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新界水田的新霸主
從1950年到1970年,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離不開新界,不是居住在粉嶺,便是與上水的政府大龍試驗農場的工作有關。在那段日子內,我和同事以至新界的農民,相信沒有一人遇見過現今在新界人皆知曉的“福壽螺”。
福壽螺(Apple Snail)(學名:Pomacea canaliculata)(圖一),又名蘋果螺、金寶螺,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因為食性雜、容易飼養和成長快速,過去曾被一些地區引進飼養,而台灣就是一個好例子。據知,台灣於1970年曾有人短期養殖福壽螺,認為是一種快速而亷價生產蛋白質的新方法,後來因螺肉發現有寄生蟲(廣東住血線蟲),若烹煮不夠熟,進食後會引發嗜伊紅性腦膜炎,加以螺肉味道並不鮮美,所以被大量棄置於水道。這些適應力強的螺很快便自立門戶,迅速繁殖,成為該地的重要水稻害蟲。
圖一:在池塘邊的兩隻福壽螺,形狀似蘋果,深褐色,殼面平滑,只有4-5螺層。
這些生命力強的物種,很快便入侵其他國家包括菲律賓、日本、韓國、中國和東南亞地區。而福壽螺入侵香港應該是在1980年代,但確實引入的途徑至今仍沒有清楚記載。
我第一次見到香港的福壽螺是在上水蕉徑村,那時應該是1990年代中期。當時在那裏已隨處可見,遍佈水道和水田間,數目眾多,令我印象深刻。這些螺在新界其他地區都很易找到,如打鼓嶺坪輋及林村白牛石。
因為福壽螺較喜歡靜止的水和慢流的河溪,所以牠們的主要生境是低地的沼澤、溝渠、池塘和河流中。牠們能成功擴散和霸佔新界低地的水道、水田和魚塘等生境,是源於牠們的特殊適應力。
圖二:福壽螺的口蓋,功能像大門,當身體要鑽出螺殼時,口蓋會被推開,放置於身後(圖中左下方)。
福壽螺食性很廣和雜,通常咬食稻田、水生作物(如通菜、菱角等)、水田的雜草和浮萍等,尤其喜歡植株的幼嫩部分。漂浮在水中的雜物如蔬菜和瓜豆的葉、果、根、莖部分和動物碎肉也是牠們的攝食對象。牠們的牙齒可鋸穿腐肉和堅韌的植物,牠們的腸胃也可分解植物的纖維,這是其他動物消化不來的。
圖三:福壽螺有很長的呼吸管(圖下方的管狀物),其長度甚至可伸至水面呼吸空氣。
其體內的特殊肺/鰓構造令牠們對缺氧的水適應能力特強。福壽螺可以躲在河牀,像魚般用鰓呼吸水內的溶解氧,但在沼澤與淺水中,如果只靠鰓而沒有肺,便會減低牠們的生存力,何況他們每在晚間會離開水面到岸邊覓食呢。
能呼吸氧氣,再加上長有口蓋(圖二),這組合使牠們在乾旱時能把自己埋在泥土中,緊緊的關起殼來休眠;但當沒有乾旱和寒冬的環境出現時,牠們便會整年活動而不休眠。口蓋也有另一優點,就是保護牠們免於被獵食。
福壽螺還有另一件秘密武器,就是牠們擁有特別演化而具伸縮性的管狀構造──呼吸管(圖三),這條呼吸管可伸長至8厘米,從水面把空氣直接吸入特別的肺,因此即使在水中也能呼吸到空氣,以避開食螺鳥類的攻擊。另外,有了充分的氧,福壽螺便可發揮牠的雜食伎倆,就算在缺氧的污水裏仍能從容進食,把腐肉和有機渣滓消化和再循環,也因此而協助污水回復生氣。
據知,福壽螺有取食其他螺類的卵和幼體的習性,因此牠們本能地會去除潛在競爭的螺類。另一特點是,母螺會離開水面,產卵在水線之上的植物莖部、樹幹、石頭(圖四)、或是任何堅硬的物體上(圖五),這獨特的行為可避免水裏的天敵(如魚和鱉類)等捕食牠們的卵粒。
香港浸會大學幾位學者曾研究何種環境和地理因素會影響福壽螺在香港的分佈,在2008年發表的報告中指出,本港已被福壽螺入侵的地點,通常都帶有鹼性和高度的磷酸鹽,而大部分適宜福壽螺居住的新界濕地都已被侵佔了。香港島則因為水文不適合,所以沒有福壽螺出現;大嶼山仍未發現這螺種,但那裏因為環境適宜,所以將來有隨時被牠們入侵的機會。
圖四:產放在水面石頭上的兩組福壽螺卵塊,右面一組的上方已有部分卵子孵化成功(白色圓點部分)。
圖五:在水面堅硬的物體,都是雌螺產放卵塊的好地方,石頭、塑料袋和河岸牆壁都可運用。圖中卵塊之多,組成難得圖案外,更說明福壽螺繁衍力非常強。
由以上可見,福壽螺在過去20多年,透過牠們的習性和特強的適應力,已成功入侵新界大部分的水田濕地,成為新界水田的新霸主。可幸的是,新界的水稻田和水生農作物不多,牠們對農業的為害尚不算大。
古語有云:“既來之,則安之”。或者我們是否應從較輕鬆的角度來看福壽螺的入侵和存在?比如,牠們產在水邊植物莖上的顏色鮮艷卵塊,通常很能吸引從市區來訪的孩子和遊人,有時這些粉紅的卵塊與在池邊眾多綠草會營造成“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美麗景色(圖六),可令我們城市人舒懷一番呢!
圖六:像熟紅葡萄的卵粒,顏色鮮艷出眾,被雌性福壽螺產放在水面的植物莖部上,可避免水中的天敵(如魚類)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