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量食盐,宝宝健康的保障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明盐是人们的必需品。吃饭时菜里如果不放点盐,即使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
人不吃盐不行,吃盐过少也会造成体内的含钠量过低,发生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晕眩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反射减弱等症状。但是,多吃盐也对人体有害无益。科学家们研究的结果表明:盐能使人体“水化”,就是说盐对水有某种吸附力,人体内盐分多了,要求水分也相应地增加,从而使过多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因此引起高血压。鉴于食盐过量的危害,营养专家就指出,无论是健康的宝宝,还是体弱的宝宝,均不宜摄入过多的盐,饮食应该以清淡为主。
食盐过量会给宝宝带来很多危害,会导致宝宝:
1.上呼吸道感染。
高盐饮食可抑制黏膜上皮细胞的繁殖,使其丧失抗病能力,还可使口腔唾液分泌和溶菌酶减少,致使各种细菌、病毒在呼吸道中大量繁殖。同时由于盐的渗透作用,可杀死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群,造成菌群失调,引发疾病。以上这些因素都会使上呼吸道黏膜抵抗疾病侵袭的作用减弱,加上宝宝的免疫能力比成人低,盐吃多了,就更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
2.影响人体对锌的吸收,导致宝宝缺锌。
高盐饮食会影响宝宝对锌的吸收,导致宝宝缺锌。锌是人体脑力发育的重要营养素,缺少会影响宝宝的智力发育,还会造成宝宝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3.出现心血管疾病。
摄入过量食盐会导致体内钠离子过多宝宝的肾功能还未发育完善,没有能力完全排出体内过多的钠,过多的钠会导致心脑负担加重,引起水肿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还会促使血量增加,导致血压增高,很可能引发高血压等疾病。
因此,营养专家提出,宝宝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妈妈们给宝宝的膳食调味品,应做到“四少一多”的原则,即少糖、少盐、少酱油、少味精、多醋。此外,味精、酱油、虾米等含钠也极高,但由于口味和营养,可限量进食。
食盐过量虽然对宝宝身体有害,但是吃盐讲究方法,还是可以降低食盐过量的危害的。
1.全家总动员,多吃清淡饮食。
宝宝的口味与父母有关,父母的口味重,宝宝饮食中的盐含量也会相对增多。据了解,目前我国家庭饮食中普遍含盐量超标。父母在准备膳食时,一定要注意减少盐的成分,做个好榜样。
2.少吃腌制食品,巧用风味菜。
南方喜欢吃梅干菜、咸鱼和腊肉等,这些食物中含钠量普遍较高,宝宝应尽量避免食用。此外,豆瓣酱、辣酱、榨菜、酸泡菜、酱黄瓜、黄酱、大酱、腐乳、咸鸭蛋等也不要多吃。
北方日常饮食多为咸香味,可适当改善口味,用甜、酸味代替咸味。比如灵活运用蔗糖烹制糖醋风味菜,或用醋拌凉菜,既能弥补咸味的不足,又可促进食欲。
3.不要以父母的标准要判断宝宝的口味。
研究资料表明,对食盐的敏感度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的,使成人感到咸味的氯化钠的浓度为0.9%,而使宝宝感到成味的浓度为0.25%。若按成人的口味摄入食盐,就会使宝宝体内的钠离子过多,长此以往,宝宝就对这个咸度产生耐受,从主观上认可了这个咸淡度,如果父母还不有意加以控制的话,宝宝以后的食盐摄入量在大多数情况下还会逐渐增加。所以,千万不要拿父母的标准来判断宝宝的口味。
4.遵循“餐时加盐”的原则。
“餐时加盐”,即烹调时或起锅时,少加盐或不加盐,等菜肴烹调好端到餐桌时再放盐,既可以照顾到口味,又可以减少用盐量。这是因为就餐时放的盐主要附着于食物和菜肴表面,来不及渗入内部,而人的口感主要来自菜肴表面,因此吃起来咸味已够。这样既控制了盐量,又可避免碘在高温烹饪中的损失。
5.用低钠盐取代普通盐。
低钠盐的含钠量大幅减少,却增加了钾和镁,而钾与镁能“排挤”体内多余的钠,且具有降低血压的积极作用。
宝宝营养锦囊
1.妈妈借味小妙招:
(1)做汤用生抽调味。
做面片汤时,倘若担心没味道,可在汤中放入几滴生抽,这样面片汤就有滋有味了。
(2)蛋羹放虾皮。
蒸蛋羹时可在里面放一些切碎的虾皮,有了虾皮,蛋羹就会有种独特的风味,让宝宝爱吃而不用加盐。
2.营养学家建议,1~6岁的宝宝每天食盐不应超过2克,1周岁以前以每日不超过1克,3个月后的宝宝可适当吃些咸食。但对患有心脏病、肾炎和呼吸道感染的宝宝,就应严格控制饮食中盐分的摄入量。
3.合理挑选零食。过量的盐分还来源于宝宝吃的零食。多选择新鲜水果为零食,让宝宝少接触果脯与炒货,也能有效减少盐分摄入。
4.合理补足锌元素。给宝宝供足含锌丰富的食物,有助味觉灵敏,增强宝宝对咸味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