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商业:区块链与数字经济开启大规模群体协作新时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间性组织

1.产生背景

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有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交易的不确定性,并提出了特定的交易类型和组织之间最优匹配的模型。他认为,对于资产专用性很弱(接近和等于通用性资产),或交易频率很低的交易,适合采取市场机制;对于资产专用性很强,或交易频率很高的交易,适合组织内部交易;对于那些介于二者之间的具有中等程度资产专用性或者中等程度交易频率的交易,适合中间性组织交易。比如,如果供需双方形成了长期的订货、供货合约,且供方必须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时,供需交易伙伴经常会形成一种相互的产权关系。资产专用性的提高使市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较高的交易成本而不再适宜。此外,交易重复率不高时,企业内的管理成本也比较高,同样也不适宜。在市场与企业失效同时存在时,中间性组织即可发挥作用。

经济学家拉森认为,如果市场组织是由“看不见的手”起作用,企业组织是由“看得见的手”起作用的话,那么“中间性组织”就是通过“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握手”而起作用。中间性组织是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组织之间的体制,既有市场的特点,又具有企业组织的特点:其成员拥有独立的利益,并且可以进入和退出,如同市场关系;但是,成员之间的交易借助某种保障机制而具有一定的长期性质,由此,成员一般不能轻易地进入和退出,并且形成了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倾向,这又相似于企业内部组织之间的关系。比如,一家大型企业与众多稳定的零配件承包小企业之间组成的企业集团,就是一种中间性组织。

经济学家杨小凯认为中间性组织是企业间分工发展的产物,如果分工在网络内企业之间发展,则每个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就会上升,而且分工水平越高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也将越高。企业在专业化进程中把不体现核心能力的业务交由市场组织而把核心能力保留在企业内部,专业化会使企业规模下降。企业规模大并不意味着要规模经营,相反,单纯的规模扩张往往会导致规模不经济,过多过大的企业科层势必造成组织失灵,只有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之上的规模经营才能产生规模经济。企业追求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市场机制与行政权威机制相结合的过程。

每个成员企业都是理性的,追求更高收益是企业进行能力联合的原动力。企业间之所以进行能力的联合,关键是因为通过联合所产生的价值一定大于企业各自独立利用这些能力所产生的价值之和。中间性组织的每个成员企业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与企业核心能力直接相关的核心业务上,而非核心业务则由合作企业完成。网络内每个成员企业从事的都是高度互补、各不相同的活动,中间性组织就是在成员企业进行能力联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网络特性的一种契约安排。

2.中间性组织基本特征

第一,兼具市场机制与企业管理式协调。中间性组织借助于一定的纽带,通过企业纵向等级结构与市场横向平行结构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生成纵横交叉的协调结构,各交易主体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中间性组织融合了企业组织权威机制的计划性和市场价格机制的竞争性和效率性的优点。在一定的信息、知识和时空结构下,中间性组织会相对稳定地存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组织知识的飞速发展,中间性组织有效地改变着组织结构的边界,使其朝着更富有弹性和效率的方向演进,使整个组织制度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二,以契约信任为主,人际信任为辅。中间性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由于正式契约具有法律约束力,缔约后各方的利益可以在法律的约束下得到保障,法律对违约行为的严厉惩罚使得威胁成为可置信的,缔约后各方有理由相信对方是可信任的,中间性组织各成员企业间存在制度信任关系。同时,由于没有任何一个契约关系能够脱离具体情境和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即任何经济活动都嵌入在社会关系中,因而中间性组织各成员企业间存在人际信任。事实上,在具有感情基础的行为者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关系。现实中契约信任关系与人际信任关系往往相互嵌套、彼此交织。

第三,基于任务进行协作。中间性组织是以任务为导向的一种合作运转方式,即网络内的企业依据市场机遇(任务目标)确立临时性的合作。在任务明确的前提下,网络内的成员企业将依据每项任务具体的资源和能力要求,选择具有适当能力和资源的企业组成一个类似任务小组的团队来参与任务的完成,而不是网络内全部企业都参与此项任务的完成。每个企业只对与自己能力、资源相关的任务做出贡献。任务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以任务的完成为终结,临时性的合作关系解除之后,参与此任务完成的企业将会重新回到网络中。这些企业与网络的相互关联并不会发生改变,依然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以长期合作为目的的契约关系。

3.中间性组织的常见形态

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多个实力强大、具有投资中心功能的大型企业为核心,以若干个在资产、资本、技术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外围层,通过产权安排、人事控制、商务协作等纽带所形成的一个稳定的多层次经济组织。其实企业集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算是一种中间性组织,但是有些相对松散式协作的企业集团,是符合中间性组织的特征的。

企业生态链。企业生态链是指企业围绕自身业务的上下游或其他存在互补效应的产业方向,通过投资或其他方式所构建的协同型组织网络。

战略联盟。战略联盟是指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企业为了实现共同开发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任何股权或非股权形式进行连接而形成的一种相对松散的组织形式。

特许经营。国际特许经营协会将特许经营定义为:一种在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达成的协议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特许人愿意或有义务对被特许人的经营在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

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

4.优势所在

中间性组织可用较低的组织成本,获取较高的生产一体化程度;用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取较高的交易市场化程度。与纯粹市场和企业科层相比,中间性组织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弥补企业科层与纯粹市场组织生产的效率空隙,是一种稳定的、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具有显著的分工优势和效率。

中间性组织实行的是一种柔性化的生产分工方式,不同企业占据不同的供应链与价值链环节,使得集群内部企业具备不同能力,生产能力异质性的企业需要在自给自足与专业化协作之间做出选择,而其最优的选择就是依据自身专业化优势与生产能力特长参与集群分工。实际上,专业化分工的协作生产方式弥补了单个企业在生产规模与生产能力上的不足,有助于形成集群整体的规模经济和竞争优势;很多小企业在整个集群的分工体系中将自己限于产业价值链的某一特定环节,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深化了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并很容易在集群内部形成范围经济。

在这种组织系统中,交易是长期化的,而不再是偶发的、多变的。长期而又稳定的交易保证了产品质量和供给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竞争性,即在交易对手确定之后再协商交易价格、质量、服务等交易条件。这种交易方式大大降低了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的风险,使得组织内部有了一种安全保障机制。而且,当一种组织既有企业属性又有市场属性时,其经营规模可以大大超过单纯企业的规模临界点而不增加交易成本,这可以说是“企业准组织性扩张”。新组织的成员企业并不会丧失自己独立法人的地位,他们有进入或退出联合体的自由,这种独特性的制度安排,将企业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机制融为一体,既克服了二者各自的缺陷又充分发挥了二者的优点,可以说是资源配置效率更高的组织形式。

中间性组织理论突破了传统“企业与市场”的二分法,扩展了企业的管理边界和业务边界,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中经济组织制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市场上的交易活动和企业内部的组织活动(组织内的命令、指挥、协调)都是“问题解决者”——都是在解决协调人们分工的问题,市场是分工体制,企业是市场的分工部门。以哪一种方式来协调,是以组织方式协调还是以交易方式协调,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协调人们的分工活动,都会产生协调分工的成本。资源最佳配置效率的实现,并不在于单个企业的规模或市场的效率,而在于如何通过企业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最佳融合,达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飞速地改变着组织的结构和边界,我们可以根据中间性组织理论,从新的视角来选择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促进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提升国家与地区、产业与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