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预测和库存计划:一个实践者的角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读 计划是供应链的引擎

貌似没做到,实则没想到;不但要做到,而且要想到。

简单地说,供应链管理是采购把东西买进来,生产来加工增值,物流来配送给客户。这是供应链的三大执行职能。我们有这三环,我们的客户、供应商有这三环,客户的客户、供应商的供应商也有这三环,环环相扣,就形成供应链。这三大执行职能的上面是计划职能。计划告诉采购买什么、买多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配送什么、配送多少。如图0-1所示,计划加上三大执行职能,就形成供应链管理。

图0-1 供应链管理是“计划+三大执行职能”

资料来源:APICS Supply Chain Council的SCOR模型,有简化。

计划是供应链的引擎。供应链的绩效,比如赶工加急,表面上看是计划没做到,实际上是没想到——计划想不到,采购、生产和物流就很难做到;即便做到了,也是以高昂的成本、较低的库存周转率和产能利用率为代价。对于供应链管理者来说,他们不但要做到而且要想到。企业越大,计划就越重要,就越需要先想到,再做到,通过想到来指导做到。否则,在执行导向下,运营成本高昂,产能利用率和库存周转率低下,最终导致生意越做越多,钱却越赚越少;账面上赚了,但都赚到库存和产能中去了。

在供应链管理中,计划的概念相当广泛,包括销售计划、需求计划、库存计划、生产和采购计划等。简单地说,销售计划就是做到多大的营收规模,一般是一个金额。这个金额对供应链的帮助有限,除非“翻译”成产品和数量,最好是细化到规格、型号,这就是需求计划。[1]基于需求计划,我们扣除在库、在途和在制库存,算出净需求,围绕净需求制订生产计划,由生产计划导出物料计划、采购计划等。

由此可见,在整个“计划链”上,需求计划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如果说计划是供应链的引擎,那么需求计划就是计划的引擎。在供应链的三道防线中,需求预测是第一道防线,也反映了需求计划的重要性。[2]如图0-2所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供应链的三道防线,也叫计划的三道防线,以帮助大家确定本书在整体框架中的位置。

供应链的第一道防线是需求预测。所有的预测都是错的,但错多错少可大不一样。“从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有效对接销售和供应链运营,做出一个“准确度最高的错误的预测”,是需求预测的核心任务。

图0-2 供应链的三道防线

“从数据开始”是基于需求历史,做出基准预测。这里的假设是业务有一定的重复性,要么在成品层面,要么在半成品层面,要么在原材料层面,至少也应该在工艺层面。企业的大部分业务都有这样的重复性,否则,光靠没有重复性的一锤子买卖,企业很难做到几千万、几亿、几十亿元甚至更大的营收规模。

但是,历史不会百分之百地重复,要么是以前发生过的未来不会发生,要么是原来没发生的未来可能会发生。哪些人对未来没发生的有一定的预判?销售、市场、产品管理人员,凡是跟客户端有接触的,有时候包括设计人员、客服人员、高管,都有一定的预判能力,从而可以调整预测,这就是“以判断结束”。

企业规模大了,有判断的人往往没数据,有数据的人往往没判断。比如销售人员整天跟客户、市场打交道,有判断,但他们不怎么接触信息系统,对于需求历史等数据并不熟悉,即便有了历史数据,也往往分析不到位。相反,计划整天跟数据打交道,很清楚每个产品卖掉多少、卖给谁了,数据分析能力较强,但他们处于供应链的后端,远离市场与客户,所以没有判断。这就注定需求预测是个跨职能行为:有数据的出数据,有判断的出判断,把这些都拿到台面上,消除信息不对称,是提高需求预测准确度的关键。

所有的预测都是错的,那错了该怎么办?这就得靠供应链的第二道防线——库存计划,通过设立合适的安全库存、安全产能,来有效应对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同时兼顾资产周转率。除了科学、合理地设置安全库存,库存计划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把合适的库存放到合适的地方,避免“有的地方短缺,有的地方过剩,短缺与过剩并存”的情况。

如图0-3所示,对于企业来说,计划的挑战有二:其一,制定最靠谱的预测,让产品的总体供应与总体需求相匹配(总进等于总出),这是需求预测的首要任务,不匹配的地方由安全库存、供应链执行来弥补;其二,总进和总出匹配了,还要确保合适的库存放到合适的地方,比如分仓、店铺等,这需要设定合适的再订货点和安全库存,是库存计划的一大任务。

图0-3 中心仓和前置仓的计划重点

安全库存、安全产能不够用怎么办?这就得靠供应链的第三道防线——供应链执行来弥补。对于众多企业来说,供应链上的绝大多数活儿都归供应商负责,这就回到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上,这些内容在我所著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第3版)有重点阐述。

整体而言,供应链计划是“七分管理,三分技术”:大部分的计划问题跟组织、流程、信息系统有关,是“七分管理”的范畴;小部分的计划问题需要从数据分析入手,比如选择更合适的预测模型、设置更合理的库存水位等,是“三分技术”要解决的。本书的重点是“三分技术”,基于数据分析来优化需求预测和库存计划。

三分技术”的关键是做好数据分析,在需求历史的基础上,做出一个靠谱的基准预测,设定合理的安全库存和再订货点。计划职能的数据分析能力不足,表现在需求预测上,就必然是过分依赖销售“提需求”,导致基准预测的准确度太低;表现在库存计划上,就是简单地一刀切,导致短缺与过剩并存。结果,计划这一本来数据驱动、滚动更新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凭经验、“拍脑袋”的一锤子买卖,而计划职能也就失去了价值,变为跟单执行的打杂机构。

从数据开始是计划的根本。企业规模大了,业务越来越复杂,没有人能知道真相——真相在数据里,没有人知道得比数据更多。计划职能的任务,就是在纷繁复杂的数据里,寻找具有重复性的规律,计划好能够计划的,更好地指导执行。即便是没有一点儿需求历史的新产品,我们也要从数据开始,比如类似产品的需求历史,我们在“新品导入与滚动计划机制的建立”部分会详细阐述。

接下来,我们先介绍常见的预测模型,探讨预测模型的择优;然后讨论库存计划,比如安全库存、再订货点的设置,这都是“三分技术”的内容;最后我们探讨新产品的计划——计划领域内最具挑战性的话题之一。我们的思路还是从“怎么做”开始,兼顾“由谁做”,先解决“怎么做”,再解决“由谁做”。企业习惯性地从“由谁做”开始,但“怎么做”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谁也解决不好,最后就成了烫手山芋,在不同的职能之间转来转去,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就拿需求预测来说,“从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就是在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一提起预测,很多计划首先想到的就是销售不协助判断。这没错,当销售与运营协调的流程不稳健时,是很难有效得到销售端的判断的。但是,作为计划人员,我们很少看到自身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没有做好靠谱的基准预测,销售的判断再好也不够。计划职能做不到“从数据开始”,就只能依靠销售“由判断结束”,由一线销售人员拍脑袋“提需求”,这就注定了需求预测质量不高,给后续的执行造成更多的问题。[3]

相对而言,“由判断结束”涉及销售和运营协调,是一个大的流程问题,更难对付;“从数据开始”则相对容易,在计划职能内部就可以完成,如果计划掌握了基本的数据分析模型,以及知道如何优化那些模型的话,就能比以前做得好,比竞争对手做得好。这就是竞争优势,也是本书希望解决的问题。

[1] 当然,这个“翻译”不是简单地拿销售计划当需求计划。销售计划往往受销售目标驱动而失真,这就如你的孩子从学校回来饿坏了,说他能吃五碗饭。作为“供应链”的妈妈,你当然不会简单地做五碗饭,而是根据他以往一碗半的饭量(从数据开始),考虑到他今天饿得脸有点儿发白,多做半碗(由判断结束),这就是你的需求计划。

[2] 这就是我和赵玲所著的《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中的内容。这里提到的需求预测和需求计划,严格意义上是有区别的:需求预测是基于一定的条件,比如价格和性能,客户端会需要多少,这完全是由客户需求决定的;需求计划则会考虑到供应能力等,适当调整需求预测,比如在淡季的时候多做些,旺季的时候少做点。在实践中,这些细微的差别往往被忽略。在本书中,这两个概念等同使用。

[3] 详见“为什么一线销售做不好需求预测”,《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第106~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