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瑞·貝克 序
自從1949年後,香港經濟備受中國內地際遇的影響。由朝鮮戰爭、文化大革命和其他各段時期直到1970年代後期,香港基本上與內地隔絕,經濟上主要靠與西方和日本的貿易。香港因而成為一個紡織品和其他製成品主要的出口地,以及重要的旅遊聖地。
1970年代後期,中國以農業改革作為起點對世界經濟開放後,香港在全球經濟中的角色也隨之驟變。接着那二十年,製造業幾乎全部由香港轉移到勞動力遠較便宜的珠江三角洲。香港公司僱用的這類內地勞動力以百萬計。製造業的就業機會雖然大量轉移出去,但香港的勞動市場如此靈活,除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那幾年,失業率得以維持在相當低的水平。正如王于漸在書裏說,香港勞動市場的靈活性和其他的自由市場政策承繼自郭伯偉(John Cowperthwaite)1961—1971年在香港擔任財政司時的經濟觀。
面對本身製造業衰落而珠三角成長,香港的回應是擴大服務部門。由於鄰近的中國內地有成本較低的勞動力,香港很多領袖人物擔心香港是否保得住高水準的生活。正如王于漸在書中〈經濟競爭與結構轉型〉一篇傑作裏說,製造業僱用人數佔全香港受僱總人數由1986年的35%下跌到2010年的不足4%。同期內,服務業由僱用全部勞動人口的55%擴大到超過88%。
當時擔心,服務業僱用人數大部分的增長會集中在低增值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服務業的很多增長屬於一些有助於迅速擴大珠三角產出的活動,這包括保險、融資和其他商業服務,運輸、儲存及通訊服務,以及進出口貿易。
在此書各文章裏,王于漸探討了上述及其他與香港內部經濟和政治運作有關的課題,此外當然還有與香港因為和內地的經濟關係改變而導致轉型的課題。這些文章始見於香港的《信報財經新聞》,但遠遠比大多數報紙專欄寫得好,心思深湛得多,訊息豐富得多。即使面向一般讀者,每篇文章都注入了不少原創研究的心血。
任何想認真了解中國如何迅速和令人欽佩地崛起成為經濟強勢的努力,香港的角色都是重要的部分。此外,王于漸對這個城市在經濟上如何回應各種正負大震盪的洞析,也在在激發我們大量的興趣。香港如今得享高生活水準。但如果不是信靠靈活的競爭性市場,有工作勤奮兼具創意遠見的企業家登場,縱有地利之便,也不可能發生。
我不僅對香港和中國內地的居民,以及世界各地的經濟學者和其他社會科學學者強烈推薦此書,任何對中國崛起有興趣的人士,我也同樣強烈推薦此書。此書道出了一個由幾個位於對華貿易和進出世界其餘地區要衝的島嶼組成的城市,如何卓越地應變和演變的故事。
蓋瑞·貝克(Gary Becker)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與社會學大學教授
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