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能走多远:我这样把平凡孩子送进世界名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挫折与成长

一、跳级,意味着什么

高一结束,按理应该上高二。但康福的学生还有另一种选择。

康福的学制是高中四年,比普通高中多一年。但又有一个变通,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只要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在高二时跳一级,直接升到高三,这样就和普通高中一样只读三年。至于跳级的要求,在鲁鲁他们这一届,除了学校自己出题的数学、物理、英语三科成绩达标,还要求托福75分(或雅思5.5分),AP过两门(4分以上)。

康福的学生都是在未进校时就已经知道跳级制度的,学校甚至在招生阶段会将一些因跳级而提前毕业并被英美名校录取的学生作为成功案例进行宣传,因此家长对自己孩子跳级一事多少都有心理预期。大多数家长都跃跃欲试,除了不甘落后的心态,还担心如果孩子不能跳级,除了多读一个高二,多交一年学费外,还意味着这一年孩子将与跳不上去而留下来的学生为伴,家长们担心在学习氛围和师资配备上会有不足。因此,人人都想跳级,跳级之战实际上一进学校就打响了。

自然,鲁鲁也把自己放进了跳级行列。但他内心又从未真正重视过这件事,也许自认为成绩比较好,跳级不是问题,他根本就没想过“假如跳不了”这种可能性,连学校要求的托福分数也没去考,以为随便在学校考一考就行了。于是在高一结束的那个暑假,他整个心思都扑在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上,每天坐在桌前几个小时,写写写。不写的时候,也是读闲书或者玩游戏,唯独没有花一点点的时间去复习,连一点点时间也不花。

到了已经开学,才想起还要跳级,还要分班,还要考试,还是得拿分数说话的!分数决定着能不能跳级,跳级以后是分到A班还是B班!中国的教育从来没离开过分数,他一不小心又掉了进去。一想到自己这么长一个暑假连课本都没摸一下,他自己也紧张起来。

但一切都已太晚,一开学,啪啪啪,三科考完,然后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考完的第二天,我们心里没底,实在等不及,托一位老师打听一下鲁鲁的分数。那位老师很忙,到晚上还没回话,他爸又忐忑不安地去电话催。老师匆匆去看了分数,告诉我们情况不妙,李鲁英语刚过跳级线,跳级是没问题,但总分排在年级第47,恐怕分到A班有问题。

我和他爸都懵了,怎么会这样!他就算没有复习,就算发挥失常,也不至于差到如此地步吧?他们全年级只有一百多人,能跳级的不过几十人,班级本来就是小班,最多二三十人,A班只可能有一个,他这一下掉到47名,跳级已经很勉强,要想分到A班哪有可能!一时间家里黑云压城,暗无天日。

各种的埋怨都出来了。我也开始深刻检讨自己,是不是太放任儿子了?是不是太没把成绩当回事?我允许他玩游戏,看小说,不参加培训班,是对还是错?但想来想去,这些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做法,不都是有万千的理由在支撑吗?我并不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才那么做的呀!我写书,阐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不是信口开河,也不是口是心非,我是深思熟虑又身体力行的呀,为什么现在又来怀疑?

孩子成绩好的时候,我大谈“让孩子做自己”,大谈尊重孩子,让孩子心灵强大,但真的当孩子成绩不好,必须面临严酷的现实时,我自己的心灵首先就不强大了,不知不觉背叛了自己曾经宣称的价值观。人啊,真的很难!

我们不是一直在说要信任孩子吗?但什么是真正的信任?信任孩子,不是在他优秀的时候,成功的时候,这种时候我们当然是对他信任的,甚至还会夸大他的成就,夸大他的能力,失去理性和谦逊——这不是真正的信任。

真正的信任是体现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受到挫折的时候,是在他某一件事没有做好的时候,你仍然相信他有能力做好,相信他可以自己纠正错误,相信没有你的指导、监督、鞭策、强迫,他也能自己决定,自己行动,自己进步,他有这个能力!

如果一次考试没考好,你平时所引以为豪的那些优秀素质就都不存在了,你就怀疑他的能力,担心他的前途,这能叫信任吗?一个不被信任的人,他的能量永远达不到极致,因为被怀疑、焦虑、失望、愤怒、忧伤、恐惧等等负面情绪所消耗,无谓地浪费能量。

你在他成功的时候才信任他,赞赏他,失败的时候就怀疑他,否定他,那么他永远会有一种担心,因为他不可能每次都成功,总有一次会失败,谁知道失败会什么时候降临呢?所以他永远会有疑虑,不能真正做到淡定、无畏、自主、担当,没有真正的大气魄。

想清楚之后,我终于平静下来,不再为分数焦虑。如果这就是他的真实水平,那就让他面对真实的自己吧,该怎样就怎样,到B班就到B班,天塌不下来,相信那就是最适合他的位置。假如这只是一个误伤,真实的他与这个位置并不匹配,那么,相信他会回到原本属于他的位置上。不该得的就算塞到你手上,你也拿不稳;该得的迟早都会得到,谁也夺不走。淡定,我们自己首先要淡定!

好在儿子读的是寄宿学校,一周都没在家,我们无法迁怒于他,他对这场风暴毫不知晓。又一次感受到孩子读寄宿学校的好处,家庭的负能量不会直接传递给他,距离的保护让他免遭伤害。有时候,孩子竟只能借助物理的距离来获得安宁,这又让我深感惭愧。

其实,遇到挫折是正常的,但压垮人的往往不是挫折本身。当出现问题时,我们不仅要面临问题本身的压力,还要受到额外的来自彼此情绪的伤害,身边人的态度往往是雪上加霜。而要抵御这一切,得耗费多大的心力呀,这就是焦虑父母带给孩子的伤害。孩子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从容自在,专注于自己的事,把能量发挥到极致?而孩子做不到最好,又加重了父母的焦虑,孩子又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父母却全然意识不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好在我能意识到,意识到之后,我自己也解脱了。

接下来便是安心等待消息。不想,安心等来的却是喜出望外。当晚,那位告诉我们分数的老师又打来电话,说第一次看错了,李鲁是英语这一科排在年级47名,数理英三科的总分却是排在年级第7的。

好得不能再好呀!英语拖了这么大的后腿,总分还能排在前面,足见他数学、物理之强大!这下吃了定心丸,儿子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站在了该他站的位置上。他顺利跳级升入高三,进入A班。

我们是有理由欢欣鼓舞的,不过,这未见得不是误区。在培养孩子的路上,总是赶路的多,溜达的少,我们总在赶超,却忽略了速度的代价。这是我后来才意识到的。

跳级的孩子虽然看上去和普通公立校一样,高中读三年,但实际上,因为留学申请是每年的下半年进行,大部分学生从十一月到次年一月都处于申请季(申请ED、EA的还更早);然后就是寒假,接着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录取通知,从二月一直到四月;再然后就是出国前的各种准备了。所以,国际校的高四(毕业年级)和普通校的高三并不能同日而语,虽然都是最后一年,但国际校高四的第一学期主要都在考试和做申请,第二学期主要是在等录取通知和准备出国,前一半水深火热,后一半优哉游哉。

对于参加国内高考的学生来说,所谓的高三状态就是拼命学习,别的什么也不要想,只要打好高考这一仗就万事大吉。但对于准备出国留学的高中生来说,升学这一役不仅仅是考试这一关,而是很多关;也不是考试那几天,而是好几个月!

国际校的高四一开学就是申请季,千头万绪,泰山压顶,非常紧张而忙乱。美国大学录取学生不是“一考定终身”,它会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素质,学生也就必须全方位地证明自己,既要提供各类成绩,还要有社会实践活动,还要写各种申请文书,还要递交琐碎的材料,比如成绩单、资金证明等等。这里面每一项都相当复杂,如果在高四的申请季到来之前没有作好充分准备,比如说活动不够,成绩不理想,到了高四,一边是紧张的申请,一边还得继续刷分,那就必然是疲于奔命。

这就意味着,如果跳级,实际上只有两年半的时间来准备和完成申请大学这件事,学习、考试、申请,所有的事情都要在这两年半内搞定——时间太紧了!这个跳级的学制,实际上是有点揠苗助长的,尤其是对英语基础不太好的人来说。

鲁鲁就正是属于英语基础不太好的人!而我们没有经历过完整的留学过程,对此却毫无概念,完全忽略了这段浓缩的路程会有多么艰难。这一次的惊险跳级,实际上已经为后来的惊险升学埋下了伏笔。

二、一条极简的路

鲁鲁出国走了一条极简的路,除了高二跳级缩短一年外,对很多孩子都参与过的美国大学夏季学校、高中生交换项目,甚至寒暑假短期游学的夏令营、冬令营等都没有参加过,也没有参加任何培训班,就只是跟着学校的进度老老实实走。这虽然少了很多折腾,但也确实有点单薄。

我们没选择这些项目,不完全是基于这些项目本身有用或无用。一般人选择这些项目,主要有几点考虑:一是开阔眼界,培养内在素质;二是学英语,提高语言能力;三是为申请好大学积累筹码。

他们的这些考虑都是好的,只是放在我们家有些不合适。

首先,我和他爸英语都很差,受自己英语弱势所限,无法亲自去了解相关的项目,得来的信息总觉得隔了一层,很难作出准确判断。这些出国项目花费都不菲,一般的短期游学十多天就要价几万元,夏季学校更是动辄十几万,去美国高中交换一年,各种费用加起来少则一二十万,多则三四十万,相当于读一年大学了。花费如此高昂,质量却鱼龙混杂,孩子到底能受益多少,性价比到底怎样,我们很难权衡。不想盲从,干脆算了,以不变应万变。

至于由此损失的眼界、语言能力和申请筹码,我认为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

譬如眼界问题,其实只是个时间问题。反正儿子迟早要出国,国外那些独特的经历他终归是要经历的,与其现在花巨额代价(对我们来说)提前去经历,不如一步到位,直接等到上了大学一并经历。当然,这里面的损失肯定是有的,只是存在一个性价比的问题,如果家境许可,对金钱成本和时间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多一些历练未尝不可,孩子的成长也会比较从容。

对于高中出国交换,我是这么看的:鲁鲁上学比较早,等他高中毕业上大学也不过17岁,和一般高中生出去交换时的年龄差不多,以这个年龄段的可塑性,在价值观和文化、习俗方面,还是不难融入美国社会的,到时候人已经在美国了,自然会慢慢适应,用不着高中出去提前适应。另一方面,晚些出去有晚些的好处,孩子可以在国内准备得更充分,语言能力已经过关,年龄也稍大,心理成熟一些,可以更顺利地适应环境。

另外,还有一点点私心,儿子一旦出国,就正式远走高飞,今生他与我们一起生活的阶段就彻底结束了。人生苦短,还是太不舍,宁愿把在一起的日子稍稍拖长一点。

关于早历练还是晚历练,我与很多人看法不同,我不认为人生过了一定的阶段就丧失了学习的能力、适应的能力,就会有多么大不可挽回的损失。虽然老年人与青年人的适应能力差异很大,但在20岁之前,十五六岁和十七八岁,难道适应能力真的就有天壤之别?我相信人一辈子都有学习的能力,只要你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新的事物,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对此,我自己也有切身体会。曾经看到某教育论坛一位版主发帖说,他大学同学里,一位曾经的知青现在是房地产老板,一位曾经的军人现在是某局领导,这些有生活经历的人混得比应届生强。他之所以说这个,是为了支持他的一个观点——孩子早读大学不好,应该先有社会经验。

粗看感觉有道理,细看又觉有瑕疵。偃苗助长固然不好,但假如孩子本身的节奏是自然形成的,人为延长生长期又未必合理。

我以前也认为工作以后再读大学的人比应届生强,因为我自己就是应届生考上大学,80级的,进校时只有16岁,和班上那些当过知青,当过工人,甚至当过老师或领导再来上学的老大哥、老大姐比,简直弱爆了。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自卑。但三十年过去,现在再来看,发现小屁孩也有春天。经过三十年的历炼,当年显得稚嫩的我,现在的成熟度也并不输于老大姐。

生活经验是一种积累,愿意积累的人终归会积累起来。如果一个人的经验仅仅是由环境因素赋予,那经验的优势也终将因环境的改变而失去。就像当年被迫下乡当知青的人,他离家不是因为精神独立,吃苦不是因为性格坚韧,所以当知青全部返城以后,最终还是各有各的命运,软弱者依然软弱,无能者还是无能,并不会因这一段经历而脱胎换骨。经历只是一种催化剂,它不能无中生有,只能对本来就有的东西起作用。

所以,一个人经验的多寡、素质的优劣还是看他自已,是先经验后读书,还是先读书后经验,都是可以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经验的积累也是一辈子的事,顺其自然就好。

至于语言问题,就更不用多虑了。鲁鲁的英语本来就不算很差,也不用专门到美国去学英语,这样固然不如国外语言环境中的学习效果好,但退而求其次吧,自己在国内多努力,多和外教交流,也未必不行。

从申请大学的角度看,在国内上高中,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和对困难的充分估计,在英语学习上会格外努力,加之国际学校相对较好的英语环境和课程,完全可能弥补不足,打下比较好的英语基础,申请时语言也不会成为短板。

事实上,由于国外高中本来就处在母语环境,对于英语的学习不会像国内这样考虑应试需要,也就不会有专门针对考试的训练。但实际上,国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即使你是在美国高中就读过的,也同样需要托福或雅思成绩,而考试是需要一定技巧和一定的强化训练的,国外高中缺少这种训练,如果单纯从提高托福成绩的角度去交换,也许反而分数不如国内学生,君不见有很多在美国交换的高中生,临考前还要回国来培训一段时间吗?的确是很奇怪的事,但没有办法,这就是现实。

若论对申请名校的作用,从已知的结果来看,有海外求学经历的孩子并没有绝对优势。因为招生官也知道中美两国教育的差异,他也许会把交换过的孩子放到另一个坐标系中衡量——你作为在美国上过高中的学生,你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应该达到怎样的水平。

越是顶级大学,越是注重学生的潜能,假如你目前的不够优秀是因为你所处的环境不足以激发出你的优秀,那么你的不优秀就不是自己的错。只要他看到了这一点,或许就愿意录你,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的潜能得到激发。但如果你已经到过最好的环境,已经被激发过了,还是不够优秀,再给你机会就意义不大了。从这种角度来看,到美国读高中也是一柄双刃剑。

我身边有不少去美国高中留学或者出国交换一年的,如果出国的初衷是实现“人的成长”,大多结果都比较满意,纵使没能在本科申请时被名校录取,也在心灵塑造、人格养成、生活能力培养上有很大收获。

这方面最可喜的例子是我一个朋友的儿子,他在国内上高中时成绩垫底,几乎被老师作为差生彻底放弃。他父母深感“照此下去,连三本都上不了”,出于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在别人的推荐下,毫无准备地去了加州一所社区大学。

孩子孤身一人去了美国,但从踏上加州的第一天,他就认定这就是自己想要的。他无比适应那所学校,心灵自由舒展,各项表现出色,成绩名列前茅。他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了护理专业。一个男生学护理,让国内的亲人难以接受,很长一段时间都羞于向人提到儿子。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最终,他从社区大学再申请本科大学,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欧文分校同时录取!

他妈妈说,这是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结果。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原本以为他会和李鲁成为同学,结果他却没有选择伯克利,而是去了欧文。因为他知道,在牛人云集的伯克利,他的GPA很难拿到高分,而拿不到高分就很难进入医学院,他就成为不了自己梦想成为的医生。这就是美国思维——他最终的目标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进入一个排名更高的学校。他去美国确实学到了美国的精髓。

高中去美国,无论是留学、交换,还是短期游学,都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即使从升学的角度看,也有不少人受惠于此。曾有一个熟人的孩子,从小喜欢法律,高一时申请了乔治城大学summer school的法律预科。通过五周学习,他更清楚地了解了自己对法律的兴趣和匹配度,也验证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作业由C到B再到最后案例报告的A和模拟法庭的优胜奖,不仅提前感受了美国大学本科的学习方式,也增加了申请名校的筹码。由于申请夏校他就是自己申请的,等于一次实战预演,在正式申请大学时他也选择了DIY申请,并且大获全胜,收到了包括乔治城、范德堡、艾默里、伯克利等名校的offer,最后他选择了杜克。

当然,很多有海外经历的孩子被名校录取了,这未必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很优秀,与是否有海外经历没有必然关系,因为我们可以看到相反的例证,有为数不少的完全没有海外经验的孩子也被名校录取了,这足以证明“是否有海外经历”并不是名校录取的关键因素。

每个人采取任何一种策略都有自己的考虑,如果能从实际出发,尽量选择与自己条件匹配的方案,至少不会有太大的失望。鲁鲁后来被伯克利录取的事实也证明,他和那个社区大学的孩子殊途同归,伯克利的怀抱是向所有人敞开的,并没有明显的偏爱。出国交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心灵的成长上,如果目的过于功利,说不定事与愿违。

三、托福,当头一棒

鲁鲁的英语底子很薄,这一点我们早就知道,但薄到什么程度,还是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要原因是他从没参加过正规的出国语言考试,托福、雅思都没考过。没考过就没比较,就不知道真实水平。我们仅仅只是依据学校英语课的考试分数对他的英语水平作出大致判断,得出的结论还比较乐观,殊不知国内学校的英语课已经变味,不是真正把英语当成一门语言,当成一种交流工具去掌握,而是为了应试的需要,使用种种手段让学生“出分”,这样一来,出发点就偏了,分数必然失真,这也是很多学生学了十多年英语,能考出漂亮的分数,却不能用英语交流的重要原因。

现在我们已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再加上高三分班考试时儿子英语涉险过关,虽只是一场虚惊,但也暴露了软肋,为了检验一下真实水平,决定参加一次托福考试。

从没考过托福的儿子要考托福了,这才发现考托福很麻烦,不仅是费用高,考一次就要花一千五百多块,而且很难报上名,网上提前几个月放考位,考位一出就一抢而光,临时要报根本没门儿。

这时候,一位高年级的家长朋友透露,她女儿在正式考托福之前,曾在新东方参加了一次模拟托福考试,分数与正式考试差别不大,她建议我们不妨先模考一次,反正就是检验水平而已,四百多元就够了。

我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开学不久,儿子就去新东方考模拟托福。

我和他爸送他到中关村,找到新东方所在的大楼。我陪他去考场,走在迷宫般的楼道里,感觉很陌生。这就是如雷贯耳的新东方,我们居然是第一次来!儿子进去考试了,我怀着好奇把楼道、教室、小卖部统统看了一遍,然后坐在考场外面等他。

考了4个小时,与正规考试时间一样。又耽误了一会儿,儿子出来了,告诉我分数是72分,已经当场判出来。

说实话,我有点失望,我以为怎么也会上80的,因为儿子班上好多同学都已正式考过托福,不仅有80多的,还有上100的。模拟考比起正式考,总有点虚高成分,以现在这情况,他托福不过就是六七十分的水平,这能上什么好大学?!

“会不会是发挥失常?”我试图找个借口掩饰失望,但儿子还是感觉到了,“这就是我的正常水平。你以为托福那么简单呀?”想想也是,好多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托福也考不过一百,不能因为儿子班上有学霸就以为人人都可以成学霸,一百是人家的事,我们就是这六七十分。

和牛人在一起确实会压力很大,因为你会不自觉地把牛人设为标准。想想儿子的基础,想想我们这么多年来在英语上的低投入,这个分数已经对得起了。终于释然。

心态放平和,这一页就翻过去了。现在,至少知道了自己的真实水平,有了更明确的目标,英语必须努力努力再努力。

学英语其实没有太多诀窍,就是要下功夫,多读多记多用。儿子还是不愿去上培训班,他相信可以自己拿下托福。于是,以前时断时续的英文原著阅读,现在开始连贯起来,每天阅读;又在网上买了托福词汇书,老老实实一页一页地背,日记里开始频繁出现“今天背了两个list”之类的记载。我相信儿子,他只要正式开始做一件事,从来不会半途而废,学架子鼓如此,写小说如此,现在学英语肯定也同样如此。我对儿子的坚持力从来不怀疑,因此对结果也抱乐观的期望,做任何事情都如同登山,不怕慢就怕站,只要能持续不断地走,终会到达顶巅。

到了寒假,我们回四川老家过年,主要是为了鲁鲁回户口所在地办港澳通行证,不然6月就无法去香港参加SAT 2考试。香港是离大陆最近的有SAT考点的地区,交通也最方便,所以打算鲁鲁的第一次SAT考试就定在香港,为此必须回一趟老家,索性也就全家回老家过年了。

但这个寒假的时间,实际上是相当宝贵的。放假前班上开了家长会,通报了全年几个重要时间节点。

考试方面:5月,AP考试;6月,SAT 2考试;10月,SAT 1考试,之后的11月、12月还有两次SAT 1考试机会。

申请方面:10月,申请ED、EA(提前录取)学校;11月,申请加洲大学各分校;12月,申请其他美国大学;12月31日,申请基本结束。

对于各项考试中最为重要的托福考试,学校并没有硬性的时间表,只是提醒大家,通常托福达到多少分就可以申请到哪一档的学校,学生需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报考时间和次数。

压力非常大,我们听说要达到理想的托福分,一般人至少要报考三到五次,某些狂人会达到十次以上。我听说一个熟人的孩子,从高二开始就不再到学校上课,而是在培训机构专攻托福,每三周参加一次正式考试,每次考试提高三两分,最终托福达到了80多分,光是花在托福上的银子就不下十万,又让中介包装,最终上了一所美国排名前80的学校。我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鲁鲁也不可能走这条路,但他申请时要和一大批这样的人竞争,还是很有压力。

美国大学有硬性规定,作为国际学生必须提供语言成绩,要么托福,要么雅思,传说美国更认托福,英国更认雅思,于是一般申请美国大学的学生都会报考托福。托福分数决定着你能不能去美国留学,更决定着你能去美国的哪个学校留学,不管是名校还是普通校,大都设有自己的分数线,上不了线,门都没有!所以说,分数还是硬道理!

而且分数上的竞争,现在是越演越烈。随着近年来的出国留学热,去美国读本科的早已不是前些年从国内高考独木桥上掉下来的人,不少公立学校的尖子生都加入了留学大军,竞争的激烈程度早已不亚于国内高考,他们超强的应试能力将中国学生的分数整体推高,高得吓人。作为中国学生的一员,你如果没有漂亮的分数,根本进不了招生官的视野,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不管你其他方面再牛,托福分数是必须上去的。但要想申请到好学校,光有托福又不行。看看上面那张时间表,上半年能用于托福的专门复习时间就只有寒假,过了寒假,AP、SAT 2都接踵而至,时间上一环扣一环,很难旁顾。所以,老师建议,最好是寒假全力以赴攻托福,开学考一次,取得一个好成绩,然后安心学AP。之后的SAT 2与AP在考试内容上有很大的重合,考完AP后SAT 2可以借力,一鼓作气拿下,因此在AP和SAT 2之间不宜再夹杂托福复习。待AP和SAT 2考完,英语能力必有大幅提高,接下来暑假开始学习难度更大的SAT 1也顺理成章。经过一个暑假SAT 1学习,到开学英语能力又有大幅提高,再考一次托福,然后就进入申请季了,然后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成绩又再去考,都视自己的情况而定。

可见寒假的这段时间非常关键,老师在家长会上也提出要求:寒假之后托福要达到90分。

鲁鲁不觉得90分是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虽然新东方的托福模考只得了72分,但那毕竟只是模考,而且又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他相信自己的付出会有回报。

回老家的第一天就去办好港澳通行证,此行的任务就完成了。姑父把他的书房让出来给鲁鲁住,从那以后,整整二十多天,鲁鲁每天在里面背单词,听录音,做题,复习。

老家并非鲁鲁的根,甚至连故乡都算不上,只能算是祖籍地。他4岁就到北京,从幼儿园一直上到高中,所有的朋友都在北京,对他来说,熟悉的乡音是普通话,熟悉的风景在北方,回老家反而是“外出”,孤独而动荡。除了与老人和亲戚们吃吃喝喝聊聊天,偶尔出去散散步外,其他没有什么事情可干,大多数时间都在复习。亲戚们偶尔会去姑父那里看他,听见书房里传来叽里哇啦的英语声,会露出赞许的表情。我们尽量不去打扰他,但毕竟是过年,中国人最为盛大的节日,打扰仍是免不了的。但让我惊讶的是,我在那种嘈杂的氛围中尚且感觉心烦意乱,儿子作为一个年轻人,却并未显出不耐烦,他像一块石头,稳稳地坐在水中。

鲁鲁向来是喜欢玩游戏的,但是这个寒假他没有电脑可玩。寒假之前,本已为他订购一台笔记本电脑,准备开学后带到学校用,到了高四,各种考试都必须在网上报名,之后的申请也都是在网上完成,一台笔记本电脑是必不可少的。他自己在网上选了一款,但因为下单时间太晚,赶不及在我们回老家前送到,只好推迟到过完年回北京后再收货。

本以为姑父家的台式电脑可以玩,但到了姑父家才发现,他书房里那台电脑已经老掉牙,什么游戏也玩不了。不能玩游戏,度日如年,第一天儿子在烦躁中度过。

其实我又何尝不烦。我住的婆婆家连电脑都没有,更没有宽带,那段时间我的四本新书刚上市,正有很多事要做,一断网就如塞聪蔽明,难受得很。

想了想,建议和鲁鲁一起去网吧。他当然高兴。网吧离家有一段距离,去网吧的路上我们就边走边聊。到了网吧,各选一台电脑开干,互不干扰。两小时之后,我们出来,神清气爽。我说:“那以后就建立这个新规律了?”他笑着点头。之后在老家这段时间,只要没有其他事,每天两小时网吧就成了规律。而来去网吧的这段路,也成了一天中最愉快的时光,这段路上我们说的话,可能比一年说的加起来都多。我是多么感恩这段路,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与孩子生活的交集越来越少,这样的时光也越来越显出它的珍贵与美好。

很多家长把网吧看成罪恶之地,一说起网吧便咬牙切齿,其实,一切都事在人为。那天,在网吧,我更新了微博,会见了朋友,谈了新书的推广事宜,还看了一部英国纪录片,关于人的意识的产生。那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片子,有严谨的实验,也有不羁的思考,给我很多启示。

而儿子,在老家那种陌生孤独的状态下,通过上网回到他熟悉的生活中,释放压力,获得能量。有了这心花怒放的两小时,枯燥的学习也变得可以忍受了。人生是复杂的,生活需要乐趣,需要弹性。

尽管有了网吧的调节,复习仍然很辛苦,每次当我推开姑父的书房,看见一张沙发床占据了房间的大部分,书桌上堆满了复习资料,儿子总是坐在桌前,看过来的目光由于长时间凝视书本而显得有些木然遥远,想着他每天如此长时间,一个人坐在这里与英语为伴,就禁不住心疼与不忍。

寒假很快过去。一开学,3月2日便是他考托福的日子。

考试的头天下午,鲁鲁从学校回来,看上去脸色很差,灰黄,满是痘痘,每一颗痘痘又似乎都扩散了,红成一团。精神也极差,进门时不想说话,满眼的倦意。赶紧让他睡一觉。他果然倒头就睡着了。估计是因为刚开学,不适应学校的节奏;又或是因为一方面要复习托福,一方面要上学校的课,学习过度,筋疲力尽。总之他是太累了。

他这一觉从下午四点睡到六点。起来吃饭。晚饭后散散步,看看动画片,11点过就睡了。

我也早早睡下,但却总是睡不着。辗转反侧熬到快一点,听鲁鲁叫我,说睡不着。过去一看,他还眼睛大睁着,说太热,心烦。

换了床薄被,开窗透气,安慰他不用着急,“睡不着也没关系,下午的睡眠时间已经足够多,不会影响到明天的精力。也许是下午睡得太多,晚上反而失眠,一失眠便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恶性循环。”我一边解释,一边坐到床边,像小时候哄他入睡一样,轻轻地给他做眼保健操,再轻拍他的头,同时我自己也缓慢地呼吸,仿佛我已经昏昏欲睡。我的睡意传递给他,不到一分钟,就听到他细微的鼾声,再两分钟,鼾声大作。真是神奇,不到三分钟,就是这么有效!看来,母亲的气息,童年的印记,确实是一辈子都丢不掉,具有无上的安慰力。

他该早点叫我的,可能是不愿打扰我,结果自己折腾了半夜。等他睡安稳,出来看钟,已经两点。我却更睡不着了,一直清醒着,熬到快天亮才迷迷糊糊睡去。六点半便被闹钟叫醒,赶紧起来做饭。托福要考三个半小时,早餐一定要丰富,鸡蛋、包子、稀饭、凉菜等等。

吃好早饭,7点50便陪鲁鲁一起去考场。

回忆起来,我这辈子因为考试而失眠的只有两次,一次是我自己的高考,那是三十年前,那三天的失眠导致我严重的发挥失常,后果很悲惨。再就是这一次,儿子从小到大任何一次考试我都没有失眠过,他自己也没有失眠过,而这次我们俩都失眠了,会不会后果也很悲惨?

中午快一点时,鲁鲁考完,走出考场。问他怎么样,他还是那句老话:“还行。”他说中途有十分钟休息,有的人带了饮料、饼干在休息厅吃,他什么都没带,就只是去上个厕所,洗把脸,就又进去了。由于是第一次参加正式考试,我们不知道还有个休息厅,还有小柜子可以锁,手机什么的可以放进去,就只看到“考场须知”里说什么都不能带,结果就真的什么都没带,手机没带,干粮也没带,而且提前太多时间去考场,无意义地消耗许多精力。

托福考完,鲁鲁松了一口气,然后又回学校去了,我心里好像也忘掉了托福这件事。

过了十来天,3月14日,星期四,上午8点过,鲁鲁突然打来电话。这个时候怎么会来电话呢?他叫了声“老妈”,听他声音沉重,带着哽咽,我心里一紧,汗毛都竖起来,突然有种他小时候磕了碰了或者在外面受了委屈,向我哭诉时那种心疼的感觉,眼眶一下就湿了。

“儿子,怎么了?”我问。

“我托福只考了70多,为什么只考了70多?!我做了那么多题,我天天都在背,我也复习了的,为什么我就这么低……难道我真的不是考试的料?!”他说着说着嚎啕大哭,真的是嚎啕大哭,他小时候似乎也没这样哭过,没有丝毫节制,边哭边说,几乎是吼一样,如果是在街上,这声音可能街对面的人都能听到。

我不知该如何安慰他,假如他就在身边,我可以紧紧抱着他,什么也不用说,但他在电话那边,我只能不停地叹气,听着他哭,陪他掉泪。哭了好一阵,缓和些了,他说:“你接我回去吧,我不想待在这儿了,我不想见任何人。”

我马上答应:“好,你回来吧。”

离校需要请假,我给他的班主任老师去电话,希望让他回来调整一下。老师略一沉吟,同意了。又给出差在外的他爸打了电话,告知儿子现在的情况。他爸马上给儿子打电话安慰了一番。鲁鲁的情绪渐渐平复,自己去找老师开了出门条,自己坐地铁回家。

中午,鲁鲁到家,看他神情沮丧,我没有问托福的事,聊了几句闲话,正好饭也好了。吃过饭,就让他去睡觉。“难过是最消耗精力的,睡一觉,精神好了,心情也好了。”我说。

他这一觉一直睡到五点过,足足睡了四个小时。起来后就开机玩游戏,我也没管。晚饭后我去机场接他爸,回家看见儿子已经坐在书桌前,在复习五月将要考试的AP心理学了。与他说笑,他居然能正常应对,又有了幽默感!看他眼中闪现出光芒,我知道,一场危机已经度过,创伤已经愈合,虽然完全平复还需要时间,但活力已经回到他身上,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心里很宽慰,这次托福失利对他是个重大打击,但他的反应说明他的心理调整机制是健康的,我们的亲子关系是健康的。人受了伤,如果能把伤口拿给你看,就证明他信赖你,你的帮助就会有效,那伤就不愁好不了。孩子不管受到多大挫折,只要还有一个倾诉的地方,就能很快康复。儿子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他想到了我,他向我倾诉,向我求助,我很感动。

这次他能够恢复得这么快,我并没有过多干预。其实,只要有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能让他静静地待着,他自己就可以疗伤,就可以很快恢复。无情的责骂和过多的安慰都是不妥的,任何伤痛都只能自己平复,就像身体受伤只能自己结疤一样,上药只是辅助手段,结疤只能由自己的身体去完成。我只是在儿子需要我给他上药的时候,轻轻地敷上药,然后关门,让他自己休息,自己痊愈。

后来老师和我交换意见,对我的处理方式有些不理解。这次托福考试,班上很多人都报了名,也有很多同学失利,分数比他还难看,但人家都很坚强,都很淡定,没有人像他这样反应激烈。“一次小小的考试都如此脆弱……”老师担心他将来承受不了更大的打击,而我在他提出要回家时马上就同意他回家,老师也觉得有溺爱之嫌。

我倒不这么认为,其实我反而为儿子能有如此坦率的表达而欣慰。哭不是坏事,哭不出来,没有地方可哭,那才是更大的悲哀。

后来我也与儿子聊过这件事,为什么从小到大考试无数,哪怕在严酷的应试环境里,他都从没怂过,即使初中时考了全班垫底被老师批评,他也秉持“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原则安之若素,为什么偏偏这一次反应如此强烈?

想来想去明白了,一方面是因为他付出很大,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觉得震惊、委屈、沮丧;另一方面是他对自己期望过高,期望和现实之间落差太大,产生了极度的挫折感,价值感被撼动,进而产生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其实,失败对人打击最大的并不是那个结果真的有多严重,而是那种失去价值的感觉,是自我否定,“我不行”“我不配”“我是废物”“没人看得起我”“我永远得不到想要的”……

失落是来自于期望,如果没有过高的期望,就不会有强烈的失落感。我们家一直不把考试当成太大的事,也一直没有给儿子施加太大的压力,他从小对考试这件事就没有太重视过,所以过去考得不好,他都可以归因于付出不够,没去争取。既然付出不多,对结果也不会太在意,所以他从来没有受到过真正意义上考试失败的打击。但是这次他是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再也没有态度上的借口可找了,直接就是能力问题。这个打击是非常大的,直接就是对个人能力的否定,他伤心是因为这个,所以他会问“为什么我就考不好?”“难道我真的不是考试的料?!”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他的自尊心严重受损,难以承受。

但是,迈过这个坎,人就成熟了,因为明白了一个道理,也接纳了一个事实,就是——你的付出不一定有收获!

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必然有收获,更不会是等比例的收获。我们常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只是相对而言,世界上原本就没有什么“一定”的事。真正的成熟是既能接受意料之中的结果,也能承受意料之外的打击,包括那种付出了却没有收获的打击。如果这些都能承受了,那人生就几乎没有不可承受的事,一切都能泰然处之。

四、AP,非功利的选择

鲁鲁很快从托福失利的阴影中走出,当天晚上就开始了下一轮征战。

下一轮滚滚而来的是AP和SAT 2。

这学期的AP他报了7门。AP是一开学2月底就报了名,当时还没考托福,儿子自己作主,报完了才给我们说一声,通知我们交钱。

我们也曾有过担心,怕他报的过多,精力顾不过来,影响托福和SAT,尤其是他打算报的美国历史、心理学、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这些文科课程,中国孩子不容易拿到高分,花很大精力去学,会不会得不偿失?

我和他爸就儿子报考AP的问题讨论了几次,最后达成共识。

首先,要尊重孩子。精力顾不顾得过来,主要要看他自己能不能承受,我们大人总怕孩子累着,想让他节约出一些精力来学更有用的东西。但实际上,他即使节约出精力,也不一定就都用在我们认为有用的事情上。时间这东西,每天都有,手一松,不知不觉就抛洒了;真正要挤,又总是挤得出来——关键在自己!自己觉得累才是真的累,自己觉得承受不了才需要减轻。自己想学,再多也学得进去;不想学,再少也白搭。

其次,不要太功利。不要把AP纯粹当成敲门砖,为什么不可以把它当成一门学科来对待呢?报一门AP就多学一门知识,报了就会迫使你去学。鲁鲁现在报的这几门,像美国历史、心理学、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学了一辈子都有用,如果不报,现在就不会去学,以后也可能没有机会系统地学,对这门知识就永远地错过了。而不学这些课程,换来的时间即使都用于复习托福,也不一定对考试有多大帮助。因为托福无非就是一种语言能力测试,所包含的无非就是那些东西,天天都在背,也背烦了。语言最好是在运用中学习,AP美国历史和心理学都是全英文教材,外教上课,逼着你用英语来阅读,听课,讨论,写论文,这难道不是对英语最好的运用吗?学AP并非死记硬背,它需要理解和思考,这个过程所培养起来的批判性思维,不正是SAT 1所要考察的能力吗?所以,学好AP肯定对提升托福和SAT成绩也有好处!况且,AP文科课程的paper对写作能力也是很好的训练,而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是不过份的,将来到了美国大学也用得上。所以说,还是不能太功利,儿子有兴趣多学一些,这是求也求不来的大好事!

另外,咱也不是土豪,还是要考虑一下性价比。学校为每个学生免费开放AP课程,一门课只需花考试报名费一千元,而老师里面有水平很高的外教,还有剑桥博士刘煜炎校长亲自上课。这些宝贵资源就摆在那里,不用白不用。外面那些所谓一对一补课,还有各种名目的培训课程,一节课就是好几百,效果还不一定有保障。我们无非多花一千块钱报名费而已,一千块钱就能学一门课,还要管你考试拿成绩,这么多好处,太划算了,何乐而不为!

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何况儿子也没打算征求我们的意见,他自己作主,报都报了。孩子愿意学,难道我们还拦着他不成?

就这样定了。交了七千块钱,之后的事,全部交给他自己。鲁鲁自从上高中以后,我就再没管过他的学习,一方面是信任,另一方面也是力不从心。有时觉得,我自己英语差也是个好事,因为不懂,就只能谦虚,只能放手,儿子就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开学后,有一天看见鲁鲁在电脑上忙,出于好奇,问他在做什么,答曰“整理笔记”,就顺便看了看他的笔记。这一看大为震惊,满屏全是英文,密密麻麻,整整齐齐。我看不懂,请他解释。他说是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关于大脑的机制。他整理出这一章的概念、描述、总结等,把内容逻辑化了。

虽然我自己上大学时也作过类似笔记(当然,只能用中文写在纸上),但看到儿子整理出来的东西还是震惊。

我问:“你整理一遍自己就加深了理解?”

“对。”

“你敲这些字进去,这些单词你就都会了?”

“对。”

儿子言简意赅。也许在他眼里我显得有点可笑,我用一双已快昏花的老眼,近乎崇拜地盯着屏幕,满脸放光地问出这么幼稚的问题,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鲁鲁从来不是一个迷恋学习的人,从未真正“刻苦”过,从来都是考试前一天还能睡懒觉玩游戏的,因此他现在的这种状态令我惊异。

更令我想不到的是,他忽然有了更多的自主和自律,仿佛内心某种东西忽然苏醒了。

一天,鲁鲁在微信上告诉我“准备这周晚上去跑步”。我回复他:“很好呀,这样可以把状态提上来,有沐浴斋戒的效果,整个人焕然一新!要坚持哦!身体腐烂了精神也不会强健!”

从那天开始,他每天晚上下自习后就去操场跑步,完了大汗淋漓地回到宿舍,洗澡睡觉。每周儿子回到家里,我总能从他脸上看到英姿勃发的光芒。

运动的好处不言而喻,孩子们天生都爱运动,家长也希望孩子多运动,但学习压力过大,不得不牺牲运动时间,也很无奈。如果家长内心足够强大,可以帮孩子分担一些压力,即使分担不了,至少不要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在学习最紧张的时候,不过问学习,或许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其实,对于考试,用不着太紧张,关键是平时好好学。知识已经装在脑子里,到时候往外倒就行了。倒不出来也没关系,不会在脑子里发霉,总有一天会用上,知识永远是自己的。

到五月中旬,鲁鲁参加了AP课程全球统一考试。很快,成绩出来,微积分(BC)5分、物理C力学5分、物理C电磁5分、宏观经济5分,加上微积分(BC)所赠送的微积分(AB)5分,共有5门5分!其余的微观经济4分、心理学3分、美国历史2分。

这个成绩比起真正的学霸来差得太远,李鲁的同学中就有人考了七八门5分的,传说中更是10门5分的都有!不过,我们已经很满足了。

鲁鲁因为美国历史只考了2分,感觉有点羞愧,给美史老师James写了一封邮件,表达了他对美史的热爱,希望明年再重学一遍,同时希望申请大学时James能为他写推荐信。事实上,虽然分数最糟糕,美国历史却是他最用心的一门课,James也是和他关系最好的外教之一。这个本科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历史学博士,不仅教给他历史知识,还播下许多思想的种子,给他人格的熏染。

James回复了一封长信,说这门课即使对美国学生来说也有很大难度,选修这门课是需要勇气的,他赞赏李鲁的勇气,肯定了他对这门课的投入。他不认为这个分数代表了李鲁的真实水平,认为李鲁是一个好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有出色的见解,希望他不要为分数沮丧。最后,他表示很高兴能为李鲁写推荐信。

收到这封邮件,我们都喜出望外,没想到James如此信任一个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更没想到儿子把推荐信的大事也自己搞定了。

事实上,在后来的申请阶段,James不仅为李鲁写了推荐信,还在方方面面给了他很多指导,李鲁能够DIY申请成功,离不开James在每一个阶段的悉心付出。更可贵的是,这种付出毫无杂念,中国家长经常纠结的“要不要给老师送礼”之类问题,在他那里完全不需要考虑,他们师生关系之纯粹,令人感动。

James的家就在旧金山,李鲁被伯克利录取后马上就想到,“以后还可以去看James!”这段友情,也是他学习AP的意外收获吧。

五、SAT 2,重获自信

AP考试一结束,马上就是SAT 2。

出国考SAT是中国大陆留美学生的独特经历。因美国很多大学(特别是排名靠前的大学)都要求申请者提供SAT或者ACT成绩,这两项考试都是由美国的考试机构全球统一提供的,ACT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一些大城市有少量考点,SAT则完全没有考点。

虽然绝大多数美国大学对SAT和ACT成绩同样认可,只要求提供其中一项,但中国学生却流行用SAT成绩去申请,原因不详,可能是大家普遍认为提供SAT成绩对名校录取更有利。据说ACT更偏重于学科考试,SAT则偏重于智商(思维能力)测试,难度也比ACT高,因此更像“拔尖”考试。加之传统上接受ACT成绩的学校大多在中西部,近年才扩展到全美,虽然很多顶级名校都表示同等认可SAT和ACT成绩,但各方为保险起见,还是宁愿去考SAT。另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曾经有人想尝试报考ACT,却发现国内有资质的ACT培训班很少,更几乎没有所谓的名师坐镇,ACT培训没有形成规模,运作不成熟,效果难以预期,这些家长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后还是随大流报考SAT。

说实话,我也不太知道这两个考试的究竟,我曾一度想考察清楚SAT和ACT到底谁更有利,但最后发现力不从心,它们各有优劣,又各有不同的适合对象,两者都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又都有很多失败的典型,以我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实在不足以得出可信的结论,遂作罢。还是随大流,去考SAT吧。

有些家长如果实在要在两者间作出选择,我建议可以各找一套考题来试试,看是SAT做起来更顺手,还是ACT做起来更舒服,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

距大陆地区最近的SAT考点在香港。据说由于大陆考生的大量赴港,香港旅游业已经形成“SAT经济”。

按惯例,SAT考试时间是每年3月、5月、6月、10月、11月和12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以及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其中,每年3月的那次考试仅在美国举行。每次考试时间是上午8点开始,大约下午1点结束(因各个考点中途休息等情况不同,时间略有差异)。

由于中国大陆没有考点,大陆考生一般都是到周边国家和地区考试,每年有7次机会(其中3月那次很少有人专门到美国去考)。SAT又分成SAT 1和SAT 2,前者是综合测试,后者是单科测试。SAT 1和SAT 2是同时进行的,人都分身无术,一次只能考其中一种。又由于SAT 1的重要度和难度都超过SAT 2,所以一般人会只把一两次机会分配给SAT 2,更多的精力用在SAT 1上。

SAT递送成绩的规则和托福不同,托福可以反复多次参加考试,申请学校时只提交你自己最满意的那次成绩;SAT则会将你的每次考试成绩都记录在案,申请时全部提交给指定学校。所以很多人有顾虑,如果SAT考的次数太多,学校会全部看见,有刷分之嫌,产生不良印象;如果每次考试之间分数提升小,频繁考试没有意义,分数波动太大,又容易引起误解,不如准备充分之后,一考制胜。再加上SAT每考一次都必须出境,成本太高,所以一般人考SAT的次数都不会太多,很少把一年7次机会全部用完的。

鲁鲁的第一次是考SAT 2,定在2013年6月1日,报了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之所以报考这三科,是因为5月中旬刚考完的AP包含了数学和物理两科,已经充分复习过了,两周之后接着考同样科目的SAT 2,正好趁热打铁一举拿下。化学虽不是他的长项,他也没有学AP化学,但相比文科而言还是要省力很多。总之,SAT 2就这么按部就班地上阵了。

我们和大部分第一次考SAT的人一样,想当然地选择了自认为最方便的香港。

毕竟是第一次考,很多事情不懂,弄得手忙脚乱。报名的过程就相当麻烦。还是一切都交给儿子自己。他平时在学校,上网不便,报名的事就挪到周末回家来做。

周六一大早,儿子就开始在网上注册。弄了半上午,等全部弄好,考位也订到一个,却发现我的银行卡交不了款,必须要用信用卡,扣美元。这事他也提前给我说过,但我一直以为银行卡和信用卡是一回事,就没抓紧去办,结果傻眼了。

鲁鲁很着急,考位非常紧张,他好不容易抢着一个,生怕一眨眼就没了。我很自责,马上打电话去银行问,以为能像办网银一样赶紧过去办一个信用卡,结果却被告之,办信用卡需要单位证明材料,还要等一个月时间,即使加急也要一周。

我这边还在问,鲁鲁那边已经急得跳脚,说赶紧找人代付啊!对,代付!找谁代付?谁有信用卡?赶紧上QQ,上微信,找人!孰料那些平时总在线上的人,偏偏这时都不在。电话不常用,得翻!我这里还在通讯录里翻翻找找,他那边已经急得大叫:“还在那里东找西找的!赶紧给孙老师打电话,他有信用卡!”孙尚诚老师是鲁鲁的班主任,我有点犹豫,“找他付啊?”“我是他学生,我报不了名,他能不管?!赶紧给他打吧!”我赶紧给孙老师打电话,刚一说情况,孙老师马上问:“那现在要我做什么?”我说:“能不能借您的信用卡先把钱付了?”“行!我告诉您卡号、密码。”就这么简单。

把电话递给鲁鲁,我在一旁看他操作,老师给他说卡号,说密码,他一步一步往电脑里输,输完之后还有几个选项,孙老师又在电话那头指导,他照着一个一个地勾,终于OK,全部搞定!幸好找的是老师,其他人就算能帮你付款,但不熟悉这么复杂的流程,又是远程沟通,又是英文页面,能不能搞定还真是难说。

报完名,我们都大出了一口气,畅快无比。我对鲁鲁也不禁刮目相看。他在突发情况面前,首先想到的是老师,这让我很欣慰。不仅体现出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本身就是力量,老师的无私帮助也让我很感动),而且还体现出一种思维模式——遇事直接找责任人,而不是像我们老一辈,首先想到的是熟人、朋友,绕一大圈。年轻人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此后,一系列的事都由鲁鲁自己去办,自己订机票,订酒店,安排行程,我只负责付款。正好我们有一个侄儿就在深圳工作,对香港很熟悉,他们哥俩直接在网上商商量量,一切都很快搞定。侄儿对鲁鲁第一次出境考试非常重视,亲自去香港踩点,找到鲁鲁报的那个考点,拍摄了照片传回。原来那竟然是一个小考点,在一个很安静的学校内,完全不像传说中的“万人坑”(位于机场附近的博物馆,可以容纳上万考生,据说有的考区光排队上厕所就要等十几分钟),报名的时候鲁鲁并不知道考场的具体信息,只是选了个貌似交通方便的地方,没想到歪打正着,运气真好!

人一生总要有些经历,考试也是一种经历,就像我们到处去旅游一样,除了看景,印象更深的其实是经历。鲁鲁这样出去走一圈,不管考试成绩如何,这个经历已经值了。

报名的事一搞定,我们又开始各忙各的。他复习,我办信用卡。因为下一阶段还有各种考试需要报名缴费,还有申请大学时各个学校的申请费、提交成绩费等等,都需要用信用卡,而且必须是能付美元的双币卡。

办信用卡,付美元,这件事让我突然意识到孩子真的就要离开我们了,他要出国这件事,突然有了从来没有过的真实感,我也突然之间产生了难言的不舍。想到孩子跟我们在一起整整16年了,说走就要走了,不觉心中酸楚。

没想到办信用卡的事折腾了好几个月,在我最熟悉的工商银行提交了三次申请,都被拒了。最后一次,经理还给我开具了证明,说明我是银行优质客户,还是被拒了,理由还是“重要信息未提供清楚”。我想不清楚我有什么重要信息没提供清楚,只能私下里揣测,大概是因为我没有工作单位,属于自由职业者,提交不了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虽然有车有房有存款,还是不足以信任。我只好转而去中国银行,又被拒了。最后去建设银行,我已经打定主意,如果还不行,我就只能去开假证明了,不然咋整?还好,建行通过了。2013年7月,我有了人生第一张信用卡,俺也是有信用的人了!

6月1日,是SAT 2考试的日子。5月31日,送鲁鲁去机场。这次的航班不在首都机场出发,而是在南苑机场。这是个小机场,简简单单,像个长途汽车站。人少,不用排队。看儿子过了安检,隔着玻璃墙挥手告别,然后消失在过道尽头,我就独自回家了。

那边有侄儿接他。一切顺利。

第二天,上午考试,下午和晚上在香港游玩。

第三天,回来了。有点像迎接凯旋的勇士,我做了一大桌菜,犒劳,庆祝。他带回来一堆吃的,奶粉、巧克力、饼干、意大利面。谈到对香港的感受,他觉得地小,人多,到处都挤。看大黄鸭的地方挤了半天才挤进去,意思不大。对吃的东西倒是印象深刻,什么云吞、奶茶、牛肉面。香港并未使他很兴奋,他也没有因为没在香港多玩两天而遗憾。

大约两三个星期后,SAT 2成绩出来了。鲁鲁数学800分,物理780分,化学760分,总分2340分。不算好,也不算差。由于SAT 2难度不大,对于真正的学霸来说,考出满分2400的是“一抓一大把”。当然,对于普通孩子来说,能上2300也是值得庆贺了。这个让学霸想哭的分数,让我们全家精神一振,为托福失利之后的心态增添了一抹亮色。

有时候真心觉得,儿子没去最牛公立学校的国际班(当时以他的分数也不是不可能去)真是个明智之举,以他的成绩,在那些牛人林立的环境里,除了垫底,反衬别人的优秀之外,真没有太大的意义。人总是在一个参照系里认识自我,若别人的存在过于强大,自己难免被挤压,一个瘪的灵魂就此形成。

我也认识一些牛校家长,看他们讨论问题常常觉得奇怪,他们的孩子明明已经非常出色,拥有了高得离谱的分数以及一大把亮得耀眼的活动经历,却还在焦虑未来怎么办。现在明白了,一方面是他们相互影响,期望值已经被无限抬高,犹如站在高山之巅,往下一望,平常风景也成悬崖峭壁,自然不寒而栗;另一方面,周围都是高人,自己难免渺小,就如日出则不见星辰一样,这就是参照系影响自信心的道理。

好在儿子不在以分数见长的最牛学校,山中无老虎,他就算称不了王,至少可以性命无忧,于是过得自在,除了保持并不太难的学习状态外,还能阅读一些课外书籍,还能抽出时间来完成他的小说,而小说的出版又反过来帮助了留学申请,这是后话了。

六、暑假,最后集训

时间并未停顿。六月之后便是暑假,暑假之后便是高四,高四就进入申请季了,多年的努力就要见出分晓!

紧张是免不了的。

SAT 2刚考完,家长们就已经四处打听哪里有好的暑期培训班,好让孩子进行最后的冲刺。这个暑假,几乎没有人再出去游玩了,个别人去参加美国名校夏季课程(Summer school),那也是为了学习。

期末开家长会时,鲁鲁班上一位有经验的家长向我们推荐了两位培训名师,一位擅长SAT 1阅读,一位擅长SAT 1写作。培训班离我们家很远,正在犹豫间,同学李思琦的妈妈热情邀请鲁鲁去她家住,和思琦一起去上课。

康福家长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彼此关系特别紧密,也许是因为大家都走了留学之路,又都选择了康福这样一个私立学校,这本身就意味着某种共同的价值观;留学的路没有固定模式,更需要大家互通消息,探索前行,彼此的扶助就更加重要,这也是凝聚力的来源之一。我非常感恩这样一个群体,感恩曾经得到的所有帮助。

思琦妈妈垫钱帮我报了名,我们就等着暑假开课了。

但放假前,学校却组织了自己的冲刺班,请了名师来培训托福和SAT。名师的名头不比外面小,费用却比外面省很多,本是好事一桩,却因培训时间太长,连续6周,整个暑假就只剩一头一尾各一周了,鲁鲁感觉不爽,不想参加。正犹豫着报还是不报,学校通知测试,这个班还不是想去就能去的,要控制人数,保证质量。这样一来,机会显得宝贵了,鲁鲁的斗志一下又被激发出来,爽快地报了名。

严格说来,鲁鲁是从来没有经过真正的“魔鬼训练”的,这个暑假培训班让他尝到了魔鬼的味道。培训比平时上课还苦,公立校高三冲刺那一套也都用上了。儿子的日记里全是“今天背了N个list”之类的记载。

到了8月底,为了检验冲刺的效果,鲁鲁又报考了一次托福。成绩又是出人意料的低,只有89分!他说考的时候就感觉听力和口语没发挥好。但说这些有什么用,89就是89,差一分90,你就是没上90!

已经九月了,ED申请的同学已经在行动,真正的学霸托福已经上了110,SAT 1已经上了2300,而我们托福还不到90,SAT 1还没考过,还是零分,这80多的托福能上什么好学校?!

焦虑的气息又挥之不去。直到这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托福和SAT 1有多难。查了一下资料,中考英语词汇大约1600,高考英语词汇大约3500,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大约4200,大学英语六级词汇大约5500,英语专业四级词汇大约8000,英语专业八级词汇大约13000——而托福词汇最低8000,SAT 1词汇12000以上。可见,让一个普通中学毕业的孩子,在高中的两年半之内(高中的最后半年申请已经结束),就要考完托福和SAT 1,还要达到优异成绩,谈何容易!

鲁鲁高二跳了一级,到他申请大学的高四开始,也就两年时间,托福、SAT全要在这两年内拿下,还不包括8门AP,以及普通高中生都要学习的会考科目!我以前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这有多难,以为他同学里就有托福考上一百多的,他托福也应该能考上100。至于SAT 1,我根本没有概念,以为只要下功夫就能出成绩,其实,SAT 1本质上是考思维,语言只是工具,那12000的词汇量只是保证你能理解题意,能写出观点而已,要真正考出好成绩,还需要有更深的底蕴——如此的难度,我有什么理由要求他考多高?

当儿子托福只考了77分的时候,我们根本不该沮丧,89分的时候,更应该为他骄傲,这已经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不要只和一百多分的人比,不要看到身边有那么几个牛人,就以为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和他们一样牛。牛人自有牛人的道理,牛人的难处我们没看到而已。

谁都想读名校,但不是谁都读得了。要有目标,也要淡定。努了力就肯定有收获,但不要死心眼,非要把收获限定为某一样东西。上帝给你的,都是最好的,始终要相信这一点。

想清楚这些后,心态淡定了许多,对儿子也不再苛求。

日子继续。

开学后的某一天,忽然鲁鲁发来微信,说他看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托福只需要80分!他可以申请伯克利!

我心下一惊,伯克利可是超级牛校啊!在网上找到伯克利的申请条件,果然托福只需80分!这下像打了一针强心剂,感觉世界又光明了。奋斗吧,天无绝人之路!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在网上查遍了美国名校,连哈佛和耶鲁都查了,看人家能不能收托福低于90分的,结果是“没有”。名校中再没有谁比伯克利更慷慨了,后来我发现所有加州大学的分校,不管排名靠前还是靠后的,托福要求都没有超90的,看来这就是加州的风格。虽然后来才知道,实际录取时分数肯定不止这么多,但我还是感谢伯克利,给了我们温暖和鼓舞。

实际上,鲁鲁的第一个目标学校就是伯克利,他真是太敢想了。而最后,他竟然真的就被伯克利选中了,这不能不说是冥冥之中,有一种奇异的力量——伯克利就是他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