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台旧闻轶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康熙皇帝敕旨重修天尊阁

清光绪版《丰润县志》载:“太乙观在丰台中,有文昌宫、灵官殿,又有楼房三叠,上为紫微殿,中为王母殿,下为天尊阁,形势壮丽,高八丈余,康熙年间经湖广巡抚刘兆麟重修。”

据考,天尊阁现存主体建筑是清康熙六年(1667)重新修建的。当时,丰台镇出了一位声名显赫的朝中重臣,那就是时任湖广巡抚、加授工部侍郎衔,后被康熙皇帝倚为“半壁江山”的刘兆麒。传说,刘兆麒、刘兆麟弟兄二人小的时候在天尊阁读书,曾经受到过道长的特殊照顾,并向道长许下过功成名就后重建天尊阁的承诺。后来,弟弟刘兆麒在十四岁时,巧遇皇太极并受到赏识,被安排进入八旗官学读书,同时编入汉军镶白旗。顺治六年(1649),在汉军考试中刘兆麒名列前茅,先被授予内秘书院编修,后改任都察院启心郎、宗人府启心郎。顺治十八年(1661),刘兆麒晋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成为顺治帝的亲信之臣。后来顺治皇帝见刘兆麒才能卓越且忠贞不贰,特别将庶妃钮钴禄氏的妹妹许配给刘兆麒,刘兆麒由此而成为皇亲贵胄,当地也有人称之为驸马。在清朝初期,满清贵族女人下嫁汉人为妻室刘兆麒算是个特例。康熙初年,刘兆麒被委以湖广巡抚,加授工部侍郎衔,由此成为坐镇一方的封疆大吏。哥哥刘兆麟精于武道,于顺治十八年(1661)考中武进士。刘兆麟为了成全弟弟尽忠报国,主动放弃了功名利禄,选择留在家乡孝奉双亲。

天尊阁文昌宫内供奉的文昌帝君神像(摄于2015年)

刘兆麒虽说位高权重、身份显赫,却是个至孝之人,每年都要抽时间回家探望父母和兄嫂,并顺便到天尊阁看望道长,施舍些香火钱。刘兆麒的父母为人既慈善又开明,平时非常体恤百姓疾苦,刘兆麒每次回家父母都要嘱咐他有机会要多为当地百姓办事,造福乡里。在康熙六年(1667)的春节期间,刘兆麒回家与父母团聚过年,其间再次到天尊阁看望观中的道长。当时的天尊阁,已经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二人谈话间,道长有意把话题引至刘兆麒弟兄在天尊阁读书期间的往事上来。道长虽未直接提及当初兄弟二人重修天尊阁的承诺,却也意有所指。刘兆麒是何等的聪明,一听道长说话的口气就明白了他的意图。刘兆麒当时也不动声色,只是再三邀请道长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去湖广找他,并答应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帮忙。二人又攀谈了一会,刘兆麒就起身告辞了。

清康熙九年皇帝封赏刘兆麒的诰书(局部1)

刘兆麒在家中又陪伴了父母几日,就回京面圣了。刘兆麒回京后,立即上书康熙皇帝请旨重建天尊阁。由于刘兆麒为清初重臣,深得康熙皇帝倚重,因此皇帝欣然恩准,特命户部拨银二十万两,交由刘兆麟主持修建。为了把天尊阁修好,刘兆麟不惜重金从全国各地请来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和风水大师。大约经过半年的时间,一座形式壮丽、巍峨峻拔的太乙观应运而起。重新修建的天尊阁依然保留了明朝改建的建筑形式格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修建中还在十殿阎君殿内设置了销簧机关。

据老人们回忆,在天尊阁前东西各建有配殿五间,里面供奉的是十殿阎君。每侧的五间正殿都只留有一个进出的门口,殿内距离门口大约两三米处,布置有一个青面獠牙手持铁链的鬼头,大小与真人无异。两个鬼头的身体都是木质雕刻而成的,关节之间有钢丝牵引,面部五官俱全并饰有彩绘。两个鬼头的脚下都有一块木地板,地板上有轨道,轨道中有销簧与鬼头的脚底连接。在正常情况下,鬼头是面向殿内站立的,手里拎着铁链。只要有人踏入殿内,脚下就触动了销簧,鬼头马上就把身子转向门口方向,然后踏前两步一下子站在来人的面前,同时两手把铁链高高举起,作锁拿人犯状,这样的威慑力足以让一些做过亏心事的人弃恶从善。

天尊阁主体及东西配殿(摄于1965年)

天尊阁这次修建不仅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谕旨,还特别恩赐了两块紫色的琉璃瓦。按照《大清会典》中相关规定“紫琉璃瓦等多用于帝王园林中的亭台楼榭”,因此重修的天尊阁依然保留了皇家园林等级的崇高地位。直到现在,康熙皇帝特别御赐的两块紫色的琉璃瓦依然熠熠生辉,其中一块筒瓦安置在主脊正中,一块板瓦安在正脊中线下瓦垄檐头之上。1900年,天尊阁被辟为地方学堂,直到1980年学校才迁出。1992年,天尊阁先后重塑了三清道祖、瑶池金母、慈航道人、眼光娘娘、中天北极紫微大帝、文昌帝君等神像供奉,恢复了宗教场所和三清祖庭地的崇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