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台旧闻轶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京东首镇的历史卷帙

宋焕起

王桂义老师的大作《东丰台旧闻轶事》即将付梓。他邀我为其作序。原本,以我个人的学识和水平是不敢应允的。但拜读了稿本之后,情况发生变化——书中所记写的那些风土人情、人物掌故、民谚歌咏,那些悠远传说、旧闻轶事、商贸盛景,犹如历史与现实交织、融和的卷帙,颇有诱惑。更重要的是,作者对家乡热土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还有他的勤奋、执着和才华,感动了我,鼓舞了我。此番盛意是不能推辞的。

“京东首镇”,大著开篇即高调亮出家乡不凡的“身世”,寥寥千把字,勾勒出丰台悠古、大气、文质且富含生机的厚重、雍容貌。如此写法实乃妙笔,有很好的代入感,一下子勾摄住人们的眼球——“东丰台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京津冀交汇地带,是古代连通关内外的重要通衢。丰台古城内有还乡河穿境,外有黑龙河绕城,镇域西南侧有蓟运河穿过并与还乡河相贯通,自古为漕运要津与北方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及手工艺中心”。足见,丰台不是阡陌之上无名的山野村舍,也不是新兴、暴发后起的城镇奇葩,而是曾经的古镇名城,深厚的文脉和不朽的传说是她的本色。

“京东”者,指首都北京以东地区,观察《中国政区图》可发现,该区域不仅包括天津、唐山、秦皇岛三市全境,还涵盖了承德、葫芦岛部分地区,范围不可谓不大。“首镇”者,乃第一镇也。再说“京东首镇”一词,源自康熙六十一年(1722)所刻《蠲免苇席税》碑文,碑文首句即为“丰台镇京东首镇也”,原碑现存丰台镇天尊阁碑廊。由此可见,家乡“京东首镇”之美誉绝非妄言。

巧的是,北京也有一个丰台,一东一西,遥遥相对。为不使混淆,便有了“东丰台”的叫法。于我而言,一个“东”字,恰是个人记忆中的明确标识。然而,岂止一个方位标识,那里是祖辈繁衍生息的籍贯之所!古往今来,她有过兴盛、荣耀和欢歌,也有过式微、蹉跎和无奈……王老师的书作在“抓住”读者的同时,深深地触动了我心中不舍之乡情。

故乡是一块风水宝地。这个印象是我童年的记忆,源自祖父的讲述——地处海河流域腹部的故乡,地势低洼,虽比不得江南河网密布,也曲水纵横,岸柳依依。镇上老宅就守着那条未见其容但闻其名就撩动心绪的“还乡河”。她是海河水系蓟运河的支流,是现代铁路、公路出现以前冀东重要的水运河系之一。昔者,河上船舸如织,商贾云集,生意兴隆。河里特产一奇鱼名黄国鱼,据《丰润县志·杂记》载:“春冰始泮,还乡河有小鱼大不及半尺,名黄国鱼,骨软肉细,其味绝佳,至夏则差减矣。”其中,尤以靠近丰台河段所产黄国鱼最为鲜美。在家乡古城外另有一条环城的黑龙河,河中特产一种体量稍小乌黑发亮的青蟹。蟹体虽小却有饱满膏黄,食之煞是味美。二者皆为国之瑰宝。可惜,人口激增,污染加剧,硬是使这两种特产绝迹了。其实,在我四十岁以前是未曾回过祖籍的,一切光景是祖父讲给我听的,是他老人家对故土眷恋之情在我幼小的脑海里描绘了“河畔家园”的图画,令人神往。

有意味的是,本来我的生命已在北京,却在母亲临产之时,特意返回老家生人。于是我的出生地,是祖籍不是北京。此种习俗和安排,在客观上便给本人打上不忘故土的烙印,一种命中注定的,根植于血脉中的怀旧情结。而对这块热土的直接感受却是我四十余年后的“还乡”故游。唐山大地震后的老宅依旧,浩浩湍流的蓟运河依旧,雕梁画栋的天尊阁道庙依旧,人们对宋老先生(我的祖父)“悬壶济世”高尚医德的赞誉依旧……

然而,世事沧桑,世事无情。这座千年古镇从近现代以来,经受了天灾的,人为的,生产力的,社会变迁的,或是混合的,总之,各种错综因素的历史“洗礼”——便捷发达的古老水路和旱路让位于铁路和公路;以粮为纲的生产模式替代了传统业态,市井之人操起犁锄;割资本主义尾巴,消灭社会差别,驱除了能工巧匠和专擅经营的生意人;砖石铺道,岸柳成行,店铺林立的城市格局,变成局促蹩脚的田舍与农耕景象;可以行泊商船,写满古镇传说的还乡河,被地震后的建筑垃圾填充得壅塞,与普通的沟渠似无二致;大地震后重建的房舍,清一色的简易砖瓦,解决了人们生活急需,却失去了老宅旧屋经年累月而染就的黛瓦灰墙,古韵皆无……

经济中心迁移,社会组织更迭,繁荣不再,特色和传统不再。一切变得那般无奈。在国家的版图上,多了一个半吊子村落,少了一颗璀璨的千年古镇!其得失之账怎个算法?是得不偿失,还是得失相抵?是进步了还是后退?功过是非,福兮祸兮,惟留待时间和来者评说。

城市的发展和变迁,有价值的不止于当代城市的繁华昌盛,也不单单是昔日皇城帝都的辉煌,还在于那些历史文化村镇,它们是一段历史的积淀,其中也许深藏着民族文化的密码,甚至是人类文明的基因。每一个人都既生活于当下,头上顶着时代的光环,又因为父辈祖辈们曾浸淫于历史文化长河中某一个村落城镇,基因的力量和密码的作用是忘却不了,也抹除不掉的。那么,是正视这种文化给与的养分,为其沿革发展添加力量,还是数典忘祖,甚至毁掉这些记忆与遗存,是一个考验。

《东丰台旧闻轶事》的出版,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古镇今昔,一切都变得鲜明,完整,深刻,不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抑或一个集体的记忆,不再是一般口述、观光、踏勘所呈现的散落样貌,它是一部乡本教科书,是一部理性的关于一个文化名镇的典藏。

一城一镇是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是凭空妄说,也不是随意标榜得了的,东丰台作为千年商贸和文化古镇,它的密码和基因,是融汇于生活于斯的祖辈先民的风俗里;是载于历史方志档案里;是写在《东丰台旧闻轶事》里:

——地位至高的天尊阁。这是皇家园林等级的建筑,相传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复建于元至大三年(1310),改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现存主体建筑为清康熙六年(1667)由湖广巡抚刘兆麒家兄刘兆麟主持重修。2013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国家级的文化与历史的地标。且不说其承载的道教文化之博深,仅如此规格的历史遗存,已折射出东丰台当初是何等的经济社会地位。曾听闻,中国道教协会拟将天津道协设置于此,将其打造成为中国道教文化圣地。由此可见,其宗教地位不容小觑。

——丰富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无论《鲁班祖师降临天尊阁》《龙伐木的传说》《石羊夜游》《卧龙桥的传说》,还是《护庄老常仙》《“瞒天过海”的衍生地》,都是故乡先民生活、风俗、人情、事件、哲理、幻想和趣事等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积淀。故事根植于丰饶沃土,乃生活的升华,饱含着生活之世味,凡有故事的地方亦是有文化的地方。

——蔚然成风的木版年画。东丰台年画源自元代,兴于明清及至民国,曾有着“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壮观场景,杨柳青和武强乃我国著名的木版年画产地,还有南方等地的年画货品也须经丰台转运外销。“因地之利,颇得东北、内蒙古之大销场”。关外的粗犷民风为东丰台年画增色添趣——色彩更为鲜艳,造型更为夸张,比之朱仙镇、桃花坞、绵竹和杨家埠诸年画,别是一派风格。木版年画涉及脚本、画师、刻版、印染和纸张材料等诸多环节,又与经营、销售关联,若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历史传承,何谈此般文化产业。

——繁华昌盛的商贸经济。从唐代的“草市”,到宋辽的北国边贸枢纽,再到元代成为大都物资流转之所,商家辐辏之地,行商坐商遍及镇内。后延至明清和民国,更是成为华北商业重镇。有记载,光绪四年(1878)有商铺字号88家,又发展为303家,民国时达307家。古镇当年商业繁华可见非同一般。经济是基础,此乃千古不易的道理。

还有人物掌故、民谚歌咏、行会花会……所述诸多,不可尽举。

我们是幸运的——有王桂义老师这样一位乡党,对故乡怀有赤子之心,致力于家乡历史文化的访查、调研、踏勘、考据、整理。在他眼里,这是一项事业,孜孜追求,不惜甘苦,终写下《东丰台旧闻轶事》之作,在古镇风貌荡然无存的情况下,于纸本上,用文字还原、再现、重塑了曾经真实、凿凿笃实的故乡历史气象。

东丰台是幸运的——“重振古镇雄风”,是当年我第一次踏上故乡土地的时候,悬挂于街头的红布标语,六个大字总在我的眼前舞动,挥之不去。家乡父母官有如此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有如此志向和胆魄,相信故乡人民和游子们没有不欢欣没有不感动的。

时隔二十余年,我不了解家乡领导和有关部门当下又是什么样的举措,家乡未来又会是什么样的发展态势。不过,党的十九大报告上赫赫写明: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的过程,是城市化充分发展的过程,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上是城市化的有机组成,乡村应当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助推器、田园生态城镇的新空间和城市居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地。

凝神遥想,东丰台在西汉即现城镇雏形,越千年,其格局日臻完备。至明清,更是名声远播,成为中国北方区域的经典繁盛城镇。命途多舛且按下不提,今逢盛世,又当如何抓住机遇,重张振兴?能否成为“田园生态城镇的新空间和城市居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向往地”?如何“为丰台人民谋幸福,为丰台古镇谋复兴”,是摆在家乡领导面前的重要课题。

时至今日,东丰台依旧保留了清晰可见的古城街巷与古河流桥渡的历史格局,镇区巍然矗立着皇家园林等级的天尊阁古遗道观,数百年历史的年画、剪纸、木雕和花会等传统技艺仍在民间传承,得天独厚、充沛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蕴藉从未中断……如此优势,难道东丰台不能再有作为,不能涅槃重生?

平心而论,东丰台位于京津冀交汇地带,通衢关内外,算不算区位优势?生逢新时代,城乡一体化战略是不是一个好运?至少算得上宏观机遇吧!这个问题如何作答,还是留给家乡的父老乡亲吧!

掩卷驻笔的一刻,我的脑海蓦地出现两幅图景,一幅是尽人皆知的《清明上河图》,它出自北宋的张择端。作品以长卷的形式,生动描绘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场景,是当年都城汴京繁荣的见证。此为一幅实有的图画,国之瑰宝。另一幅,是《东丰台旧闻轶事》,作者是王桂义。桂义老师擅否丹青,我不知晓,但他是用文字之笔,客观、细致,饱含情绪地记述家乡可追溯的古镇风情和市井生活,是东丰台曾经辉煌的写照。当然,这幅图景是我幻化和虚拟的,不是画卷却胜似画卷。

当然,东丰台岂能与汴京做比,两厢不可同日而语;王桂义不是张择端,也不便相提并论。但是,两幅图景里都有一条大河——上河与还乡河,都是反映大河两岸市井生活的繁茂景象,都上演着历代先民,生生不息,勤劳、智慧、建设美好都市城镇生存方式与样态的活剧……在这个维度上,其本质和意义是一样的。

说来,迄今为止,我与桂义老师尚未谋面,交流的方式仅限于微信和不多的电话。发达的网络缩短了相互的距离,而彼此能够信任和共鸣,真正的原因是技术背后,同为乡党的缘分,尤其是他热衷家乡公益的精神很具感染力。我知道,桂义老师除本职工作外,还兼任区政协委员、天津市非遗协会委员等社会职务,还是道教文化研究者。他有学养,能参政,年富力强,令我钦佩!

人不在故乡,力量亦微薄,值此机会,惟写上一番感想和慨叹,权作为桂义老师的善举鼓与呼,为家乡的振兴鼓与呼,庶几不生悖谬才好。至于建设未来美好生活,及其续写东丰台之“新闻时事”的大任,赖桂义老师等晚辈后生。

总之,故乡文质彬彬,深厚沉实,犹如儒态乡绅般的文脉底蕴弥足珍贵。

是为序。

于京城八劬斋

己亥冬至

(作者系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原党委书记、总经理、总编辑,北京大学特聘教授,书法美学和书籍装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