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血液内科
一、缺铁性贫血
(一)常见症状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储存铁耗尽,继而红细胞内铁缺乏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本病发展缓慢,有一般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及心悸气促等。
(1)营养缺乏:皮肤干燥、角化、萎缩、无光泽;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变平且破碎易裂。
(2)黏膜损害:舌炎、口角炎及胃炎,舌乳头萎缩严重者会出现吞咽困难。
(3)神经、精神系统异常:情绪易激动、烦躁、兴奋,易头痛,多见于小儿。少数患者会出现异食癖,喜欢吃泥土、生米、冰块及石子等。
(二)常见病因
(1)机体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常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哺乳期妇女和妊娠妇女。
(2)铁吸收不良:十二指肠及空肠为吸收铁的主要部位,胃大部切除术或胃空肠吻合术后、胃酸缺乏、肠道功能紊乱等均可能造成铁吸收障碍。
(3)损失铁过多: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如痔疮、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寄生虫感染等。此外,还可能与月经量过多、咯血、血红蛋白尿等因素有关。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膳食均衡,养成规律生活方式。
● 加强营养保健:婴幼儿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品,如蛋类、肝类等;纠正青少年偏食,及时驱除寄生虫;哺乳期妇女和妊娠妇女及时补充铁剂。
● 发现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护理
1.饮食
● 倡导均衡饮食,荤素搭配,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推荐使用铁锅烹饪。
● 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质食品。动物食品中的铁更易吸收,可多食用动物肝脏。也可多食用乌贼、虾米、蛋黄、木耳、紫菜及海带等食物。
●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有利于铁的吸收。
2.休息
● 轻度贫血不必严格限制日常活动。
● 中度贫血增加卧床休息时间,活动量以不加重症状为宜。● 重度贫血卧床休息,减少耗氧量,预防心衰。
用药小贴士
(1)口服铁剂易引起胃肠道反应,应在饭后服用,从小剂量开始。
(2)口服液体铁剂时,需要用吸管,避免染黑牙齿。
(3)服用铁剂时忌饮茶、牛奶及咖啡。
(4)服用铁剂期间,大便会变成黑色,这是正常现象。
(5)治疗后网织红细胞计数最先升高,血红蛋白正常后仍需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以补足体内储存铁。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常见症状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多种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综合征,以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反复感染,而肝、脾、淋巴结多无肿大。
1.急性再障
起病急、进展迅速,早期表现为出血与感染,随病程延长出现进行性贫血,伴乏力、头晕及心悸等。出血部位广泛,除皮肤、黏膜外,还常有深部出血。皮肤、肺部感染多见,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
2.慢性再障
贫血往往是首发和主要表现,出血较轻,以皮肤、黏膜为主。感染以呼吸道多见,合并严重感染者少。
(二)常见病因
(1)药物及化学物质:最常见的是氯霉素,其毒性可引起骨髓造血细胞受抑制及损害骨髓微环境。苯是重要的骨骼抑制毒物,长期与苯接触危害性较大。
(2)物理因素:X线、γ射线等可干扰DNA的复制,使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
(3)病毒感染:各型肝炎病毒均能损伤骨髓造血,EB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等也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增加抗病能力。
● 避免接触苯类化学物品,如染发剂、指甲油及油漆等。
● 接触电离辐射、化学品、细胞毒性药物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定期监测血液指标。
● 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护理
1.饮食
●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瓜果、蔬菜、海带、紫菜及肝脏等含铁丰富的食物。
● 注意饮食卫生,食物需洗净。避免食用不易清洁的水果,以免农药残留。
2.休息
● 轻度贫血:多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可在室内活动,或室外散步,避免过度负重及创伤性运动。
● 重度贫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床单平整,避免皮肤摩擦及机体受压。
用药小贴士
治疗需长期使用丙酸睾酮,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1)该药为油剂,由于吸收慢,注射部位易发生肿块,要经常检查注射部位,发现硬块及时理疗。
(2)使用可能会出现痤疮、多毛、声音变粗等男性化表现,女性还可能出现闭经,上述不良反应于停药后短期内会全部消失。
(3)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查肝功能,如有肝损害则应减药或停用。
(4)雄激素治疗显效较慢,治疗2~3个月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半年无网织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上升才视为无效,需坚持完成疗程。
三、过敏性紫癜
(一)常见症状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其他器官细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过敏性血管炎。
(1)单纯型: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瘀点、紫癜。多局限于四肢,以下肢及臀部,呈对称性,可伴轻微痒感。一般情况下,随着病程的发展,瘀点或紫癜的颜色由紫红变成紫色、黄褐色、淡黄色,7~14天消退。
(2)腹型:多发生于皮肤紫癜出现1周内,除皮肤瘀点或紫癜外,最常见的表现是腹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呈突发的阵发性绞痛,可伴恶心、呕吐、腹泻及便血,严重者可发生脱水。
(3)关节型:除皮肤紫癜外,可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和功能障碍。多见于膝、踝、肘及腕关节,可反复发作。关节症状一般在数月内消失,无后遗症或关节畸形。
(4)肾型:多见于成年患者,发生率高达12%~40%。多在紫癜发生后1周左右出现血尿,少数患者可出现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多数患者在3~4周内恢复,也有反复发作迁延数月者。
(5)混合型:具备两种以上类型的特点,称为混合型。
(二)常见病因
(1)感染:为最常见的病因和引起疾病复发的原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及其他局灶性感染;麻疹、水痘、风疹病毒以及肠道寄生虫感染等。
(2)食物:主要是机体对某些动物性食物中的异性蛋白质过敏所致,如鱼、虾、蟹、蛋及乳类等。
(3)药物:抗生素类(如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以及头孢菌素类)、磺胺类、异烟肼、阿托品、噻嗪类利尿药和解热镇痛药(如水杨酸类、保泰松、吲哚美辛)等。
(4)其他:寒冷刺激、花粉、尘埃、昆虫咬伤、接种疫苗等。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避免接触过敏物质,去除过敏原。
● 保持合理的生活作息,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
● 做好个人卫生与防护,预防感染,注意保暖。
● 发现症状,及时到医院就诊。
护理
1.饮食
● 避免摄入过敏性食物。
● 发病期根据病情选择食物。
● 多饮水,多吃瓜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2.休息
● 临床观察发现,过敏性紫癜患者卧床有利于症状恢复,促进症状消失,行走活动则可能加重病情或复发。
● 疾病发作期增加卧床休息,避免过早或过多的行走活动。
用药小贴士
(1)应用糖皮质激素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2)口服激素需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者停药剂量。
(3)服用激素可能会引起为向心性肥胖,出现满月脸、痤疮、多毛等不良反应,需定时去医院复查。
(4)避免使用损伤血小板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右旋糖酐等。
四、白血病
(一)常见症状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贫血、持续发热或反复感染、出血为主要表现。
1.急性白血病
起病急缓不一,表现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常伴发热、出血、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骨痛、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1)贫血:常为首发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半数患者就诊时已为重度贫血。
(2)发热:持续发热是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症状和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50%以上的患者以发热起病。
(3)出血:在整个病程中有不同程度的出血,以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月经过多或持续阴道出血较常见,眼底出血可致视力障碍。
2.慢性白血病
我国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
(1)慢性期: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乏力、消瘦、低热、多汗或盗汗等代谢亢进的表现。脾大为最突出的体征,可见于90%的患者,肿大程度与病情、病程及白细胞数密切相关;肝大可见于40%~50%患者。多数病例伴有胸骨中下段压痛,慢性期可持续1~4年。
(2)加速期及急性变期: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骨关节痛、贫血、出血加重,脾脏迅速肿大。加速期从几个月至一两年进入急性变期,此时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相似。
(二)常见病因
(1)生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功能障碍。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可引起成人T细胞白血病。
(2)化学因素:苯及其衍生物、细胞毒性药物、亚硝胺类药物、保泰松及其衍生物、氯霉素等可能诱发白血病。
(3)放射因素:包括X线、γ射线及电离辐射等。
(4)遗传因素:具有家族性。
(5)其他血液病:某些血液病如骨髓增生异常增生综合征、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可能最终发展为白血病。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增加抵抗力。
● 避免接触有毒的化学物质,如染发剂、指甲油、油漆等。
● 接触电离辐射、化工品、细胞毒性药物的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定期监测血液指标。
● 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护理
1.饮食
● 给予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高蛋白质、适量纤维素、清淡、易消化饮食,以半流质为主,少量多餐。避免进食高糖、高脂、产气过多和辛辣的食物,防止口腔黏膜损伤。
● 治疗需要使用化疗药物,可能会造成胃肠道反应。建议避免在治疗前后2小时内进食,当出现恶心、呕吐时应暂缓或停止进食。
● 进食后根据病情适当活动,避免饭后立即平卧。
2.休息
缓解期或全疗程结束后,需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避免重体力劳动,适当参与室外锻炼,如散步、慢跑或打太极拳等。
自我保健小贴士
修剪指甲;避免用牙签剔牙;使用软毛刷刷牙,口腔出血时禁止刷牙;避免用力咳嗽、排便。讲究个人卫生,经常检查口腔、咽部有无感染,学会自测体温。天气干燥时可涂金霉素眼药膏或用薄荷油滴鼻。
◇ ★
治疗
(1)由于治疗需长期输液,会造成反复穿刺疼痛。化疗药物会引起静脉局部反应及药物外渗风险,因此推荐埋置中心静脉导管,以保护血管。
(2)定期巩固强化治疗,以延长疾病的缓解期和生存期。
五、淋巴瘤
(一)常见症状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
(1)局部表现:浅表及深部淋巴结肿大,多为无痛性、表面光滑,触诊有软骨样感,一般不破溃,早期活动,晚期则互相融合,与皮肤粘连,不活动。
(2)全身表现:早期以发热、皮痒、盗汗及消瘦等全身症状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乏力、贫血,全身症状进一步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一系列非特异性皮肤表现,常见的为糙皮病样丘疹、带状疱疹、全身性疱疹样皮炎、色素沉着、鱼鳞癣及剥脱性皮炎。晚期患者因免疫力低下,皮肤易感染导致全身散在的皮肤增厚、脱屑。
(二)常见病因
(1)病毒感染。
(2)免疫缺陷:宿主的免疫功能与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三)预防和护理
预防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
● 保持良好的情绪水平,学会自我减压,不要过度劳累。
● 日常锻炼,增强体质。
● 发现症状,及时就医。
护理
1.饮食
● 注意膳食的平衡,加强营养,避免进食油腻、辛辣、刺激、生冷和容易产气的食物。
● 有口腔及咽喉部溃疡者可进食牛奶、麦片粥和淡味食物。
● 多饮水,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2.休息
● 缓解期或全部疗程结束后,需保证充分休息和睡眠,避免重体力劳动,适当参与室外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
治疗
应坚持定期巩固强化治疗。由于治疗需长期输液,会造成反复穿刺疼痛。化疗药物会引起静脉局部反应及药物外渗风险,因此推荐埋置中心静脉导管,以保护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