00m,河深1.00~3.00m,后段海河长8km,河宽12.00~15.00m。最小断面行洪能力为3.22m3/s,最大断面行洪能力为9.36m3/s。河水汛期有上游东白沙河水库弃水及区间径流补给。
9.大清河
大清河由两支组成,左支枧槽河上段为金汁河,源自松华坝水库,顺东面山麓南流经龙头街,过羊肠大村和羊肠小村至波罗村进入城区范围,经穿金路进入白龙小区后平行于二环东路至金马寺西流,至菊花村分洪闸入清水河,在宝海公园东北角与海明河(东郊明沟)交汇后入枧槽河,于张家庙第二污水处理厂与明通河交汇,枧槽河长23.10km,流域面积35.30km2。流域以不透水或弱透水城区为主,其比重约60%。
右支明通河,源自穿心古楼片区火车北站附近(源头处另有羊青河水由泵站间断性抽入),凤凰村向西,穿北京路,转南至红阳新村西侧,折转向东穿北京路并沿其东侧往南过昆纺南端,再穿人民东路、东风东路,过市政府南侧,至吴井路口转塘双路、前卫路、明通路,至南窑新村,过铁路后沿关南路至张家庙汇入大清河。张家庙汇汇口以上面积10.30km2,河长8.97km。南窑新村以上河段为暗渠,以下为明渠,在安石路口处设有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引水管。整个汇水流域以不透水或弱透水城区为主,其比重约85%。
明通河与枧槽河交口以下称大清河,向南流经叶家村、梁家村,在福保文化城西侧入滇池,全长6.28km,区间面积2.00km2,河道宽度32.30m。该河段已整治,梯形断面,两岸河堤为土堤绿化带,全流域面积为48.40km2。
10.六甲宝象河
六甲宝象河原属宝象河的分洪、灌溉河道,现被彩云路截洪沟截断,自成体系。现从永丰村起,经雨龙村,穿广福路,过七甲村,沿官南大道右侧至福保村,由闸门控制既可直接入滇池,也可分流至海河,目前多是分流至海河。六甲宝象河河道基本顺直,河段长10.80km,河宽1.00~5.00m,堤高1.00~4.00m,汇水面积2.63km2。流域内以不透水或弱透水城区为主,其比重约60%。
11.小清河
小清河原属宝象河的分洪、灌溉河道,现被彩云路截洪沟截断,自成体系。小清河源于小板桥镇云溪村附近,主要汇集六甲乡部分村庄和福保村一带的居民生活及雨水,其间流经张家沟、新二桥等村庄,最后在小河嘴村附近中科院滇池蓝藻控制试验基地旁流入滇池。河长8.17km,流域面积3.18km2。现状河宽为0.50~8.00m,河深1.00~3.00m,最小断面行洪能力为1.42m3/s,最大断面行洪能力为3.89m3/s。
12.五甲宝象河
五甲宝象河原属宝象河的分洪、灌溉河道,现被彩云路截洪沟截断,自成体系。从世纪城片集雨污水,穿广福路,沿金刚村、楼房村南流,在小河嘴下村进小清河汇入滇池,沿途纳经济技术开发区、陈旗营、雨龙村等片区的雨、污水。全长9.43km,河宽2.00~9.00m,堤高2.00~5.00m,汇水面积3.28km2。最小断面行洪能力为1.94m3/s,最大断面行洪能力为5.08m3/s。
13.老盘龙江
老盘龙江起点洪家村大闸,河道终点至新河村入滇池,河长2.80km,河宽8.00~12.00m,汇水面积1.80km2。
14.虾坝河
虾坝河原属宝象河的分洪、灌溉河道,现被彩云路截洪沟截断,自成体系。从世纪城(原为织布营村)起,穿广福路桥,经过四甲东侧南流至熊家村,在姚家坝水寺处分为两支,即姚安河和虾坝河。虾坝河经王家村、五甲塘,穿姚安公路后从夏之春海滨公园南侧汇入滇池,河长4.06km,河宽6.00~14.00m,堤高1.30~2.00m,汇水面积3.40km2,下垫面为农田。虾坝河(又称织布营河)全长10.60km,河宽4.00~18.00m,堤高1.30~4.00m,汇水面积9.10km2。
15.姚安河
姚安河原属宝象河的分洪、灌溉河道,现被彩云路截洪沟截断,自成体系。从世纪城(原为织布营村)起,穿广福路桥,经过四甲东侧南流至熊家村,在姚家坝水寺处分为两支,即姚安河和虾坝河。姚安河经王家村,在龙马村与李家村之间纳老宝象河支流后穿姚安村,在独家村入滇池,河长3.55km,河宽7.00~14.00m,堤高1.50~3.00m,汇水面积3.60km2,下垫面为农田,李家村以下河堤为浆砌石。
16.老宝象河
老宝象河源自羊甫分洪闸,过大街村,穿昆洛公路、彩云路,过第六污水处理厂、龙马村、严家村后在宝丰村入滇池。河长10.1km,平均比降为0.52‰,河宽4.00~10.00m,堤高2.00~5.00m,沿途河堤高于村庄农田(目前已规划为城区用地),汇水面积3.94km2。不透水或弱透水比重约60%。其中在季官村末端分流入杜家营大沟,经后所村前沿、丁家村、郭家村后汇入姚安河,河长2.87km,河宽3.00~4.00m,堤高1.50~4.00m,汇水面积1.46km2,下垫面为农田。
17.新宝象河
宝象河是昆明古六河之一,发源于官渡区大板桥办事处石灰窑村孙家坟山(高程2500.00m),河流自东向西蜿蜒,经小寨村至三岔河入宝象河水库,出库后续向西先后流经坝口村、阿地村,过大板桥、阿拉坝子盆地,穿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于小板桥镇羊甫村处沿整治的新宝象河穿昆玉高速路、彩云路、广福路和环湖东路,于海东村汇入滇池。全长47.10km,平均比降为15.00‰,流域面积292.00km2,其中宝象河水库控制面积为67.00km2,此外,支流上相继建有天生坝、前卫屯、铜牛寺、茨冲、复兴等小型水库及塘坝。宝象河水库以下大板桥等片区目前相继进行昆明空港经济区、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按其规划建设,区域不透水面积比重将超过60%。2005年前,羊甫分洪闸以下由干流老宝象河、新宝象河、织布营河(虾坝、姚安河)、五甲宝象河、小清河、六甲宝象河等组成。其后昆明市政府对新宝象河进行了整治,并在彩云路东侧修建了6.00m宽,4.00m深的引洪渠,使宝象河在彩云路以上洪水通过新宝象河排泄,原来的河道自成体系。2006年对新宝象河整治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河道全长8.80km,宽15.00~56.00m,堤高3.00~5.00m,其间汇水面积16.70km2。
18.广普大沟
广普大沟发源于小板桥镇以东洒梅山(高程2046.70m)、洋湾山(高程2027.00m)老官山(高程2034.50m)、龙宝山(高程2048.80m)等群山西侧,河流大致自东向西蜿蜒,先后穿越南昆铁路、昆洛路、昆玉高速路、彩云路、广福路和环湖公路,于死口子处汇入滇池。河道上段一般情况呈干涸现象,汛期多呈片流状汇入下游河道,属季节性河流。昆洛公路以上流域为山坡、旱地和部分城镇居民驻地,无明显河道,而昆洛公路以下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且河道常年有生活废污水汇入。昆洛公路以下至滇池入口段长6.46km,坡度1.42‰,面积21.10km2。截污工程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