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感思考力:直击本质、解决问题的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设计思维的三个简单本质

那么,设计思维的核心,即“设计师用于创造特定作品的思维过程”到底是什么呢?设计思维的提倡者,IDEO公司的蒂姆·布朗是这样定义的:“设计思维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与方法,它使用的是设计者的常用工具,在过程中会综合考虑人的需求,以及科技或商业的可行性。”这句话似乎有些难以捉摸。更具体地说,其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①动手思考——原型制作。

②综合活用五感——双脑思维。

③共同解决消费者的问题——以人为本共创。

设计思维的本质①动手思考

在我们打算启动某个新项目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从“调查分析”“制作企划书”和“开会”开始。但是,这种所谓的“任何产出必须有‘深思熟虑的计划’作为支撑”的习惯,何尝不是我们的一种自以为是呢?造新房子的时候,设计图是必需的,确实如此。但是,如果只是“想象”一幢新房子,那么设计图晚点再画也没关系。

如果你观察过小朋友玩橡皮泥,那么你会发现,他们动手时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计划,而是在玩耍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作品。小朋友一开始可能说要用橡皮泥捏一个“房子”,但最后捏出来的却是“汽车”或者“大象”。简单来说,他们是在“用手思考”。

在设计思维中,有一种模式叫作“Build to Think(在建构中思考)”。首先尝试动手,在这一过程中刺激创意,从而制作出新事物——这是艺术家和工匠们不断锤炼经验而总结出来的方法论。

这就是麻省理工学院(MIT)教育学系教授西蒙·派珀特提出的名为“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的学习模式[5]

图0-4 派珀特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模型

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在计划之前,首先产出不完全的作品,以此为起点鼓励对话和反思。在设计思维的世界中,这样的样品被称为“原型”,而制作样品的行为被称为“原型制作”。

当我们试图提出新想法的时候,常常会说出“能想的都想过了,实在没什么好主意”这样的话。但是,在建构主义的世界,原则上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你的大脑想到这个主意之前,首先已经存在一个无法用语言解释的具体原型。从这一点上来说,设计思维和战略思维所遵循的思维步骤是“完全相反”的。

设计思维的本质②综合活用五感

20世纪60年代中期,斯坦福大学的一些研究者们感到担忧:“具有良好逻辑思维的工程师往往很容易就失去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如果任其发展,恐怕美国也会失去创新的力量。”——在这样的危机感中,一个名为“视觉思维(ME101:Visual Thinking)”或“双脑思维(AmbidextrousThinking)”的新项目诞生了。它成为后来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等院校所教授的设计思维的基础。

顾名思义,双脑思维超越了所谓的“左脑/右脑”“逻辑/直觉”“语言/图像”之类的二元对立,提倡将两者进行整合,从而创造新事物。

也就是说,设计思维并不只是重视个人具体的直觉或想象。即便它始于对非线性思维方式的重新评估,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单纯的灵机一动或妄想。

相反,在直觉和逻辑之间来去自如的“往返运动”才是设计思维的本质。斯坦福大学提出的“双脑思维”也建议我们在思维过程中综合运用左右脑,即自觉进行L模式(语言脑)和R模式(图像脑)之间的切换。

因此,当你动手制作了“原型”,千万不要忘记用特定的“言语”来表达它。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是给这个具体的东西起一个“名字”。当然,你也可以列出几个关键词。

此时,一种名为VAK模式的思维法就很有参考价值。VAK是由Visual(视觉)、Auditory(听觉)和Kinesthetic(动觉)这三个单词的首字母构成的。其概念在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心理学领域也经常被提及。人通过五感感知世界,至于到底优先使用哪个感觉器官,这一点因人而异。不过,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

比如说,“视觉型”的人在通过眼睛学习时更有效率,他们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视觉语言,例如“我已经看到你说的重点在哪里了”或者“让我们把视线集中到这一点上吧”。

而“动觉型”的人则擅长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进行学习。在对话中,经常能听到他们使用与本体感觉相关的词语,比如“这个广告真是流畅无阻”“那句话一下子击中了我的心!”

图0-5 双脑思维中“L模式”和“R模式”的特征

同理,在原型制作的环节,当你获得某个具体雏形时,不妨尝试从VAK的角度对其进行言语化的表述。这样你就能明白自己到底是用哪种模式感知世界的。

在研究VAK模式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建立起了一个假说:为了创造特别新颖的东西,应该从直观的本体感觉(动觉模式)开始,比如“对世界上的某些约定俗成的东西感到违和”,或者“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之类的想法。然后,将个人的想法以具体图像的形式进行视觉化的转换(视觉模式),最后赋予其称呼(听觉模式)。我认为我们的思维过程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

实际上,幼儿在学习新词汇时,遵循的正是这样的步骤。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五感都很优秀,因为大多数人的工作环境几乎都是到“语言”这一步就结束了,所以更为平衡的VAK模式,也许将会为我们带来突破。

图0-6 更为平衡的KVA模式

设计思维的本质③共同解决消费者的问题

设计思维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它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共创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是一个孤独的工作。这在过去是常识。但是,以原型制作为起点的设计思维的优势却在于,其“思考内容”对第三方来说也是可以做到可视化的。当我们看到别人杂乱无章的笔记或未经整理的条目时,往往很难理解他们的想法。但是,如果原型就在眼前,那么至少可以有一个展开对话的“场所”。

这就好比,小朋友用橡皮泥捏了一个物件,我们看到了便会问:“这是大象吗?”

孩子可能会说:“这是消防车呀。”于是,我们就可以接着提出别的建议了,比如:“那在这里加一个轮胎怎么样?”

同样,在实际的商业世界,如果“新时代智能手机”的企划人员在交出不成熟的幻灯片之前,首先能够向人们展示他们脑中存在的“原型”,那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原型的材料可以是任何东西。可以是用数位板绘制的草图,也可以是用乐高积木制作的模型,甚至可以是桌上正好放着的便签和钢笔。无论如何,具体事物的存在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讨论,从而避免思维瓶颈。

另外,在“口头化”表达原型的过程中,如果参与讨论的成员的VAK模式各不相同,那么企划者本身就能比较容易地找到自己想法中的不足。请大家想象一下下面的场景:如果企划者本人是“视觉型”的,那么对于他提供的“原型”,其他成员给出的反馈可能是“这里怎么有那么多按钮,感觉用起来会很吵啊(听觉语言)”,也可能是“机身设计可以再温暖一些吗(动觉语言)”。

因此,当团队和组织试图解决共有的问题时,设计思维就成为一种非常鼓舞人心的方法。所以消费者调查是有必要的,在创造“共同语言”这一点上,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设计思维之所以在所有商业行业中被广泛使用,包括那些不做用户研究的项目,正是因为它作为一种共创型的问题解决方法而具有通用性。而且,在过去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SNS和各种云工具已经普及,这为我们提供了能够与任何人合作的环境,可以在线快速共享原型,并且获得即时的反馈,同时再次运行新的原型设计周期。从这层意义上来说,设计思维无疑是一种更为“现代化”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