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成人:人生总目标
(一)理想与现实
语录
原文——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论语·宪问》)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小人向下通达。”
议题1 生成的人
成,完成、实现。这里引申为生成,成人就是成为人。
我们所说的成人,不是生物学、生理学概念,不是猿变成人,也不是少男少女年满18岁进入成年人行列,而是指个人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符合人的理念的人。
成人问题由孔子门下两个最有名的学生提出而经孔子给以说明。这两个学生一个叫子路,一个叫颜回,性格不同,旨趣相异。子路勇猛,尚武善问,功名心强;颜回文静,好读多思,安贫乐道,然而两人却有着同样的关注。
先看子路。“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下文凡引《论语》,不再标注书名)子路请教,怎样才能成人。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在远见卓识上像臧武仲,在无私无欲上像孟公绰,又像卞庄子那样勇敢无畏,还要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作为制度风俗的礼和作为音乐文艺的乐加以陶冶,差不多可以算是成人了。
这里孔子以四个人为例,每个人代表一个方面,来回答子路的问题。鲁国大夫臧武仲(臧孙纥)是智慧的代表。他曾在齐国闲居,国君齐庄公想结交他,赐给他一片土地作封地,被他委婉回绝。不久齐庄公被权臣崔杼(zhù)杀害,臧武仲因与齐庄公无瓜葛而得以保全。鲁国大夫孟公绰是善于控制欲望的代表。他出身鲁国三大权贵之一的孟孙氏家族,为了表示志节,将自己的姓改为“寡欲”。鲁国大夫卞庄子是勇敢的代表。他曾经获得一举刺杀两只恶虎的美名。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子路的同窗,是艺的代表,全面地掌握了儒家的功课“六艺”。然而,尽管把这四个人的长处合在一块,仍然不够,于是孔子又用礼乐来补充,这样差不多是成人了。
(汉画像砖)手缚双虎
再看颜回。“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情性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说苑·辨物》)颜回问孔子:成人之道是怎么回事?孔子说:成人出自人的本性真情,与万事万物的运行变化相一致,上合乎天道下符合人道,通达天地人间的根本道理,达到这一步可以称为成人了。见颜回有些茫然,孔子解释道:所谓成人,从认识上说,就是掌握了天道;从行动上说,就是实践仁义;从修身上说,就是用礼乐修养自己。孔子最后总结道:成人的行为,始终贯穿仁义礼乐。使自己的行为与天道合一,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马克思
孔子是因材施教,对象不同,解答自然也就不同:对子路谈得很具体,对颜回则很抽象,但意思是一样的,强调的都是人格的完善。成人是一种综合素质,不是哪一个方面突出,而是在所有项目上都达标,是全面发展的而且在每个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人。
显然,孔子心目中存在着一种关于人的认识。它高于现实,代表着人的发展方向,是人的价值的终极目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他处在向这一目标行进的位置上。
马克思也讲成人,谓之“人的生成”。这是一个历史概念。他把迄今为止的历史称为“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因为在这个阶段上,尽管进步非常大,但以人的本质而言,人的发展还没有达到人的高度,仍旧没有最后跟动物划清界限,因此还算不得人的历史。譬如,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但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并不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是一种被迫的谋生手段;再如,动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而人也往往为了眼前利益牺牲掉长远利益,这些都是人性不完善的反映。这说的是社会历史,生活中类似现象同样存在。譬如软的欺负硬的怕,譬如路遇不平躲着走,譬如见死不救见难不帮见危不扶,如此等等,表现的都是趋利避害、弱肉强食的动物性。因此人虽然在生物学上已经完成了从动物向人类的转变,但在哲学社会学上人仍旧行进在摆脱动物性的路途上。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在人的生成这个平台上,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建构人的本质的实践,历史是人成为人的历史。这个过程很长很艰难,直到共产主义才能画上句号。
马克思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人的生成,孔子则是从个人努力的角度讲人的生成,角度不一样,但都把人看作一个过程。人在人类历史的路上,也在个人进取的路上。成人是进行时。
成人具有发展性。
议题2 理想的人
生活中能够找到已经达到了成人的人吗?
我们来看看孔子。孔子是公认的圣人,不仅儒家这么说,其他学者也这么看。譬如,集法家之大成者韩非说:“仲尼,天下圣人也。”(《韩非子·五蠹》)作为圣人的孔子应该够得上成人了。
然而,孔子本人却不这么看。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君子导向三个要求,即仁爱的人不忧愁,明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对于这三条,我目前还做不到。这样的话《中庸》中也出现过,孔子说:“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子朋友先施之,未能也。”(《中庸·第十三章》)君子的导向有四个,我一个也没能达到。用我所要求的儿子侍奉父亲的标准来孝敬父亲,我没能做到;用我所要求的臣子服侍君主的标准来尽忠君主,我没能做到;用我所要求的弟弟对待兄长的标准来恭敬兄长,我没能做到;用我所要求的朋友对待朋友的标准应该首先尽责的,我没能做到。
孔子
君子是成人的范式。没能完全达到君子要求的,当然也就不能算是成人。
那么孔子是怎样看待别人的呢?每谈及此,老先生都很失望,甚至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算了吧,我还真没见过喜好道德就像喜欢美色的人。同样的话,《论语》中出现过两次,一次在《卫灵公》,另一次在《子罕》,可见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类似的话还有,如“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我见过赴汤蹈火而死的,却没见过赴仁义而死的。君子是追求美德的人,然而人们却把美色放在道德之上,这样的人够得上君子吗?君子是志士仁人,杀身以成仁,然而人们却不愿意为行仁义而做出牺牲,这样的人够得上君子吗?显然不够,在别人那里也找不到成人。
总之,没人够得上成人。不是孔子谦虚,也不是人们不努力,实在是因为成人太高大了,无人能及。这就告诉我们,成人不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而是一种理想人格。正因为如此,孔子在谈成人的时候,才把几个人的突出优点集合起来,仍嫌不够,又用礼乐来补充。
人格,人所特有的品格。所谓特有,指的是人的特殊规定,由于这种规定性,人才与其他物类区别开来,显示为人。关于“格”,古人有一个解释:“木长貌”,即树木高耸的样子。用在人身上,表达的就是向上做人的追求。在人格前面加上理想,并不是说这种人格是凭空虚构的,只是表明它高于现实的人生,突出的是成人超越世俗生活一面。
成人具有理想性。
议题3 现实的人
冉求
说成人是理想人格,并不等于否定成人的现实性。孔子回答子路与颜回的提问,就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臧武仲、孟公绰、卞庄子都是活生生的人,跟孔子师生同时代。冉求更是孔子的弟子、子路和颜回的同窗。他们天天在一块儿。还有礼乐,也是现实的,它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他们师生每天都要研习。这就告诉我们,成人源自生活。
其实,像臧武仲那样智慧的人、孟公绰那样善于控制欲望的人、卞庄子那样勇敢的人、冉求那样多才多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大有人在。我们看两个人。
臧武仲的智慧是识人和预见。有关识人和预见的故事很多。曹操从小就很机警,喜欢玩弄权术和谋略,还喜欢行侠仗义,行为无拘无束,对经营家产无兴趣,人们并不看好他。唯独太尉桥玄,还有一个叫何颙的南阳人,认为他非同寻常。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掌握时代命运之才不能救世;能够恢复天下安定的人,大约是你了。何颙看到曹操后叹息着说:汉朝将要灭亡,能够重新安定天下者,一定是此人。桥玄劝曹操结交许劭。曹操前去拜访,问他怎样看自己。许劭瞧不起曹操的为人,不说话。曹操非要他说。许劭答:“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您,乃是治理天下的能臣,扰乱天下的奸雄。曹操非常高兴地去了。(《资治通鉴》卷58)桥玄、何颙、许劭对曹操的认识很准确,预言也都一一应验。
孟公绰善于控制欲望,放在官场就是清廉。历史上的清官很多,说个不太有名的。南北朝北魏文成帝时,官员们不发俸禄。中书侍郎高允没有收入,便安排儿子们上山砍柴,维持家里生计。文成帝得知这一情况,当天便来到高允家,看见院子里只有几间草房;进入屋子,看见的是几床粗布被褥,再有就是用旧麻絮做的棉袍,走进厨房,只有一些青菜和盐。文成帝忍不住连连叹息,当场赏赐高允500匹绢帛,1000斛粟米。文成帝很器重高允,平时不叫他的名字,呼他为令公。(《资治通鉴》卷128)一个朝廷高官如此清贫,可以说是非常善于控制欲望了。
这两个故事说明,臧武仲那样的智慧、孟公绰那样的善于控制欲望,绝非高不可及,而是完全可以学习、完全可以实践的。人们只要下决心去努力,就可以把这些品质变成现实。
成人具有现实性。
议题4 真实的人
真实是什么意思呢?
譬如三角形。有两个三角形,一个是概念的三角形,一个是具体的三角形。前者的内角和在理论上可以达到绝对的180度,而后者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工具运用什么样的工艺,制作再精密,也不可能没有一点误差,达不到绝对的180度,那么哪个更真实呢?答案是概念的三角形。
再譬如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关于人的概念,一个你认为人应该是的格式。它是你用以衡量周围人从而决定取舍的标尺。说得具体一些,比如关羽。有两个关羽,一个是作为史实的关云长,生活中的人物;另一个是人们心目中的关公,义薄云天、威震华夏的武圣人。哪一个更真实呢?答案是人们心目中的关公。正是这位理想化了的关羽才为人们津津乐道,而生活中的关云长到底如何,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第一个使用理念一词的哲学家,理念的希腊原文是idea,也译作范式、相。与之近似的术语是概念、范畴。理念是同类事物的高度概括,表达的是本质。柏拉图认为,与具体事物相比,理念更真实、更根本、更原初。因此在柏拉图那里,个别只是“现象”,理念才是“实在”。凡是现象都是暂时的,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具体的三角形物体,有产生有灭亡;具体的关云长也一样,曾经存在过,但后来去世了,不存在了。而理念则是永恒的,三角形概念不会灭亡,武圣人关公也不会消失,他已经成为一种永生的文化符号,是不死的存在。
柏拉图
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成人问题上。成人其实是人的理念,它是对现实生活中无数具体个人的概括,是诸如臧武仲、孟公绰、卞庄子、冉求等人的优长的汇聚,反映的是人的本质,更根本、更真实。
用哲学术语来表达,成人具有本体意义。就是说,成人代表着人的最高价值,是真正的人,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成人具有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