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学英语:世界寓言(Series 1)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寓言故事(fable)是一種文學體裁,一般是短篇的散文體,也有詩歌體,其結構單純,語言簡練、樸素,且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寓”是寄託的意思,“寓言”(allegory)就是作者把要說明的某個道理寄託在一個虛構的故事中。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用擬人法(personification)表達的動植物。每個故事都有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moral)。

西方寓言起源於古希臘的伊索(Aesop)(公元前620-560)。他寫的寓言後來成了寓言家們取之不盡的資料源泉。巴布里亞斯(Babrius)的希臘文詩歌體寓言和菲德拉斯(Phaedrus)的拉丁文詩歌體寓言(亦即寓言詩)均取材於伊索的作品。歐洲文藝復興時期(Renaissance),寓言作為一種文學體裁(literary genre),也較為廣泛地傳播開來,並不斷有新作問世。發展到十七世紀,形成了一個高峰,那就是法國著名寓言詩人拉封丹(La Fontaine)的寓言詩。他的作品多以諷刺虛榮者的愚昧為主題。

十九世紀隨着兒童文學的興起,寓言又一次得到發展,兒童文學作品中有不少寓言性質的故事。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寓言在某些國家演變成“動物小說”,即以動物取代了小說中的人物。其中最成功的作品恐怕要數奧威爾(George Orwell)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了。

東方最早的寓言作品,是公元前五世紀印度的梵文故事集《五卷書》。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寓言故事,諸子百家的作品中,不少寓言故事已成為中國成語的來源,例如莊子的《坎井之蛙》、列子的《杞人憂天》、韓非子的《守株待兔》等等。

拉封丹曾說:“寓言可分作身體和靈魂兩個部分。所述說的故事好比身體,而所給予人們的教益是靈魂。”寓言故事的重點在於教訓和諷刺,主題都是借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幾乎每篇寓言故事都涉及做人道理以及社會道德問題。有些通過簡短的故事揭示做人道理,也有用揭露和諷刺的手段進行道德勸喻的。有些寓言只寫出故事,其教益(即寓意)則留給讀者去領會、去自行下結論,如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Tolstoi)的寓意;而有些寓言則在述說故事之前或之後,作者通過簡短的議論來點出寓意、揭示主題,如寓言鼻祖伊索(Aesop)所採用的是先講故事,後點出結論,並示以教益。

但無論手法如何,寓言均能發人深省,給人教誨。優秀的寓言作品像其他形式的文學創作一樣,能對全人類產生良好的影響,且世代傳誦,如《龜兔賽跑》和《狐狸與烏鴉》等,在全世界幾乎家喻戶曉。人們更把一些寓言故事歸納凝結成常用的成語或諺語,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例如,本書中《守財奴》的教訓就成為諺語:“The worth of money is not in its possession, but in its use”。又如《獅子和公牛》一篇中的智慧也成了諺語:“The quarrels of friends are the opportunities of foes” ,與中國的《鷸蚌相爭》故事同出一轍。

不少中國的古代寓言,相信讀者已耳熟能詳。我們希望讀者也能從本書的這些世界寓言選篇中,看到人生百態,認識外國文化,發掘真理智慧,並在欣賞有趣的故事之餘,能汲取做人的道理,領略精闢的比喻,甚至學到有關的成語諺語。

周國珍 陳德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