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术 攻心术 宽心术(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通过说话读懂人心(下)

幽默感

幽默是聪明和智慧的体现,一个具有强烈幽默感的人,往往更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具有幽默感的,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常常要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当一个人将他的幽默感表现出来时,他们的性格特点也就显现出来了。以下有几种幽默的不同表现形式,对照一下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更好地观察和了解一个人。

用一个幽默来打破某一个僵局,这样的人大多随机应变能力比较强,反应较快。因自己出色幽默的表现,他们可能会成为受人关注的对象,这同时也迎合了他们的心理。他们多有比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注意与认可。

常常用幽默的方式来挖苦别人的人,大多心胸比较狭窄,有比较强烈的嫉妒心理,有时甚至作出一些落井下石的事情。他们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生活态度较消极,常常进行自我否定。他们擅长于挑剔和嘲讽、盘算他人,自己却很少真正地开心过。

用幽默的方式嘲笑、讽刺他人,这一类型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相当机智、风趣的,对事物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够关心和体谅他人,但实际上这种人是相当自私的,他们在乎的可能只是自己。他们在为人处世各个方面总是非常的小心和谨慎,凡事总是赶着要比别人快一步。他们对自己的事情“疾恶如仇”,有谁伤害过自己,一定会想方设法让对方付出代价。有较强的嫉妒心理,当他人取得了成就的时候,会进行打击和贬低。

善于自嘲式幽默的人,通常具有一定的勇气,敢于进行自我嘲讽,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他们的心胸多比较宽阔,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能够经常地自我反省,进行自我批评,寻找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他们这种气质,让他人看在眼里,很容易产生一股敬佩之情,从而为自己带来较好的人际关系。

喜欢制造一些恶作剧的人,他们多是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人,活得很轻松,即使有压力,自己也会想办法缓解这种压力。他们在言谈举止等各方面表现得相当自然和随意,不喜欢受到拘束。他们比较顽皮,爱和人开玩笑,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自我愉悦,同时也希望能够将这份快乐感染他人。

有些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幽默感,常常会事先准备一些幽默的段子,然后在许多不同的场合不厌其烦地说。这一类型的人多比较热衷于追求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而且很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而自己的生活态度比较严肃、拘谨,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

和事先预备幽默的人相反的是另外一种人,他们有许多幽默都是自然地流露出来的,这一类型的人多思维活跃,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虽然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并不擅长在制度完善的环境下一展所长,而是更偏爱自由。他们的生活始终处在发掘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他们需要通过别人的生活来发掘和完善自己的构想。

阿谀奉承者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革新的时候,任用了一些新人做官,邵雍曾给他写信说:“你现在当政,对于你的改革,一些人有看法。特别是那些深负道德感的人,他们虽然说话难听,常常使你厌烦憎恶,但以后你会得到他们的帮助。相反那些善于奉承拍马的人,目前他们的话你听起来很顺耳,心里感到高兴,可是一旦你失势,他们之中一定有人会出卖你。你应该警惕这种谄谀之辈。”后来果如邵雍所言,深受王安石欣赏且一直奉承王安石的吕惠卿就背叛了他。

怎样识别奉承拍马的人?有三种主要的途径:动作、语言、神色——也就是他们办事的方式,说话使用的言辞,浑身上下显露出来的神情。唯唯诺诺的小人走路的架势和姿势都要学领导的样子,说话时的用词和口气也开始与领导相似,甚至连腔调也会逐步地和领导接近。

就像铁屑被磁铁吸引,唯唯诺诺者、阿谀奉承者,都以上司为靠山,紧紧地围绕在领导身边。如果将磁场关闭,这类喜欢奉承拍马的人就会像一堆没有生命的铁屑一样散落在地,显得愚蠢可笑。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正人君子是不屑一顾的。古人对此有这样的说法:与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谀奉承,可谓悟到了交友的真谛。那些花言巧语、察言观色的人则被认为是不讲仁义的小人。公孙弘将学习的目的歪曲为阿谀取媚,萧诚和柔而善美言,郭霸品尝魏元忠的小便,宋之问为张易之等人端尿壶,赵履温甘为安乐公主拉车的牛马,丁渭在宴会上为寇准擦胡须上的汤渍。这些人载入史册,遗耻千古。

奉承拍马在程度上有轻重之别,不像敬佩和崇拜那样单纯,许多人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充当了对上司唯命是从的角色,而有些人则是出自本意的。这其中有一些比较普遍的原因——保住工作饭碗:背靠大树好乘凉,有人当靠山比较保险;掩盖真实意图:暗中打算跳槽,不让别人察觉;缓和紧张气氛:何苦兴风作浪,待人和气为好;着眼个人前途:赢得上司好感,有利于个人发展。

打招呼

见面打招呼、问好是人们在交往中互相表示友好和认定的一种方式。正因为打招呼是人们见面时最简便、最直接的礼节,是人人都需要实施的行为,极具普遍性,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所以,打招呼的方式也就透露出了关于这个人性格的信息。

打招呼的方式因人而异,从打招呼和应答的方式中,都可以反映出人的性格特点。

(一)打招呼时双方的距离,可显示出双方心理上的距离

我们相互打招呼的时候,若能通过打招呼的方式察觉到对方与自己之间保持的距离,就会洞察对方心理状态的特点。比如对方在打招呼的时候,故意后退两三步,也许他自己认为这是一种礼貌,表示谦虚,然而这种小动作往往让人误解是冷漠的表现,以致话题无法展开,同时也难以开怀畅谈。像这种有意拉开距离的人可视为警戒、谦虚、顾忌等情感的表现。如果下意识地保持距离,说明我们对对方的疏远、警戒,试图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气氛,使对方的心理状态处于劣势。

(二)边注视边点头打招呼的人,怀有戒心

一面注视对方的眼睛,一面点头打招呼的人,除了对对方怀有戒心外,还具有对于优势地位的欲望。

有些人在打招呼时,一直凝视着对方的眼睛来点头,其心理是利用打招呼来推测对方的心理状态,并含有对对方保持戒心,希冀比对方优越的表现。

公关专家建议,要想和这种人接近,应特别注意诚意。在这种形态的人前暴露自己的缺点,很容易会被对方瞧不起,所以不能操之过急,应采取长时间接近的方法。

(三)不看对方的眼睛打招呼,大都有自卑感

如果你看着对方的眼睛打招呼,但对方不看你的眼睛而作应答,这种行为并不是看不起人。这时,你需抑制自己的情感,以平静心态相对。因为,对方可能是因为怕生人而胆怯,或有强烈的自卑感,并非高傲、瞧不起人,他在此时如同“被蛇看上的青蛙”。那么,你切记不要做那条“蛇”,这样双方才能平等,互相了解。

(四)初次见面就很随便打招呼的人,是想形成对自己有利的势态

初次见面就很随和地打招呼的人,往往使人大吃一惊。有人常常认为这样的人很轻浮,其实这种人往往很寂寞,非常希望与别人亲近。去酒吧或俱乐部时,坐在自己旁边的女士,虽然彼此是初次见面,却很亲热地与自己交谈,事实上是那位女士为了使当场的状况变得有利于她自己。公关专家提醒,当遇到“见面熟”的男性时,女性要特别小心,切勿使男性有机可乘。这种男性的性格浪漫大方,是个滥情家,性情懦弱,迷恋女性,且其中不乏游手好闲的男性。

(五)虽然经常见面,还是千篇一律地打招呼,大多是自我防卫、表里不一的人

有些人曾经在一起喝过无数次酒,且经常一道工作,但见面时还是千篇一律地打招呼。这种人具有自我防卫的性格。

有的人接到你的礼物时会说:“真是谢谢,不要这么客气。”作此招呼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人收到礼物时,却佯装不知道。当你不知道送给对方的礼物收到没有时,接受礼物的人见到你后还是淡然地说:“你早。”等旁边没有人时,他会说:“前些天,收到了你送的礼物,谢谢你。”这种人多占据重要的位置,所以自己的言谈不能太随便。在工作场所,除与工作有关的事情外,其他的话不必多说。

另有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看来非常认真,私下却非常喜欢打麻将,这样的人表里反差大,对名誉非常看重。

(六)“招呼用语”揭示人的性格

路易斯维尔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弗拉杰博士研究表明,从一个人的打招呼用语,可以了解这个人身上的很多性格特点。能揭示性格的招呼语,是指你刚刚结识某人时与熟人相遇时最经常使用的那一种。斯坦利·弗拉杰博士举出了几种常见的招呼语,每一种均可揭示出说话者的性格特征。

1.“你好!”

这类人头脑冷静得近乎于保守,对待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不喜欢大惊小怪,深得朋友们的信赖。

2.“喂!”

这类人快乐活泼,精力充沛,渴望受人倾慕,直率坦白,思维敏捷,富于创造性,具有良好的幽默感,并善于听取不同的见解。

3.“嗨!”

这类人腼腆害羞,多愁善感,极易陷入为难的境地,经常由于担心出错而不敢作出新的尝试。但有时也很热情,讨人喜爱,当跟家里人或知心朋友在一起时尤其如此。晚上宁肯同心爱的人待在家中,也不愿外出消磨时光。

4.“过来呀!”

这类人大多办事果断,乐于与他人共享自己的感情和思想,喜爱冒险,不过能及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5.“看到你真高兴。”

这类人大多性格开朗,待人热情、谦逊,喜欢参与各种各样的事情。这类人是十足的乐观主义者,常常沉溺于幻想,容易感情用事。

6.“有啥新鲜事?”

这类人大多雄心勃勃,凡事都爱刨根问底,弄个究竟,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并为此不遗余力。办事计划周密,有条不紊;遇事时宁愿洗耳恭听,也不轻易表态。

7.“你怎么样?”

这类人大多喜欢抛头露面,利用各种机会出风头,惹人注意;对自己充满了自信,但又时时陷入迷惘。行动之前,喜欢反复考虑,不轻易采取行动;一旦接受了一项任务,就会全力以赴地投身其中,不圆满完成,绝不罢休。

口头禅

(一)“我妈说”

谈话中喜欢引用母亲说过的话,将“我妈说……”挂在嘴边的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尚未独立。有些女性借用母亲的话来表现自己的意志,如“我妈妈说你很有风度”,等等,表明此人可能尚未成熟,没有完全独立的个性。

(二)“但是”

当与对方说的话表示不认同,或者持否定的观点时,便会使用“但是”这个转折语;当认为对方所说的是错误的,想要反驳或推翻他们的言论时,也经常使用“但是”这个词语。

然而有一种人,不论什么时候,都喜欢使用“但是……”来作为开场白。一般在“但是……”后面所接的句子应该是否定的,但仔细听他们接下来所发表的意见,其叙述的内容与前面他人所述大同小异。这种时候本来没有使用“但是”的必要,他们之所以如此,其用意只是为了不想一直扮演“听者”的角色,而希望将谈话的焦点转移到自己身上。这种老爱说“但是”的人,心中就常存有否定对方的攻击心理。只要能将对方贬低,通常就觉得自己很伟大。

正因为如此,这一类型的人便常常喜欢滥用“但是”这个词,为反对而反对,为否定而否定。如此一来,原本愉快的谈话也会变得索然无味,即使如此,这类型的人还是常对于他人的感觉无动于衷。

(三)“所以说”

常把“所以说……”挂在嘴上的人,是经常会把之前自己说过的话加以强调并爱下结论的类型。他们认为自己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了解所有的事情,颇有先见之明。当别人说出事情的结果时,他们常常会说:“我之前不就说过了吗?我早知道结果会是如此。”特别强调自己对事情的发展早已经了如指掌。他们绝对不会说:“是啊!你说得对,我也是这么想。”而往往说:“所以说,这件事情就是这样,我之前不就说过了吗?”态度表现得非常强硬、傲慢,并且喜欢将所有的功劳往自己身上揽。

(四)“对啊”

“对啊”这个词语是用来肯定对方说的话,这是毋庸置疑的。

(五)“嗯!对啊,就如同你所说的”

“对啊!确实是这样,我也有同感。”

类似这些用来赞同对方、认同对方的话,会让对方听起来格外舒服、顺耳,非常高兴地以为原来你的看法和他一样。

他们不是属于自我意识强烈的类型,个性表现上也不强硬,更不会勉强别人照着自己的步调走,他们通常比较能体会别人的心情,不会硬要别人都必须顺着自己的意思来做。

常说错话

奥地利下议院院长,在宣告议会开始时,一不留神说成了“议会结束”,因为要让这个议会顺利进展的困难颇高,所以议长在心中便有“希望议会尽早结束吧”的愿望存在。这个愿望表现在其不经意的话语中,他本人在意识中清楚地知道议会一定要进行,但在潜意识里又有恐惧、不想面对的心理,两者互相矛盾、冲突,因而引发了这种错误的行为。

生活中,你有没有在无意识中说出奇怪的话的经历呢?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说错、听错,或者是写错等“错误行为”,都是将内心真正的愿望表现出来的行为。

通常,说错话的一方都会找出自己是“不小心”、“不是真心的”等借口,但事实上,那不小心说错的话,其实才是真正想说的。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由此可知,常常会说错话的人,可以推断为大部分是习惯性地隐藏真正的自我的人。而且,心中很强烈地禁止自己把这些真心话表露出来。“这件事绝不能讲出来”、“这事绝不能弄错,非小心不可”,当你越这么想的时候,便越容易将它说出来。相信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吧!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去压抑它,就越容易表露出来。

总而言之,暗藏在我们内心的许多事情,当你越想要去隐瞒、掩盖它的时候,就越容易说错话或做错事,无意之间让心意表露无遗。

说粗话

男人们聚在一起,比较容易说些“有伤大雅”的粗话,尤其是涉及禁忌的词汇更是有人偏爱,朗朗上口。例如,“娼妓”、“淫妇”等与性行为有关的语言,或“凸肚脐”、“狗屎蛋”等牵涉身上排泄物的语汇,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男子汉的气魄。其实,这类男人是因为内心的欲求不满而粗话连篇的。

我们可以断定,喜欢口出秽言的人,是属于某些方面的欲求不满类型的人物。他们在心理上是时常焦躁不安的,又没有办法去排除,所以长年累月积累起来,只要碰到偶发小事件,他们就借题大肆发挥。积累后的“爆炸”并不一定仅仅针对他不满的对象而发动攻击。一旦被他逮到丝毫机会,无论何时、何人,他一样照说不误。有时候,即使说话的人不是有意的,但对听话的人来说,却在心里结了个疙瘩。听者首先可能会产生“岂有此理”、“不像话”的感觉,进而演变成以更恶毒、更不堪入耳的话来反辱对方,最后出现了愚蠢可笑的骂街场面。

还有一种人有故意在异性面前讲粗话的嗜好,其乐趣在于观看对方的反应。他们常常有意选择那些在对性方面的问题感兴趣,但又对淫秽语言不具有抵抗力并怀有来自生理方面的憎恶感的女性,在不适当的时候提及这类话题,也就是在不该讲粗话时脱口而出。例如,在上班时间,当女同事送文件来的时候,或趁巡视埋头工作之际的下属对女职员讲粗话,以此来欣赏她们的窘态。这些女子听到粗话后,大都会面红耳赤,或者手足无措,甚至惊慌得啜泣不已,而这正是那些人所乐于见到的。对他们来说,说粗话只是前奏,观看女性的反应才是他们真正乐趣之所在。

这种因欲求不满而产生的粗言恶语,说话的人并未考虑会招致何种后果,只是一味地借机吐出心中不快。至于是否会伤害他人,一时便考虑不到了。可见,所谓粗话,只不过是为发泄内心不满,一般并不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又不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实际上的伤害。所以,除了意欲给予对方致命的打击,而事先在内心一再计划盘算好的蓄意性言语外,对于他人的粗言恶语,最好充耳不闻。

近年来,女性毫不逊色于男人,也学会了激烈地口出秽言和放浪形骸。一些女性说得出比男人说得更露骨更难听的下流话。在一度盛行的示威活动中,她们也高举标语牌,尖声大叫:“混蛋”!而面不改色。

乍见从温文尔雅的女性口中,爆出如此没有修养的语言,实在让人寒心。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女性的立场上看待这种现象,和男人们一样地用粗言恶语,可以给她们一种与男人们并驾齐驱的感觉,这是妇女解放运动时代典型的女性心理特征。

孩子们特别是男孩子为什么爱说粗话呢?要知道,孩子们如果在父母面前说粗语,毫无疑问地会受到严厉的责骂。所以,粗话通常变成了孩子们之间在相互游戏时的通用语。孩子们彼此都知道“那种话”并没有恶意,只是一项“游戏”罢了,而这种“游戏”可以满足他们摆脱父母教训的逆反心理,可以让他们感到自己也能和大人们说一样的话,自己像个大人了。

好辩论

通过辩论,领导能判断出一个人才学的高低和真假。领导者如果能制造机会,引发一场争论,让大家唇枪舌剑一番,自己隔岸观火,很容易识别谁是真正的人才。

有的人在辩论时,总是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摆得清清楚楚,道理讲得一条接一条,说得人心服口服。这种人稳健大方,思路清晰,反应也快,看问题能抓住本质,而且态度从容,不紧不慢,为人做事有理有据,可托以重任。另外一种人,在辩论中说得别人哑口无言,或者说得别人拂袖而去,不愿再跟他辩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胜利者,但他依靠犀利的言辞战胜对方。这种人目光尖锐,头脑敏锐,能迅速抓住他人讲话的漏洞而伺机反驳,一张巧嘴能把黑说成白,把错说成对,尽管对方知他无理,却在一时之间找不出确切的话语来驳倒他。他们是业务、外交、法律界好手,但要注意他轻浮不稳的毛病,当心聪明反被聪明误。

有的人与人交谈时,如果大家见解一致,就如涓溪流向大河,彼此和谐融洽。当意见相反,争了几句就离开,或者彼此模棱两可,谈得不冷不热,渐渐地因尴尬而止。这是不善与人交谈的人。这种人说话被动,别人问一句答一句。但当说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时,立刻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侃侃而谈,语若滚珠,甚至会激动起来,仿佛于寂寞山中遇到知音。这种人对生活有激情,苦苦钻研自己的兴趣所在,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不喜欢热闹地方,而爱清静自处,生活欲望也比较清淡,适合于搞研究工作。

和不善交谈的人相反的是善于交谈的人。这种人当发现对方听不进自己说的话时,会立刻转换话题,或采用迂回战术,先说些对方爱听的话,找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取得对方的赞同后,再逐渐地回到刚才的话题上来。这种人容易博得大家的好感,而且意志坚定,善于思考,敢说敢做,且有毅力坚持到成功。他们用心智做事,会察言观色,适合担任社会职务。

领导通天下之理,通天下之辩,就能识人。辩论在求理,正确的辩论者往往具备八种技能,他们的耳朵能听懂对方的意思,思想能创造新理论,眼睛能看出未来的机会,言辞能表达自己的思想,行动能纠正自己的过失,防守能抵挡对方的进攻,进攻能打破对方的防守,找出对方的矛盾而攻击,令对方观点自相矛盾,最后投降。

言为心声,从辩论的技巧中,可以看出各种不同才能的人,领导还需耐着性子,慢慢观察,才能有所收获。

散布流言

“喂!你知道吗?部门的小李和柜台的陈小姐,好像有什么暧昧不清的关系!”

“前一阵子,他到那个女的公寓过夜的事情,好像被他太太知道了……”像这种对公司的地下恋情、“内部”情报非常清楚、喜欢嚼舌根的人,相信在每家公司中都应该有一两位吧!他们在叙述事情的时候,就好像自己真的身临其境,实况转播一般,十分精彩。但是在这精彩的故事中,往往也掺杂了一些个人的想法,添油加醋,进行了一番“艺术加工”。

这种爱夸大事实的人,其实用心是很单纯的,他们只是希望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并且希望在聊天时所有的人都会把重心放在他身上。因此,针对众人有兴趣的话题,便不厌其烦地添油加醋,让故事听起来更富戏剧性、更具趣味性,其目的不过就是希望引人注目,如此而已。

可是,当身边的人发现,他们所叙述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合时,便会对他们加以指责。而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他们通常会用巧妙的方式蒙混过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们在编造故事方面的确具有超凡的才能,如果把这种才能运用在其他合适的地方,不是更好吗?

他们之中甚至有一些人,在自己的谣言被识破后,不但不反省自身,反而将矛头指向拆穿自己谣言的一方。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没有退路,说谎就说谎,没什么大不了的,要站稳自己的脚跟,绝不能让别人击垮。所以,公司若容许此种事情发生,这家公司可能也很难长久立足下去!但是,如果其所说“故事”无伤大雅,这种谣言倒是可稍微调节公司内部沉闷的气氛。

这种喜欢说人是非、道人长短的人,有许多都是因为嫉妒心以及偏见的心理因素造成的。他们喜欢拿别人和自己作比较,“那个人好像买了新房子”、“这次不知道谁会升官”,等等,无时无刻不注意他人的动态,然后与自己比较。这种类型的人和主张“我就是我”的我行我素派的人正好相反,总是会在意他人所做的事情。

找借口

马上就找借口是没有自信心的表现。

人们很多时候下意识地试图忘记不愉快的事,做错了事,就马上找借口替自己开脱,把自己的缺点和失败的原因转嫁给他人,强调别人也会出错,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种心理机制被称为“防卫机制”或“自我防卫机制”,因而出错的时候也能看出人们隐藏的心理活动。

不管出了什么差错,马上找借口的人,对自己缺乏自信,光是考虑怎样才能转嫁责任。胆小而神经质,过于在意他人看法的倾向,比起自己的意愿来更愿意遵从周围人的意见。

他们以为即使犯的是小差错,也会被人耻笑,所以最好是随着别人的想法办事,万一失败,也不致一个人受责。

归根结底,找借口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努力和行动力不够的缺陷正当化。可是,即便一时转嫁了责任,如果不承认自己的过错,反而会给人留下坏印象。

另外还有一些有负面效果的讲话方式。说者似无心,但它隐藏了发言人的性格、真实想法以及企图从心理上操纵对方的愿望,下面我们举几个例子。

(一)对公司和上司牢骚满腹

一张嘴就是对工作的牢骚,如果老是这样,耐心的人也会听厌了。牢骚和不满多的人,一般比较消极,缺乏行动力。

每天晚上抱怨要辞职而一直没有辞职的迹象,也没有开始寻找工作的活动。他们不过是靠发牢骚来泄私愤而已。

(二)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回顾已经发生的事时说的话。“那时我就知道不行”,“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会是这种结果”。这类说法多用来表达一种否定的意见和情绪。

如果是为了反省自己失败的原因还情有可原,但如果一贯是这种腔调,有时会想问他“那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对方肯定会这样回答“不是上司不同意嘛!”总之他的意思是:原来我就这么想,结果应验了。我有先见之明,而造成失败的原因是上司无能。他的目的是转嫁责任给上司。爱发表这类言论的人大多是事后诸葛亮,缺乏信用,不能委以重任。

(三)那时要是这么办的话

回顾过去时老是后悔不已:“那时我要是这么办就好了!”

“那么好的机会,要是不回绝就好了”,“那时我要不那么固执,就不会和女朋友分手了”等等。他们想说的是:如果当时采取了另外的行动,结果就会不同。老爱这么说的人性格消极,缺乏行动力,结果通常是丧失机会而导致失败。

谎言

我们对别人说的很多话都是不真实的,经常会有谎言、胡话、捏造、欺瞒、厚颜无耻的弥天大谎。据估计,我们每天会对碰见的1/3的人撒谎。人们在努力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时普遍撒谎,这在约会和恋爱中十分常见。马萨诸塞州大学的罗伯特·费尔德曼发现,在参加他的研究项目的人中,有60%的人在10分钟的会面中,至少撒谎一次,多数人都在这段时间里撒谎2—3次。

对于撒谎的研究表明,男女在撒谎的数量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在谎言的形式上却有很大不同。男性制造谎言,可能是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女性撒谎却可能是为了让其他人感觉良好。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表达积极的主张,无论是关于他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因此,当女性面对令人心烦意乱的时候——比如收下一份自己不想要的礼物或者可能为了保护他人的情感时,而撒一个善意的谎言。

(一)撒谎者的眼神

很多人认为转移目光是撒谎的信号。他们假定,那是因为撒谎者感到内疚、心虚和忧虑,从而很难用眼睛直视被欺骗的人,所以转而看别处。但事实并不是如此。

首先,凝视的模式是相当不固定的,有些撒谎者移开他们的眼神,有些却反而增加注视别人的时间。因为凝视是很容易控制的,撒谎者可以用眼神来强化这样的印象——自己是诚实的。在知道他人觉得转移目光是撒谎的信号之后,许多撒谎者反而做完全相反的动作,故意更多地注视对方,给人他们在说实话的印象。所以如果你想知道别人是不是撒谎,不要仅限于注意眼神的变化。当某个人比平时更专注地看着你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另一个假定的撒谎信号是快速眨眼。当我们变得兴奋或者思维快速运转的时候,眨眼的频率会相应增长率加。人普通的眨眼频率大概是每分钟20次,但是当我们感觉到压力的时候,可能会提高4~5倍。人在撒谎时往往很兴奋,或撒谎者在为一个笨拙的问题寻找答案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会快速运转。在这种情况下,谎言同眨眼的确有关系。但是我们要记住,有时候一个人快速眨眼,不是因为他在撒谎,而是压力很大。

(二)撒谎者的动作

焦躁不安和不自然的手部动作同样被认作撒谎的信号。根据这种假设,人在撒谎时会变得很不安,这样使得手也处于紧张中。正如我们早先提到的那样,有一类姿势叫作“适应动作”,包括摸头发、挠头皮或者搓手掌。人在撒谎时,有时会感到心虚或担心被发现,这种担心会导致他们作出“适应动作”。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代价很大或者这个撒谎者不善于撒谎的时候。不过在更多的时候,发生的情况正好相反。同样,因为撒谎者害怕暴露自己,所以他们会刻意控制自己日常的动作习惯。结果他们的动作可能不是更活跃,而是更少!

和眼睛一样,手的动作往往也能被置于意识的控制之下,这就是为什么手不能作为关于谎言的可靠信息来源的原因。但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虽然同样受意识控制,但不被注意,容易被忽视,它们常常能提供关于谎言的有效的线索。关于撒谎行为的研究表明,人在撒谎时,身体的下部会比身体的上部提供更多的信息。当把关于某些人的录像放给其他人看,让他们判断谁在撒谎、谁说实话的时候,如果被拍摄的是身体的下部,那么判断往往是准确的。显然,双腿或双脚对撒谎者来说是被低估了的判断谎言的信息。现在看来,似乎撒谎者都努力把别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们的手、胳膊和脸部等隐秘处的动作,因为他们知道其他人会观察这些部分。由于脚很隐蔽,所以撒谎者往往不去注意。但是,往往脚或者腿的一个细微的动作调整,就能出卖他们!

(三)撒谎者鼻子和嘴

有一个暴露谎言的姿势是“捂嘴”。发生这种情形时,看起来好像是撒谎者非常警惕地捂住了欺诈的源泉。他心中认为,如果人们看不到他的嘴,就无法知道谎言来自何处。“捂嘴”的动作很多,包括从用手完全掩住嘴巴,用手支住下巴,到一根手指悄悄摸一下嘴角。通过把手放在嘴上或靠近嘴巴,撒谎者可能表现得像个罪犯,他无法抵挡回到犯罪现场的诱惑。而这正好和罪犯一样,因为手的动作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给了观察者。在任何时候,别人大多能知道,摸嘴是企图掩盖谎言。

不过,有一个替代摸嘴的行为,就是摸鼻子。通过摸鼻子,撒谎者体会到了掩嘴的瞬间安慰,又不用冒险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自己的行为。在这个动作中,摸鼻子是掩嘴的替代行为。这是一个鬼鬼祟祟的身体语言,看起来好像某人在挠他的鼻子,但他真正的目的是掩住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摸鼻子是欺骗的标志,但是这个动作和嘴没有关系。这个观点的支持者之中的阿兰·赫希与查尔斯·沃尔夫一起,对比尔·克林顿于1998年8月给大陪审团的证词作了详细的分析,那时候这位总统否认曾与莫妮卡·莱温斯基有染。他们通过录像发现,当克林顿说真话的时候,他几乎不碰自己的鼻子,但是当他在解释与莫妮卡·莱温斯基发生韵事的问题上撒谎时,平均每四分钟摸一下鼻子。赫希管这个叫“匹诺曹综合征”,这是根据那个著名的童话人物命名的。这个人物每次撒完谎,木头鼻子都会变长。赫希指出,人在撒谎时,鼻子会充血,通过摸鼻子或擦鼻子,这种感觉能够得以缓解。

至少有两种观点反对“匹诺曹综合征”的说法。一种认为摸鼻子仅仅是紧张的征兆,而不是谎言的信号。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在撒谎时,会感到焦虑,害怕被人发现,而这些情绪都与面部的血液流通减少有关。换句话说,它导致的是血管收缩,而不是血管扩张。这是罗格斯大学的马克·弗兰克的观点。弗兰克还指出,关于撒谎的试验研究表明,摸鼻子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欺骗信号。当然这可能是因为摸鼻子的行为并没有出现在实验场所。在那里赌注很低,即使谎言被揭穿,人们为此支付的成本也不太高。还有这样的可能,摸鼻子并不是人人适用的欺诈标志,它可能只是某些人(包括克林顿)的商标式肢体语言。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摸鼻子与谎言或焦虑毫无关系,但它是表示拒绝的一种无意识形式。雷·伯德惠斯戴尔认为,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摸鼻子,显露出他并不喜欢对方。正如他指出的那样:对美国人来说,摸鼻子和单词“No”一样,是表示拒绝的标志。根据这种解释,可以把比尔·克林顿在大陪审团评面前摸鼻子,视为他对质问者的深深厌恶的表示,而不能把它视为揭露事实的线索——他正在对他们撒谎。

在这场争论的周边,依然存在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说某人撒谎时,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是说我们知道他在撒谎,还是说我们不得不相信,他没有讲出实情?正如马克·弗兰克指出的那样,在比尔·克林顿案件中,与他有关与莱温斯基发生韵事的证词密切相关。有人认定克林顿知道自己在撒谎。也有人坚称,根据克林顿关于性的定义和他建构证据的方式,他根本没有撒谎。由此带来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些人必须说服自己,自己没有撒谎,另一些人从一开始就坚信,自己讲的都是实情,这两类人在行为上是否存在差异呢?

(四)和撒谎者交谈时的观察点

多数人相信,撒谎者暴露自己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其实情形截然相反。揭露谎言的最佳提示,要从人们的言语而不是行动中寻找。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阿尔德特·威瑞认为,人们在试着抓出撒谎者时,过多地注意身体语言的行为,不太注意言语暴露出的信息。阿尔德特·威瑞指出,这表现在这样一种倾向中:人们高估了通过观察某人的行为来识别谎言的可能,低估通过倾听他说了什么来抓住撒谎者的机会。

交谈有几个特征,给识别谎言提供了线索。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内容,有些特征涉及他们说话的方式。

1.迂回陈述

撒谎者往往拐弯抹角地说话。他们常常离题万里,提供冗长的解释。但是当被提问的时候,他们可能提供简短的回答。

2.泛泛而论

撒谎者的解释往往是粗枝大叶,很少注意到细节。他们几乎不提时间、地点和人们的感受。比如说,一个撒谎者会告诉你,他去吃匹萨,但是他不会告诉你,他去哪儿吃,或者他要了什么品种的匹萨。即使撒谎者提供了细节,他们也几乎不能详细地说明这些细节。所以,如果你要求一个撒谎者作详细说明,他很可能只是重复刚说过的话。一个说真话的人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通常能够提供更多新的信息。

3.施放烟幕

撒谎者提供的答案往往故意混淆视听:它们听起来好像一清二楚,实际一塌糊涂。说到没有意义的言论,比尔·克林顿在保拉·琼斯性骚扰一案中的著名回应就是一例。当被问及克林顿和莫妮卡·莱温斯基是什么关系时,克林顿回答说:“这取决于‘是’是什么意思。”另一个例子是被控逃税的纽约市前市长大卫·丁金斯的辩护词:“我没有犯法,我只是没能按照法律要求的去做。”

4.矢口否认

政治谎言往往以矢口否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想想比尔·克林顿那著名的矢口否认:“我没有和那位女士——莱温斯基小姐——发生性关系。”当政客否认他要推出新措施(比如税收)时,你通常会把这当成他就要推出新措施的信号。正如奥托·冯·俾斯麦所言:“不要相信政治中任何事情,直到被正式否定。”撒谎者更可能使用否定性的陈述。比如说,在水门事件期间,尼克松总统说:“我不是个骗子。”尼克松总统并没说:“我是个诚实的人。”

5.斟词酌句

撒谎者很少提及自己。与讲真话的人相比,他们使用诸如“I”(我)、“me”(我)、“mine”(我的)之类词语的频率低得多。撒谎者在话语中往往泛化,频繁使用诸如“always”(总是)、“never”(从不)、“nobody”(没人)、“everyone”(人人)等词,借此在精神上使自己远离谎言。

6.免责声明

撒谎者有可能使用诸如“你肯定不会相信这个”、“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怪异,但是”、“我向你保证”之类的免责声明。类似于这样的免责声明,是专门用来认可别人的疑心的,目的在于减少别人的疑心。

7.措辞拘谨

当人们在非正式的场合说真话的时候,他们更可能使用省略方式。比如,他们不说“donot”而说“don't”。在同样的场合,撒谎的人却可能说“donot”而不是“don't”。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在撒谎时,变得更紧张也更正式。

8.时态

撒谎者没有意识到,他可能有一种倾向,就是加大他们与他们所描述的事件之间的心理距离。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他们这样做的一种方式是斟词酌句,另种一方式是使用过去时,而不是现在时。

9.语速

撒谎需要大量的智力工作。因为除了评估自己谎言的可信程度外,撒谎者还要将真相和谎言分开。这对撒谎者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使得他把说话的速度放慢了。人们之所以在撒谎前要停顿一下,是因为撒谎的语速往往比讲真话的语速慢,原因就在这里。当然,如果谎言被小心翼翼地排演过,情形自然不同。在这种情形下,撒谎的语速与讲真话的语速是没有区别的。

10.停顿

撒谎者撒谎时多有停顿,某些停顿充满了“嗯嗯啊啊”的语言顿字符。编织谎言时涉及的认知工作也会导致更多的语误、口误和开口错。在“开口错”中,人们刚说出一句话,然后再用另一句话取而代之。

11.音高

某人声音的高低,通常是他们情绪状态的指标。因为,一旦人们心烦意乱的时候,音高就会增加。情绪与音高紧密相关。当人变得情绪化的时候,音高就会改变。音高的改变是很难掩饰和隐藏的。尽管音高的增加相当稳定,但通常有必要在听过某人在其他场合的发言后,再来确定他的音高是否增加了。

虽然如今人们大量谈及某些与撒谎相关的行动,但是并不存在能够表明某人撒谎的特定行为。它们只可能表明,某人处于冲突的状态时,受到强烈情绪的影响,正努力掩盖自己的难堪,但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他们在撒谎。正如保罗·艾克曼所言,欺诈没有标志可言。任何姿势、面部表情或肌肉抽搐,都不能证明某人在撒谎。另一个研究撒谎的权威贝拉·德保罗重复了这个观点。贝拉·德保罗指出,行为标志、语言标志与欺诈之间的关系是很成立的。它们可能与欺诈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关。

虽然没有绝对可靠的识别谎言的方法,但你还是可以做些事情,以增加识破撒谎者的可能。

要成功地识别一个谎言,你需要把你的标准定得既不高也不低。这样你可以避免得出这样的结论:要么从来没人撒谎,要么人人始终撒谎。

只要有可能,就要把下列两者加以对比,其一是某人被认为是在撒谎时的行为,其二是他在说真话时的行为。

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谎言识破者,你还应该关注意识控制之外的行为,或者人们容易忽略的行为。如果有机会,把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他人说了什么以及说的内容上,而不是他们做了什么。

我们有必要搞清楚那个谎言是自发的还是经过预演的,是低赌注的还是高赌注的,这一点很重要。在赌注很低或那个谎言经过了预演时,完成识别谎言的任务要困难得多。

要想识破一个谎言,你应该始终注意更广泛的行为线索和言论线索。如果你认为依靠单一线索就识破了一个撒谎者,那是你在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