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两千五百余年的日本国史中,最耐人寻味的时代就是安土、桃山这两个时代。安土桃山时代仅持续了几十年,和日本王朝时期及德川时代相比,安土桃山时代比较短。然而,安土桃山时代最富于变化,耐人寻味,这一点是日本其他的历史时期难以见到的。拿破仑·波拿巴建立了丰功伟业,令整个欧洲大陆震撼;克莱门斯·梅特涅以镇压革命而自豪;“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因自己的对法政策而得意。这些人物都在欧洲近代史上大放异彩。同样,安土桃山时代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作为活动的舞台,欧洲和日本有大小之不同。然而,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甲斐、越后、相模三国对立,织田信长镇压一向宗僧徒等,即便在欧洲近代史上也很难找到与之类似的例子。
室町时代总共有十五代征夷大将军,历经二百余年。然而,真正掌握室町幕府实权的征夷大将军只有足利义满、足利义持、足利义教这三人而已。自从应仁之乱爆发以后,无论京都还是地方,战乱频仍,政权的重心下移。管领取代征夷大将军,掌握了幕府的实权,管领的权力落在了家宰手中,家宰的权力又落在了部下手中,这就是典型的“下克上”,也就是以下犯上现象。以下犯上的现象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在民间不得志的人、门第低的人开始崭露头角,有为的人不可能永远在社会下层安分守己,都抓住这一良机一举成名。乱世出英雄,天下豪杰揭竿而起,获得一块地盘之后,他们不断扩张势力,于是出现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天下一旦大乱,便很难平静下来。而能够力压群雄统一天下者,就是世间少有的英杰,是能够快刀斩乱麻的大人物。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制订扫平天下的战略,收拾混乱局面,堪称当时的伟大人物。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崭露头角后,社会秩序开始恢复,万民鼓掌,讴歌太平。可见,时势造英雄。无论是织田信长还是丰臣秀吉,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将安土和桃山这两个时代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各有各的时代特征。在安土时代,织田信长通过和德川家康结盟,与武田氏、上杉氏、北条氏、毛利氏或对抗或征讨,南征北战,为桃山时代的到来打下了基础。桃山时代的胚胎萌芽于安土时代。在桃山时代,丰臣秀吉南征北战,统一天下。丰臣秀吉乘势入侵朝鲜,让明朝忌惮。在桃山时代,日本国力发展到了顶峰。
安土、桃山两个时代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前面有所失,后面有所得。安土时代是试错摸索的时代,桃山时代则是收获成功的时代。安土时代和桃山时代不仅性质迥异,活动舞台、空间范围也不同。安土时代的活动舞台主要集中在畿内、东海、东山、山阴、山阳地区,其势力范围局限在较小的区域。而桃山时代的活动舞台扩展到日本全国、朝鲜、明朝、南洋群岛。也就是说,安土时代具有地方性特征,桃山时代具有统一性和国际性特征。在安土时代,日本尚未实现统一,政治权力分散,奥羽有伊达氏,东海、东山、北越有武田氏,中国地方有毛利氏,四国有长宗我部氏,九州有岛津氏。也就是说,在安土时代,政治权力不是集中一处,而是分散各地。而在桃山时代,丰臣秀吉将政治中心集中在一起,统一了日本全国。
无论安土时代还是桃山时代,经营浓尾平原、木曾川流域都是奠定伟业的基础。浓尾平原土地肥沃,民户殷实。土岐氏、斯波氏等大领主占有浓尾平原,对下民不实施苛政,不征收重税。相比之下,京畿一带战乱频仍,黎民饱受涂炭之苦,德政暴动不断发生。因此,浓尾平原的财政收入得到了保证,这里的大领主可以拥戴征夷大将军,光复京都。另外,浓尾平原距离京都很近,这里的领主容易抓住京畿地区混乱的时机,乘虚而入。今川义元、上杉辉虎、武田晴信、毛利元就等都想进入京都称霸,号令天下。然而,他们的领地远离京都,带兵入京绝非易事,加之他们的背后都有强敌,受此制约,他们不敢远离自己的领地。相比之下,织田氏距离京都不远,周围四邻的领主都不太强大。因而,织田信长能够早于其他领主一举成名,开创了安土时代。安土时代从织田信长起家到本能寺之变,桃山时代从本能寺之变到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去世。
在讲安土桃山时代之前,需要讲一下日本的战国时代。室町幕府毫无实力,日本全国大乱,各地领主弱肉强食,纷纷扩张势力范围。京畿地区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足利义辉徒有征夷大将军的虚名,没有兵力,只能寓居于近江国或者京都。管领细川氏一度掌握了征夷大将军的实权。然而,好景不长,细川氏的实权落在了家宰三好氏手中。三好氏擅权,专横跋扈。三好氏和同僚香西氏相争,战乱不断。一向宗本愿寺派以大阪为根据地,趁着细川氏的家宰三好氏、香西氏争斗时,不断扩张势力,压制足利氏征夷大将军,与三好氏抗衡。自应仁之乱以来,两畠山氏在畿内的南纪伊争斗不息,使双方财力耗尽、兵力衰竭,苟延残喘。畠山氏的部下游佐氏得势,和三好氏相争,根来氏、杂贺氏等也乘机得势。
在近江国,浅井氏取代了京极氏,江南的六角氏势力稍稍衰落。在美浓国,斋藤氏取代了土岐氏。北畠氏继承了上一代的遗产,自称国司,和一族的大河内氏等占据了伊势国的大部分及大和国的一部分,与北面的工藤氏、关氏、楠氏抗衡。尾张国本来是斯波氏的领地,后来斯波氏分为两家,和织田氏一起统治尾张国。三河国有吉良氏和松平氏。今川氏占据远江国和骏河国,扼住东海道的要害,北面与甲斐国的武田氏抗衡,东面与北条氏争霸。北条氏以小田原为根据地,在关东地区占据优势地位。北条氏灭掉两上杉氏,取而代之,拥立古河公方。在下野国,宇都宫氏、佐野氏、小山氏、长沼氏、那须氏或与北条氏结盟,或与越后国的长尾氏结盟。里见氏占据房总地区。结城氏占据下总国。佐竹氏、江户氏、小田氏等占据常陆国。武田氏想要吞并甲斐国、信浓国,与长尾氏争夺川中岛四郡。陆奥国南部有伊达氏、相马氏、岩城氏、田村氏、二阶堂氏。白川有结城氏、芦名氏等。中部有大崎氏、葛西氏等。北部有南部氏、波冈氏等。虾夷有蛎崎氏。出羽国有秋田氏、小野寺氏、最上氏、大宝寺氏等。越后国有长尾氏,和武田氏在信浓国征战。受上杉宪政的委托,长尾氏想要光复关东,为此首先想要吞并越中国。在越前国,朝仓氏取代了斯波氏。武田氏占据若狭国。一色丹氏占据丹后国,山名氏占据但马国、因幡国。伯耆氏的备中国、备后国的一部分被出云国的尼子氏侵占。在备前国,宇喜多氏取代了浦上氏。赤松氏占有了播磨国的置盐,小寺氏、别所氏等占据了播磨国的其他地方。陶氏取代大内氏吞并了周防国、长门国,与安艺国的毛利氏争霸。虽然石见国是大内氏的领地,但吉见氏和毛利氏结盟,反对陶氏。在四国的伊予国,有西园寺氏、河野氏等领主。长宗我部氏占据了土佐国。细川氏的部下香西氏、三好氏、十河氏等占据了赞岐国、阿波国。在九州,大友氏占据了丰后国,还趁大内氏灭亡入侵丰前国、筑前国。不仅如此,大友氏还灭了菊池氏,吞并了菊池氏的领地。龙造寺氏兴起于肥前国,打败了千叶氏,与有马氏抗衡。龙造寺氏与小田氏和解,和大友氏在筑前国、筑后国作战。在肥前国西部还有松浦、大村、五岛诸氏。相良氏占据肥后国、播磨国的一角,与伊东氏结盟,共同对抗岛津氏。岛津氏占据萨摩国、大隅国,经常与日向国的伊东氏发生战事。宗氏镇守对马、壹岐等孤岛,很少参与日本本土的战争。因此,宗氏没有受到蚕食,能够守住祖业。
以上是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群雄割据的情况。这一状况不会持续太久。织田信长在尾张国起家,统一了京畿地区,之后开始向四面八方扩张。这样一来,弱肉强食,小领主逐渐被大领主吞并,或者被部下或其他新势力吞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