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4年6月,我随中央电视台《甲午》纪录片摄制组赴英国拍摄,寻访一个多世纪前北洋海军在这个国家留下的历史痕迹。我们的第一站便是英格兰东北部的重镇——泰恩河畔纽卡斯尔(Newcastle upon Tyne)。从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King's Cross Station)沿着英伦东海岸北上,经过大约4个小时的车程,一条大河倏然出现在窗外,河上一座座钢铁桥梁飞架,让人仿佛回到了100多年前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年代。这便是纽卡斯尔——中国海军梦开始的地方。
这是我第三次造访纽卡斯尔,前两次还是在英伦求学之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纽卡斯尔的印象或许是著名的纽卡斯尔大学(Newcastle University),或许是英超劲旅纽卡斯尔联队(Newcastle United Football Club),或许是泰恩河上形形色色的桥梁和城市中兼具古典与现代气息的建筑。但对于中国海军史研究者来说,纽卡斯尔的意义却是非比寻常的。这座19世纪重要的工业城市曾是许多国家海军的摇篮,从大名鼎鼎的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的船台上诞生的蒸汽铁甲战舰曾经远销世界各地,包括遥远的东方——洋务运动的中国和明治维新的日本。从1876年到1910年的30多年里,阿姆斯特朗公司为中国建造的“超勇”“扬威”“致远”“靖远”“海天”“海圻”“肇和”等21艘军舰,在中国海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海军也曾三度访问此地,大清帝国的黄龙旗在泰恩河上高高飘扬。
在纽卡斯尔诞生的这些著名舰船长久以来便是海军史学者们注目的焦点,其中研究最精者当属已故英国海军史学者彼得·布鲁克(Peter Brook)先生,他曾在《世界战舰》(Warship International)、《战舰》(Warship)等英文刊物上发表关于阿姆斯特朗军舰的系列文章,并于1999年出版了专著《出口军舰》(Warships for Export:Armstrong Warships,1867-1927)[1],对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所有军舰均有介绍,为研究此题目不可不读之书。国内的佼佼者则是李玉生先生和陈悦先生。前者于2003年发表了网络文章《帝国的阿姆斯特朗巡洋舰》[2],是中国海军史学界首篇关于该课题的专文;后者则于2004年底开始在《现代舰船》杂志上连载有关中国海军历史舰艇的系列文章,迄今已达百余篇之多,并结集成《北洋海军舰船志》[3]《近代国造舰船志》[4]《清末海军舰船志》[5]《民国海军舰船志》[6]等数册,其中对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中国军舰也多有详细论述。
我对阿姆斯特朗的军舰的兴趣就源于以上著述。在英国留学期间,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利用假期走访了英国各地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寻找关于阿姆斯特朗军舰的第一手档案,主要线索便是《出口军舰》一书中的文献综述和引注。由于历史上阿姆斯特朗公司几经变迁,档案分布较为分散,因此寻查之不易自不待言。但国内海军史学界从未发现过的一大批中国军舰原始资料由此逐渐浮出水面,令我大喜过望,其中既有无心插柳的惊喜,更多的是苦觅得来的甘甜。这些珍贵的史料极大地填补了中国海军史研究中的空白,使其形象更加完整、生动。
以下就对我收集到的英国各地保存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档案加以简要介绍。
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National Maritime Museum)
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海事方面的展品收藏,其下属的卡尔德图书馆(Caird Library)、历史照片与舰船图纸部(Historic Photographs and Ship Plans Section)中均藏有关于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档案。卡尔德图书馆位于伦敦格林尼治的海事博物馆本馆内,须办理阅览证进入;历史照片与舰船图纸部位于伍尔威治(Woolwich)的分部,须预约参观。
一、舰船设计师乔治·瑟斯顿(George Thurston)档案[7]:乔治·瑟斯顿曾于1890年代在阿姆斯特朗公司工作,后来成为维克斯公司(Vickers Ltd.)的首席舰船设计师。他的手稿笔记中列有许多阿姆斯特朗军舰的技术性能参数。
二、舰船设计师尤斯塔斯·坦尼森·戴恩科特(Eustace Tennyson D'Eyncourt)档案[8]:戴恩科特曾于1924年至1928年间担任阿姆斯特朗公司首席舰船设计师,他的档案中包括有“肇和”号巡洋舰的设计资料和一系列未成的中国军舰设计方案。
三、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武备专册:阿姆斯特朗公司在大约1890年代后会为每一型出口军舰的武备印制一本说明书,附带有武备图纸,“海天”级、“肇和”级巡洋舰都有火炮、鱼雷专册。[9]
四、阿姆斯特朗公司军舰设计手册:阿姆斯特朗公司设计师记录的手稿,其中有“肇和”舰的设计资料。[10]
五、“肇和”舰设计说明书。[11]
六、阿姆斯特朗公司舰船相册:海事博物馆保存的一本阿姆斯特朗公司原厂相册中有数张“致远”舰建造和下水的照片;[12]另外,彼得·布鲁克先生生前收藏的数本阿姆斯特朗军舰相册中也有许多“致远”“海天”“飞霆”等军舰的照片。
七、“艾塔”号(Eta)“蚊子船”回航日志:[13]1879年随“艾塔”号“蚊子船”回航中国的佚名军官的日记手稿。
泰恩-威尔郡档案馆(Tyne & Wear Archives)
纽卡斯尔的泰恩-威尔郡档案馆位于纽卡斯尔探索博物馆(Newcastle Discovery Museum)中,须预约进入。馆中藏有大量关于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珍贵档案,卷宗号为130,其中值得一提者如阿姆斯特朗公司的董事会会议纪要簿[14],时间跨度为1882年至1929年,对埃尔斯威克船厂(Elswick Shipyard)、下沃克船厂(Low Walker Shipyard)等处的舰船建造情况均有大致记录。
另外,该馆所藏伦道尔档案(Rendel papers)为英国下议院议员、阿姆斯特朗公司副总经理斯图尔特·伦道尔(Stuart Rendel)生前的信函、文件,由于他与中国购舰代理人赫德(Robert Hart)、金登干(James Duncan Campbell)等人过从甚密,因此其中有大量关于购买“字母炮艇”(Alphabetical gunboats)和“超勇”级巡洋舰的原始文件。[15]
纽卡斯尔市立图书馆(Newcastle City Library)
该图书馆中保存有数本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原厂相册,包括造船、火炮等方面内容。另有关于阿姆斯特朗公司造船业务剪报等资料。
纽卡斯尔探索博物馆(Newcastle Discovery Museum)
该博物馆也拥有数本阿姆斯特朗公司原厂相册,内有“致远”“靖远”等舰照片。不开放参观,但可通过电子邮件联系馆员扫描。
剑桥大学图书馆(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阿姆斯特朗公司于1927年与维克斯公司合并,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Vickers-Armstrongs Limited)驻伦敦办事处的档案后来转移至剑桥大学图书馆。在这部分档案中有许多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原始文件,如埃尔斯威克船厂报告书(1883年至1913年)[16]、埃尔斯威克的早期历史[17]、“镇北”级“蚊子船”蓝图[18]等。须办理阅览证调阅。
诺桑伯兰郡档案馆(Northumberland County Council Archives)
伍德豪恩(Woodhorn)的诺桑伯兰郡档案馆保存有2册阿姆斯特朗公司下沃克船厂原厂相册[19],内有大量“镇中”级“蚊子船”、“超勇”级巡洋舰的照片。已经电子化,可通过网络阅览。[20]
坎布里亚郡档案馆(Cumbria Archive and Local Studies Centre)
巴罗因弗内斯(Barrow-in-Furness)的坎布里亚郡档案馆保存有大量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档案,其中包括数张“致远”舰模型照片等。须办理阅览证进入。
怀特岛郡档案馆(Isle of Wight County Record Office)
纽波特(Newport)的怀特岛郡档案馆保存有J. 萨缪尔·怀特公司(J. Samuel White & Co.)的档案,其中有一些关于“海蛇”号(Sea Serpent)鱼雷艇驱逐舰的档案[21],该舰后来被阿姆斯特朗公司买下,改造成“飞霆”号鱼雷炮艇。须办理阅览证进入。
皇家海军博物馆图书馆(Royal Navy Museum Library)
朴次茅斯(Portsmouth)的皇家海军博物馆图书馆保存有英国海军情报部关于中国海军舰船的报告(Naval Intelligence Department Report)。须预约进入。
正是这些珍贵史料的发现,促使我决定撰写一部关于阿姆斯特朗建造的中国军舰的专著。然而提笔方知其难,首先,以上这些英国档案多为手稿,要辨识龙飞凤舞的英文草书着实需要花上一番工夫;再者,准备仅靠在英国档案馆中发现的内容还远远不够,还有更多的资料需要发掘整理。本书的史料来源也是在撰写过程中逐渐丰富的,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已公开出版的档案和史料集。如《李鸿章全集》[22]、《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2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24]、《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25]等。
二、未刊档案。如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档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台湾军事主管部门史政编译局档案,台湾所藏蒋介石的档案,台湾“中研院”近史所所藏总理衙门档案,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军机处档案,上海图书馆所藏盛宣怀档案,日本防卫省防卫厅所藏旧日本海军档案,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外务省档案,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所藏内阁档案,等等。以上许多档案已经在网络上提供电子化查阅,但仍有不少档案尚未电子化,须前往档案馆查阅。
三、古旧报纸杂志。著名而重要者如《北华捷报》(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 & Consular Gazette)、《申报》、《泰晤士报》(The Times)、《工程师报》(The Engineer)等,都已电子化,不难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数据库查阅。另外,在写作中,还使用了中国、英国、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法国、奥地利、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希腊等国家和地区的其他许多古旧报刊数据库,为本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史料来源。
四、古旧书籍。许多19世纪和20世纪出版的书籍已超过版权期限,并已被电子化,可通过网络下载阅读,这方面一些欧美国家做得比较完善,其网络图书馆中较著名者有谷歌图书(Google books)、网络档案(Internet Archives)、(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高卢(Gallica)等。国内古旧书籍也有部分已被电子化,但电子化比例和开放度尚比较低,大部分古旧书籍仍须前往图书馆调阅。
五、当代研究著作、论文。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试图尽可能多而全地挖掘相关史料,以夯实研究的基础。但是一方面,由于频遭变迁,以及档案保存的疏忽,阿姆斯特朗公司的大部分档案如今已经难以寻觅;而中国由于在20世纪频遭战火、动乱,大量海军档案也已经散佚,要做到非常全面实无可能。另一方面,我的能力、水平也比较有限,许多档案罗之未尽,如英国国立档案馆、美国国立档案馆保存的相关海军档案,美国肯顿县历史学会(Camden County Historical Society)保存的纽约造船公司档案等都未能加以系统性搜集,实属遗憾。因此我能够收集到的资料,恐怕也只是历史拼图中的一小块而已。我试图从浩繁的史料中抽丝剥茧,努力拼凑出一些模糊的历史图像,只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海军史研究的前沿迈上一小步。其中错漏自然难免,恳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本书撰写过程中,多蒙同好及友人的帮助和支持,姜鸣先生向三联书店推荐了本书,并在出版过程中给予诸多关心,在此特别致谢;刘烜赫、方禾先生为本书绘制了许多线图,令其增色不少;马幼垣先生一直关心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并为本书赐序;此外,陈一川、陈悦、戴维、胡劲草、胡臻杭、胡卓然、吉辰、邝智文、李玉生、刘致、林育圣、瞿文超、萨苏、邵必任、王鹤、吴立新、余锴、张义军、周春水、周政纬等朋友都提供了各种研究上的启发或资料上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还须感谢的是英国国立海事博物馆、泰恩-威尔郡档案馆、纽卡斯尔市立图书馆、纽卡斯尔探索博物馆、剑桥大学图书馆、坎布里亚郡档案馆、怀特岛郡档案馆、皇家海军博物馆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在我查档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帮助。
谨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引玉之砖,唤起更多读者对于中国海军史和中外交流史的兴趣,并在此课题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获得更多新的发现。
注释:
[1]the World Ship Society.
[2]“北洋水师”网站,www.beiyang.org,访问时间:2012年。
[3]《北洋海军舰船志》曾先后有三个版本,分别为《现代舰船》杂志社2006年度增刊,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版,及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版。
[4]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
[5]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年版。
[6]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版。
[7]档案号MSS/72/017。
[8]档案号DEY/1-DEY/108。
[9]书刊号623.94:623.422.24,623.94。
[10]档案号VNEB0001。
[11]书刊号623.822.34。
[12]照片号L5536-L5541。
[13]档案号RUSI/NM/167。
[14]档案号130/1264-130/1270。
[15]这部分档案主要分布于档案号为31-4889至31-5130的卷宗中。
[16]档案号Vickers Archives 1157, 1158。
[17]档案号Vickers Archives 1170。
[18]档案号Vickers Archives 555。
[19]档案号NRO-0594-01, NRO-0594-02。
[20]网址为http://www3.northumberland.gov.uk/catalogue/Quicksearch.htm。
[21]档案号JSW 35-12, JSW 38, JSW 40-15。
[22]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3]中华书局1990—1995年版。其英文版为Archives of China's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 Confidential Correspondence Between Robert Hart and James Duncan Campbell, 1874-1907, compiled by Second Historical Archives of China,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CASS,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0-1993。
[24]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