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预测和库存计划:一个实践者的角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三 这是我的第5本书,跟其他书有什么联系

自2012年以来,算上这本,我共写了5本书。这5本书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探讨供应链管理,既相互独立,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简单说明一下。

先说蓝皮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这本书从公司层面着眼,为供应链绩效的改进提供了整体框架,那就是前端防杂、后端减重、中间治乱。前端防杂,就是通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来降低产品的复杂度,提高供应链的规模效益;后端减重,就是通过选好、管好供应商,更多地利用市场资源,而不是自己建工厂,陷入重资产、低回报的困境;中间治乱,就是构建供应链的三道防线,做好需求预测、库存计划和供应链执行。三管齐下,供应链与研发、营销紧密合作,才能把供应链的整体成本降下来、速度做上去。

蓝皮书是这5本书的整体框架,旨在应对本土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那就是:生意越做越多,钱越赚越少;账面上赚了,都赚进库存了。对于框架里面的具体措施,建议阅读其他几本书。比如如何选好、管好供应商,应对“后端减重”,这一点红皮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写得最详细;对于如何“中间治乱”,改善整体的计划体系,可以阅读绿皮书《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与赵玲合著)。

如果想对供应链有整体了解,建议从读红皮书开始,特别是其中的第一部分。感谢读者厚爱,这本书从2012年出版以来,在京东和当当上一直是供应链管理类的畅销榜第一。虽然书名中有“采购”二字,却是从供应链的角度阐述的。到现在为止,《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已经写到第3版,多次重印。

红皮书分三大部分,从大到小,从全局到局部,阐述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第一部分是供应链的全局观——局部优化不是供应链管理,而跨职能协作下的全局优化才是;第二部分是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供应商和供应链只有一字之差,是供应商在做供应链的大部分增值活动,选好、管好供应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项核心任务;第三部分谈到“大采购”的职能建设——采购表面上在花公司百分之七八十的钱,实际上是通过选择和管理供应商,对百分之七八十的供应链增值活动负责。

如果对计划体系的改进感兴趣,可读我的绿皮书《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与赵玲合著)。计划是供应链的引擎:计划想不到,供应链执行就很难做到;即便做到了,也是以高昂的成本、库存、产能为代价。这就是为什么在5本书中,有两本是专门应对计划问题的。

绿皮书着力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其一,所有的预测都是错的,做到“从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制定一个准确度最高的错误的预测。这是供应链的第一道防线。其二,预测错了,客观量化需求和供应的不确定性,以设定合理的安全库存,少花钱多办事。这是供应链的第二道防线。其三,需求预测不准确,安全库存不够用,计划的先天不足需要执行来弥补,那就是赶工加急,驱动供应链和供应商快速响应。这是供应链的第三道防线。三道防线建好了,整体交付就会提高,整体库存也会降低。

整体而言,计划是“七分管理,三分技术”。绿皮书主要从“七分管理”的角度出发,推动销售和运营的跨职能协作,让有数据的职能出数据,有判断的职能出判断,关键是打通企业的主干流程之一——销售与运营的协作流程。绿皮书虽然涉及“三分技术”,比如安全库存、再订货点的设置,但在详细的预测模型、预测方法、新产品的计划方面涉猎较少。这就是我写第5本书的目的。

在时间的先后顺序上,我最早写的红皮书《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在供应链的全局观下,探讨“大采购”的职能建设,以选好、管好供应商,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大部分供应链增值活动。随着越来越多地介入企业的运作,我开始写蓝皮书《供应链管理:高成本、高库存、重资产的解决方案》,从企业层面来改善供应链绩效。蓝皮书中的一些概念,比如复杂度控制,在红皮书中已经提到,只是在蓝皮书中进一步深化。所以,蓝皮书和红皮书有一定的搭接,有些概念和案例在两本书中都会出现,不过视角不同,前者是企业角度,后者是职能角度。

作为蓝皮书的延续,绿皮书《供应链的三道防线:需求预测、库存计划、供应链执行》(与赵玲合著)更加细化蓝皮书中的需求预测和库存控制部分,所以这两本书也有搭接。比如“从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的预测方法论就是在蓝皮书中提出的,但在绿皮书中深化了。现在您看到的这本书是绿皮书的延续,是对其中“三分技术”的细化。所以,这本书跟绿皮书搭接的地方就更多了,比如库存计划的主要内容在绿皮书中已出现,但这本书会更细化、更系统。

顺便介绍一下黄皮书《供应链管理:实践者的专家之路》,这本书侧重供应链人士的职业发展。书中描述了我在硅谷的十多年职业生涯——那些吃苦受累但也迅速成长的日子。黄皮书的核心是职业发展模型,即从无知到有知,再到真正的有知——刚出校门时我们一无所知,无知无畏;工作几年后大概知道事情是怎么做的,但限于粗放的管理环境,学到的往往是有局限性的;到最后,提高总结,才能达到真正的有知。如果您处于职业起步阶段,或者已有十年八年的工作经历,想在供应链管理上更上一层楼,可以看这本书。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整体,很多概念是没法割裂的,所以在这几本书中都有涉及。另外,不是所有的读者都会读我写的这5本书,所以我想尽力让每本书独立成体系,就不得不把一些供应链的共性话题都纳入每本书中。基于同样的原因,有些案例会重复出现,不过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来分析,如果您已经看过了,可以当成复习的机会。毕竟,很多东西很难看一遍就掌握,这就如我们做同样的工作,两三年来重复几十次,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这5本书都不是教科书,目标不是给大家提供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框架。[1]这些书都是从实践者的角度出发,写给实践者看的,所以在用语方面,我尽量避免干巴巴的学究口吻,以增加可读性;在行文方面,我尽量做到精练,但拖沓、啰唆之处还是在所难免。这绝对不是凑字数——这些年我写了六七百篇文章,最不缺的就是字数,而是因为我没有能力和时间更完美地整合这些内容。

对供应链管理领域的很多内容,我还一直处于探索、学习的过程,会不断纳入新知识、新方法。做加法的结果是,书的内容一直在膨胀,以致书太厚了。怎么办?那就摘取书中的部分内容,从实践者的角度,辅以案例再写一本书,如此这般,直至完善。

就您看到的这本书而言,我准备了一年,写了一年,不断地打散重组,先后四易其稿,一路写到23万字,又一路压缩到17万字,还是不满意,只能在后续版本中迭代完善了。大家有任何建议,欢迎直接联系我,或者在“微信读书”、京东、当当上搜索我的书,然后在相关链接中留言。是的,我的确看那些留言,特别是在再版或写一本新书的时候。即使写作不是为了取悦读者,我也很在乎读者的感受,希望写出更多受大家喜欢的书和文章来。

对于我的前4本书,我非常喜欢“微信读书”上那些中肯且富于建设性的留言,不苛求,不偏执,一针见血,对于后续版本的改进很有帮助。我在这里一并感谢这些读者,并为拥有这样的读者而由衷地高兴。

刘宝红|Bob Liu

“供应链管理专栏”创始人|西斯国际执行总监

www.scm-blog.com|bob.liu@scm-blog.com

1(510)4565568(美国)|13651271450(中国,微信同)

2020年6月于硅谷

[1] 对于教科书,我有个清单(有些书比较老,但很经典),大家可以到我的网站(www.scm-blog.com)上搜索“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