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鲁滨逊:木心的前半生:1927-1956(知新文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风土清嘉的千年古镇

木心的故乡乌镇地处江南腹地,为河流冲积和湖沼淤积平原。这一带地势平坦,河道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

乌镇历史悠久,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先民活动。在其东郊不远处的“谭家湾新石器时代古遗址”二〇〇六年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是这一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的古遗址打开了乌镇华丽璀璨的历史画卷。

乌镇的地理位置也异常独特,历史上长期处于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桐乡、石门、秀水、乌程、归安、吴江、震泽)的错壤之地。“苏杭嘉湖六通四辟,粮艘贾舶无间道可他适”,水路交通四通八达,向来是浙北地区的水运枢纽。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乌镇宋以前为兵家所重,宋室南迁后商业逐步得到发展。至明清时期“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接袂如一都会”,乌镇已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名列江南五大镇。就如地方史志所说的那样:“镇上有桑叶行、茧行、丝行、绸庄、布庄、京庄、建庄等,其他如米行、烟业、典当、银楼等业亦颇发达,酒肆茶楼林立,市逵广袤十八里,成为‘巨丽甲他镇’的商业大镇。”《乌镇志》,汪家荣主编,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13页。

“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石牌坊(金卫其摄)

地理位置的优越,交通的便利,商业的繁荣,使得乌镇自古人文荟萃,雅士云集。在木心眼里,故乡乌镇文风郁郁,文脉相承,实为一处人文渊薮:


明清年间,乌镇无疑是官商竞占之埠,兵盗必争之地,上溯则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斟酌《文选》。《后汉书》的下半部原本是在乌镇发现的,唐朝的银杏树至今布叶垂荫,葱茏可爱。乌镇的历代后彦,学而优则仕,仕而归则商,豪门巨宅,林园相连,亭树、画舫、藏书楼……寻常百姓也不乏出口成章、白壁题诗者,故每逢喜庆吊唁红白事,贺幛挽联挂得密密层层,来宾指指点点都能说出一番道理。骚士结社,清客成帮,琴棋书画样样来得,而我,年年“良辰美景奈何天”,小小年纪,已不胜惆怅“赏心乐事谁家院”了。《乌镇》, 《同情中断录》,木心著,台北:翰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93—194页。


在这里,木心对乌镇的地理优势只是一笔带过,为他不厌

其烦、津津乐道的还是古镇的文事,从中可见他的情结所系。南朝梁昭明太子随其师沈约到乌镇读书,向被视为古镇的文运之始,对后世读书人多有激励,影响深远。这一掌故在木心的诗文中被他反复提起。唐代以后,诗人李绅曾来此悠游,唐宣宗时宰相裴休更是一度在此卜居。南宋后,因乌镇临近都城临安,士大夫寓居于此的数不胜数。诗人陈与义就隐居于芙蓉浦多年,与本地文人雅士诗文酬唱,留下佳作。其简斋读书处遗址还令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慕名前来踏寻。步入明朝,江南名士祝枝山、文征明,旅行家徐霞客先后到访,均有诗文传世。入清后,儒学家张履祥被入祀孔庙,藏书家鲍廷博在此营建知不足斋藏书,均文名满华夏。晚清时期地方乡贤严辰热心乡邦文教,为后世景仰;音韵学家劳乃宣致力于汉字拼音推广,成效显著。近代以后,更是涌现出了报人严独鹤、女诗人汤国梨、漫画大师沈伯尘、新文学重要作家孔另境、编辑家沈苇窗等一大批文化名人。而一代文学巨匠茅盾,更是以一千四百万字的创作实绩享誉国际文坛。此外,自宋至清乌镇崇文重教传统一脉相承,先后涌现出六十八名进士和一百六十七名举人,秀才、贡生等更是不计其数。

对于乌镇,前人曾赞叹曰:“苏杭嘉湖四郡之中,有青镇实为人文渊薮,风土清嘉,含英咀华。”可以说,乌镇深厚的文化土壤,培育了古镇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气质,深深地影响了包括木心在内的后世子弟。而后来者的成就,又反过来给这座古镇带来了更大的声誉和勃勃的生机。

水墨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