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周易》、《易傳》如何變成經

此外,我們要說說《十翼》。「十」是指十篇,「翼」就是雀鳥之翼。雀鳥之所以能夠飛,就是因為有翼。因此,「翼」帶有幫助與輔助之意。而除了幫助、輔助這個基本意思外,背後還有更深層的意義。簡單來說,由於雀鳥沒有翼便不能飛,這正好用來比喻原來的《周易古經》沒有了這十篇著作,也同樣不能夠飛,同樣不能夠發揮它偉大的作用。因此,《十翼》的名稱背後,已經特別強調了這十篇文章之重要性,對原來《周易古經》的貢獻特別大。這十篇文章其實只有七種,有關這點,容我在第二章再談。

另一個名詞就是《易傳》。甚麼叫傳?傳,傳授也。任何一本經典的內容都非常深奧,普通人未必能夠單憑自己就讀得明白。此外,由於古代無書,唯一的一本書可能只落在當老師的手中。上課時,當老師的往往先抄出那一段文字,然後講解,和今天我們有錢就能買書完全不同。因此,任何的經典都需要有人去傳授,傳授時的解釋經過整理寫成文章,就叫「傳」。

中國古代有很多講解《易經》的人,把他們講解的內容寫成文字,這些篇章也一樣叫「傳」。寫傳的人很多,有的寫得特別好,廣為流傳;有的寫得雖然不錯,不幸沒有人注意,最終失傳;也有些可能本身寫得不好,最終受時代淘汰。後來,能夠流傳到漢朝初年,被人們視為特別有價值的,就選出了七種十篇解釋《易經》的文章,就是我們說的《十翼》。其他也可稱之為《易傳》,但後來為了避免混淆,於是一致認為最有資格稱為《易傳》的就是這七種文章的十篇,其他就不當它是《易傳》了。今天,我們談及《易傳》,在一般的用法上,是指上述七種十篇的《十翼》。此外,其他的經典也有「傳」,《易經》的叫《易傳》,《書經》的叫《書傳》,其他可以類推。

「經」字的部首是「糸」部,和絲綢有關,它原先是古老的織布機,首先將直線的蠶絲排列在機器上,然後以一個梭子帶着另一條蠶絲橫向走動,累積多次的走動,就織成布匹。這些直的絲線叫「經」,橫的叫「緯」,經和緯線的結合,就織成我們中國特產的絲綢。中國古代的書籍,除了皇室貴族或有錢人可以用絹帛抄寫外,一般都是將一些竹或木削成一條條長方形,然後或刻、或寫在上面。再用絲線或牛皮連上,於是以往的人看書,往往要將一卷竹簡或木簡拉開,逐條來看,想讀者大概在博物館看過不少這類書籍,那就是近年來所發掘的漢簡,還有戰國時代的書簡。

因此,大家可以設想,這些書由一條條的竹簡或木簡排列,然後將之頭尾用繩子連上。此外,較珍貴的書,兩頭還有皮革保護。古書不像今天的印刷科技,可以不斷大量印刷;相反,這些古書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抄寫一本,於是一本古書能傳下來,當中的竹木儘管不易損壞,但連繫它們的繩子卻容易爛掉,這最教人頭痛。因為每次要給這些書簡排列回原來的次序與位置殊不簡單,首先它考驗你的學問,之後還考驗你的記憶等等。

傳說孔夫子讀《易經》「韋編三絕」。「韋」即是熟牛皮,這裡指他閱讀用牛皮繩子把竹簡編聯在一起的《易經》,有很多文字排列不合理,於是將它拆開重新排列次序,多番努力鑽研,包括曾經三次將他那本《易經》的次序排列整理,這就是「韋編三絕」。這個說法一直流傳,直至民國時代一些學者表示懷疑,認為孔子沒有研究過《易經》,和《易經》沒有關係。不過,這種說法是錯的,今天我們大可以從大量的考古文獻,證明這是歷史事實。

以上一般的讀本我們稱之為「書」,也有人稱之為「冊」。由於書不是每本都那麼偉大,是故偉大的書我們會份外珍惜,於是,為了要珍惜這些珍貴的書,人們絕不會把它們亂放地上,相反,都懂得放在架上,避免潮濕。於是引申出「典」這個字,也就是古典與經典的「典」字,說的不過是書,但卻是相對偉大及珍貴的書。「經」字原來是織布機的直線,再引申就是連接書的絲線、書、甚至偉大的書。既然是偉大的書,為了跟其他不偉大的書有所分別,這個「經」字就限於最高級最偉大的書用,而普通的就用「書」字代替,這是人類一個合理想法,不單中國如是,西方也如是。

西方的書稱為Book,它和另一個字Bible的意思一樣,現時法語仍是這樣用。然而另一方面,在西方,Bible「拜撲經」一直被視為是最偉大的一本書、唯一的一本經典。讀者只要翻查字典,就會看到Bible這個字是「唯一的書」之意,指的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聖經》。中文也一樣,「經」是書的一種,但由於這是「唯一的書」,其他書不能隨便稱為「經」,只有高級的書才可以叫「經」。「經」大概要到戰國時候才出現,在此之前,書就是書,甚麼人(不論優劣)的著作都能用,但到了戰國後,開始用上「經」這個字,意思也被提升了,即非偉大之書不能用。

《易》原本叫《周易》,改稱為《易經》是後來的事。《易》尊為「經」相信是在戰國,到了漢朝,《易經》已經成了一個通用詞,一直沿用至今。從此,《易》也就是《易經》。至於上文所說的《易傳》,即《十翼》,當中的十篇文章,古代認為是孔子所寫的。孔子在漢武帝獨尊儒術後,成為偉大的聖人,聖人所寫的書當然就是經典了。於是,傳說孔子所作的《十翼》,便被推崇到「經」的地位。

由於《周易古經》是「經」,《十翼》也是「經」。於是,漢朝的時候,《易經》被分成十二篇。原本的《周易》當然放在最先,即第一、二篇(將原本的《易經》分為上下兩部份,《周易上經》和《周易下經》。上經是三十卦,下經是三十四卦),另外第三篇到第十二篇就是《十翼》,全部加起來也叫《易經》。從漢朝到今天,當我們談及《易經》,已經和那只有五千字的《周易古經》不同,而是加上了約二萬字的《十翼》。不過,加起來也只是二萬五千字吧,比起其他經書,字數仍舊非常少。我們今天談及的《易經》,就是採取了上文所說,《周易古經》加《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