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水利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九节 水资源

宿迁市水资源的勘测调查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的。根据境内多年平均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总量来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476.8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量2632立方米水平。但是,由于宿迁市地处淮河水系中游尾部、沂沭泗水系下游,有约21万平方千米土地降雨径流经过市境洪泽湖和骆马湖调蓄后入江、入海。另外,江苏省委省政府为了解决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等市的缺水问题,分别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就实施淮水北调和江水北调工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宿迁人民付出很大代价,兴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已具备充分利用当地径流、合理调配使用过境水、必要时抽补江水条件,使全市工农业用水、人畜饮用水得到了基本保障,使社会经济得到平稳发展。

一、水资源量

(一)地面径流

宿迁市境内地面径流来源于天然降水。根据全市1954—2003年半个世纪的降水资料分析,境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14.9毫米,最多的2003年泗阳县降水1598毫米,最小降水量也是泗阳县1966年495.5毫米。年际变幅达3.22倍。在年内分配上,汛期6—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5%。根据全市降水资料分析,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3.988亿立方米。见表1-1-6。

表1-1-6 宿迁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计算表

(二)地下水

宿迁市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按照省水资源调查估算的报告,采用水均衡法计算,宿迁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1.092亿立方米。

(三)入境水

宿迁地处淮河水系中游尾部、沂沭泗水系下游,有21万平方千米降雨径流,汇入洪泽湖和骆马湖,经两湖调蓄后,多余水东流入海,南流入江。根据1950—2003年洪泽湖历年进湖水量统计,平均每年进湖水量为316亿立方米。骆马湖自1951—2003年历年进湖水量,平均每年进湖水量53.9亿立方米。表明上游客水入境水资源十分丰富,给宿迁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淮河水系上中游来水面积多达15.8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入湖量为316亿立方米。据历史资料,最大入湖水量为1954年的784.7亿立方米,最小的入湖水量为1978年,只有32.4亿立方米,其丰枯年际变幅达24倍以上。淮水多年平均汛期水量占总量的65.7%,与宿迁市汛期雨量占年降雨量的65%的比例近似。这就表明入境淮水的来水过程与宿迁市降水过程基本是同步的,宿迁市枯水年淮河来水亦少。

洪泽湖虽在宿迁市和淮安市境内,但蓄水范围上游到安徽蚌埠闸下河湖水域,供给江苏省徐州市、连云港市、盐城市、扬州市诸市用水,特别是干旱年用水特别紧张,安徽省蚌埠闸下沿淮地区及池河、怀洪新河、新濉河诸河沿岸齐抽水灌溉,形成湖河水“倒流”和“公湖”现象。

沂泗水流入骆马湖,多年平均入湖水量达53.9亿立方米,最大的1963年达187.6亿立方米,最少的1988年只有9.7亿立方米,丰枯年入湖水量相差近20倍。沂泗水系流域面积较小,只有淮河水系面积约三分之一,河道流程也较短,但沂泗水流域上中游多为山丘区,降雨后汇流时间较短,暴雨后都是峰高流急,容易给沿河造成洪水灾害。沂泗流域年内降水分布不均,降雨多集中在每年6—9月,汛期多年平均占年总水量74%。

(四)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是江苏省政府为解决淮北缺水所采取的措施,省水利厅1963年3月就完成江都抽水一站建设,相继在1964年8月、1969年、1977年11月先后完成二、三、四站建设,抽引江水能力达到400立方米每秒。为了配合江水北调,淮安、淮阴、石港、蒋坝、泗阳、刘老涧、皂河等大型翻水站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江水北调工程系统逐步形成,淮北宿迁、徐州、连云港、淮安各市工农业用水、生活及生态用水提高了保证率。

宿迁市境内江水北调抽水泵站有:泗阳一站装机容量1.0万千瓦,设计抽水能力100立方米每秒;泗阳二站装机容量0.56万千瓦,设计抽水能力为66立方米每秒;刘老涧站装机容量0.88万千瓦,设计抽水能力150立方米每秒;皂河站装机容量1.4万千瓦,设计抽水能力195立方米每秒。

二、水质评价

随着现代化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多,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的用量也不断增加,造成水环境不断恶化,水质遭到破坏。水体污染日益威胁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人类的健康也构成很大的危害。宿迁市1990年全市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2836.7万吨。全市各条河道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基本上不能直接提供生活用水。外排废水中污染物主要有溶解氧、高锰酸指数、非离子氨、挥发酚、氰化物、砷化物等。其次农业污染,主要来源于农药和化肥,属面上污染源,在降雨所产生的径流冲刷下进入水体。1990年,宿迁全市化肥施用量为77.37万吨,其中:沭阳县22.68万吨、泗阳县15.47万吨、泗洪县20.81万吨、宿豫和宿城区为18.41万吨。化肥用量,全市平均每公顷1769.4千克。1990年宿迁市使用农药达2223.5吨,平均每公顷用量为5.1千克。据统计资料,近年来化肥、农药每年施用量呈上升趋势。水体接纳了大量的能刺激植物生长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促使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导致水面逐渐形成藻化,水体有明显的腥臭味,影响鱼类生长,人畜无法饮用。

(一)地表水水质评价

宿迁市境内主要河流、湖泊水质状况,选择1994年作为枯水年,1996年作为较丰年的代表年,进行水质评价。1994年,宿迁全市平均降雨量为633.4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31%,属枯水年。1996年,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135.9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20%,属丰水年。

由于枯水年地表水资源比常年偏少,而污染水排放没有减少,则地表水资源的污染负荷加重,加剧了地表水资源的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

淮河干流流经河南、安徽两省进入洪泽湖。1975年以后,淮河水质污染现象呈加重趋势。资料显示,淮河自1975年发生首次水质污染事故,到1982年第二次水质污染,相隔7年,再到1986年发生第三次水质污染和第四次水质污染只相隔4年,到1989年发生第五次和第六次,只隔3年,1991年以后,则出现年年水质污染事故,且每年平均在2次以上。1991年发生水质污染3次,第一次从3月16日至4月2日,第二次从5月23日至6月2日,第3次从7月27日至8月17日。不到十年时间,淮河相继发生了30多次水质严重污染事故,其有害物质越来越多,污染程度越来越重。特别是1994年7月20日凌晨,淮河蚌埠闸下泄2亿立方米污水,造成重大污染事故。7月27日,下泄污水形成长达70多千米的污水带,至28日,抵达洪泽湖。据淮委和地方环境监测部门报告,这次污染物浓度高,毒性大。污水带水色呈黄黑色,内含许多悬浮物,有大量绿藻繁殖,有难以忍受的腥臭味,监测出高锰酸盐数升至18.5毫克每升,氨氮、非离子铵含量一直在6.9~8.6毫克每升之间波动,致癌物质亚酸含量达1.68毫克每升,超过标准达17倍。

由于淮河流域久旱无雨,蚌埠闸于1994年7月31日关闭,上游无洁水补充,而洪泽湖水位已降至死水位以下10.65米。宿迁市沿湖泗洪、泗阳各县群众饮用水源严重不足。造成沿湖农民、渔民、城镇居民、工业、农业用水严重不足,给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困难和损失。

濉河,因受徐州市排污河道奎河常年排污的影响,1994年,河道在泗洪段水质,经监测为Ⅴ类水标准。怀洪新河(漴潼河)和徐洪河(安河)经监测为Ⅳ类水标准。见表1-1-7。

表1-1-7 1994年淮河水系水质类别表

1996年6月底至7月初,淮河蚌埠闸带污泄洪3000立方米每秒,使淮河泗洪、盱眙段死鱼10万千克。洪泽湖上游的濉河、徐洪河因受上游污水影响,监测综合评价为Ⅳ类水标准,漴潼河为Ⅲ类水标准。见表1-1-8。

表1-1-8 1996年淮河水系水质类别表

1994年、1996年淮沭河、骆马湖、京杭运河等河湖水体水质分别见表1-1-9、表1-1-10。

表1-1-9 1994年淮沭河、骆马湖、京杭运河实测水质类别表

表1-1-10 1996年淮沭河、骆马湖、京杭运河实测水质类别表

2004年9月10日,有关单位组织人员对洪泽湖调水保护区、怀洪新河缓冲区等17个水功能区33个断面进行监测,监测成果见表1-1-11。

(二)地下水水质评价

宿迁市地处黄淮冲积平原下游,绝大部分为第四纪覆盖物,自上而下可分浅层水含岩组(Q3-Q4),中层以承压水岩组(Q1-Q2)及承压水含水组(N)。就水质来说,深层地下水质好。境内开采利用的多在县区乡镇,主要用于生活和工业用水。

1984年,全省饮用水大普查的资料表明,全省9个高氟县,宿迁市就有泗阳、泗洪、沭阳、宿豫等4个县区,全市氟斑牙患者约40万人。1980年,国务院要求“宁愿少发展几亩灌溉面积,也要保证人畜饮水工程需要”。预防氟中毒病,主要是降氟改水,重点是打深井,并将含氟水层封死,建设农村自来水厂,切实改善农民饮用水条件。宿迁市1996—2004年间,共投资23946.1万元用于农村改水工程。共建成695座农村水厂,管网延伸达370.0千米,受益人口286.1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97.7%。这些水厂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特别一些氟病重灾区农民反应强烈。据宿豫区东部和沭阳县西部一些村庄老年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们饮用水是靠各家挖的小土井取水吃,井口还要用木板盖好,并加锁防止别人用他家的井水。小土井的水有限,其颜色是乳白色的,这里老百姓祖祖辈辈就是吃这种水,村里人大多是黄牙齿,老年人牙齿早早就逐块破坏,直至全部损坏,有不少老年人早早就弯腰驼背,有的成终身残疾。严重氟病区,男青年找不到对象,加上当地生产条件差,产量很低,农民生活十分贫困。自从1958年兴建骆马湖灌区以后,当地农民饮用水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后,氟病略有减少,打深井建自来水厂后,氟中毒病彻底根除,这是历史性一大功绩。宿迁市地下水质概况分述如下。

表1-1-11 2004年第五期宿迁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评价成果表

续表

注 监测日期:2004年9月10日。

(1)泗阳县。

地下水层较浅,一般3~5米,但含氟量较高,且分布较广,受氟害农民较多,全县受害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初普查时,达36.22万人。自1986年开始安排专款打深井改水,至2004年,农村高氟地区改水工程全部完成。

(2)沭阳县。

全县浅层地下水含氟元素较高,氟化物含量0.8~7毫克每升,据1990年自来水水质测试结果,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均超过饮用水标准。沭城布设地下水井5眼,全部为深、浅混合取水井,监测安排在每年中、枯水两个季节,评价项目有总硬度、氨氮量、硝酸盐氮、亚硝酸氮、挥发性酚、砷、汞、六价铬、氧化物、细菌总数、大肠菌群、pH值等,总计12个项目,对照标准,除亚硝酸盐氮有一次超标外,其余均符合标准。

(3)宿豫区。

全区地下水类型属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含水层厚度大,水量丰富,浅层地下水埋藏在地面下1~3米,地表水各种污染物易直接进入地下,地下水易受污染,一般农村较轻。深层地下水,由于埋藏较深,水量丰富,水质也较好。

(4)泗洪县。

地下水质监测,在县城选深井取样进行,取地下水1点为浅水,3点为Ⅲ承压水,4点为Ⅱ+Ⅲ承压水。其监测成果pH值为7.3~7.6之间,均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总硬度在172~192毫克每升之间,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氟化物、亚硝酸盐、硝酸盐、化学耗氧量、砷化物、挥发酚、六价铬、汞、总铁、铅、镉,均符合地面水质量Ⅰ类标准,氨氮为0.02~0.05mg每L,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的Ⅰ级水质要求。

宿迁市地下水水质监测,从1998年开始,对市辖县具有代表性的14眼观测井进行地下水水质监测,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对监测成果进行以下质量类别评价。

Ⅰ承压水质一直在优良和良好之间,除2000年3月15日水质综合评价分值在2以上外,其余均低于2,水质较好。

Ⅱ承压水质一直较好,除1999年8月15日为较差和2000年两次监测结果水质为良好外,其余均为较好,从2001年开始水质稳定状态较好。

Ⅲ承压水从1998年至2002年,水质稳定状态优良,从2003年开始水质有变差的趋势,水质为良好。

Ⅰ+Ⅲ混合水质除2001年11月15日为较好外,其余均为良好以上。Ⅱ+Ⅲ混合层水质在良好和优良之间徘徊,从综合评价分值看,水质有变差的趋势。Ⅰ+Ⅱ+Ⅲ混合层水质2000年至2001年为较好,2002年至2008年,一直为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