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警幻仙姑賦
(第五回)

方離柳塢(1),乍出花房(2)。但行處(3),鳥驚庭樹(4);將到時,影度迴廊(5)。仙袂乍飄兮(6),聞麝蘭之馥郁(7);荷衣欲動兮(8),聽環佩之鏗鏘(9)。靨笑春桃兮(10),雲堆翠髻(11);唇綻櫻顆兮(12),榴齒含香(13)。纖腰之楚楚兮(14),迴風舞雪(15);珠翠之輝輝兮,滿額鵝黃(16)。出沒花間兮,宜嗔宜喜(17);徘徊池上兮,若飛若揚。蛾眉顰笑兮,將言而未語(18);蓮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19)。羨彼之良質兮,冰清玉潤;慕彼之華服兮,閃灼文章(20)。愛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21);美彼之態度兮,鳳翥龍翔(22)。其素若何(23)?春梅綻雪(24)。其潔若何?秋菊被霜(25)。其靜若何(26)?松生空谷。其艷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27)?龍游曲沼(28)。其神若何?月射寒江。應慚西子,實愧王嬙(29)。奇矣哉!生於孰地(30),來自何方?信矣乎(31)!瑤池不二,紫府無雙(32)。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33)

【說明】

這篇賦是描寫賈寶玉夢中所遇見的警幻仙姑的風姿容貌的。程乙本此賦異文較多,因無關宏旨,不校。

【註釋】

(1)柳塢(wù誤):柳成林如屏障。塢,小的障堡。

(2)乍:初。

(3)但行處:只要是經過的地方。

(4)鳥驚庭樹:說仙姑容貌美麗。《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本說人之所美,魚鳥則驚,後轉以「魚入鳥飛」形容女子之美。

(5)影度迴廊:先見曲廊上身影移動。

(6)袂(mèi妹):衣袖。兮:語助詞,相當於「啊」或「呀」。

(7)麝蘭:香料,香草。馥郁:芳香濃烈。

(8)荷衣:用荷花製成的衣服,神仙所穿(見屈原《九歌·少司命》)。

(9)環佩:古人身上的佩玉,行動時相碰丁當作聲。

(10)靨笑春桃:臉上笑靨艷如桃花。古人常言「桃花似笑」。

(11)雲堆翠髻:烏黑的髮髻如雲隆起。古代女子有一種梳得很高的髮式叫雲髻。堆,隆起。翠,代「黑」作形容髮色的修飾詞。

(12)唇綻(zhàn站)櫻顆:嘴唇好像櫻桃綻裂。

(13)榴齒:形容齒如石榴顆粒。

(14)楚楚:原義形容鮮明的樣子,引申為好看。

(15)迴風舞雪:形容身姿蹁躚。

(16)鵝黃:六朝時,婦女於額間塗黃為飾,稱額黃。這種妝飾到唐代還保持著。

(17)宜嗔宜喜:意思是不論生氣,還是高興,總是很美的。

(18)「蛾眉」二句:意思說笑惱之情見於眉目之間,有一種欲言未言的神態。顰,皺眉頭。

(19)「蓮步」二句:這兩句說行步難察形跡。蓮步,舊時稱美人纖足行步為蓮步(見《南史·齊東昏侯紀》)。

(20)「羨彼」四句:這四句說仙姑性行如冰之清、玉之潤,衣著鮮明、華美。閃灼,鮮明、絢爛。文章,花紋。

(21)香培玉琢:好像用香料造就,美玉雕成。

(22)鳳翥(zhù助)龍翔:龍飛鳳舞,形容風采姿態的高雅。翥,鳥飛。

(23)其素若何:她素雅的風格像甚麼?

(24)綻雪:在雪中開放。

(25)被霜:覆蓋著霜。

(26)靜:穩重,端莊。

(27)文:文采。

(28)龍游曲沼:傳說龍耀五彩,所以以游龍為喻。沼,池子。

(29)「應慚」二句:容貌美麗,應使西施、王嬙也自愧不如。西子,已見前註。王嬙,即王昭君,漢元帝時宮人,貌美。漢元帝對當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實行和親政策,將她遠嫁匈奴。

(30)孰:何。

(31)信矣乎:真的呀!

(32)「瑤池」二句:意思是說,在瑤池和紫府中都沒有第二個人比她更美的了。瑤池,神話中的仙境,西王母所住的地方(見《穆天子傳》)。紫府,神話中的仙境,在青丘風山上,天真仙女曾遊此地(見《十洲記》)。

(33)如斯:如此。

【評解】

警幻仙子的形象,完全是出於虛構的。只因為小說要有太虛幻境的情節,才要虛構出這樣一個仙子來。所以,她的形象,並不一定也沒有必要寫得個性化。同時,既寫了仙子,就得把她的美貌鋪張渲染一番,以顯得合理相稱。因而,也就不得不借用一般小說所慣用的套頭。脂批說:「按此書凡例,本無贊賦閒文;前有寶玉二詞,今復見此一賦,何也?蓋此二人乃通部大綱,不得不用此套。前詞卻是作者別有深意,故見其妙;此賦則不見長,然亦不可無者也。」(甲戌本)末了幾句話有一點是對的:賦的本身沒有多大意義。附帶應說明的是脂批中「此書凡例」云云,乃此書體例之意,並非指甲戌本卷首的《凡例》。因為,一般章回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等,在介紹人物或描寫景物時,常插入這一類的「贊賦閒文」,獨此書體例上有別,基本上不用此種套頭,故脂批特為指明。

這首賦從曹植《洛神賦》中取意的地方甚多。如「雲堆翠髻」、「迴風舞雪」、「若飛若揚」、「將言而未語」、「待止而欲行」等等,即曹植所寫「雲髻峨峨」、「飄飄兮若流風之迴雪」、「若將飛而未翔」、「含辭未吐」、「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等。像這樣取喻相同的地方還不少。顯然,作者是有意使人聯想到曹子建夢宓妃事,所以作這樣的摹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