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發展方向
1.1 香港教育的突破
讀了剛發表的教統會《第七號報告書》(1),發覺報告書為香港教育帶來了一點點的突破。突破之一是將優質教育置於本港未來教育發展及改革的中心位置。「本報告書的精神,正是希望把教育工作者的精力,集匯到教育質素的提高」(頁5)、「政府部門、考試制度等也應為提供優質學校教育而作出相應的配合」(頁7)、「須把學校質素作為核心主題,將種種措施作有機的組合」(頁29)等等,都顯示出這方面的意圖。除此之外,報告書還建議改革學校管理架構、檢討教育政策的制訂和諮詢組織、研究課程發展及師資培訓機構的工作以配合提供優質教育的主題。但問題是要將意圖化為現實,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現今世界各個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面臨着如何在普及教育的基礎上提高教育素質的問題,可惜成功的例子並不多,大都仍在摸索階段。解決得比較好的可能是新加坡。新加坡的成功之道可能是因為她有一個強而有力的中央統籌機構,這方面卻是本港教育所缺乏的。本港教育的每個環節都有自己的諮詢及制定政策架構,他們互不統屬,各自為政,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統籌機構,如何能夠令到這些「山頭」互相配合,共同改善學校教育的素質呢?但無論如何,假如教育界人士都意識到優質教育的重要性,將會有利於在教育界內建立素質文化的。
報告書的第二項突破,就是在習慣了平均主義的教育系統內,引入了競爭和獎勵的機制。獎勵分兩部分:一部分是以津貼形式發放給全港約一百所學校,鼓勵創新和嘗試;另一部分是以現金獎勵全港約二十所增值大、表現佳的學校。兩部分的獎勵都不超過港幣十萬元。以金額來衡量,這個數目相對於學校全年總支出或教師的總工資,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相信此項獎勵計劃很可能只吸引那些在這些年間已不停地追求卓越的少數學校參加,對於大部分甘於中游,滿足於不過不失的學校則是毫無吸引力的。儘管如此,一些學校付出了努力,獲得了成就,因而得到社會及業內人士的讚許和認同,這種榮耀是不能以金錢來衡量的。因此引入獎勵機制,無疑是一項好的嘗試,雖然今次的步伐並不大,但這第一步卻是極具象徵意義的。
如何制定教育素質的指標?
然而,要競爭、要獎勵,就必須有評比,而評比就牽涉到評比些甚麼及如何評比的問題。評比些甚麼當然離不開教育目標,無論是《第七號報告書》裏提出的「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提倡完人教育」,或是93年教統科發表的《學校教育目標》,在理論的層面,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但到了實踐,不但對「德」的理解,眾說紛紜,就算對「智」的理解,也是狹隘至教導學生如何考試。
在傳統的中國教育思想裏,德育是五育之首。而德育包括做人的意義和目標,做人的品行和情操。在中國文化裏對「德」的要求是有較高的標準的,是離不開個人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和關懷的。但現今的香港,因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強調個人權利,個人自由,德育的標準也降低至奉公守法,愛護公物,至多是樂於助人,於是性教育只能是傳授性知識而避談性道德。成績較好的學生的人生目標就只是勤力讀書和考試,然後入大學,出人頭地。而那些成績稍遜或力有不逮的學生,生命的意義可能只是吃喝玩樂而已。
《第七號報告書中》,雖然主張教育的目標是五育並重,但卻沒有進一步闡釋五育的內容。再者,報告書中雖然也提出「這些學校教育目標,須能夠轉化為可行的、可見的及可量度的教育素質指標」(頁7),但一到具體,就只有考試成績一項是可以量度的指標。假如只是按此指標來評比學校,然後作出獎勵,「應試教育」將會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素質教育」也就成了「應試教育」的同義詞。
其實,在素質的指標未發展成熟前,應加強教育署「素質保證視學組」的專業地位及公信力,讓「素質保證視學組」在全面視察有關學校之後,再向「素質發展委員會」建議獎勵名單,應是較為可行的方法,而且這方法也可應用於小學,關鍵是這視學組要有足夠的權威性。
(原文刊於《大公報》1996年11月30日,原名〈優質教育與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