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中国文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英勇救人

小翠爸媽見女兒情緒一直低落,決定讓女兒暫停上學。在陳老師的協助下,他們替女兒向學校請了三個星期假,送她到元朗,暫時與爺爺奶奶同住。小翠的爺爺奶奶是退休教師,喜愛田園生活,在元朗租了一塊細小的農田種植有機蔬菜,自耕自足,避免食用進口蔬菜。

每日早上,小翠跟爺爺奶奶到田裏走一走,檢視蔬菜的成長,偶然幫忙施肥和灌溉。午飯後,在房裏讀書溫習或上網找資料,晚上與爺爺奶奶一起聊聊天或看看書。爺爺奶奶的家好像圖書館一般,有一排排色彩斑斕的書籍,散發着陣陣書香,和濃濃的書卷氣息……

一天早上,不用下田,爺爺突然興致來,說帶她到河邊釣魚,領她穿過一條又一條的小路,卻找不到合心意的河道。爺爺望了一望四周:「奇怪,明明是同一條路,卻不見那清澈的河道。」他們走到一廢棄的魚塘前,魚塘裏長了一些荷花,粉紅色的荷花份外嬌艷美麗。小翠望着擋了去路的魚塘說:「爺爺,前面已沒有路可走了。」爺爺看見眼前的美景,竟樂得開懷,唸起詩來: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垂。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阿翠,這首王維的《終南別業》,有沒有讀過?」小翠搖搖頭。

爺爺自言自語地說:「現在的教育真不知所謂,學生連唐詩也不會唸!斷中國傳統文化的路!」

知識小庫

王維和《終南別業》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郡祁縣(今山西省祁縣東南)人,十九歲中進士。曾做過尚書右丞,後人稱他為「王右丞」。王維是唐朝著名詩人,年青時已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精通書畫,又擅長音樂。他在書法方面,專攻草書及隸書;在繪畫方面,開創了水墨山水畫派。他的作品收錄在《王右丞集》中。

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仙」指李白,「詩聖」指杜甫,王維因為好佛,詩歌亦隱含佛理,有「詩佛」之稱。蘇東坡曾讚賞他的詩歌「詩中有畫」,而他的山水畫則「畫中有詩」。

《終南別業》一詩寫詩人中年以後信奉佛道,晚年居於輞川別墅。興致來時獨自往來遊玩,其中得着只有他自己知曉。他隨意行至流水的盡處,無路可走之時,便坐下來看看白雲的湧現。偶然遇上林間的樵夫,與他開懷談笑而忘了歸家之時。此詩收錄於《全唐詩》卷十三。

小翠疑惑地望着爺爺。爺爺示意她坐下:「這首詩從三個層次說明了順其自然的道理。」小翠有點驚訝:「三個層次?這麼短小的一首詩!」

第一層順應自己的興趣,第二層順應環境而行,第三層順應事情的變化……

小翠興奮地說:「啊!順其自然。」

「既然沒路,我們也順其自然,坐下來欣賞這一池美麗的荷花吧!不知這荷花從哪裏來?怎麼我住了好幾年也沒有發現?」爺爺一邊說,一邊從背袋裏拿出數碼相機,將荷花的美態拍下來。說也奇怪,一朵朵粉紅的荷花,竟在爺孫面前慢慢開放,散發着陣陣幽香……兩人歡天喜地看着這美麗的情景。爺爺為孫女拍了幾張照片,其中一張名為「含苞待放的少女」,是小翠坐在一朵將開未開的荷花前,微微一笑的照片。

爺爺本來答應回家吃午飯的,剛巧遇到攝影愛好者周大叔來尋幽探秘,兩人談得投契,便應周大叔之邀到他家吃飯,看他的攝影作品。

小翠跟着爺爺大半天,體會到爺爺凡事順其自然的人生哲學。本來說到河邊釣魚,回家吃午飯,卻變成了到荷塘拍照,到周大叔家吃飯、看照片。順其自然,是他開心的泉源。她覺得自己也應抱着順其自然的心態,開開心心地活下去。

今後,她決定順應自己的興趣,選一些課外書籍閱讀,逐步改進自己的成績;其次,順其自然由老師為自己分組,不論入哪一組,也會盡力而為;與同學的相處,也會順其自然,她不會勉強別人跟自己玩,但若有同學找她閒談,或邀她參加活動,她會欣然答應。這樣,她相信自己的學習生涯將會改寫,會變得愉快和寫意。小翠對新生活燃起了無限的希望……

元朗土地公微笑:「欽差大人,小人已依你的吩咐,在荒廢的魚塘散植了荷花,又讓林木遮擋兩爺孫的視線,讓他們找不到河道。」

「你做得好。這位爺爺文學根基深厚,我們每次都要略施小計,引他說出中國文學蘊含的人生哲理。」小仙站在樹上,視察元朗四周的環境和氣流的方向。

知識小庫

《終南別業》中三層順其自然的哲理

第一層次,順應自己的興趣。詩人因為興致來而想出外散步,即使沒有人相陪,也順其自然地獨自外出逛逛了。

第二層次,順應環境而行。詩人隨意的四處行走,走至流水的盡頭,沒有路可前進時,他不勉強再走,只是順其自然地坐下來,靜靜地欣賞天上的白雲。

第三層次,順應事情的變化。本來應是回家的時候,但詩人偶遇林間來砍柴的樵夫,便順其自然,與對方談天說地,沒定下歸家的時間。

元朗土地恭敬地公回答:「是的,欽差大人。」又問:「大人,中國文學真的蘊含那麼多哲理?」

小仙摘下一片樹葉,將它變作王維的詩集《王右丞集》,並遞給土地公看:「是的。還可以給世人不少精神寄託。中國古典文學蘊藏的知識、睿智和人生哲理,得其一二會不惑,得其三四變堅強,得其五六顯自信,得其七八成鴻儒,得其九十便是天上文曲星宿。只是,現代人看不見它的好處,只看見金錢和物質的引誘,追求一些死後帶不走的身外物……過兩天你代我請風神二公子來!」

元朗土地公驚愕地問:「請二……二公子來我區?」

「是呀。風神大公子長駐美國,不方便來港。二公子周遊列國,出入海關比較方便。」元朗土地公暈倒了。

下午四時多,爺爺與小翠才離開周大叔的家,在回家路程上忽然下起雨來。雨點不大不小,小翠慌張地拉起衣服作遮擋,爺爺笑一笑,沒有理會。小翠見爺爺神態自若,奇怪地問:「爺爺,下雨呢!你不怕被淋濕嗎?」

爺爺微笑地說:「阿翠,可有聽過蘇軾一首叫作《定風波》(莫聽穿林打竹聲)的詞?」小翠搖搖頭。她見爺爺不怕雨,也放下雙手,反正擋與不擋也差別不大。

「該詞有幾句闡述了深邃的宇宙觀,暗示大自然是神秘莫測、風雨不定的,而人的世界亦如斯變幻無常,未能時常盡如人意。面對這些大自然與人間的風雨挫折之時,我們要保持處之泰然的心境。」

小翠聽得着迷:「爺爺,可否多說一點?」

爺爺笑呵呵:「那幾句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大自然的風風雨雨是難免的,既然難免,任由它去吧,不必害怕。當我們不害怕或不在乎風雨的洗滌時,也不會那麼熱切期待晴天的來臨,於是心裏亦沒有雨天或晴天的分別了。因為雨天不畏懼,晴天不期待,兩者又有什麼分別呢?這仿如面對世事的變幻、人生路上的風雨時,若果我們不怕挫敗,那又何懼失敗呢?現在才一點點雨,何必那麼慌張?你聽聽,鳥兒不是一樣在雨中啼叫嗎?」

小翠安靜下來,清楚地聽見淅瀝的細雨聲,清脆的鳥叫聲。她靜聽着,沉思着……自己過去也真的太着重考試的分數,太着重同學對她的看法,以致每次考試都緊張得不得了,每次做口頭報告也緊張得聲音抖顫。她太希望成功,才會在失敗時感到自己沒用,產生自卑感。

雨水灑了一會,天邊漸漸放晴。他們也走近家門了。因小路地面濕滑,小翠一不小心滑倒地上,扭傷腳踝,痛得流淚。

知識小庫

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竹聲),見於《東坡樂府編年箋注》卷一。此詞寫於公元1082年農曆三月七日,蘇東坡被貶黃州後。他因欲買田而往沙湖,在路上遇雨,卻不介懷沒有雨具在身,任由雨水淋滴。(蓑:音梭,指稻草或椰子殼的纖維等物製成的雨衣。)

爺爺一邊安慰一邊背起她:「人生路上總會跌倒的,不要怕。跌倒了便站起來。」

小翠體會爺爺對自己的愛護,心裏一片溫暖:「爺爺,我很重呢。」

爺爺笑起來:「才一百磅就說重?」

小仙由喜鵲變回原形,雨神立刻上前覆命。小仙讚賞地說:「你做得好。雨水灑得合時,而且不大不小。」又令眾鳥返回自己的崗位,再對元朗土地公說:「這位爺爺說話非常玄妙,想不到小小的點綴,能引導他說出文學的深邃哲理。」

「大人,他這次說的,是否佛家萬物皆空的境界?」

「未至萬物皆空的境界,而是知其有物,能以平靜心境看待的一種人生哲學。」小仙望着兩爺孫走遠,爺爺的背影有點像他的祖父……

小翠家中失火的消息沒有被傳出去,全校只有二三人知道此事,薛仁傑是其中之一。仁傑以前天天與小翠一起上課,一直對她的存在不以為然。但自從救了她後,他對她變得很在乎,最初以為只是怕她會做傻事。當他得悉小翠請了假,竟然有點失落,而且愈是見不到她,愈想起她的一舉一動。連那一次他在趕往醫院的路上,看見她那落寞的神情,他亦記憶猶新。除了妹妹芷晴,他從未如此想念一個女孩子。下了課,接了芷晴回家,他上網與朋友交談。

「傑 仔」:不知為何,我近日不太開心。你們可否告訴我,有什麼方法可以紓解?

「肥 肥」:狂吃東西。

「小 美」:那會吃壞肚子……

「四眼仔」:所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將不開心化為「飲」量,到蘭桂芳「狂飲」吧。醉了便什麼憂愁都沒有了!

「書 生」:你引用了李白的《將進酒》。不過,你沒有聽過他《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那句「舉杯消愁愁更愁」嗎?借酒消愁行不通。何況,烈酒傷人,酒後又容易亂性,容易幹出傻事!

「小 美」:我們未夠十八歲不可以買酒喝的呀!

「愛美神」:盡情購物吧!

「戰 士」:那不太環保呢!又無端替錢包減肥。

「懶 豬」:好好睡一覺啦。

知識小庫

舉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謝眺樓」:南北朝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又稱謝公樓或北樓。

「蓬萊」:東漢時多指東觀(政府的藏書機構),唐代則指祕書省。

「小謝」:世稱南北朝時代著名詩人謝靈運(385-433)為大謝,謝朓(464-499)為小謝。

此詩寫於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間,餞別祕書省校書郎李雲時所作。收錄於《全唐詩》卷二十二、《李太白文集》卷十五。

「加菲貓」:健康就健康,但白白浪費了光陰,懶豬,你不用做家課嗎?

「基 仔」:上網瘋狂玩電腦遊戲吧!

「咖 哩」:很容易打呀打的,移民上天堂呢。沒看新聞報道嗎?近幾年不是有幾個人玩遊戲機時猝死嗎?

「蝦 餃」:去郊外散心吧。既可親近大自然,又可呼吸新鮮空氣,送走愁眉苦臉。將自己的哀傷,藉着清風明月送走。有沒有聽過李白那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呀?

「傑 仔」:「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蝦 餃」:是的。詩人將自己的愁眉不展寄給月亮郵差,請它乘坐疾風快車,送往遙不可及的地方。那不是一了百了,徹底根治了嗎?又不必傷錢包,又不必浪費光陰,更不會無端去見閰羅王呀!

「衰 仔」:不如改做「我寄愁心予蝦餃,隨風直到網絡西」,將愁緒寄給蝦餃啦!

「蝦 餃」:謝謝,哈哈哈……衰仔,你真有我心。

「傑 仔」:也好。那我周末跟爸媽去參觀有機農場吧!

「小 美」:傑仔,希望你笑口常開!

「傑 仔」:謝謝大家,你們真是我的好朋友。

小仙利用天網網絡(Sky Online)服務,忙碌地以不同名字在網上解答青少年有關文學及文化方面的問題,順道開解他們在學業、感情、金錢、家庭等方面的煩惱。有個別青少年僅為了買不到絕版模型或漫畫書,或在網絡遊戲爭不到一兩件武器而愁苦萬千。小仙不禁搖頭歎息:「土地公,你在凡間住了這麼久,你明白凡人為何有這麼多愁緒嗎?」

元朗土地公:「老夫不太明白。老夫活了這麼久,也沒有愁緒這回事。」

知識小庫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見於《全唐詩》卷一百七十二。

唐玄宗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王昌齡(698-757)因生活小節被貶龍標,適逢楊花飄落,子規鳥啼鳴的暮春時節,李白在揚州得悉消息後,寫下此詩,寄給被貶的王昌齡,表達同情及關心。

「夜郎」指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是王昌齡被貶官的地方。「夜郎西」指黔陽南方偏西的地方,即今湖南省沅陵縣的夜郎縣,而非指在今貴州桐梓縣的古代夜郎國。

○ ○ ○

陳季常

陳慥,字秀常,生卒年不可考。宋代名士,與蘇東坡是好朋友。據聞他年輕時風流倜儻,中年才娶妻生子。他妻子柳氏兇悍嫉妒,有「河東獅子」之稱。「河東獅吼」四字成語,指的便是柳氏的發怒。陳季常晚年好煉丹藥。《無愁可解》可能是他唯一流傳下來的詞作,推斷是晚年的作品。

「宋代畏妻如畏虎的陳季常,與你的想法相同。他寫過一首叫《無愁可解》的詞,其中四句說:『生來不識愁味。問愁何處來,更開解個甚底。萬事從來風過耳。』他認為人們降生世上,本來不知道愁為何物。既無愁緒,又何來開解愁緒?這很像佛家禪宗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萬事不外如清風吹過一般……」

土地公看了仁傑和朋友的對話:「可惜,世間的年青人有憂愁卻不太懂得紓解。」

小仙解答了最後一個疑問,關了電腦,望着遠處山間升起的明月,吟起兩句詩:「『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希望世人的愁緒也可以由天上的飛雁帶走。」

土地公望着月亮,想起他的多年好友「月老」:「欽差大人,薛仁傑好像墮入愛海,我們要不要幫他一把?」

「不必。緣份天注定,凡事隨緣。何況,他尚年少,不宜過早談戀愛。我們靜觀其變吧。對了,你請來了風神的二公子嗎?」

「大人,已請了。」

同一月色之下,小翠與奶奶一起在村屋的花園乘涼閒談。奶奶搖着一把摺扇:「奇怪,今晚天氣為何有點翳悶?」爺爺奶奶家裏安裝了冷氣機,但他們平常甚少開啓,寧可在花園乘涼。他們說以前年幼時,十多二十人住在同一屋簷下的不同板間房,夏天熱得要命,也都受過了。屋內有電視機,是爸媽送的三十二吋液晶體顯示屏,除了資訊節目,兩人很少看電視,寧可聽收音機。

小翠在這裏生活,好像去了另一個世界,感到平靜而沒有壓力;爺爺奶奶天天掛着一張開心的笑臉,讓她感到很快樂。小翠拿過扇子替奶奶扇涼:「奶奶,為何你和爺爺天天都這麼開心?」

奶奶慈祥地望着孫女:「你可有聽過北宋時代王觀的《紅芍藥》詞?

知識小庫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此詩收錄於《全唐詩》卷一百八十、《李太白文集》卷十八。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至江陵,與友人夏十二(家中排行第十二,因而得名)南遊岳陽樓時所寫。岳陽樓,在今湖南岳陽市西北高丘之上。與黃鶴樓、滕王閣同為南方三大名樓。

○ ○ ○

《紅芍藥》

詞意是:人生雖有百歲命,能活至七十的已甚稀有。扣除了十年做孩童的成長時期,又扣除十年的昏老病患年期,剩下五十年,其中一半被睡魔佔去了,剩下才二十五年,寧可選擇沒有煩惱。

此詞的作者王觀(1057年進士),字通叟。北宋詞人,曾任大理寺丞。《紅芍藥》表達詞人幽默豁達的人生觀,蘊含深刻的哲理。收錄於《詞綜》卷二十二及《全宋詞》第一冊。

人生百歲,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來五十載,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載之中,寧無些個煩惱。

「作者說人生即使活至七十歲,扣除孩童的成長、老年的病患、一半的睡眠時間,只有二十五年可用。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壽命最長的城巿之一,女性平均壽命為八十,男性則是七十多。不計天災人禍、疾病及意外,我們應有七八十年的壽命,你算一算我們有多少年可用?」

小翠聽得津津有味,細心算一算:「奶奶,若以八十計算,扣去十年孩童,十年老年,剩下六十,再扣去一半睡眠時間,我們有三十年可用。」

奶奶摸了摸小翠的頭:「你很聰明,腦筋很靈活,將來必定能考入大學呢!這三十年,如芳草上的露水般轉眼即逝。爺爺奶奶已用了大部分,餘下幾年,難道還要被煩惱佔據嗎?」

小翠開心地笑起來:「奶奶,我明白了。這三十年,我也用了兩年半,以後應開開心心地度過!」

「這不就是我和你爺爺開心的原因嗎?」奶奶拉着小翠的手,戴上老花眼鏡:「你很聰明呢!來,讓我看看你的掌紋,看你將來會否成為才女。」小翠被逗得咯咯地笑起來,笑聲響徹寧靜而廣闊的夜空。

小仙屈指算着自己的年數,笑着對元朗土地公說:「算起來,我在凡間才二十載左右,的確有一半光陰是給睡魔佔了,又有一半光陰為愁緒囚禁。土地公,你活了多久?可有為愁緒所困?」

土地公用手指算着,算來算去也算不出結果:「欽差大人,老夫已不記得自己活了多久!老夫沒有愁緒,多數只是傾聽民間百姓的禱告和憂慮,為他們的憂慮而歎息……」

小仙微笑:「你是少有的長壽了。其實凡間的人生路上,人人都有煩惱和愁緒,但可以透過健康的方法紓解。面對人生的風雨和起跌,也可以豁達的心胸面對,凡事隨遇而安。在世的人生短暫,萬事如風吹過,愁緒其實只是過眼雲煙。」

小翠很羡慕爺爺和奶奶無憂無慮地生活。除了照顧那一小塊農田的蔬菜外,每逢晴天,爺爺會四周散散步、行山、釣魚、攝影。奶奶則愛弄一兩碟小菜,邀請朋友來聚一聚,或去附近人家處坐坐閒談。雨天,爺爺和奶奶便在屋內安靜地看書。他們很喜歡看書,一樓的大廳和二樓的睡房全是書架。爺爺看他的歷史和哲學,奶奶看她的小說和散文。因為他倆連日的熏陶,小翠已迷上了看書,很多她以前不明白的課文內容,也漸漸理解……

次日,有一團訪客來元朗區參觀有機耕種。爺爺奶奶因為有一塊細小的農田,也是參觀的範圍之一。小翠出來湊熱鬧,赫然發現團友之中,有薛仁傑一家人。仁傑的妹妹手上還紮着一些繃帶,傷勢未癒,卻已開開心心地追着田間的蝴蝶。那蝴蝶很奇怪,好像只喜歡跟芷晴玩,繞着她飛來飛去。芷晴則邊追着牠邊呼喚:「大哥哥,大哥哥,不要走。」

仁傑以為妹妹叫他,「阿妹,我在這裏呀。」仁傑的爸媽很開心一家人能共敘天倫。爺爺奶奶的田裏種滿了生菜、蕃茄、馬鈴薯和青瓜,團友看到生菜上滿是一個個小洞,好奇地問:「為何生菜會如此難看?」爺爺笑着解釋:「那是沒噴殺蟲藥所致。生菜長得鮮甜,吸引了小蟲來咬食。」

仁傑趁着爸媽忙碌發問有機蔬果的問題,走近小翠身旁慰問:「你近來好嗎?上星期,老師教了我們很多東西呢!你什麼時候回來上課?」

小翠感覺到他的關心,笑得甜甜的,卻又有點羞怯:「我沒有缺課呀。學校的老師已將每星期發給你們的筆記用電郵傳給我,我每天都勤力讀書,遇上不明白的地方便發問,有時也請教爺爺和奶奶,他們都很樂意解答我的問題。」

仁傑不敢正眼望着小翠:「啊,原來如此!那我不必擔心了……咳,對了,那張『含苞待放的少女』很美呀!」

小翠滿臉通紅:「你在哪裏看到的?」

「我在網上瀏覽時,無意間看到的。」其實,仁傑對小翠思念太深,在網上搜尋所有與元朗有關的相片及資料,想看看小翠身處的環境。當看到小翠的相片時,他如獲至寶,歡喜若狂。小翠捏着一朵雛菊,心跳無端加劇:「那些荷花照片,全是爺爺拍攝的……」

「姐姐,你手上的花花沒命了!」芷晴睜着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心疼地仰頭看着小翠手上的那朵被捏損了的雛菊,剛才那隻蝴蝶扇着一雙翅膀,停留在她的肩膊上。小翠失魂落魄地說「對不起」,拉着芷晴去看掛在竹架上的青瓜。爺爺揮着手叫喚:「阿翠、傑仔,來,我帶你們去認識一個刻苦耐勞的小朋友。」

小仙飛上樹梢,悄悄地變回原形,笑問一直在旁輕拂的清風:「清風,你可有感到可惜?那段本是屬於你的感情,錯失了。」

清風長嘯,柔和的微風吹送菜田,一株株有機蔬果,喜悅地舞動。「欽差大人,我們與凡人是兩個世界的人,如何可以相戀?本來無緣份,又何來錯失呢?」他望着滿臉桃紅的小翠,內心卻有點隱隱作痛。那次吻了小翠,何嘗不是他第一次與凡人的親密接觸……

「差點忘了!欽差大人,你為何請我二哥來?他一到來就可大可小……我們幾兄弟不能共存,他若來了,我要避開了!」小仙笑而不答。

團友離開了爺爺的菜田,轉到了河邊陳伯的農田。陳伯在國內長大,曾是富戶人家,文革時財產卻被沒收。後來到了香港,辛勤地工作儲蓄金錢,並申請一對兒女來港。等了十多二十年,他的兒女才獲批准來港。本來以為今後可以一家團聚,卻好景不常,小女兒來港時已患了精神病,長年入住精神病院。長子十年前結婚,生了兒子後三年卻不幸車禍喪生,媳婦也因傷心過度病亡,留下孫兒與他一起生活。孫兒德仔,今年已經八歲,協助陳伯從事有機耕種。

爺爺指着一個黑黑壯壯的男孩,對小翠及仁傑說:「那就是德仔,今年八歲,小學二年級。他與陳伯住在附近的村屋。每日清晨上學前,他會幫陳伯澆水、除草、施肥或耙鬆泥土;傍晚做完家課,便幫忙做晚飯,收拾碗碟和準備一些天然肥料。假日會跟陳伯一起搬運一籮籮有機蔬菜到市集去賣。」

小翠看着細小的男孩身影,想不到他這麼年幼便如此孝順:「爺爺,這樣不會影響他讀書的成績嗎?」爺爺誇讚說:「他年年考第一,家中的獎狀多得可以當牆紙來貼。去吧,你們跟他談一談。」

小翠在田間的小路蹲下:「德仔,你真乖。幫你爺爺除雜草不辛苦嗎?」德仔一邊用手臂抹着汗水,一邊望着小翠說:「姐姐,我不辛苦!爺爺說,這些蔬菜對身體有益,叫健康菜,而這些雜草拔出來,曬乾、切碎可以做肥料。爺爺又說,我們不可以取人家的援助,因為我們有氣有力,不工作會變成大懶蟲。」

仁傑拍拍他的肩膊說:「你與你爺爺很有骨氣!」

德仔畢竟是小孩,被人讚賞兩句笑得開心,露出了一排乳齒:「附近賣菜的嬸嬸都是這樣讚我的呢!爺爺時常對我說,我要磨練磨練,不怕辛苦,那麼長大後才可以做大人物,承擔大責任。不過我不明白『大責任』是什麼意思,爺爺又沒說。」

仁傑嘗試解釋:「『大責任』即是非常重要及重大的工作。」

德仔有點明白似的:「啊!比種植健康菜更重要?」

「當然!」仁傑為德仔的勤奮孝順所感動。「孟子說上天要將大任交給一個人,必會先磨練他,讓他有堅忍不拔的心志;勞役他的筋骨,使他感到飢餓,讓他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德仔,你將來會承擔比種健康菜更重要的大責任!」

小翠望着德仔矮小的身子:「德仔,你真乖!吃苦也不怕。」

德仔聽見別人誇讚,又開心笑起來,滿臉稚氣,卻已很懂事似的:「姐姐,我不算苦呀!比起我家鄉的小朋友,我很幸福呀!去年春節,爺爺帶我回鄉探親,我看見村內的小朋友過節時都沒有雞吃,又沒有魚,豬肉和牛肉都沒有,既沒有厚衣又沒有新鞋穿。」德仔舉起兩手,用十隻手指數着。

知識小庫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孟子》卷六:「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上天要將重大責任交給這個人時,必會先磨練他的心志,勞役他的筋骨,使他感到飢餓,窮空他的家財,擾亂他的工作,以激勵他的心志,堅強他的性格,增進他的才能。

「他們很多都沒得讀書,我十五歲的堂哥哥,替人揹煤炭上山,一次賺兩塊錢。爺爺說,村內有書讀的那幾個小朋友,每天要越過冰凍的河水,爬山越嶺,走幾里路才可以上學。爺爺又說,我在香港有書讀,有地方住,我穿得又暖,吃得又飽,已經很幸福了。爺爺說得對,我真的很幸運!我讀書不需付學費,又有紅衫魚和雞腿吃,出入有舒服的巴士坐,新年還有一套新衣、一對新鞋穿呢!」

仁傑摸摸德仔的頭:「俗語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你將來一定有成就。」

德仔一臉茫然,天真地望着仁傑:「哥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仁傑知他仍是小孩,顯淺地解釋:「意思是,最能夠吃苦,最不怕辛勞的人,將來會是眾人之上的領袖人物。」

「我怕自己將來不及我家鄉的小朋友,他們爬山越嶺上學,我卻坐巴士,他們吃苦做領袖,我比不上他們呀……」

陳伯因忙於招待團友,忙得不可開交,從遠處叫喚孫兒:「德仔!快來!」

「爺爺叫我了!我不說了……爺爺,我來了!」

小翠看着德仔走遠的身影:「真慚愧!德仔比在都巿生活的我們,更具吃苦的精神。」她心想:自己不過為了一點挫敗而情緒低落,鬱鬱寡歡,而自小無父無母的德仔,卻刻苦耐勞地活着……

小仙在眾仙的名單裏,找不到德仔的名字。他有點奇怪,用短訊詢問正在屏山開會的元朗土地公:「土地,可有德仔的檔案?為何在仙班之中找不到他的名字?」

土地公以短訊回覆:「稟欽差大人,這德仔充滿慧根,好為人民謀福祉,後來好像被如來佛祖看中了,收為徒弟。」

小仙下載土地公傳送過來的德仔檔案,一邊打開來看,一邊寫短訊:「難怪!這麼仁義的凡人,怎麼不是聖賢?原來給如來佛祖捷足先登,搶了去做徒弟。」土地公傳送了一個無奈的表情符號。

當晚深夜時分,狂風大作,暴雨狂瀉而下。清晨時分,風雨減弱,村民發現各處都出現水浸,有村民的屋內滿是水,傢具被沖出屋外,四周一片凌亂。小翠爺爺奶奶的村屋位於較高地方,未受影響。鄰居一名大叔對小翠爺爺說:「半夜,天文台掛了風球,發出暴雨和山泥傾瀉警告訊號,但人人在睡夢中!」

這時,有幾個村民匆匆忙忙地走過,叫嚷着:「快去救人呀!村內有兩人被河水沖走啦!」

爺爺立刻拿起救命繩索,與小翠一同前往。奶奶走得慢,拿了藥箱在後面跟着來。

「爺爺!爺爺!」一個小孩哭叫着,不少村民紛紛到來,只見一個男孩抱着一把張開的傘子,浮沉在水中哭叫着。村民已立刻報警,並沿着急速的水流追着小孩,設法營救。

「是德仔!」小翠驚叫。

目睹事件的幾個村民說,陳伯昨夜被暴雨驚醒,怕農田的蔬菜全毀了,起來冒着風雨收割,他孫兒德仔也打着被吹歪的雨傘準備幫他爺爺一起收割,怎知河道決堤,風勢又大,將兩人沖到河中。德仔的雨傘勾着水中的石頭,沒有被沖走,死命拉着他爺爺不放,但陳伯見水急,怕連累孫兒一起被沖走,掙扎着叫德仔放手。德仔死也不放,結果兩人一起被沖到這裏來。可是,現在水面上只見德仔,不見陳伯的蹤影。

眼見德仔很快便會被沖至十米高的水壩前,掉下去必定沒命。小翠不知哪裏來的勇氣,取了爺爺的救命索,一頭繫着河旁的石柱,一頭繫着自己的腰:「爺爺,一會請你把我拉上來!」說完,已跳進急速流動的河水中。爺爺來不及反應:「阿翠!」村民驚得目瞪口呆:「小妹妹,很危險呀!」

小翠逆流游近德仔,兩手抱緊他的肩膀,他卻哭叫着:「爺爺呀!救我爺爺呀!」幾個村民見小翠已抓着德仔,立刻合力拉他們上來。與此同時,警員及消防員趕至,其中一名靈敏的消防員見急速的流水裏,有一個浮浮沉沉的黑影,便立刻跳進水裏。消防員長得高大,又諳熟水性,很快便拉了一個人上來,正是陳伯。救護員立刻上前為陳伯做急救,將他肺裏的積水擠壓出來。陳伯「嘩」的一聲,將水吐出來,有了一點呼吸。爺孫兩人被送往鄰近的醫院……

小翠救人的過程,給一個村民用手機攝錄下來,當日的電視新聞,詳細地報道了這事件:「……有關官員認為張小翠捨己為人的英勇表現,值得頒授『英勇勳章』。但警方亦呼籲市民,救人時要先顧及自己的安危。」

小翠的爸媽又驚又喜,她的老師及同學非常詫異,議論紛紛,有以她為榮的,有不相信的。校長在早會高度讚揚了小翠。同學李惠玲和梁瑞心很替小翠高興,吳巧儀卻不屑地說:「有什麼了不起!我也可做得到。」何歡勉更冷嘲熱諷:「哪有這麼好心?見有人拍攝,想借此成名罷了!」

德仔與陳伯留院療傷,兩三天後已沒大礙出院。回家後,陳伯身體未復原,德仔勤奮地執拾凌亂的傢具,有見及此,每日都有村民來當義工,小翠和爺爺便是其中之一。薛仁傑看到新聞後,也說要來幫忙。

經歷水災後,德仔顯得更堅強不屈,小翠爺爺回頭對孫女說:「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歷盡浩劫,仍能生存至今的動力。春秋戰國時代,越王勾踐在亡國後,三年在吳國為奴僕,回越國後穿簡服,吃素菜,與百姓一起勞動。他正是磨練心志、勞役筋骨的最好例子。」

仁傑喜歡讀歷史,一聽見張爺爺說起勾踐,興奮地說:「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

知識小庫

越王嘗膽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前520-前465)兵敗亡國,於吳國三年為奴,回國後不忘恥辱:「越王句〔勾〕踐反〔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汝〕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勾踐親自耕種,坐臥看着苦膽,飲食時嘗苦膽,吃用素菜,穿着樸素衣服,與百姓一起勞動,又禮遇賓客,救濟貧窮的人,悼念亡者,與百姓同甘共苦,最後滅吳而稱霸。

「其實,正史只記載他吃苦膽,沒提及躺臥柴薪一事。」爺爺點出一般人的誤解。又說:「你們有沒有留意,困難及挫敗,不知不覺地增加我們的智慧和才能?每一次的挫敗,讓我們的心志堅強起來;每一項的困難,都會增加我們的智慧。」

經歷了這一次事件後,小翠決定永不放棄自己的生命,也不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擔心。今後,她會專心讀書,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孝順父母的女兒,也要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她重建了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