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 教育資源投放
3.1 政府對教育資源的投放
政府剛剛公佈了下年度的財政預算。其中在開支的部分,教育的支出有較溫和的增長。按常會有人表示不滿,批評政府撥款不足,增幅不夠。
單靠資源投入無助改善教育素質
作為教育界的一分子,我當然不會反對政府增加教育的支出。事實上,隨着近年學生在德、智方面的水準漸趨下降(雖然官方一直在否認),增加教育經費,特別是基礎教育的經費,以改善教育素質,幾乎已是教育界以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呼聲。但我卻始終認為單靠投入資源,是無法從根本改善香港教育的素質。
我完全同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香港教育的情況已是離「無米」甚遠。莫說佔政府總開支百分之十八點二(即約四百多億元)的教育經費已不算少,如果再加上眾多辦學團體對教育的資源投入,家長為了子女付出的補習費、學琴費、學畫費等,整個社會為教育下一代而付出的金額,我相信在國際上已是處於前列的位置,但為甚麼我們的「產品」仍然是未盡人意,次品甚多呢?
愛與關懷的重要性

▲成功訓練海豚的秘訣在於建立與海豚的感情聯繫。
絕大部分人都會同意,改善教育素質,教師是關鍵。於是有人認為應大幅增加對教師職前及在職的進修和訓練,也有人認為應大幅增設對教師的物質獎勵。這使我想起了訓練海豚的例子。
每當人們到海洋公園看到海豚(當然還有殺人鯨)的表演,無不驚嘆獸類的服從性及與人類的合作性。我看過不止一次對海豚訓練員的訪問,不同的訓練員都指出,他們成功改造海豚的秘訣在於建立與海豚的感情聯繫。不付出愛心與關懷,只是餵飽這些海豚,是無法令它們馴服的。當然,吃不飽的海豚也是不會聽教的。
我想,對教育、對教師、對學生也應如此。只有物質,沒有使命感,沒有愛心與關懷,我們所生產的可能只是愈來愈昂貴的「次品」。
(原文刊於《星島日報》1998年,原名〈也談教育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