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音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方形记谱法释读导引

表3中列出的是最为常用的方形记谱法的纽姆符号及其名称和现代对应形式。将古今两种形式加以比较,就能迅速领会方形记谱法的基本原则,此外,还有一些需要说明的要点。

素歌记谱法只使用两个谱号。C谱号(figure_0125_0025)指示谱号中的线为中央C,F谱号(figure_0125_0026)则指示低五度的F音。谱表上的音符一般从左往右读,但垂直并排的两个音符则从下往上读(见表3中的“波达图斯”)。一条斜线(如“波莱克图斯”中的)仅指位于这条线起始和结束处的两个音符。当然,表3中的每一个纽姆都可以代表数目和相对位置相同的任何音符。例如,一个波达图斯总是由两个音符组成,第二个要高于第一个;一个波莱克图斯总是一个三音纽姆,其中第二个音符要低于其他两个。通过在三音符形式上附加一个或更多音符构成的复合纽姆,并不会带来任何释读的问题(见:LU,xxi页)。

特殊纽姆所代表的音符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它们的意思解释起来却有点麻烦。它们代表一系列演唱装饰音,更多见于中世纪的抄本,而不是索莱姆僧侣们的现代版本。有关演唱的现代指示(LU,xxii,脚注)并不能非常成功地描述通常让人费解的中世纪歌唱实践。仅仅曲折纽姆和歌词文本有直接的关系。它们和某些双元音[diphthong]或者一个元音+i(j)那样的半元音(例如Alleluia)一同出现。曲折纽姆很明显是为了使歌词发音更清晰容易,在现代版本中一般以较小的结束音符来体现。其他的特殊纽姆都是纯粹的旋律装饰音。诗节式纽姆是一个单音节中的同音反复。它们现在一般被唱成一个两倍或三倍时值的持续音,不过一开始则需在每个音符上都“弹响”(这让人想起巴洛克早期在单个音符上的意大利式颤音)。奥里斯库斯和普莱苏斯都以近似连音线的效果造成二重时值的音符。它们开始似乎也是作为装饰音而出现的,尤其是普莱苏斯可能意味着四分之一音幅度的音高偏离。而写作锯齿状的基利斯马从不单独出现,总是在一个纽姆符号内部去填补一个三度音程的空隙。根据索莱姆僧侣的意见,基利斯马之前的音符应该“特别地加长”,而基利斯马本身则“必须被轻轻地补上”。基利斯马最初很可能是某种震音或颤音的效果。事实上,如果从同时代的文献记录中观察,许多由特殊纽姆指示的装饰效果很可能具有东方音乐的性格。无论如何可以肯定,公元1000年之前的素歌听起来和现今一些广受好评的演绎是大相径庭的。

无论是中世纪还是现代形式的方形记谱法都清楚标明了要被唱出的音高。但它却完全没有指示这些音高的节奏关系。因此,格里高利圣咏的节奏问题一向是、并且有可能永远是一个具有高度争议性的问题。《通用本》中的众多“节奏记号”部分基于中世纪的实践,部分来自索莱姆僧侣的理论。故而在考虑格里高利圣咏的音乐风格时,可以忽略这个问题。不过,有关节奏演绎的问题无法被忽略,但这方面的讨论可以推迟到我们处理完不那么棘手的音乐风格问题之后再来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