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纪
在两位伟大的西方领袖克洛维和提奥多里克的统治结束之后,欧洲再次陷入剧烈的动荡。克洛维于511年去世,法兰克王国随即被他的四个儿子瓜分。在他们之间的内争平息时,他们就有效地联合起来,将法兰克人的势力延伸到最北边的阿拉曼人和巴伐利亚人那里,而在提奥多里克去世后(526年),他们又长驱进入勃艮第和普罗旺斯,直至地中海。这样,法兰克人便成为了西欧最强大和独立的民族。而此时别的蛮族王国却显露出衰落的迹象,这就诱使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试图再次将它们征服。
查士丁尼于527—565年在位,他通常被视为伟大的罗马——实际上也是拜占庭——皇帝中的最后一人。他因制定颁布《国法大全》[Corpus Juris Civilis]而声名卓著,这是大多数欧洲国家和拉丁美洲现行法律体系的基础。查士丁尼的另一功业更加立竿见影(但却也稍纵即逝)。在533年,他以讨伐一名篡位者为名派遣贝利萨留率一小股远征军抗击非洲的汪达尔人。贝利萨留圆满完成使命,以致一度骄横的汪达尔人就此灰飞烟灭。消灭意大利的哥特人耗时更长。借口东哥特摄政王被害,查士丁尼派出两支部队去征服意大利,一支取道达尔马提亚,另一支在贝利萨留的率领下攻占了西西里岛,并于536年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罗马。可战事并未结束。在540年一场表面的胜利后,查士丁尼召回了贝利萨留,但哥特人却在托提拉指挥下卷土重来,重新占据了几乎整个意大利。在552年的决战中,托提拉被杀。翌年,由纳尔塞斯统领的帝国军队扑灭了哥特人的最后抵抗。查士丁尼将视线转向西班牙,这里争夺王位的内战为军事干预提供了合法的借口。然而,西哥特人团结起来抗击入侵者,将查士丁尼的军队压缩至西班牙东南海岸的一小块区域。
拉文纳的镶嵌画,表现查士丁尼和廷臣们望弥撒的场景
尽管查士丁尼自夸地中海再度成为了罗马的内湖,他重建西部帝国的雄心却很快落空了。而他的军事行动的后果确实是耗尽了东罗马帝国,并且毁掉了意大利还残存的那一点古典文明。帝国的军力再也无法从东面抵御波斯,从北面击退跨过多瑙河入侵的新的蛮族势力。意大利的长年战乱最终使罗马成为废墟,各地的城市文明都从视野中消失。在欧洲的其他部分,土地贵族成为主宰,但在意大利,贵族的势力却十分薄弱。他们和帝国都无力再抵挡即将到来的新一轮蛮族入侵了。
与匈人相似的游牧部落阿瓦尔人从亚洲西向袭来,威胁着多瑙河流域的日耳曼部落。568年前后,这些部落中的一支伦巴德人,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在占据了波河[Po]河谷(这一地区至今还叫伦巴第)后,他们向南几乎扫荡了整个半岛。由于拥有海上优势,罗马帝国依旧保持着对沿海一些重要据点的控制,但到六世纪末,意大利大部都落入了伦巴德人之手。对于意大利的未来十分不幸的是,伦巴德人表现得毫无政治组织的素养。他们的国王(如果硬说有的话)也不过徒拥王号而已,其下的头领(稍后都以伯爵或公爵自称)均在他们的小块领地中恣意妄为。这些伦巴德人版图上的割据势力和帝国残存的一些孤立领地,一道铸成了十九世纪晚期之前城邦林立的意大利的格局。
不过,在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仍然有中央行政权威在运作,这便是罗马教廷。虽然罗马自身的内政机构消失了,但这一空缺却被教皇们填补,后者成为城市的宗教和政治领袖。经常被意大利的内部和西欧各地事务惊扰的教皇对于重建帝国权威了无兴趣。根据古代的传统,皇帝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国家宗教的头领,而查士丁尼也通过武力再次确认了这一传统。为了将全体基督教世界联合在他的领导下,查士丁尼直接地回击了鼓吹教皇至高权力的“圣彼得论”[Petrine theory]。根据这一最早由利奥大教皇(440—461)提出的理论,罗马主教作为圣彼得的继承人是基督教世界的最高权威。该理论从未被基督教东部教派所接受,而帝权至高无上论也同样未被罗马主教们认可。查士丁尼的专断态度与教廷判若水火,并加深了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对立。只待一位软弱的皇帝和一位强势的教皇制造一个独立的西方教会,就可以最终完成这一分离。这位教皇便是格里高利大教皇(590—604)。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讨论格里高利对于教会及其音乐的贡献。此处我们只需意识到:通过他的努力,“圣彼得论”成了事实,而教皇制也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