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洪水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实质是灾害经济问题。西方关于灾害经济损失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的研究者是Brannen(1954),他对美国得克萨斯州Waco镇1953年的大台风侵袭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拉开了灾害经济问题研究的序幕。[4]随后Hirshleifer(1966)研究了1348—1350年西欧发生的黑死病对社会经济产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是第一个以灾害为研究主题的经济学家,开创了经济学家研究灾害问题的先例[5]。研究结果表明,黑死病对欧洲经济短期的影响与预期的相一致,而欧洲经济在随后几年螺旋式下降的主要原因则是黑死病对经济长期影响的结果。而真正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洪水灾害问题的则是Howard Kunreuther和Douglas.C.Dacy(1966),他们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理论分析灾害问题,开创了经济学方法研究灾害问题之先河。[6]他们在《灾害经济学》一书中对刚刚发生的阿拉斯加地震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人并不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完全理性者,人们在灾后发生的自救行为和互相帮助消除了对一些商品的超额需求,使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社会学和心理因素在灾后一段时间内往往会改变人们的效用函数。
进入20世纪70年代,灾害经济问题的研究开始兴起,学者和专家们开始对有关灾害的各种问题进行经济分析。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范围和计量,及以此为计量基础的减灾成本与效益的研究。如李宏在对西方灾害经济学者相关理论梳理中发现[7]:Ellson,Arthur Atkisson,William Petak等研究得出1970年的洪水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害超过了其他类别灾害如交通事故、犯罪与污染等所带来的损害。[8]G.Thomas Sav指出,为消除灾害引起的负面影响需要对灾害损失评估,评估结果可以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并讨论了最优防灾水平的选择问题。[9]我们发现西方学者的共同观点是灾害的评估应该以人为中心,各类自然灾害事件之所以演变成灾害,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的存在。
我国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开始对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了更为精确的分析,模型化研究逐渐增多。在经济学家将灾害问题模型化的过程中,使得对灾害损失本身的讨论也逐渐走向深入,认识不断得到深化。Sotkin对灾害损失问题提出了一般性的分析框架。[10]George Horwich的研究首次提出了资源价值的概念,认为当资源价值损失达到一定社会标准时,自然现象就应被称之为洪水灾害,在计算灾害损失时,自然资源的价值应该予以考虑。[11]1997年9月欧洲人道主义援助部门专门就“灾害经济影响评估”问题召开了一次专家磋商会议[12],与会的学者Ricaedo Zapata介绍了对于灾害损失的定义和划分,他把灾害引起的经济损失分为三类: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次生效应。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指物质资本的损失,如原材料、机器设备等;间接经济损失指因灾害导致未能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可以用货币来衡量;次生效应主要是指灾害对经济的宏观影响,一般通过宏观变量得到。灾害经济损失的研究是随着人们对灾害经济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随着各种计量模型的开发及应用,灾害的经济损失不再仅仅着眼于统计直接的经济损失,而是逐渐探求和计量因洪水灾害对各行业产生的短期和长期影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这方面的研究一般着眼于两个层面,即对宏观经济和微观个体的影响。
对于宏观方面,李宏等研究人员的研究表明:采用的计量模型一般可分为三种,区域计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和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区域计量经济模型主要是考察一些主要的经济变量,在灾前和灾后的变化情况来衡量灾害的经济影响。Change研究了1979年的飓风对阿拉巴马州的影响,认为该州在中长期的收入水平会有所提高。[13]Gillespie则通过研究发现飓风Hugo并未对加利福尼亚州生产活动产生太大影响,认为主要是由于灾后的救济计划使灾区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恢复。投入产出模型是目前分析灾害问题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分析工具。Cochrane最早运用该模型分析圣佛朗西斯在1906年发生地震产生的经济损失,并预测如果在1974年再次发生同样大的地震,则导致的损失可能会超过130亿美元。Romanoff和Levine在投入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产业序列间模型(SIM),使投入产出模型具有动态性。[14]Okuyama采用SIM模型对1995年神户地震的经济影响进行了研究。[15]由于投入产出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人们开始使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该模型是基于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发展起来的。Rose和Guha运用CGE模型分析了地震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并研究了区域经济对洪水灾害的调整能力。不过该模型最主要的缺陷在于对数据的要求非常高,且计算复杂,所以在应用上目前还没有普及。何爱平等[16]在对“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应对机制研究进展”的研究中,引用Rasmussen研究结论:通过对比受灾地的实际产出水平,指出自然灾害导致相同年份下受灾地产出下降了2.2%。
微观方面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个人、企业和单个市场等,主要研究他们的灾害损失情况和受影响程度。对个体的研究考虑的主要是其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如灾害的损失大小与个人经济地位的关系,李宏转引Bolin[17]的研究,得出结论:种族和民族的不同在灾害中受损程度的差别。灾害对家庭的影响也是明显的,Bolin以1972年拉皮德城洪水灾害为例,研究了家庭主体在受灾中的行为选择,认为一个家庭所拥有资产受损越严重,其寻求社区帮助的可能性越大,而得到的援助越多的人,其恢复到灾前的状况也越快,这也符合一般的逻辑推理。灾害对商品影响的研究最主要的体现在房屋需求上。Kunreuther考察了安克雷奇市地震灾后房屋需求情况,认为由于人们的利他行为,使得房屋租金并没有上涨。其后,还有人通过研究得出远离灾害发生地的房屋反而受灾害的影响,引起了价格上涨。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洪水灾害调查和统计工作有悠久的历史,明清以来一直较为重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成立了水利部、农业部等国家层面的管理机构,灾害统计工作有序开展并逐步得到规范。改革开放以后,水利部门对洪灾统计和调查工作非常重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先后多次下发文件或通过会议布置灾害统计与调查工作,并制订了规范的洪灾调查统计表,洪灾统计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
对于洪灾评估的规范性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相对起步较晚。而对于洪灾的经济影响等问题的研究,最早是由于光远先生于1985年北京召开的首次灾害经济学座谈会上提出的,明确要建立灾害经济学。其后发表多篇文章讨论灾害经济问题,开创和推动了我国灾害经济问题的研究。其后,在一些经济学家和非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灾害经济研究成果。如杜一的《灾害与灾害经济》[18]。20世纪90年代后期,郑功成教授出版了我国首次专门论述灾害经济学的著作《灾害经济学》[19],标志着我国灾害经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书系统论述了灾害经济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规律,阐述了灾害与农业、企业发展和家庭经济等内在的联系,为灾害经济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何爱平教授的博士论文《中国灾害经济: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20],是灾害经济研究上的又一个里程碑,该书在专业化程度、定量分析上都较以前有很大改观,初步构建了我国灾害经济研究的理论框架。
在上述几位经济学家的带动下,我国的灾害经济研究在随后的几年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各类研究成果和相关著作大量涌现,灾害经济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就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的方法来说,我国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过程。对于行业部门管理来说,水利、气象、民政等部门先后出台了洪水灾害的计算和评估方法、规则、规范等。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讨论灾害损失的内涵和计量范围。于庆东和沈荣芳[21]探讨了灾害损失的含义和分类,认为洪水灾害损失就是人们对洪水灾害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造成的危害和破坏程度的度量。赵阿兴和马宗晋将洪水灾害的损失分为人员伤亡损失和经济财产损失。黄渝祥、杨宗跃和邵颖红把间接经济损失分为三类,间接停减产损失、中间投入积压增加的经济损失和投资溢价损失。[22]徐嵩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资源环境的价值考虑进来,拓展了洪水灾害经济损失的计量范围,同时把间接经济损失分为社会经济关联性损失、灾害关联性损失和资源关联性损失三类。[23]张向达、李宏明确提出了在计算灾害经济损失时,不能仅仅计算直接的物质资本损失,还应把自然资源的价值损失也包含进来。[24]唐彦东、于汐和王慧彦探讨了灾害经济损失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在计算灾害经济损失时按照该物品有无市场价值,把经济损失分为市场影响和非市场影响两类,每一类又可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两种。[25]
近年来,受西方灾害经济研究的影响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出现了不断向定量以及模型化分析方向发展的趋势。张晓[26]计算了水旱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我国每年的水旱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GDP的4%之高。卢永坤、周光全和安小伟等通过构建停减产影响系数,GDP面积分配系数及灾区国内生产总值估算了汶川8.0级地震产生的间接停减产损失。[27]王慧彦、黄敏和梁瑞莲等提出了基于统计学的灾区法人单位比重法和综合震害系数法来计算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以汶川地震损失为例进行了验证。[28]赵芹、罗茂盛和曹叔尤等研究了汶川地震引起的水土流失情况,首先根据国家土壤侵蚀分类标准估算了总的土壤侵蚀破坏量,然后借助于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恢复费用法和市场价格法等多种方法,对水土流失产生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货币化。[29]郭章林、刘明广和谢德才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来预测灾害的经济损失,选取震级、地震动输入参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受灾面积和灾区的人口密度作为网络的输入节点,由于各地的物价水平存在差异,直接经济损失值不具有可比性,选取直接经济损失率作为网络的输出节点,直接经济损失率定义为直接经济损失值除以灾区的人口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乘积。[30]张显东和梅广清构建了一个包含两部门多要素的一般均衡模型[31],计算灾害经济损失对社会经济的系统影响,这是我国首次运用一般均衡理论来分析灾害经济问题。谢永刚、张佳丹和周长生等介绍了索罗模型在分析灾后经济增长的长期变动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储蓄率、人均资本和技术进步率等变量的变化的优势。[32]路琮、魏一鸣和范英等第一次把投入产出模型引入灾害问题研究中,建立了灾害损失的定量分析模型,并以农业洪水灾害为例分析了对国民系统的影响。[33]
近年针对洪水灾害评估方法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多见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学者的专论等。如有代表性博士学位论文《基于RS与GIS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方法研究》[34]《基于GIS的洪水风险管理系统》[35];学者专著有《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理论》[36]《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系统:遥感与GIS技术应用研究》[37]等;研究专论如《水库溃坝损失及其计算方法研究》[38]《极端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应用》[39]《洪水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研究进展》[40]《洪涝灾情评估标准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41]《洪灾损失分析及评估模型研究》[42]等等,上述对于洪水损失评估的研究成果,大都基于理论上的探讨和分析,为洪水灾害损失分析及评估方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1]本部分是在拟立本项目后,由研究生作为硕士论文所做的一些初步资料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完成,见党鹏《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研究》黑龙江大学学位论文,2012.
[2]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编著.1998年松花江大洪水.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
[3]高庆华,马宗晋,等.自然灾害评估.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4]Brannen,Ted R.Economic Aspects of the Waco,Texas Disaster of May 11,1953[R].Department of Sociology,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Texas,Research Report,1954.
[5]Hirshleifer,J.Disasters,Recovery.The Black Death in Western Europe[M].The rand Corporation men orandum rm-4700-TAB,1966:11-25.
[6]Douglas.C.Dacy,Howard Kunreuther.The Economic of Natural Disaster:Implications for Federal Policy[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66.
[7]Ellson,et al.Measuring the Regional Economic Effects of Earthquakes and Earthquake Prediction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84,24(4).
[8]李宏.洪水灾害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
[9]G.Thomas Sav.Natural Disaster:Some Empirical and Economic Considerations[M].NBSIR,1974:74-473.
[10]Sotkin,A.L.Economic Aspects of Natural Hazards[M].Exington Books,Assachusetts,1983:178.
[11]Horwich,G.Disaster and Market Response[J].Cato Journal,1990,9(3).
[12]李宏.基于国民财富损失控制的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4).
[13]Change,S.Disaster and Fiscal Policy:Hurricane Impact on Municipal Revenue[J].Urban Affairs Quarterly,1983,18(4).
[14]王建勋,李宏,闫天池.国外灾害经济研究的主要进展与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4).
[15]Okuyama,Y.Modeling Spatial Economic Impacts of an Earthquake:Input-output Approaches[J].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2004,13(4).
[16]何爱平,赵仁杰,张志敏.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其应对机制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4(11).
[17]Bolin R.Family Recovery from Natural Disaster:A preliminary Model[J].Mass Emergencies,1976(1).
[18]杜一.灾害与灾害经济学[M].北京: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
[19]郑成功.灾害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0]何爱平.中国灾害经济:理论架构与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21]于庆东,沈荣芳.灾害经济损失评估理论与方法探讨[J].灾害学,1996(2).
[22]黄渝祥,杨宗跃,邵颖红.灾害间接经济损失的计量[J].灾害学,1994(3).
[23]徐蒿龄.灾害经济损失概念及产业关联间接经济损失计量[J].自然灾害学报,1998(11).
[24]张向达,李宏.灾害损失范围研究[J].理论探讨,2010(9).
[25]唐彦东,于汐,王慧彦.灾害损失基本内涵探讨.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6]张晓.中国水旱灾害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7]卢永坤,周光全,安小伟,等.汶川8.0级地震四川灾区间接经济损失评估初探[J].地震研究,2008增刊.
[28]王慧彦,黄敏,梁瑞莲,等.地震灾害损失经济统计学评估方法初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9(3).
[29]赵芹,罗茂盛,曹叔尤,等.汶川地震四川灾区水土流失经济损失评估及恢复对策[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3).
[30]郭章林,刘明广,谢德才.震灾经济损失评估的遗传神经网络模型[J].自然灾害学报,2004(6).
[31]张显东,梅广清.二要素多部门CGE模型的灾害经济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9(4).
[32]谢永刚,张佳丹,周长生.西方灾后重建经济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灾害学,2009(4).
[33]路琮,魏一鸣,范英,等.灾害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及其应用[J].自然灾害学报,2002(3).
[34]丁志雄.基于RS与GIS的洪涝灾害损失评估技术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4(5).
[35]李娜.基于GIS的洪水风险管理系统[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3).
[36]魏一鸣,金菊良,等.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理论[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7]陈万秀.洪水灾害损失评估系统:遥感与GIS技术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38]施国庆,朱淮宁,荀厚平.水库溃坝损失及其计算方法研究[J].灾害学,1998,13(4).
[39]仇蕾,等.极端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9,11.
[40]李春华,李宁,李建,吴吉东.洪水灾害间接经济损失评估研究进展[J].自然灾害学报,2012,21(2).
[41]万金红,张葆蔚,谭徐明,等.洪涝灾情评估标准关键技术问题的探讨[J].灾害学,2012,27(4).
[42]王宝华.洪灾损失分析及评估模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