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癌症的中醫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腫瘤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是一類病,而非一個病,發病隱匿,致病因素比較複雜,可分為外感六淫、七情內傷、飲食不節和勞逸過度。腫瘤的病機概括為氣滯血瘀、痰濕凝聚、臟腑失調、正虛邪實、熱毒內蘊等。
一、病因
❶外感六淫 ❷七情內傷 ❸飲食不節 ❹勞逸過度
❶ 外感六淫
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在一般情況下,機體運作正常,能對六淫發生太過或不及、氣候變化異常作出機體調整、適應。但若超出限度的改變,則可導致外邪侵入,並或夾流行疫病邪毒,客於經絡,妨礙氣血運行和津液流動,造成氣滯血瘀、痰濕凝聚,積久而生腫瘤。如《靈樞•百病始生》中曰:「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諸病源候論•卷三十一•惡核腫候》曰:「惡核者,肉里忽有核,纍纍如梅李、小如豆粒……此風邪挾毒所成。」又如《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乳石癰候》曰:「有下於乳者,其經虛,為風寒氣客下,則血澀結成癰腫,而寒多熱少者,則無在大熱,但結核如石。」
在六淫之中,濕、寒屬陰邪,易傷陽氣,阻遏氣機,使人體血液、津液澀滯凝聚,以致產生瘀血、痰濕。而火邪、燥熱之邪容易耗傷機體的精髓、血、津液,陰液不足,無以制火,變生火毒熱症。
另外,在現代社會中,六淫還可包括汽車、工業排放的廢氣,各種煙塵、粉塵的污染,可導致肺間質瘤,還有放射性物質的污染、宇宙的放射線等,例如一些於電鍍廠工作的人士或從事放射醫學的工作者需長時間接觸放射線,可誘發白血病、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等。這些都是六淫致病的原因。
❷ 七情內傷
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均屬於人類正常的情志活動。在正常情況下,七情並不會致病。然而七情太過或不及,就會引起氣血運行異常及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痰瘀的發生。情志不暢是痰瘀發生的主要原因,所謂「百病皆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例如《素問•通評虛實論》中指出噎膈與情志的關係:「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靈樞•百病始生》:「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不散,津液澀滲,着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醫宗必讀•反胃噎膈》指出噎膈「大抵氣血虧損,復因悲思憂慮,則脾胃受傷,血液漸耗,鬱氣生痰,痰則塞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也」 等關於七情內傷致病的描述。又如《外科正宗•乳癰論第二十六》中對乳岩的病因病機的描述:「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即乳岩由於憂思鬱結,所願不遂,肝脾氣逆,以致經絡阻塞,結成痰毒核而成。又例如鬱結傷肝,肌肉消蕩相搏結而成肉瘤。《醫宗金鑒》認為失榮證由「憂思喜怒,氣鬱血逆,與火凝結而成」。
由以上論述所見,七情內傷與腫瘤的發生有着密切的關係。當情志活動過於劇烈或持久,超過人體生理和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時,擾及氣血,導致氣鬱、氣滯、血瘀等情況出現,破壞了人體的免疫功能,從而增加患上胃癌、乳腺癌、肺癌等癌症的風險。
❸ 飲食不節
脾主運化、主濕,而過食肥膩、煎炸厚味之物,可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虛則不能運化水穀、水濕,濕蘊於內,津液不化,凝聚成痰濁,積久不散而成腫物。
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高粱之變,足生大丁。」《濟生方》認為癥瘕的形成是「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久則積結為癥瘕。」
《醫碥•反胃噎膈》認為噎膈的形成與飲食不節有關:「酒客多噎膈,飲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乾澀,食不得入也。」《醫學統指》曰:「酒面炙,粘滑難化之物,滯於中宮,損傷脾胃,漸成痞滿吞酸,甚則為噎膈反胃。」《外科正宗•茧唇第六十三》中說明飲食不節,過食煎炒食物與唇癌形成的關係:「因食煎炒,過餐炙,又兼思慮暴急,痰隨火行,留注於唇。」 由此說明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過食生冷、嗜酒等均會影響脾胃功能,使脾胃受傷,受納減退,健運失常,氣機升降失調,導致水液停蓄體內,氣結痰滯,或濕聚化熱,傷及氣血,結成濕聚血瘀,促使腫瘤的形成。
不良飲食習慣如長期高脂飲食,均可令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結腸癌發病率升高。長期大量飲酒並且抽煙的人,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腫瘤的發病率亦會提高,大量飲酒易患肝癌、胃癌,吸煙則導致肺癌多發。有地區人士嗜嚼檳榔,其口腔癌發病率亦比其他地區的為高。在多濕的環境下,食用致癌物質如黃曲霉毒素、灰曲霉素等污染物,可誘發肝癌、腎癌、皮膚癌、淋巴腫瘤;幽門螺旋桿菌可致胃癌,乙型肝炎病毒可致肝癌。而飲用熱粥、燙熱茶容易損傷食管黏膜,可致食管癌;進食鹹魚可誘發鼻咽癌。香脆的焦渣食品如烤肉、烤魚片可導致腎癌、前列腺癌。另外,人們好食甜味食品,容易過度食用紅糖、白糖、糖精等食物,亦可誘發人體的癌症。而水果、蔬菜常會有農藥殘留,因此進食時,尤其是生吃時,要把水果、蔬菜浸泡、沖洗乾淨方可進食。
因此,人們為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素質,就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
❹ 勞逸過度
《黃帝內經》中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體長期勞累,容易損耗機體生命物質之精、髓、氣血、津液等,容易為病邪的侵襲,且氣血津液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可促使腫瘤的形成。如《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中記載:「五勞虛極嬴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說明正虛日久成瘀,形成腫塊。
《素問•宣明五氣篇》:「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過勞、過逸均可對人體起不利影響,造成正氣虛弱,臟腑經絡、氣血功能障礙,是腫瘤形成的一個因素。
總而言之,「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若各種致病因素導致體內陰陽不和,氣血虧損,臟腑功能失調等內在虛損,才可能導致癌症的發生。
二、病機
❶氣滯血瘀 ❷痰濕凝聚 ❸臟腑失調 ❹正虛邪實 ❺熱毒內結
❶ 氣滯血瘀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的關係密切,相互影響。在正常情況下,氣在全身上下流暢無阻,升降出入,無處不到,以執行其推動、溫煦、營養、氣化、防禦、固攝的功能,維持人體的生理活動和機體的健康。血在氣的推動下,亦循環全身,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肉筋骨、四肢百骸,對全身組織器官起營養和濡潤的作用。
由於氣血之間生理上存在聯繫,病理上亦可相互影響,氣病可及血,血病亦可及氣。若某些原因導致氣機不暢,血運失調,或氣血不足,便會出現氣滯血瘀、氣血兩虛等多種病理變化而產生腫瘤。
《古今醫統》:「凡食下有礙,覺屈曲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說明噎膈的形成與氣滯血瘀有關。《醫林改錯》:「肚腹結塊者,必有形之血。」說明氣滯血瘀是腫瘤發生的基本病機之一,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之中,氣滯不暢,血瘀不行,凝滯不散,日久均可形成腫瘤。歷代醫家論述乳岩時均認為其發病與肝、脾不調有關,肝氣不行,氣鬱結滯,思慮傷脾,脾失健運,痰濕內生,輕者為乳核,重者成乳岩。
根據臨床所見,肺癌、肝癌、腎癌、乳腺癌,以及一切晚期腫瘤均與氣滯血瘀有關。很多腫瘤患者均有氣滯血瘀的症狀,例如舌質暗紅,舌有瘀斑,嚴重者可出現紫暗色舌質。而一些肝癌患者腹部脹大堅硬不移、晚期腎癌患者的皮膚乾燥粗糙,膚色黧黑、晦暗無華,均為氣滯血瘀的表現。
❷ 痰濕凝聚
痰濕皆同一源,清者為濕,濁者為痰。在《丹溪心法》中,首先指出腫瘤與痰之關係,曰: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外科正宗•失榮症》曰:「失榮者……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損傷中氣,鬱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結而成。」說明失榮乃痰毒深痼所成也。臨床上,乳腺癌、惡性淋巴瘤、淋巴細胞白血病、甲狀腺癌等均由痰濕毒邪引致,較常用陳皮、半夏、瓜蔞、山慈菇等化痰散結,解毒抗癌。
❸ 臟腑失調
五臟六腑,臟屬陰為裏,腑屬陽為表,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臟與腑,一陰一陽,一表一裏,通過經絡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生理功能。《諸病源候論•積聚候》:「積聚者,由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之風邪,搏於臟腑之氣所為也。」明代張景岳曰:「凡脾腎不足及虛弱失調之人,多有積聚之病。」這成為形為腫瘤的內在因素,臨床上肝癌、胃癌、腸癌、腎癌患者多有肝脾腎不足的情況。因此,根據臟腑辨證,健脾補腎疏肝是治癌常法。
在臨床上,晚期癌症患者出現全身水腫,腎功能衰竭,肝癌患者消化道大出血及出現失血性昏迷,胃癌、腸癌的廣泛腹部轉移,令病人匱乏消瘦,出現惡液質,疼痛令他們日夜不安。這一切都是臟腑失調,陰陽欲絕之象。
❹ 正虛邪實
腫瘤的發生與正氣的強弱有着密切的關係,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諸病源候論•癥瘕候》:「癥瘕者,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結所生也。」《醫宗必讀》:「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臨床上,癌症因虛而得,因病復致人虛,正虛邪實,因此治療時要運用扶正祛邪的方法,增強抵抗力來抗癌。
❺ 熱毒內結
熱毒即癌毒,是由各種致病因素長期刺激綜合成一類毒邪為癌毒。古云「癰疽原是火毒生」,可見火毒致病的範圍很廣,瘡瘍腫癢均與火毒有關。熱邪具有耗氣傷津、生風動血、易致腫瘍等特點。熱毒內蘊可形成腫瘤,因血遇熱則凝,津液遇火則灼液為痰,氣血痰濁阻塞經絡臟腑,遂結成腫瘤。
癌毒的特性是深伏體內,不易發覺,病情纏綿,易於擴散,損傷正氣,腫瘤患者不論病期,均表現為虛證,為正氣被癌毒所耗傷的過程。此癌毒非外邪,非同外在暑熱之邪,而是自內而生,因臟腑氣血功能障礙而導致這些病理產物聚結,日久生癌。臨床上,晚期癌症患者的症狀,熱邪是其病機所為也。腫瘤的一些壞死細胞形成內毒,聚而發熱,這種熱用抗生素、退燒藥等卻不能從根本上消退。由於癌毒毒性劇烈,化熱化火,病勢凶猛,損傷正氣,導致正氣大虛,陰陽離決而使患者病亡。因此,治療腫瘤以固本扶正,解毒抗癌為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