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牧羊人月历》是埃德蒙·斯宾塞的开山之作。其创作是在模仿包括古罗马诗人维吉尔(Virgil)许多其他著名诗人创作风格基础上完成的田园牧歌组歌。
《牧羊人月历》包括十二首田园牧歌,每一首牧歌都对应着一年中的一个具体月份,十二首牧歌共同组成象征意义上的一年,演绎季节变换与人生旅程的沉浮和变迁。每首月歌都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对话体或独白体田园诗。《牧羊人月历》用历法作为诗歌框架,不仅仅使作品的文学性更生动,而且打破了诗歌篇章的独立性,将十二首不同的诗歌串成互相贯通的篇章。这就是为什么十二首牧歌连起来代表完整的一年,而每首月歌又能独立存在的原因所在。《牧羊人月历》中每一首牧歌的形式都有所不同。比如四月歌是一首向女王致敬的抒情诗,而五月歌表现的则是一种宏大的人物性格描写手法。随着作品一步步推进,读者读到年末时就会发现诗人的遣词与华丽和抒情渐行渐远,变得越来越直截了当。斯宾塞在每一首牧歌中都运用了不同的尾韵。这种循环模式的运用显示出诗人斯宾塞的创作目的,即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自己和讲述者一样经历过三百六十五里路云和月,一路上共同享受一首首完美的诗歌韵律美和一场场美学盛宴。诗人在这些牧歌中动用了各种感官触觉来展现丰富的意象和奇思妙想,以期表现他对生活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道德方面的考量。诗人结合黄道十二宫天文现象,采用了一些具有特定暗示之意的宗教节日意象,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意象又使整部诗歌作品显现出高度的和谐性。
《牧羊人月历》虽然在长度方面无法与《仙后》等量齐观,但译者在它上面所花的时间并不比在《仙后》上花的时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仙后》有故事情节,所以相对而言更容易理解一些。再一个原因就是《月历》后面的格言和寓意的处理比较麻烦,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地方处理得不尽人意。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找到更详尽的Notes版参考。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说明。第一,本书中采用的原文是文艺复兴版的电子文本。这个电子文本的纸质版是斯·莉莎于1993年用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精心制作的文本。斯·莉莎版源于约翰·西·尼莫根据大英博物馆珍藏的1579年版摹写而成的摹本;第二,书中的Notes综合了电子文本和诺顿第四版中的Notes,同时增加了Notes中省略的《圣经》经文。只可惜诺顿第四版的Notes尽管更加详细,但却只有序诗、一月、二月、四月、十一月、十二月以及尾声部分的Notes。其他几首月歌的详尽Notes至今尚无。第三,原文中的标点结合了诺顿2012版和https://www.bartleby.com/153版本,同时也保留了译者自己的理解。
在翻译整理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家人、朋友、尤其是美籍专家Robin Adams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向他们表达我诚挚的谢意。
李正栓教授和我最近有个想法。以教材的形式编写一些文学作品,引导读者边读边思考,不失为一种文学学习的新途径,比单纯阅读效果更好。如果这一想法通过此书得到印证,对重读文学名篇的学习将有新的切入点。
译者和编者水平所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如若发现,不吝赐教,以便纠正。
邢怡
2019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