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鲁滨逊:木心的前半生:1927-1956(知新文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小引:“木心是谁?”

“木心是谁?”

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可谓众说纷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担任纽约《美洲华侨日报》副刊主编的诗人王渝说:“第一次收到木心的稿件,感觉是惊艳。怎么有人写得这么好,这么与众不同?他的书写不带一丝当时的大陆文风。这位来自大陆定居此地的作家,像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王渝:《木心印象》, 《木心纪念专号:〈温故〉特辑》,刘瑞琳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33页。

比木心小十岁,如今在台湾岛内已是辈分最长的出版家、作家、诗人隐地说:“他的文字很好,一流的作家,毫无疑问。”“他可以说是‘作家中的作家’。”刘道一:《文学往事》, 《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温故〉特辑》,刘瑞琳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47页。

当下台湾新生代小说家伊格言说:“他是一个有很好家世背景,用我们的话说‘很好命’的写作者,又是画家,西学也那么好,可以说是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大作者’。”同上书,155页。

与木心文学交流持续二十余年,现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终身教授的童明说:“木心是以世界精神为体的中国作家。他与世界思想和文学的相通,体现着他与现代的中国思想和文学的相关。”“木心也是‘飞散’作家,是中国文化向世界飞散的实证。对我们而言,木心风格的意义应该是:中国文学在他的风格中获得了极丰富的世界性内涵。”童明:《木心风格的意义:论世界性美学思维振复汉语文学》, 《读木心》,孙郁、李静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2—23页。

最早在大陆推介木心的学者陈子善说:“木心先生有高远的抱负,他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散文的界限,在散文创作中融入诗、小说、评论诸多因素,使之成为一种崭新的文体。”木心不仅是“散文大家”,还应该是“文学大家”, “其实是一位文体家”。《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 《素描》,陈子善著,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104—105页。

在文学杂志上偶遇木心作品的作家陈村说:“他迟迟没在内地出现,我是在文学杂志上邂逅他的文字和名字,读罢如遭雷击,不可能再忘记这个人的存在。我终于发现,生活在我同时代的人中,在中文写作中,还有这样的一位前辈。”陈村:《关于木心》, 《读木心》,孙郁、李静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3页。

木心弟子,画家、文艺评论家陈丹青说:“木心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同时,在五四一代以及四十年代作者群中,我们无法找到与木心先生相近似的书写者——此所以我称木心先生是一个大异数,是一位五四文化的‘遗腹子’。”陈丹青:《我的师尊木心先生》,同上书,11—12页。

学者孙郁说:“木心的文字和近五十年间的流行文化没有什么关系。他虽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思路却未被俗事所累,能在更高远的层面上打量问题。他具有五四文人的古典文学修养,也深味西方艺术的流脉。……木心深味鲁迅文体的意义,但他跳出了鲁迅式的藩篱,从本土的焦虑进入了人类的焦虑,是游走于世界的狂士。”孙郁:《游走于世界的狂士》,同上书,249页。

此外,就木心的文学成就而言,也有人说木心被高估了,与此同时,也有人回应说木心被低估了。总之,三十年来,世人对木心的印象和评价主要基于对其文艺作品的认识和感知。虽然至今还没有定论,但木心及其作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日渐扩大,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古有“知人论世”之说,鲁迅亦曾指出:“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 《鲁迅全集》,鲁迅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444页。笔者一向认为木心一生的际遇与他的作品、尤其是与他内心历程的关系,比多数文学家来的更其紧密、幽邃、深沉,如果缺乏对木心生平及思想状况的了解,孤立地来解读其作品,多数时候会流于浅薄,至少无法抵达作者最真实的创作意图。随着木心读者与研究者对其作品阅读与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木心其人的生平也是越发感到好奇,有着进一步了解的强烈愿望。可问题是,因为主客观的原因,时至今日木心的人生履历,仍然是一个又一个待解的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