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国际新闻报道与世界图像
国际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国际话语权,首先与文本本身所表达的内涵有关,同时还与国际新闻报道文本中所表达的非文本性内涵有关,包括情感、态度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总体世界图像。
事实上,通过文本分析研究媒体图像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并涌现出不少理论,如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vring Goffman)提出了框架理论。虽然媒体框架理论也研究媒体信息的制作过程(即特定框架的产生过程)以及媒体文本和受众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但文本框架分析一直是媒体框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涌现出了大量研究成果。
媒体框架理论确认了媒体文本内容对一个情境、一个事件的图像塑造能力,并认为能够通过新闻报道的文本来研究媒体如何建构新闻事件(包括被报道的对象)、如何创建新闻框架、如何表达新闻框架的内涵及其所揭示的媒体图像等。
本书讨论的世界图像主要是指中国媒体通过国际新闻报道对于外部世界和各国总体形象的再现。与其他媒体图像一样,这一世界媒体图像当然也是对真实世界图像的一种反映,或者说是以真实世界图像为基础的,但是这一世界媒体图像又不只是简单地反映真实世界图像。中国媒体在报道世界及各个国家的同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框架来塑造世界图像。由于媒体中的世界图像不可能和真实的世界图像完全相同,因此中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中如何塑造这一世界图像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问题。本书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国媒体国际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以及这些文本所建构的总体世界图像及其相关问题。
一、国际新闻报道的特点
国际新闻报道是相对国内新闻报道而言的。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国际新闻报道具备新闻报道所有的特性,如时效性、公开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等。
国际新闻报道的特点显而易见,即国际性。这决定了其与国内新闻报道不同的采集方式和语言要求。为了采集国际新闻,新闻媒体都要派记者到世界各地。目前,不仅我国中央级媒体派记者出国采访,地方性媒体也派记者采集国际新闻。当发生国际性重大事件时,我国媒体驻外记者人数会剧增。当然,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发生在中国的国际性新闻事件越来越多,因此近年来中国媒体中涉及中国本身的国际新闻报道也逐渐增多。
由于国际新闻报道都发生在国际环境中,国际新闻的采集不仅要求记者具有过硬的新闻业务能力和较好的外语基础,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敏感性,要通晓国际政治、国际关系、跨国文化传播和国际经济等领域的知识。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国际新闻报道实际上是国内报道在国际层面的延伸,因为任何国家媒体的记者在从事国际新闻报道时,都脱离不了其国家安全、国内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语境。从某种程度讲,国际新闻报道已经不仅仅是新闻报道了。
二、国际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主要指媒体通过其对于信息的选择、处理及整合分析等在传播信息时给受众所产生的作用。在传媒资讯日益发达、各类媒体相互渗透的今天,媒体在物质技术属性方面的差距显然在缩小,而且物质技术属性所产生的影响通常因为技术的固定性而基本不变。相反,传媒的社会能动属性却受社会环境变化和媒体自身变化的影响,甚至因为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而突然转变,所以媒体的社会能动属性成为体现媒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要因素。
从传媒经营管理角度来讲,喻国明认为传播影响力的发生和建构主要依赖三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模式:①接触环节:要吸引受众注意并接触传媒,传媒必须要使内容有特色,且能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②保持环节:即通过不断的接触,构建受众对传媒的行为忠诚度(接触的频率和稳定性等)和情感忠诚度(人们对传媒的心理依赖程度、满意和满足程度、传媒在受众心目中的分量等)。③影响力的提升环节:选择最具社会行为能力的人群,占据最重要的市场制高点,按照社会实践的“问题单”的优先顺序制订自己的产品。
也有学者指出,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不仅包括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即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应该包括它的经济实力,即市场影响力。市场影响力大的媒体往往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媒体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越强,也能更好参与国际媒体市场的竞争。当然,社会影响力与市场影响力二者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媒体来讲,必须二者兼顾,不可偏废,过分追求市场影响力会削弱媒体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