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理性思考的用途
現代社會資訊發達,面對一大堆資料,我們可以下甚麼結論呢?不同的主張在社會上流傳,有人說中國人是醜陋的,又有人說中國人是美麗的,有人說算命是迷信,又有人算命是很靈驗的,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判斷呢?
在檢討一個主張是否可以接受時,我們可以做的思考包括:
1.澄清意義
例如說“中國人是醜陋的”,意思是說所有中國人都是醜陋的,抑或是有些中國人是醜陋的,抑或是多數中國人是醜陋的?如果指的是所有或大部分中國人是醜陋的,可以只是靠列舉古代或時下一些中國人醜陋的例子來證明嗎?如果說“中國人是醜陋的”,意思只不過是有些中國人是醜陋的,我們是否亦同樣可以說“中國人是美麗的”?在我們決定是否贊同“中國人是醜陋的”一語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說話的含義。本書第2章的討論,有助於我們了解別人的說話是有內容的還是廢話,是清楚的還是含糊的,與及是否可以憑經驗事實判斷其真假。
2.指出謬誤
如果別人不單提出一個主張,並且提出理由支持其主張,我們可以看看他所提出的理由是否足以支持其主張。例如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可見學習是很快樂的。”以上的說法表面上提出了一個理由,說明學習是快樂的,實則提出來的理由並不成理由。所謂理由是孔子曾經這樣說過,但孔子這樣說究竟有甚麼理由呢?可能他是有其理由的,但上面的一段說話並沒有提到。由孔子曾經說過學習是快樂的,而斷定學習是快樂的,結論不一定錯,但在推理上就已犯了錯誤,因此提出理由以說服別人的原意不能達到。此類提出不成理由的理由稱為謬誤,在第七章中有詳細討論。
3.提出反駁
假如有人說:“男人都是負心的”,指出“女人亦有不少是負心的”是否一項相關的批評呢?如果別人只是提出一個主張,並沒有附上任何理由支持,我們可以怎樣回應呢?如果對方所能肯定的只是某個個別的具體現象(例如說:“桌上有蘋果”),我們只要指出他不符事實便可以了。但假如他說的是普遍和抽象的主張,例如“勉強是沒有幸福的”,我們又有甚麼途徑發現其是否錯誤呢?在第3章中我們將討論到批評意見的方法。
4.尋求答案
理性思考不限於檢驗主張。有時候我們手頭上並沒有一個答案,可以讓我們進一步看看是否正確。有時候我們手頭上有的只是一個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尋找答案。尋找答案需要的可能是先猜想,後驗證。猜想若只憑靈感,便無一定的軌跡可循。如此,則屬於創造性思考的範圍。在本書第4章中我們要討論的是可以單憑推理解決的問題。假如我們手頭上的資料已足夠推導出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運用推理,整理已知的資料,以求出我們想知而又未知的答案。
5.檢討論據
我們要以理性的方法說服別人或讓自己被說服,便不能沒有論據。但怎樣的論據才是充分的或好的呢?以論據支持主張,整體而言,稱為一個論證。論證有不同類型,有些是涉及邏輯連結詞的,例如:“如果我的丈夫做了虧心事,他會送禮物給我,現在他送禮物給我,可見他是做了虧心事。”有些是涉及百分率的,例如:“我訪問過系內的50位同學,發現其中只有六成同學有讀報習慣。由此可以推斷,大專學生中大約只有六成有讀報習慣。”亦有些是涉及概率的,例如:“一間核電廠有嚴重意外的機會是一萬分之一,所以如果有1,000間核電廠,有嚴重意外的機會亦只不過是十分之一。”在第5、6、8、9章我們將討論到不同類型的論證。在第10章中則論及對猜想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