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数字化转型”一直是商业热词。然而对很多企业来说,“观望心态”是一个问题,“怎么转”又是一个问题。直到疫情突发,给所有人上了一课。
2020年新年的景象,让很多人记忆深刻。云拜年、云上课、云办公、云购物、云监工(火神山医院)……即使宅在家中,也能“云”上生活。此外,在疫情排查上报、应急物资调配等多个防疫场景下,数字化技术也从始至终发挥着坚实作用。
人们突然发现,数字化技术不仅让疫情防控更快迎来曙光,也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迅速改写。
如阿里云智能总裁、达摩院院长张建锋所言,2020年是数字化转型的普及年。“以前大家都听说过云计算、大数据,但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它们能干什么。今年抗击疫情,给全社会进行了一次普及,大家真正知道了数字化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经此一“疫”,中国各行业对“数字化”的认识来了一个大转弯。数字化转型从“可选项”,变成了商业竞争的一道“必答题”。
当转型步入快车道并逐渐发展成商业潮流时,也有人仍然有疑问:他们在谈论“数字化”时,到底在谈论什么?从工业经济时代到数字经济时代,商业发生变化了吗?“数字化”能带来变化吗?
事实上,自从商业诞生,到现在,再到未来,其本质都不会变:第一,好的产品和服务;第二,成本低、效率高;第三,传播准、快、广。在这一篇章,你可以通过一些转型“行动派”的故事看到,生产、组织、运营、营销的数字化让这三件事情变得更好,让商业更有智慧。
*
尽管商业的“质”并未改变,却有一个显著的“量”的变化——消费者变了。90后、00后正在以日益长大的人群规模,接棒成为贡献消费的主力人群。我们看到,年轻人成为各商业品牌的迎合对象,年轻态成为消费发展的趋势。各种调研数据都在表明,接下来的10年,中国3亿多新中产、3亿多“Z世代”[2],将推动全球最大的一波消费升级浪潮。
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变化,是“消费者主权”崛起。这是一个霸气的经济学词汇,与我们常听到的“顾客就是上帝”意思差不多,其对立面是生产者主权。在工业时代,企业“以产定销”,先把产品生产出来,再通过营销手段和渠道推给消费者。在交通、信息没有今天发达,商品供小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者只能“有什么买什么”,被动接受商品,主权无从谈起。
随着商品供给的日益丰富乃至走向产能过剩,以及计算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开始有了多种选择,消费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细分化、个性化等特点。这意味着消费者主权的崛起。此时,如果企业仍然以生产为导向,生产出的不一定是能在市场流通的商品,也许会成为恼人的库存。
当消费者主权不断崛起的时候,企业比拼的是谁能真正地走向消费者,谁能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快速响应。所谓商业智能,就是对用户需求实时感知、高效响应的能力。
在我们看来,企业应对消费者主权崛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两步走”,或者“二选一”。一种是通过信息化、IoT(物联网)化、中台化等改造手段,构建起一套数字基础设施,把业务数据化,更了解用户,用高精度的数据来指引业务,而非传统上的依赖个人经验。是为“数字化”。
另一种则更进一步,是为“数智化”。它不是单纯的IT(信息技术)系统更新,不是纯技术变革,而是技术、业务、管理、文化的全面变革:以消费者运营为核心,上云—用数—赋智,实现消费端与供给端全要素、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智能(数据业务化),建立企业智能运营和决策体系,持续推动企业产品创新、业务创新、组织创新,构建强大的新竞争优势。[3]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乔治·韦斯特曼有一句话流传很广:成功的数字化变革就像毛毛虫蜕变成美丽的蝴蝶,而一旦数字化变革失败,你所拥有的仅是一条爬得快的毛毛虫。
变与不变,由你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