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健康枕边书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出汗与健康

出汗与健康

出汗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肌体可以通过出汗的形式调节体温和体液平衡,排泄废物;由于汗里含有酸性物质,能使皮肤保持酸性,以防止某些病原体的侵袭;汗还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信号,如糖尿病患者是轻易不出汗的。

烈日炎炎的夏季,人们长时间大量出汗,会使体内水分大量流失,导致血液浓缩、黏稠度增高、血容量降低、血流速减慢,极易发生脑血栓或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出大汗后,多犯渴。这多因氯化钾、氯化钠丢失所致,应及时饮用淡盐水。白开水稀释缓解血液浓缩的效果较好,对防范“缺血性卒终”的发生有益。但不宜过多、过快补水,可缓慢多次补水。钾原素是人体重要的电解质,它参与心肌的收缩、神经的传导、肌肉的兴奋等生理活动。若钾离子丢失过多,可发生心律紊乱、肌肉酸痛、乏力等症。当血钾过低时应及时补钾。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穆尔教授认为,许多瓜果中富含钾,为补充钾的理想“载体”。例如一杯橙汁或一根香蕉含有400毫克碳酸氢钾,芒果、樱桃、葡萄、草莓等水果也都富含钾。

体质弱的人在炎夏不妨到自然通风口徐缓散热,用干毛巾擦干汗渍。当暑消汗落之后,可适当进补含优质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较丰富的大豆食品、瘦肉、禽蛋、荷叶莲子粥、羊肝、猪肝、果蔬等。

在盛夏,老年人的消化与吸收功能均较差。经久出汗,还会加速老年人机体细胞膜氧化。因此,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建议老年人在盛夏应适当进补抗氧化维生素,推荐每日进补维生素 C250 1000毫克、维生素 E100 400国际单位、β胡萝卜素17000-25000国际单位。

异常出汗与疾病

人体出汗具有调节体温、排泄废物的生理功能。汗液是人体皮肤汗腺的分泌物。但当身体存在病变或某些特殊情况时,出汗也会有多种异常的改变。

1.战汗:首先发生全身战栗,几经挣扎,继而大量出汗,为战汗。中医认为战汗是正邪相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是邪去正安的好转现象;若汗出而烦躁不安,脉来疾急,为邪胜正衰的危急信号。战汗多见于各种传染病发展期。

2.绝汗:久病后突然四肢厥冷、汗出不止、精神不固、脉微欲绝、元气欲脱,是危急的信号。多见于心衰、虚脱病人。

3.冷汗:指畏寒、肢冷而出汗。出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也可能是受惊吓所致。

4.粘汗:汗液粘腻、发稠、发热。这是重感冒或其他病症患者因发高烧而服用解热药物后出的一种病汗。出这种汗的人身体湿热不清。

5.黄汗:原因大多是大汗后即用冷水冲浴,寒湿之邪侵入体内,导致汗液疏泄失常、汗中尿素等含量增多。肝硬化患者的汗液亦呈黄色并略带腥味。

6.血汗:汗液淡红,如洗肉水,又称红汗。中医认为,凡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肝火旺盛和阳衰不能固表者,常常汗液变红。现代医学则认为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

7.额汗:出汗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出如热气蒸笼,故俗称“蒸笼头”。中医认为,头为“精神之府”、“诸阳之会”,凡外感六淫、脏腑内伤者,均可引起头额大量出汗。如果自幼就常出额汗,则大多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若见于大病之后,或老年人气喘得头额汗出,则多为虚症。如果在重病末期,突然额汗大出,是属虚阳上越,阴虚不能附阳,阴津随气而脱的危急征兆。但小儿睡觉时经常头额出汗,没有其它症状,不是疾病的象征。

8.鼻汗:人们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经常鼻部出汗。汗液自鼻梁鼻翼两侧渗出,缓缓淌下,汗珠晶莹可见。鼻汗其多见于肺气虚弱的人。

9.手足汗: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血虚、阳亏者,均可导致手足多汗。

10.胸汗:因忧思、惊恐过度而伤及心脾的人,经常在心窝局部出汗。此类人应注意调理身心,防止生出其他病症。

11.腋臭汗:汗液有一股狐臊气味,夏天出汗多时气味更加严重,这是因为分布于腋窝、腿腋等处的大汗腺分泌异常所致。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姑娘更加多见。

12.会阴汗:出汗局限于会阴和外生殖器部位,凡湿热下注、肾阳虚衰,均可导致会阴部有异味汗排出。女青年如患有外阴瘙痒症、阴道炎等妇科病,也会出现有异味的会阴汗。

13.偏汗:出汗或见于左侧,或见于右侧,或见于上半身,或见于下半身,俗称“半身汗”。中医认为皆为风痰或风湿之邪阻滞经脉、营卫不周或气血不和所致。在临床上,老人出偏汗可能是中风的先兆,要提高警惕。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人也常常出现偏汗。

14.微汗:多见于糖尿病患者,除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外,经常微微出汗,汗味具有芳香气味。

15.焦味汗:汗出津津、绵绵不断,散发出一股糊焦味或烯煤味。此症局限于青年男性,多见于手淫过频或经常梦遗滑精,又不注意清洗会阴者。

16.酸味汗:见于风湿热或长期服用水杨酸、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的病人。

17.脚臭味汗:见于多汗者或脚癣合并感染患者。

汗量与疾病

通过汗量也可判断人的健康状况。正常人每天约排出500至1000ml的汗液,夏季可达1500至2000ml。如果汗腺停止排汗或出汗过多,均是不正常的现象。

从中医角度来看,汗是津液的代谢产品,与鼻涕、眼泪、口水和唾液共称为五液。此外,汗亦被称为心液(《素问宣明五气》),而心主血,因此有汗血同源的说法。出汗过多,会耗气,也会伤及津液而有损心血。

无汗:又称闭汗,是指汗腺减少或机体不产生汗液,身体局部或全身少汗或完全不出汗。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肤非常干燥,他们多半曾患有皮肤病(如银屑病、硬皮病等),令毛孔闭塞,以致无汗。另外,若身体新陈代谢紊乱,亦可能会无汗。另外,老人活动量减少,汗腺萎缩,排汗量少,不属病症。

多汗:多汗是指在恒温和静态情况下,仍然大量出汗的症状。若多汗兼有心悸、食欲亢进、情绪波动、失眠,可能是甲状腺机能亢进。若多汗兼头晕乏力,以及感到饥饿,可能是血糖过低及肝功能欠佳。服用某些药物后,亦会产生多汗反映。若重金属中毒,例如铅、汞、砷等,亦可能会有多汗现象。

出汗时间与疾病

根据出汗时间,出汗可分为自汗和盗汗两种类型。

自汗:在白天,精神清醒的状态下,不因劳动、穿厚衣或高温、不用发汗药而汗自出,称为自汗。中医认为这是气虚、阳虚的表现,卫阳不固,津液外泄,身体因失却固摄力而不自觉地流汗。自汗的人通常精神不振、气短、怕冷。多发生于患佝偻病的孩子及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患者。

盗汗:指入睡后,在半夜或黎明时分,胸部、背部、大腿等地方出汗,出汗量甚多,可以令衣服湿透。醒后则没有出汗。盗汗多阴虚所致,若伴有低热、两颧潮红、手心发热,口乾等症状,可能是肺病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