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20岁后世界不允许你再糊涂

——社会新人必须看透的生存法则你究竟是“想成功”,还是“一定要成功”?一个人如果深信积极意义的事件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会努力创造相应的条件,积极意义的事件就会如期而至。20岁后世界不允许你再糊涂,社会新鲜人必须学会看透下文中的信念法则、当下法则、应得法则、错误法则、吉格勒定理、幸福法则、因果法则、相关法则和吸引法则。我们相信自己能成功,把握好当下,定好成功的高起点,一点一滴积累幸福,才能奔赴梦想的彼岸。

信念法则:信则有,不信则无

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所以,别人不相信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自己相信自己。哪怕身边的人都持怀疑态度,你依然坚信自己,成功就一定属于你。

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会发生,则不管这件事是善是恶、是好是坏,这件事就会发生在这个人身上。“深信自己会打破纪录”并“想像自己已打破纪录”往往是打破世界纪录运动员成功的重要手段。

一个人如果深信积极意义的事件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会努力创造相应的条件,积极意义的事件就会如期而至。一位癌症患者如果深信自己命不久矣,这个人就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自己为自己掘好的坟墓。

用有力的信念,取代无力的信念,是命运修造的原则。由此看来,有好的信念是一种福,想给自己种福,必须建立好的信念。

自信是成功者最基本的条件之一。自信是激励自己达到所希望目标的积极态度,相信自己,坚信自己肯定取得成功,那么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罗马尼亚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球员哈吉,这个以让人神魂颠倒的左脚而在世界足坛声名远播的体坛明星,上学的时候就深信自己能赢得足球比赛,这种初期征兆后来证明了他的成功。哈吉的大学班主任约克翰回忆到:“哈吉的双眼——总是很自信的眼神——在足球比赛中他痛恨失败……”

相信自己,怀有坚定的信念并为之积极奋斗的人往往身体健康而且充满活力,在他们内心都有着一个神奇的座右铭——信念,他们解决问题时,总是全力以赴,遇到事情时不畏缩、不恐惧,即使稍感不安,也能自我超越。因为他们坚定信念,必将获得成功,最终成为让人敬畏的胜利者。

17年来,通用电气公司的市场价值从原来的120亿美元,上升到4000亿美元,GE历史上最年轻的CEO韦尔奇说:“通用电气公司所有的管理都是围绕‘自信’展开的。”“自信”一直是通用电气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正因为如此,通用电气公司才一直被公认为管理最优秀和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位教授认为:只有信而不疑,才能开花结果。“思想一旦落到真正相信它、对它着迷的人手里,就能开花结果。”与动物相比,人是有思想的。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旧思想不断被新思想取代的过程。每一个新思想常常为创业者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创业者的成功证明了新思想的伟大力量。成功的创业者常常就是真正相信它并积极将其转化为物质力量。全球资料目录软件“雅虎”(YAHOO)的开发者杨致远创造的雅虎神话就是他坚信新思想并为之努力拼搏的结果。

1993年底,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研究所攻读电机工程博士学位的杨致远迷上了全球网络,有此共同嗜好的还有学友大卫·费洛。俩人发现,国际网络范围极为广泛,但要找一个题目往往要耗费很长时间。如果能发明一套搜寻软件,对查询结果进行分门别类组织就会方便得多。志趣相投的他们因此建立了网络工作室,决心共同开发这种搜寻工具。

研究过程中,他们每天只休息几小时,专心于新工具的开发设计。这种前无古人的发明研究第一年未果的状况让俩人不寒而栗,但艰难的工作并未阻挡他们继续研究,他们坚信这一工作的巨大价值,决心克服困难进行下去。第二年,杨致远开发了一种全球资料目录软件,并为它取名“雅虎”(YAHOO!),他将这个目录软件放在了自己的主页上使访问者络绎不绝。众多网友纷纷进入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的工作站,要求能够熟练使用这套软件。

看到这项发明如此大受欢迎,杨致远萌生了要寻找投资者的设想。他与费洛商量后,俩人开始积极活动,为这项新发明寻找投资商,决心将这项发明推向市场。

国际购物网络的创始人,硅谷成功的企业家亚当斯对这一新产品很感兴趣,提出不但帮助“雅虎”出世,还要将“雅虎”推介给硅谷的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并由这家公司帮助“雅虎”计划上市。创建伊始,“雅虎”每周用户就多达七千万个,每日为软件增加的新目录就达两百多条。由于它的检索系统实在方便,前景被普遍看好,广告收入也不断增多。结果,雅虎一上市就一鸣惊人,风头大出。

在总结自己成功的创业经历时,杨致远兴奋地说:“只要有好的Idea,就不要放弃,注以恒心和毅力,这样就有可能成功,坚信新思想并为之努力就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对雅虎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的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孙正义,也正是有着对“好的Idea”深信不疑,才创造出将雅虎从一个大学生网站资料手册发展成为国际大型网络公司的奇迹,并使它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里,牢牢占据着“第一门户”的特殊位置。

孙正义对网络的痴迷达到了“钟情”的程度,他曾说“上网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孙正义坚持认为“互联网是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发明,比汽车、电话、电视的发明还要重要”;他认定网络是未来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它能够带来自己巨大的财富。

当有人向他介绍雅虎的一些情况后,对这家由5名学生创立起来的不起眼的小公司,孙正义马上产生了兴趣。与杨致远等人的谈话只进行了半个小时,孙正义便决定先后以36亿美元投资雅虎公司。正当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疯了的时候,1996年雅虎公司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雅虎股价高举高打,孙正义只卖掉了手中一小部分股票,就换回了45亿美元。

杨致远和孙正义让互联网创造了奇迹。他们的成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发展远景和海量价值,而且把这种思想坚持下来并投之于实践。正是这种对好的Idea的不懈坚持,成就了杨致远和孙正义的事业!

相信自己,坚信好的思想,仅仅有这些还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因为成功还需要超越自我。奥运会夺冠的运动员正是有效地运用了这副神奇的工具,达到了自我超越并超越对手的目标。

数千年来,由于骨骼、肌肉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世界上很多运动理论科学家、权威人士认为,人类不可能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科学家严肃的报告限制住了运动员的潜能,以致他们不相信自己可以突破某种专业人士认为“极限的速度”。1954年,一名叫罗杰班·内斯特的运动员向这个纪录发起了挑战,并成功地打破了这个纪录!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罗杰班·内斯特打破纪录之前,没有人做到这一成绩,他破纪录的第二年,运动员们看到有人能打破神话,于是他们鼓起了信心,也相信自己能做到“神奇”。结果证实,有37个人也做到了“不可能”的事情。第三年,居然有300多人也创造了神奇!

罗杰班·内斯特在发起挑战之前,曾在脑海中无数次地模拟以4分钟的时间跑完1英里的过程,从而形成了强大的成功信念,结果,在赛程进行中,他真的做到了连专家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他认为之所以能够创造这一惊人的佳绩,一方面得益于体能上的苦练,更重要的是收获于精神上的突破。

为什么在罗杰班·内斯特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前无人做到,而后却有那么多人跟着做成功了呢?可以看出,信念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奇迹!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未能对自己拥有完全的自信,真正能坚信自己能够成就伟业的人,还只是少数人,即那些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成功人士。

仔细研究他们的自信由来,你会惊奇地发现,信念并不需要任何理由和条件,信念是一种心态,一种选择。成功的人,总是先有执著不变的信念,然后就有奇迹一步步向他们走去,而不成功的人,总是看到了结果之后才会相信“信念”这样的事实。

不相信就等于是放弃,等于不给自己成功的机会!那些软弱无力、犹豫不决、凡事总是指望别人的人,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他们永远也无法体会自信者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光芒。

成功人士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并积极创造条件去成功。他们在成功之前坚信自己会成功,然后积极去创造成功的条件。成功人士在面临困难的挑战时不会找任何借口逃避,他们第一时间告诉自己:“我一定做得到,我相信自己。”

当下法则:只有当下是真实的

过去的已成为历史,怀念它只是白费时光,因此人不能控制过去,也无须用现在的时光为过去买单。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坏,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切实做好目前当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人不一定个个都巧遇天机成大功、立大业,活在当下者一定能有效地把自己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利益自己惠及他人。正如儒家所主张的“惟至诚者能尽其性”,人能够“尽其性”,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则能够馈赠利益于众生,自己也是个快乐的人。

过去和未来都不存在,只有当下是最真实的。过去的已成为历史,怀念它只是白费时光,因此人不能控制过去,也无须用现在的时光为过去买单。如果人总是悼念过去,就会被内疚和后悔套牢,在企求改变过去的苦闷中无法解脱;如果人总是担心将来,就会把不会发生的情况吸引进现实中来。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坏,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切实做好目前当下的事情,则命运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几乎不同职业、年龄、教育程度及智商的人,都一样有可能会因种种原因,会发生人为什么会“不在当下”游离徘徊的疑问。这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因为人自身是否聪明、是否有能力,或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等等。在人的内心深处,往往会自己为自己筑下一道道保护安全的“防卫墙”,不肯走出高墙来面对真实的人生及现实的世界。

诸多“筑墙行为”的产生,就是人们企求在自己心中创立一个理想中的世界,而不愿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最现实的例子,就如退休的老人总是设法把自己弄得“很忙”,连一刻闲暇的时间都没有,即或有刻空闲,也会打电话找朋友聊天,有时甚至一聊就是几小时。

活在当下没有忧虑、没有压力,也没有沉重的内心感受能使人们能做许多自己喜爱的事,甚至比他人更加努力、更有信心地做成功许多常人做不成的事。

追悔过去和担忧未来,每天若都处于忧虑中,身体就像一根绳子,拉来拉去,迟早总会拉断。名医卡尔接触到很多因烦恼和忧虑而生病的人。这类人因为过于烦恼过去和忧虑未来,长期闷闷不乐,毁坏了健康。为了有效地医治好这类人的疾病,他给病人开出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方子:“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意思是说:我们活在今天,就只要做好今天的事,做好了就行了,无须追悔之前的事情或担忧明天后天的事;我们活在此刻,就要好好珍惜此刻的光阴,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都是一去不复返的。

卡尔医生说:“无限珍惜今天,还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去担心呢?每天只要活到就寝的时间就够了,往往是那些不知抗拒者,那些烦恼自己的人英年早逝。”

聪明的人一次只咀嚼生命的一小片段,因为这样才不会被噎到。当我们把日子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时,更懂得珍惜每一天的价值与意义,所有的事会变得容易很多。这并非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怠世,而是强调更多关注眼下的时光和日子。如果我们只活在每一个片刻,就没有时间后悔,也没有时间担忧,而只专注于眼前。

《飘》的女主角郝思嘉,在烦恼来临的困苦时刻总是对自己说,“现在我不要想这些,等明天再说,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昨天已过,明天尚未到来,想那么多干吗,过好此刻才最真实,否则,此刻即将消失的时光,要上哪里去找?

活在当下,不是追悔过去,而是要认真把握现在。

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是特殊的时刻,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因为,过去了就无法再回头。所有的事物都有时间的特性,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就如你的昨天,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以后我们也无法再回到昨天,更无法回去弥补什么;就像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如果在他童年时不愉快地玩耍,不牢牢打好学习的基础,他是无法回去重新来一回的;就像今天的太阳即将落下去,如果我们错过了今天的太阳,就再也找不回原来的了。

当你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到地平线以下,就知道这一天是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当你懂得不再为过去的事情而沉溺,而是好好学习和生活时,你就会更好地把握住现在的每一个瞬间。

人生,当下最是真,缘去即成幻。所以,眼前的每一刻,都要认真地活;每一件事,都要认真地做;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地对待。别让自己徒留“为时已晚”的遗恨。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最珍贵、最需要珍惜的即是当下——生命的意义就是由这每一个唯一的刹那构成。

活在当下,并不需要担心如果……会怎么样。活在当下,也不是凭空想像。

当人们根据“现在”的种种指标来评估未来,他采取的态度就是实际的,他的头脑就是清楚的。就算评估不及或过头,那可以归于知识不够或信息量过少。

但是,人们往往也会不根据自身的条件及目前环境实际的情形去预测未来,而是在做一种纯粹由心所生的空想,想像自己“如果是那个样子”该多好,“如果不是那个样子”就糟了!这就容易产生无来由的“执著”,忧悲苦恼也会由此而生。

人们甚至会担心一些没有到来的事,“如果我老了、病了怎么办”;或挂念还没完成的工作,而当下却又无法去做的这类事情;或常常在夏天就去做春节回家我要买些什么礼物之类的空想计划……如果是这样地对待当下,我们实在是把现在最美好的时光给耽误了。如果老是想着自己会成为什么,会变得怎么样,那就不是“活在当下”,而是把自己凭空想像在一个不可知的、梦一般的世界里。这个梦的世界有时虽然美丽,但它一吹就散,一碰就破。人如果老是待在一个梦里,不仅会精神恍惚、神不守舍,而且会紧张、神经质,容易疲劳、健忘。

不切实际的幻想者,能“说故事”但头脑不清。不少文学及艺术倾向性格的人往往有这样的性格特色,他们常常无来由地忧愁、沮丧,心情如天空的浮云一般,时晴时阴,不可捉摸,“执著”较严重者甚至可能会自杀。

在这类人之中,可惜的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自己有杰出的天赋,却无法摆脱心中那一股莫名其妙的哀愁。有人甚至自嘲地认为那是艺术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其实问题非常简单——这类人没有“活在当下”。他们生活在另一个自我创立的世界里,无论哪个世界有多美、多好,过上这种生活的人面对现实时,肯定是痛苦的。

活在当下,是需要从现在、此刻就开始计划并实现勾勒好的人生。

不少人常常对自己说:明天我就开始运动,保持一个好的身材和身体;下周我要找个时间出去散散心,摆脱现在的困顿状态;退休后,我要开始学习画画和舞蹈,……这类人总把希望放在明天,对未来有若干计划,而不是今天就开始。

然而我们的生命是何等脆弱!早上醒来时,原本预期过的一个或者是快乐充实也或者是平静安宁的日子,可能被没想到的意外事件而改变,如交通事故、地震灾害、脑溢血、心脏病,等等。刹那间颠覆了生命的巨轮,使我们突然闯进一片黑暗之中,再也看不到未来。

活在当下是一个人生命力的自然展现。当一个人从自己种种“心之世界”中走出来时,不忧不惧地面对现实,由此观察真正的自我及思考人生时,他就会变得具有“能力”而能受益于这个世界的人。

每一个当下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不是过去的延续,也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线性的未来。时间是由无数个“当下”串联在一起的,每一瞬间、每一个当下都将是永恒。所以,当我们吃的时候,要全然地吃,不管在吃什么;当我们玩乐的时候,要全然地玩乐,不管在玩什么;当我们爱上对方的时候,要全然地去爱;当我们在工作时,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计较过去,不算计未来,全然地投入。

应得法则:人应得到的一切都会得到“想”成功者,其目标要么游移不定,要么好高骛远,不着边际,因而很难整合现有资源,很难有计划,找到切实的方法也不容易;要么心中尽力地想,手上却迟迟不动;要么行动不坚决、不彻底、不持久,一旦遭遇挫折,立即为自己找个“本来就是想想而已”的借口,下台了事。

人应得到的一切都会得到,而不是人想得到的那一切。不属于你的,你劳心费神,手伸到棺材里也捞不到。拥有千金者价值千金,应饿死者必定饿死。

究竟是“想成功”,还是“一定要成功”?

“想”与“要”仅一字之差,但结果却有天壤之别。一个付诸努力,得到了应得的成功;一个渴望成功,却得不到想得到的成功。

“想”,是盲目的和非现实的,也是随意的和想当然的。它最多只是一种向往或抱有一种侥幸心理。“想”成功者,其目标要么游移不定,要么好高骛远,不着边际,因而很难整合现有资源,很难有计划,找到切实的方法也不容易;要么心中尽力地想,手上却迟迟不动;要么行动不坚决、不彻底、不持久,一旦遭遇挫折,立即为自己找个“本来就是想想而已”的借口,下台了事。

“要”则全然不同,它是有目的和现实的,因而是明确的,是付诸努力之后得到应得的成功。这就需要不断改变自己,检讨自己,创造条件,适应环境。

你觉得我们常说的“心想事成”只是一个美好祝愿吗?其实,“心想”两字有更多的现实意义。例如,你想像自己会拥有一份好工作,如果你非常强烈地向往这个愿望,就会促使你更加发奋更加努力,慢慢地你会惊喜地发现,你的能力变强了很多,而面前早已摆着很多好的工作机会等你挑选。这就是“心想”引发“事成”的道理。所以,如果你强烈地需要什么东西,就必须聚焦注意力去努力“心想”它,因为只有你内心怀有强烈的期待,这个美好愿景才有可能真的实现。

假如一家人驾车去旅行,车需要在夜间行驶,车灯只能照亮前面的30~60米,但你可以从河南一直开北京(行驶在夜间),因为你只需要看到前面的60米。生活就是这样在我们前面展开。只要我们相信,下一个60米还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又一个60米接着展现……你的生活会一直这样展现下去,最终会将你带到你的目的地,不管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因为你时刻想着每个眼前的60米,坚持不懈,所以一个个60米把你引向了最终的目的地。

有信心地踏出第一步,然后再迈出第二步……你不需看到整个楼梯;只要踏出第一步,将注意力集中到你想要的东西上,自然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吸引力法则最终将会把你带到你心中想到的地方。

牛顿第一定律说,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惯性。其实,这不应该只是自然界特有的规律,人类社会也具有同样的特性,具有安于现状的倾向,即惰性。要重新唤醒成功的欲望,从潜意识上升到显意识,就得下“一定要成功”的决心。“一定要”不会凭空而起,下定决心也不会无缘无故。

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为争取民族的自由、平等,与种族主义坚决斗争。坐牢27年,一刻没有停止过斗争。最后他成功了,成了南非历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曾经说过,之所以为民族自由和平等挺身而出,“并不是受到神谕或一时的灵感和心血来潮,而是因一千次眼泪、一千次屈辱、一千次绝望和痛苦!”

就如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样,必须为成功找一个理由。这个理由越充分越刻骨铭心,成功的决心就越大,意志就更坚强。成功才有必要性,付出才可能持久。但是,这个理由绝不可凭空捏造。

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要拼命干活才能供他读书。他先在乡下念了三年私塾,后来又到离家一百多里的县城小学读书。那时的苏步青非常贪玩,功课不好,一连三个学期都是班里倒数第一。

父亲想方设法,又给他转了一所学校。一位关心他的老师见他读书不用功,就批评劝导他说:“你能在这里念书,是父母流血流汗、省吃俭用换来的,你这样不用功学习,如何对得起父母呢?”这一席话对苏步青震动很大,他第一次感到自己错了。于是,他痛下决心,要好好读书。经过一年的努力,他的各科成绩一跃成为全班第一名。后来,他把数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中学毕业后,到日本留学,获得博士学位,最终成为一代数学大家。

众所周知,唯有奋斗才能成功——这个道理最容易理解,却又是最难做到的。难就难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韧性和毅力。“考验一个人的勇气,往往不是只看他敢不敢死,而是看他敢不敢活下去。”“由于缺乏一点勇气,许多有用的人才都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离成功越近的地方,留下的遗憾往往越多。“英雄不比普通人更有运气,只是比普通人更能延续最后五分钟的勇气”,于是,少数“吃得苦中苦”的人,成了“人上人”。

伏尔泰说过:“要在这个世界上获得成功,就必须坚持到底——剑至死都不能离手。”再看看自己的拳头,你还会发现,你的生命线有一部分还留在外面没有被抓住,它又能给你什么启示?命运大部分掌握在自己手里,但还有一部分掌握在“上天”的手里——那就是机遇,碰到了机遇,就一定要拼力奋斗。

在你参加考试之前,无论是家长、老师、同伴还是你自己,都要为临近考场的你说句加油和鼓励,在你的潜意识里形成“我能”的意识,摆脱不自信和怀疑,全力以赴实现预期的目标。为什么在体育比赛中,参赛者总是在自己的主场取得骄人的战绩,而往往客场却以大比分落后。那是因为主场的气氛和比赛中的心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主场的拉拉队员和自己的粉丝为了他们每一个漂亮的投射和每一次得分,欢欣雀跃,并不时为他们加油鼓劲,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然显现出一幅获得胜利的光辉图景。胜利的光芒也随着他们雄壮的气势和奋力的拼搏越来越明亮。当然你会说,并不完全因为主客场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实力在起作用。诚然,两个实力悬殊太大的队伍,也许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两队你来我往的多次较量之后,我们不可否认,“心想”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美国纽约州第53任州长罗杰·罗尔斯是一个黑人,出生地在纽约州的贫民窟,罗尔斯上小学时,不少贫穷孩子无所事事,旷课打架习以为常,不思学习比比皆是。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学校想了很多办法。那时的罗尔斯也不知努力,一次,老师利用给他看手相的机会教育他,说他将来能当州长,罗尔斯大吃一惊,他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当州长”的信念如同一面旗帜,时刻召唤着罗尔斯。经过40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罗尔斯在51岁那年终于成了州长,他在就职演讲时说:“信念值多少钱?它也许不值钱,然而,你一旦坚持下去,它就会迅速升值,使你的人生走向成功。”

“心想事成”的关键点首先在于“心想”,而“心想”不只是单纯的愿望或是欲求,指的更是坚定长久的信念。信念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所以,信念决定了一个人的事业是否成功。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价值观。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船长的水手不是好水手是多么如出一辙的道理。一个人没有长久坚持下去的信念,就像是航行在没有灯塔的海上,黑夜一旦来临,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只能在茫茫大海中胡乱行驶,在黎明到来时发现自己还是在原地打转。也许曾经真的有那么一只兔子,它跑着跑着,撞在了一个树桩上;也许真的有那么一个幸运的农夫,恰巧倚坐在树旁乘凉,捡到了大便宜。但我敢说,即使再有千万个这样的农夫,也不会再有第二只这样的兔子了,因为兔子们得知这样的事情之后,都会在心里不停地告诉自己:再也不要撞到树桩上了。

错误法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多么优秀的人也肯定是要犯错误的,只有那些不工作的人才不会犯错。聪明的人可贵之处是能在每次犯错之后,接受教训,及时总结经验,同样的错误绝不犯第二次。但一个人要真正做到不犯第二次过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很多情况下,犯错与否不是一个人的意志能决定的,与环境与很大的关系。

人人都会有过失,但是,只有重复这些过失的时候,你才犯了错误。所谓实践出真知,我们只得尝试,一尝试,错误就在所难免。如果因循守旧地思考和行动,表面看起来不会犯大错,却无法得到突破,只能停滞不前,离成功遥遥无期。敢于犯错误不是盲目蛮干,是对错误有预见和估算的自信,是有敢为人先的气魄。勇于犯错是对未来的实力挑战,是探索未来的锋利宝剑。

日本一家电器公司的老板,正在寻找一位职员去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对众多的职员进行筛选时,他只问一个问题:“在你以往的工作中,你犯过多少次错误?”他最终把工作交给了一个犯过多次错误的员工。开始工作前,他交给该员工一本《错误备忘录》,嘱咐道:“你犯过的错误都属于你的工作成绩,但是你要记住,同样的错误属于你的希望只有一次。”

一个人犯第一次错误可被理解为“不知道”,若犯第二次错也可被理解为“不小心”,但如若第三次还犯即称为“故意”。不要以“不小心”作为犯错误的借口,更不能故意去犯错误。如果你能对你的上司说:“老板,您放心,这是我第一次犯这样的错误,也是最后一次犯同样的错误。”那你就非常不简单了。不过你能够说到做到吗?如果能,那你的上司会相信你的毅力,认同你的素质,进一步赏识你。正如你是一位汽车司机一样,第一次在黑夜里开车出了车祸,你并不能真正保证下次在黑夜里开车不出同样的事故。

诗人说:“经验是每个人给自己所犯错误取的名字。”物理学家更是直言不讳:“我们所要做的一切,就是尽可能地快点犯完错误。”诗人和物理学家在对待错误的层面上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戏剧效果的巧合,这两句跨越时空的对白说出了关于经验和错误的事实。从错误中我们得到经验,而经验促使我们走向成功。

几乎每一天我们都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听到成功者的欢呼声,感受到成功者的喜悦。但我们却很少听到因为犯错而高兴的事例,我们常常被错误束缚了手脚,在我们内心认为错误总是很严重的事情,害怕一失足就成千古恨。因此,我们不敢尝试,也就无法突破,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停滞不前。成功的人和平庸的人是有区别的,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成功的人犯了很多不平常的错误,而平庸的人则犯很平常的错误或者一个错误都不犯。

爱因斯坦和他的邻居艾期尔是很要好的朋友。爱因斯坦四岁还不会说话,七岁还不识字,常常犯错误。艾期尔是个乖孩子,很少犯错误。为此,爱因斯坦没少受父母和老师的批评,而艾期尔则经常受到老师和父母的表扬。那时候,爱因斯坦的老师就断言,这个孩子实在是太笨了,将来肯定不会有出息,理由是:他脑子有问题,老是犯错误。

爱因斯坦成了举世著名的物理学家,而他的邻居,那个几乎不犯错误的孩子艾期尔又有几个人能够记得他呢?

张雨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销售员,他刚来公司的时候销售业绩排在倒数第一,一年后却成了销售冠军。此后,张雨的销售业绩稳步增长,月月得冠军,年年得冠军。很多同事羡慕不已,向张雨取经,问他有什么秘诀。张雨从包里拿出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对同事说:“这就是我的秘诀。”同事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张雨与客户打交道所犯下的每一个错误,以及每一次犯错误后的心得和总结。

所以,犯错误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总是犯同样的错误。聪明人和愚蠢人的区别就在于,聪明人同样的错误只犯一次,而愚蠢的人同样的错误犯多次,甚至是屡教不改。

诚然,我们要尽量少犯错误。但是,对于犯下的错误我们该怎样去弥补?因此,面对错误的心态同样重要。面对错误,我们是放纵,是置之不理,还是如案例中的张雨总结每一个错误,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既然连太阳也有黑子,人世间的事情就不可能没有缺陷。犯错误不要紧,要紧的是同样的错误不能犯很多次!如果你想成功,那么你就不要怕犯错误;如果你要成功,你面对犯下的错误,要及时总结,及时更改,同样的错误不能多次犯!

吉格勒定理:起点高才能至高远

许多人一事无成,并非他们没有才能,往往是缺少成功者的要素。缺少勃勃雄心,就少了排除万难、迈向成功的动力,不敢为自己制定一个高远的奋斗目标。不管一个人有多么超群的能力,缺失高远的目标都将难成大事。

美国行为学家J·吉格勒提出:“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气魄大方可成大,起点高才能至高。

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快餐业竞争激烈。连锁快餐公司比比皆是,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等大店大名鼎鼎。但在1969年,从小就喜欢吃汉堡的哈克·杰里文还是在美国俄亥俄州创办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汉堡餐厅,并用女儿的名字为店起名为“温迪快餐店”。

汉堡餐厅虽小,且竞争也相当激烈,但哈克·杰里文毫不气馁,一开始他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高目标,那就是温迪快餐店要赶上快餐业的老大麦当劳!

激烈的竞争中,为保住快餐业老大的地位,麦当劳花费了不少的心机,温迪快餐店很难有机所趁。起初,哈克·杰里文走“隙缝路线”。当麦当劳把自己的顾客定位于青少年时,温迪快餐店把顾客定位在20岁以上的青壮年群体。为了吸引顾客,哈克·杰里文增加了汉堡肉馅的分量,在大部分汉堡上,他将牛肉增加了零点几盎司。这一不起眼的举动为温迪快餐店赢得了小小的成功。

1983年,美国农业部组织了一项调查,发现麦当劳号称有4盎司汉堡包的肉馅,重量从来就没超过3盎司!借此契机,哈克·杰里文请来了著名影星克拉拉为自己拍摄了一则享誉全球的广告,这为温迪快餐店问鼎快餐业霸主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成功的广告为哈克·杰里文的温迪快餐店带来了营业额上升18%的佳绩。

广告内容为:一个认真好斗、喜欢挑剔的老太太,正在对着桌上放着的一个硕大无比的汉堡包喜笑颜开。当她打开汉堡时,她惊奇地发现牛肉只有指甲片那么大!她先是疑惑、惊奇,继而开始大喊:“牛肉在哪里?”美国民众对麦当劳本来就有许多不满,适时而出的温迪快餐店广告马上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共鸣。一时间,“牛肉在哪里?”这句话就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千家万户。

1990年,温迪快餐店的营业额已达到了37亿美元,同时迅速发展了3200多家连锁店,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上升到了15%,直逼麦当劳,温迪快餐店凭借执著于目标的不懈努力坐上了美国快餐业的第三把交椅。

心中怀有一个高的目标,从一开始你就能为自己的奋斗明确定位。朝准自己的目标前进,你迈出的每一步在方向上是正确的。心怀大志,会让你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方法,养成一种理性的判断法则和工作习惯。心中怀有远大目标的人,与周围的人相比,会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境界。没有目标的人,思想苍白、格调低下,生活质量趋于低劣;反之,生活则多姿多彩,尽享人生乐趣。

正所谓伟人心中有蓝天,凡人心中有愿望。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高尚的目标能切实地保持,就能成就高尚的事业。”大目标促使人的生活特质更多地倾向于“干事业”,小目标使人的生活为着过日子。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要的因素,是因为他有伟大的目标。

任何持久不衰的激情都是需要理由的,具体到成功中的激情,这个理由无疑是对事业的野心。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同样不想成就一个伟大企业的创业者是不会获得大发展。

就拿做企业来说,野心是成就一个伟大企业的前提。一个成功的企业领导者会心胸宽广不计小事,这是因为他对企业发展有宏伟的志向和野心,没时间在意那些小事。野心够大,你也就有了容天下的胸襟,于是你更能容人之短,用人之长,在企业发展中广得人和;野心够大,你也就有了不懈奋斗的动力,于是你可以吃得下别人不能吃的苦,吞下别人不能忍受的泪水。野心够大,你也就有了鸿鹄般的志向,于是你可以把握趋向不断前进,获得无数掌声鲜花……你所有的成功都是根源于你那颗不安分的心。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要创业首先要创出一颗有野心的心。

我国传统文化中,常用“志当存高远”,“风物长宜放眼量”,“鲲鹏之志”等词句,形容和鼓励人要有大志。

三国时天下纷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当初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刘表有实力竞“标”。曹操的“标的”是:一统天下,坐领江山。他自称“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的“标的”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三顾茅庐时对诸葛亮说:“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志向比曹操略差些,但也算得上盖世英雄。孙权属“继承父兄遗产”而得国,但也不是泛泛之辈。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士民富庶,足与魏、蜀鼎立,偏安江东。反观河北袁绍就差多了。袁绍本身出自四世三公,起点高,名声大,拥数十万之众,谋臣无数,战将如云,也曾有兴汉灭贼之志,但徒有虚名,属“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之辈,被称为“羊质虎皮”、“凤毛鸡胆”,为后世唾笑。刘表则领荆襄之地,地沃利广,豪杰众多,但胸无大志,目光短浅,甘为井底之蛙,本有进取中原的绝好机遇,但他却以“吾坐据九郡足矣,岂可别图”而自足。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曹操的目标最远大。正如史官赞诗所言:“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

目标远大,才能充分发掘你的潜能。高尔基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确定只走10公里路程,在走到七八公里处时便会因松懈而感到很累;但如果要求走20公里,那么,在七八公里处,正是斗志昂扬之时。

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并非是身无分文的人,而是没有远见的人。只有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事物,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有一位哲学家到建筑工地考察,他分别问三个正在砌筑的工人说:“你在干什么?”

第一个工人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砌砖。”第二个工人抬了抬头说:“我在砌一堵墙。”第三个工人热情洋溢、满怀憧憬地说:“我在建一座教堂!”

听完回答,哲学家马上就判断了这三人的未来:第一个人心中眼中只有砖,可以肯定,他一辈子能把砖砌好,就很不错了;第二个人眼中有墙,心中有墙,好好干或许当一位工长或技术员;唯有第三位,必有大出息,因为他有“远见”,他的心中有一座殿堂。

在学生时代,你要想成为班级第一名,就努力去结交第一名!只有结交第一名,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第一名是如何成为第一名的,你才有办法效仿他。

富有理想与远景规划的企业领导人,喜欢不停步地思索刺激进步的措施。并沉淀为某种特别有力的机制。

20世纪60年代,为摆脱50年代经济衰退,美国提出登月计划。1961年,最乐观的科学家认为登月成功概率只有50%。《基业长青》的作者认为:“像登月计划一样,真正胆大包天的计划都明确、动人,是众志成城的重心,经常创造出惊人的团队精神。”

1907年,亨利·福特提出“我们要让汽车大众化”的伟大目标打破了“汽车贵族化”神话,刺激公司员工奋力前进。1945年,沃尔玛超市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在阿肯色州创立第一家乡村小店时,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5年之内小店要成为全州获利能力最高的杂货店。1952年,日本索尼通过目标管理研制出一种袖珍型收音机,销售超过了当时所有的大个真空管收音机。

如果你想射下星星,你可能射到树上的小鸟;如果你想射下小鸟,你可能射到鸟儿栖息的树;如果你想射树,你可能射到的就是泥土了。“法乎其上,得其中;法乎其中,得其下;法乎其下,得其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锁定人生的高目标,将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变得愉快而快乐,即使挫折面前也不灰心,人生更充实,人生的意义将更伟大!

幸福法则:幸福是点滴积累而成的在今天,我们或许取得1%的幸福,明天或许就会获得99%的幸福。幸福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有了今天这1%幸福的注入,就有可能产出明天99%幸福的结果。

幸福是人生的大追求。幸福的人生让人羡慕。现实世界是残酷的。幸福的一天容易获取,幸福一年就有些难度,幸福的一生,对大多数人来说,那是梦想中的天堂。如果你不再想着自己是否幸福的时候,你就获得了幸福。

幸福学家认为,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时的感受,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幸福感是暂时的,人们获得的幸福感具有暂时性。就如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

人人想过富足的生活。当你有了一切你曾经梦想的东西后,你还会想要更多的吗?大多数人都会持否定态度,不过,到那时可就未必了。

王一善良且乐于助人,他死后升上天堂做了天使。王一当了天使后,仍时常到凡间帮助人,希望感受幸福的味道。

一天,王一遇见了一位闷闷不乐的樵夫。樵夫向天使诉说:“我用来砍柴的刀掉到悬崖下去了,没了刀,我怎么养家糊口呢?”于是,天使王一赐给了他一把很锋利的柴刀,樵夫很高兴,天使在他身上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一天,王一遇见了一个非常沮丧的女人。女人向天使诉说:“我的儿子得了重病,需要很多很多的钱医治,可是我很穷,儿子的命都保不住了。”王一给她很多银子,女人很高兴,天使在她身上也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又一天,王一遇见了一个王子。王子年轻有为、英俊潇洒、既有才华又富有,妻子美貌而温柔,但他却过得不快活。王一问他需要什么,王子说:“我什么都有,只欠一样东西,你能给我吗?”王一回答说:“可以。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王子直直地望着天使:“我要的是幸福。”这下子把王一难到了,王一想了想,说:“好,我明白了。我能给你幸福。”王一先是拿走了王子的才华,然后又毁去他的容貌,最后夺去了他的财产和他妻子的性命。王一做完这些事后便离去了。

过了一个月,王一回到王子的身边,看着面容极丑,穿着破烂衣裳,躺在大雪纷飞的大街上的王子又冷又饿。于是,王一把他以前的一切又一一还给了他,然后又离去了。

再过半个月后,王一再去看王子。这次,王子在皇宫里幸福地搂着妻子,不住地向天使道谢,因为他得到幸福了。

就如屠格涅夫所说:幸福不在明天,也不在昨天,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它只在现在。

把握当下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无限地憧憬明天,幸福永远也靠近不了我们——在我们一门心思准备迎接将来某一天到来的时候,往往会忘记、忽视眼前的一切。逻辑学告诉我们,未来永远不会到来;我们也够不到未来,无法将它拉到面前。对未来的担忧只是我们的想像,谁也不知道未来真正会发生什么。

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种土灰色的沙鼠,每当旱季到来之前,它们都要囤积大量的草根,以备度过这个艰难的日子。因此,在整个旱季到来之前,沙鼠都会忙得不可开交,在自家的洞口进进出出,满嘴都是草根。从早上一直到夜晚,辛苦的程度让人惊叹。

而实际情况是,沙鼠根本用不着这样劳累,一只沙鼠在旱季只能吃掉两公斤草根,而它非要运回十公斤才能踏实。大部分草根最后都腐烂了,沙鼠还要将腐烂的草根一一清理出洞。

在现实生活里,大部分人就像沙漠中的沙鼠一样常常为所谓的“明天”、“后天”深感不安,为那些还没有到来,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的事物焦急忙碌。

巴斯葛是十七世纪法国科学家、思想家,在《沉思者》中,他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向来不曾把握现在;不是沉湎于过去,就是殷盼着未来;不是拼命设法抓住已经如风的往事,就是觉得时光的脚步太慢,拼命设法使未来早点来临。我们实在太傻;竟然流连于并不属于我们的时光,而忽视唯一真正属于我们的此刻。”

幸福就如大饼,当日、当时享有,才会又甜又香,赏心润口;时间放久了就会变味,就不得不痛心地丢弃。过去是记忆,未来是想像,真正的、真实的快乐是现在。不必用今天的苦难为未来的幸福买单。

因果法则: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当你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你不用觉得不可理喻或者奇怪,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你今天的现状是你的过去所导致的。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基本定律。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有因才有果,有舍才有得,有付出才有回报,有耕耘才可能有收获。

有些人做事似乎只重结果,而忽视了方法与过程。播的种子与播种的方法错了,怎会收获理想的果实?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懂得并运用因果法则,物质富裕、身心健康就会变得容易。

卡尔是一名普通的职员,最开始工作的时候,职务很低,但现在已经称为老板的左膀右臂,担任其下属一家公司的总裁。有人问及卡尔如此快速升迁的秘密,卡尔说秘密就在于“每天多干一点”。

每天下班后,所有的人都回家了,卡尔先生仍然会留在办公室里继续工作到当天的工作结束。是的,的确没有人要求卡尔这样做,但卡尔认为自己应该留下来,在需要时为老板提供一些帮助,并将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老板工作的时候,他经常找文件、打印材料,最初这些工作都是老板亲自来做。当老板发现卡尔也在加班,似乎随时在等待着他的召唤时,逐渐地,老板就养成了召唤卡尔的习惯……老板为什么会养成召唤卡尔的习惯呢?因为卡尔自动留在办公室里,使老板随时可以看到他,并且诚心诚意地等待着为老板服务。这样做虽然卡尔并没有获得报酬,但他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升迁。

如果不是你的工作,而你做了,这就是机会。有人曾经研究为什么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无法确认和把握,因为机会总是乔装成“问题”的样子。当顾客、同事或者老板交给你某个难题,也许正为你创造了一个珍贵的机会。

下一次当顾客、同事和你的老板要求你提供帮助,做一些分外的事情,而不是让他人来处理时,积极地伸出援助之手吧!每天多做一点,初衷也许并非为了获得报酬,但往往会获得更多。

当你看到任何现象的时候,你不用觉得不可理喻或者奇怪,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必有其原因。你今天的现状结果是你过去种下的因而结下的果。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如果“因”是好的,那么“果”也是好的;如果“因”是坏的,那么“果”也是坏的。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种“恶因”由人自己决定。所以欲修造命运者,必须先注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个想法(起心动念)会引发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由这些语言和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小时候天赋并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读书,一篇文章不知重复朗读了多少遍都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就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见别人不睡觉居然可以跳出来“大怒”,教训曾国藩之后,还要背书,扬长而去。但是遗憾的是,他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所以变得不知所终。而曾国藩勤能补拙,一分辛苦一分收获,最终成为“近代最有大本大源的人”,是连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

天降馅饼的好运是从来没有的,积极地行动起来,为着自己的目标付出,才有可能得到回报。天道酬勤,只有付出努力的人,才有可能得到成功女神的垂青,找机会偷懒投机取巧的人,只说不做的人,永远不会成功。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天才就是勤奋,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付出。

相关法则: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独立的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与另一件事情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没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独立的。要解决某个难题,最好从与之相关的某个地方入手,而不只是专注在一个困难点上。

有一天,当牛顿在花园的苹果树下思索“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力?”突然一个苹果落到他的脚边时,牛顿终于获得了顿悟,他长期以来的疑问得到了解释。牛顿认为,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存在,是这种无形的力拉着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旋转。这个落在他脚边的苹果逐渐解决了牛顿的“力”的疑问。

这是一个发现的瞬间,这次苹果下落与以往无数次苹果下落不同,国为它引起了牛顿的注意。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理所当然的现象中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这种来自地球的无形的力拉着苹果下落,正像地球拉着月球,使月球围绕地球运动一样。

这个故事据说是由牛顿的外甥女巴尔顿夫人告诉法国哲学家的,作家伏尔泰将它写入《牛顿哲学原理》一书中,牛顿家乡的这棵苹果树后来被移植到剑桥大学中。

1865年4月,美国的南北战争快接近尾声了。那时,市场上的物质很匮乏,猪肉的价格很贵。商人约翰逊知道,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战争一旦结束,猪肉的价格就会很快降下来。所以他对战争的重视绝不亚于正在打仗的军人。他天天读报纸,听收音机,打探着最新的消息。从最新的消息可以推算,南军的败局已定。

一天,他被一条新闻吸引住了,这条新闻说:在南军高级将领罗伯特·李将军的营地附近,一个神父遇到了一群孩子。孩子们手里拿着钱,问神父什么地方可以买到面包和巧克力。孩子们说:“我们已经两天没有吃到面包了!”

神父问:“你们的父亲呢?”

“我们的父亲都是李将军手下的军官,他们也是几天没有吃到面包了。他们给我们带回来的马肉太难吃了,嚼都嚼不动。”

在战争期间,有关人们缺穿少吃的新闻到处都是,对这条新闻,开始的时候,亚默尔也没太在意。可是他突然感觉到有什么不对。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条非同小可的消息,这里面有很重要的关于南北战争的信息!

他是这样分析的:南军供给缺乏是大家都知道的消息,不足为奇,但是南军的大本营里发生这样的事情却是很重要的事情。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在已经到宰杀战马的地步,不用说,形势已经十分危急。

他的结论是: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

时机来了,必须马上行动。他马上与东部市场签订了一份以低于市场2%价格卖出猪肉的合同,交货期限是10天以后。合同刚一签订,当地所有的经销商都大骂约翰逊疯了,把猪肉的价格压得这么低!在这些人的眼里,约翰逊的行为是不可思议的。这样做,毫无疑问,是把大把大把的美元往别人的口袋里扔,只有疯子才会这样做。于是,很多人都想趁机大捞一把,纷纷来找约翰逊签订合同。约翰逊采取来者不拒,几天之内,又签订了一批合同。

约翰逊的这一赌注可算是压对了地方:就在合同签订的几天之后,战局和市场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猪肉的价格一下子降到比约翰逊卖出的猪肉的价格低25%。那些经销商们一时间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就是这一笔交易,约翰逊赚了100万美元!他不无得意地说:“我准时地抓住了那条消息所反映出来的信息。要是我有一点犹豫,这100万美元就进别人的腰包了。我的法宝有两个:一是信息,二是快捷。”而指引他从小小一条新闻作出全局判断的,则是他内心中对“万物相关”的理念。

吸引法则:人的思想总与现实相互吸引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人所处的现实是人的心念吸引而来的,人也被与自己心念一致的现实吸引过去。

这种相互吸引无时无刻不在以一种人们难以察觉的,下意识的方式进行着。一个人的心念如果消极、丑恶,他所处的环境也显现出消极性或者丑恶性;一个人的心念积极、善良,他所处的环境也显现出积极的、善良的特性。

无须否认,人生道路充满陷阱,但是,一个人如果出门怕摔倒,坐车怕交通事故,交朋友怕上当,那这个人所处的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稍有不慎,就可能祸从天降。

一个人如果具有“讲义气”的血刚之性,总是会交到跟他肝胆相照的朋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特性之一是选择性地看世界,人往往只“看得见”“记得住”自己相信的事物,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

吸引定律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同类相聚;吸引力法则,简单地说就是同类相吸,同频共振。吸引定律是宇宙法则中强有力的一种,虽然在概念上十分简单,但要真正掌握它,了解它,它才会成为你的一部分。当我们的思想、情感、语言、行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后,其能量将会吸引与其本质相同的人和事物。

在周遭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总能获得众人的关注和尊重,有人却被忽视和冷落;有人总能一呼百应,有人却落落寡合、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在很多人看来,成功人士的成功似乎是奇迹。但究其原因,人们就会渐渐发现奇迹之所以会在他们身上发生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际吸引力。正是人际吸引力法则这个社交利器帮助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无往而不胜。

现代量子力学表明,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能量组合而成的,而能量就是一种振动频率,每样东西都有它不同的振动频率,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吸引力法则简单说来就是人际关系间的同类相吸和同频共振,这个宇宙法则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的思想、情感、语言、行动结合在一起后的能量形式,它将会吸引与其本质相同的人和事物。具体说来就是消极的人际能量吸引消极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能量吸引积极的人际关系。

你可以注意到,一般人并不会专心致志地注意自己刚认识的人,他不断地东张西望,似乎在寻找更有趣的人。如果谁这样对待你,你一定不会喜欢他。

当我们被介绍新朋友时,我们应尽量显得友好和自信。一般来说,喜欢是相互吸引的,人们喜欢喜爱自己的人。

你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人际吸引力法则:你生活中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和所有亲切的身边人,都是你自己吸引来的!是你大脑的思维波动所吸引过来的!所以,你将会拥有你心里想得最多的事物,你的生活,也将变成你心里最经常想像的样子。

下面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你的想法对你未来的吸引力量是多么的惊人,它甚至会将一个人的表现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美国有一所中学有一位毕业生,平时考试他每科成绩都得A,当他参加全美入学考试后,当局寄信给他,通知他考到入读大学的资格,他考到的结果是“score98”。他误以为98是自己的智商,他从心理学书中知道智商98是很低的,一般的人都有100多,他心想以自己的智商是没有办法应付大学课程的,于是他在开学时就很勤奋读书,一心想以勤补拙,但事与愿违,他每科的测验都不合格。

于是校方的辅导老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在中学时科科都取得甲级优秀成绩,现在何以成绩一落千丈?他回答说:“先生!您不能怪我啊!因为我的智商只有98,我已尽了我一切的能力去读了!”

“你怎会说你的智商是98呢?”辅导老师问。于是他把情况都告诉了辅导老师。辅导老师看着他的记录档案,很惊奇地回答他:“你误解啦!其实score98即说明你在全国考生中你的成绩是比其他98%的考生好。这是百分比率,不是智商。也就是说你是全国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名列前茅。”

这时,他才明白自己原来并不是低智商,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后来他每科都取到甲级成绩,毕业时成为优秀生。

“心想”的这种信念其实未必是真的,上面案例中的学生智商究竟是多少呢?98还是130以上?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数本身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更重要的是分数给他造成的“心想”对他以后行动的心态影响。

在认为自己智商低下的时候,这个学生哪怕真实情况很有天分,可以创造令人瞩目的事业,可以成就令人羡慕的人生,但他的内心潜意识一旦接受“我智商很低”这个信念,便会在行为上照着这个信念去做。即使有什么好的机会他也不会去争取,总认为自己是个蠢材,是个没用的人,是不可能有成功的一天的,只是平平凡凡地过一世。

达到与过于远大的前景有联系的目标,须分步进行。没有梦想的人便没有希望。为了实现梦想,首先我们必须把目标化为具体的小事来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才能有效地靠近目标。

其次是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长期地做一件重大的事情,没有计划就会塞满失败的风险。如果你对自己的记忆能力与规划能力深信不疑,那不妨试试没有计划地背一本单词书——一年或许两年,你会背不完。今天有急事耽搁了,明天生病了,后天工作太多了挤占了时间,等等。到了最后,你都忘记自己在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

无论如何,在开始工作之前,先拟订一个计划书,有助于重大工作的有效施行。

制订一个计划并不难,制订具有可行性的计划就得对自己的情况作正确的评估与策划。一个天方夜谭似的计划跟一张白纸没有区别。

订立计划时,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虑,对可能出现的困难作充分的估计。比如在周末少安排些工作,或者把有重要事情要办理的那几天空出来。尽量留足自己偷懒的余地。毕竟只有意志力极强的人才能把计划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执行下来,一般人总是免不了要拖延几天的。所以不妨将计划订得紧张一些,这样即使晚几天完成也无所谓。

万不可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如果具备了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计划,那就赶快付诸行动吧。任何带来巨大成就感的事情,都不是一辍而言的。就让我们享受这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撑到底吧。其实,工作就像玩游戏一样,一关一关地过。

完成了任务,做一个小的总结很有价值。总结一下成功的经验。回想一下自己痛并快乐的奋斗历程,享受一下成就感,然后抓紧时间,去打下一关。

如果将每一件小事,有条理地安排,并踏踏实实地做好它,心想事成就变成了必然。而长久的心想事成,会带给你巨大的自信,迎接更大的挑战。

在总结中,你会发现,正是你的吸引力帮助你取得了成功。你成功的你,将会产生更多更大的吸引力。

古特雷定理:每一处出口都是另一处的入口失去一只眼睛,或者失去一条健全的腿,并不重要,但是如果失去了后续的目标,就失去了人生存在的价值。当某个目标实现之后,却没有后续的新目标时,这会使人觉得内心空虚和迷茫,人生变得暗淡无光。

每一处出口都是另一处的入口。人生是如此,事业、生活无不如此。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基础,下一个目标是上一个目标的延续。但是,一个人一生不应该只满足有“一个顶点”,而是应该适时地把握住契机,果断地从“顶点”折返大地,以重新蓄积元气,另觅新途,再图攀登。如果说,攀登顶点的勇气,表现着生存智慧的高超,那么,再造新途的勇气,则表现出创新智慧的卓越。

“顶点”是什么?也就是一个人铆足了劲努力逼近既定目标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

事实上,人生的大目标是动态的,如同珠穆朗玛峰至今仍在不断升高。

人生需要不断地为自己确立新的攀登高度。正如歌德所说:“人生在世,仅此一遭,一个人要有力量和前途,也仅此一遭!谁不好好利用一番,谁不好好大干一场,那就是傻瓜!”这是从一个顶点到达另一个顶点的气魄,是变顶点为起点的人生艺术。

当一个人毅然从顶点折回时,貌似急流勇撤,实则是向另一个顶点进军的准备,就如同过山车的俯冲不是坠落,而是积蓄再一次爬升的动能。

美国纽约市,有位年轻的警察瑟尔亚,在一次追捕行动中,被歹徒用冲锋枪射中右眼和左腿膝盖。3个月后,当他从医院出来时,完全变了个样:一个曾经高大魁梧、双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伙现已成了一个又跛又瞎的残疾人。

纽约市政府、民间组织授予了他勋章和锦旗。纽约有线电视记者问他:“您将如何面对您现在正在遭受的厄运呢?”

瑟尔亚说:“我只知道歹徒现在还没有被抓到,我要亲手抓到他!”

他那只完好的眼睛里投射出一种令人战栗的愤怒的目光。

之后,亚瑟尔不顾任何人劝阻,参与了抓捕歹徒的行动。他跑遍了半个美国,有一次为了一个重要的线索独自飞往墨西哥。

一年后,歹徒终于落网。亚瑟尔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成为了英雄,一家媒体称赞他是坚强而勇敢的人。

一个月后,亚瑟尔却在卧室割脉自杀。在遗书中,他写道:“这些年来,我活下去的目标就是抓住凶手……现在,凶手已经判刑;面对自己的伤残,我从来没有这样绝望过……”

一个人实现了所期望的目标后,应立即再制定出一个足以让他动心的目标,继续维持先前的热情和冲动。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制定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对自己设定的目标越来越高,则能力会随之成长,职位也才有可能越来越往上。

伯特自认为是当音乐家的料。上初中时他演奏手鼓,却并不怎么高明,唱歌五音不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为实现当歌唱家兼作曲家的理想,伯特去了“乡村音乐之都”维尔纳什。

到那儿后,伯特拿出有限的积蓄买了一辆旧汽车,既做交通工具又用来睡觉。他特意找到一份上夜班的工作,以便白天有时间跑唱片公司。在这期间,他学会了弹吉他。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在坚持写歌练唱,不停地叩击成功之门。

十三年之后,伯特的歌唱得到了托尔卡皮公司音乐总监的赏识,并为伯特出专题唱片。

凭借这张唱片,伯特一举成名,在全国每周流行的唱片选目中名列前茅。

常人难以想像的事,伯特确确实实做到了。不仅仅如此,在第二年畅销的乡村音乐唱片集中,主题歌《赌徒》也是伯特的杰作。

从那时起,伯特·施里茨创作演唱了23首顶呱呱的歌曲。由于他专心致志,全力以赴,这个青少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