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汉武帝前的万众创业
公元前141年正月二十七日,汉景帝驾崩。
在这十天前,太子刘彻刚刚举行了冠礼,也就是成人礼。冠礼的年纪并不确定,老百姓和诸侯王也不一样。而且,男子有冠礼,女子有笄礼。
刘彻即位,就是汉武帝,在位达五十四年之久。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他一直保持着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纪录,直到最后一个王朝才被康熙皇帝打破,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
在位时间足够长,才能做足够多的事,文治武功才突出。这是史上那些最牛的皇帝的一大共同点。
汉武帝绝对是史上最牛的皇帝之一,但也是最有争议的皇帝之一。整体上,后世对汉文帝的评价要远高于汉武帝。为什么呢?因为在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道德评判的分量是很重的。就像《左传》里面讲三不朽,立德是第一位的。
那么,人们怎样进行道德评判呢?怎么叫有道德,怎么叫没道德呢?
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系辞下》
天地间最大的道德就是有利于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反之,就是不道德。
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
爱人,关爱别人,尊重别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道德的;反之,损害别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不道德的。
那么,汉武帝呢?
武帝之末,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资治通鉴·汉纪十五》
汉武帝当了五十多年皇帝,治理国家,到最后,老百姓的生存发展怎么样呢?户口减半!
按一般的理解,这五十多年人口翻番才正常,减少了一半,只因有这一条,即使再提汉武帝有多少丰功伟绩,怎样开疆辟土、通西域、打匈奴,在位时期名将名臣辈出,也都显得很苍白。
司马迁就恨死了汉武帝,他只不过帮着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就被施了宫刑。可惜的是,他给汉武帝写的本纪没传下来。
不过,司马迁对汉武帝的怨气,在《史记》里的很多地方还是可以体会到的。比如,在讲经济的《平准书》里,先讲“文景之治”时多么繁荣,钱多粮多,国库里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粮食都发霉了。然后呢,物盛而衰,固其变也。——《史记·平准书》
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开始衰落了。
于是外攘夷狄,内兴功业,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史记·平准书》
因为常年的对外作战,国内搞大量的建设,所以消耗太大了,老百姓再怎么努力都不行。
无异故云,事势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史记·平准书》
这一切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汉武帝就这样把世道给搞衰落了呢?这肯定不是汉武帝乐意看到的,这是各种事、各种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结果。这可能就是天道规律。
其实不能太责怪汉武帝,虽然他要负很大的责任,但很多时候都是时势使然,如果没有匈奴的不断侵扰,他也不会那么跟匈奴玩命。
汉武帝的一些劳民伤财的做法,包括对鬼神的热衷,也是受当时文化环境的影响。他的功过自有人评说,不过,谁都得承认,他引领了一个用无数鲜血和智慧铸就的伟大时代。
接下来,我想把《史记》里一篇格外重要的列传,先放到这里讲一下,把汉武帝的故事往后放放。这篇列传,就是《货殖列传》,是史上第一篇浓墨重彩地记载商人及其商业智慧的史料。
汉武帝的大时代,说到底是基于汉初几十年来黄老道家思想治下的休养生息,使商业不断繁荣,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就像今天一样,在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中,人们所思所想,主要是如何挣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
虽然,刘邦在早期,认为商贾们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使得物价飞涨,于是下令:
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史记·货殖列传》
商人你有钱,也不允许你穿好衣服、坐好车,给你收重税。
可是,到了吕太后时期这项政策就不怎么执行了。而且,租税什么的根本困辱不了商人,只能转嫁给老百姓。
总之,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商人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
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史记·货殖列传》
拥有一千斤黄金的富豪,就相当于“一都之君”了,相当于被封侯了。拥有上万斤黄金的富豪,可以和王一样享乐。
那么,这些人都是怎么富起来的呢?司马迁给分了三类,有高下之分:
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史记·货殖列传》
本富,就是在家从事农业生产,有本金,吃利息的这种,是最好的。就跟那些封侯的一样,封你几百户、上千户,他们每年都给你交钱、地租之类的,可以不劳而获,在家坐着就能收钱,这最好。
这个“本富”的“本”,主要是指土地和土地上生长的东西。具体地,司马迁列了一大串,意思就是,首先你得拥有一片地,然后在这片地上你养了五十匹马;或者养了一百六七十头牛;或者养了二百五十只羊;或者有一片年产一千石鱼的鱼塘;或者有一片山林,上面有一千多棵成材的大树;或者像在安邑这边的有一千多株枣树的……在齐鲁地区的有千亩桑麻的;在渭川有千亩竹子的;有千亩粮食高产田的;或者有千亩栀子、茜草的,千畦生姜、韭菜的。诸如此类,这些人每年的收益,跟一个千户侯的年收入其实差不多。
总之,田是恒产,坐地收租,这就是“本富为上”。
“末富次之”的“末”是相对于“本富”的“本”而言的,不是“本”的就是“末”。以土地为基础的农林畜牧业之外的就是工商业,就是末富。这也是很赚钱的,只是得操心受累。司马迁也列举了一大堆,大致意思就是说,凡是在有点规模的城市里,总有那么一些干工商业的,都干得比较大。比如,做酒的,一年酿一千瓮酒;做醋的,一年酿一千缸醋;卖饮料的,豆浆、果汁什么的,一年卖一千桶;卖肉的,一年宰一千头牛羊;干粮油的,一年卖一千钟谷物;卖柴草木炭的,一年卖一千车炭;造船的,一年造一千丈长;倒木材的,一年卖一千棵树的木材;倒腾竹竿的,这是建材,一年弄一万棵竹竿;做马车的,一年制作一千辆马车;做牛车的,一年卖一千辆牛车;做漆木器具的,一年做一千件;做铜器的,一年用上一千钧的铜材;还有做铁木工具的,卖染料的,贩卖牛马的,贩卖奴隶的,卖药材的,卖棉布的……各行各业,只要是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其财富就能跟诸侯媲美了。
司马迁为什么不厌其烦地罗列这么多呢?为什么讲这么细致呢?这里面,应当有他的考虑:首先是,出于史家的习惯,他要保存一份有关当时工商业情况的史料。
令后世得以观择焉。——《史记·货殖列传》
确实,我们一看这个就知道,西汉那会儿的人干什么的都有。当然,也可想见当时的繁华。
其次,应当是为了表达他的一个认识,就是专业化,很多人能富起来,是因为:
诚壹之所致。——《史记·货殖列传》
意思就是,就盯住一样干,不论干哪行哪业,把一样干好了,都能致富。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史记·货殖列传》
意思就是,如果你只是一个穷人,没有土地,没有继承什么遗产,想靠“本富”,那不现实。怎么办呢?“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种地务农就不如干点手工业,干手工业不如经商。这就像什么呢?就像“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女人在家里刺绣绝对不如出来倚门卖笑更赚钱。
所以说,末业即工商业才是穷人致富的大道。
既然什么都不如商,那就创业吧!创业都干什么呢?司马迁说,他写的那一大段得有三四十个行业,都可以干。
贪贾三之,廉贾五之。——《史记·货殖列传》
贪心的商人牟取暴利,反而得利少,只能十得其三;廉正的商人薄利多销,反而得利多,可以十得其五。
为此,司马迁提到了中国古代商业智慧的一个大概念,即廉贾归富。
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史记·货殖列传》
就像做官,廉洁的官吏不贪污,官就能稳稳当当做得久,最终也不少挣。
同样,廉正的商人不贪利,讲诚信、讲商道,也会稳稳当当做得久,最终赚得大钱。
正因为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商人就已经懂得了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才能开创无数的商业传奇。那么,《货殖列传》中都讲了哪些商业传奇呢?还有哪些深刻的商业理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