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说明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诸葛亮早年得到刘备的信任,在著名的隆中对中,他向刘备提出进取荆、益,结好孙权,革新政治,积蓄力量,准备条件,统一全国的建议,表现了他对当时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分析。后来他帮助刘备建立蜀国,担任丞相职务;刘备死后,诸葛亮又长期主持蜀汉的军政大事,对于西南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起了有益的作用。
诸葛亮主政,以持法谨严著称。他曾特地为后主刘禅手写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另外还劝导他“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称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又说他“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在蜀汉政权建立以前,四川的地方割据势力刘焉刘璋集团,继续奉行东汉末年以来放任豪强兼并、为非作歹的腐朽政治,诸葛亮极力革除这些劣政,制定汉科(律),“威之以法”。当时人曾称赞他“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在蜀汉政权前期,豪强地主那种“专权自恣”的情况有所改变,政治较为稳定,生产也有所发展。
诸葛亮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在汉中地区屯田,经常用一千多人维护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蜀国当时还设立司金中郎将,制造农战器械;设立司盐校尉,管理盐的生产。相传诸葛亮还设计制造了一些新的武器和运输工具。
当时在南中(相当于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居住,在经济和文化上彼此有密切的联系。诸葛亮注意联合少数民族,任用少数民族中愿意与蜀汉政权合作的上层人物为地方官吏。他还介绍和提倡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诸葛亮的这些措施,对于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融合,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诸葛亮重视训练有纪律的军队,作战时注意调查研究,观察地形。据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等的记载,他还有兵法、将苑等军事方面的专门著作。
本书是根据清张澍编的诸葛忠武侯文集整理校点的。全书分文集四卷,附录二卷,故事五卷,共十一卷。文集部分是诸葛亮的著作。附录中的卷一是三国时人的文字,其中有刘备、刘禅策诸葛亮的诏书,有他人与诸葛亮的书信,差不多都是从三国志中辑出来的;卷二是后人所作关于诸葛亮的论、赞、碑、铭。故事辑集各书中的有关材料,分列诸葛亮的家世、遗事、用人、制作、遗迹五门。在明清人所编的十几种诸葛亮集子中,张澍的这种编排体例是较为可取的。但张澍所辑的许多后人论述,有不少是站在儒家的立场,竭力夸张诸葛亮忠君的正统观念;另外的许多记载把诸葛亮渲染成神话式的人物,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对于这些材料,当然应该加以分析评判。
又,本书文集卷一有书札与兄瑾论白帝兵书一则,田馀庆先生撰诸葛亮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辨误一文,指出本札乃诸葛亮致李严书,而非其兄诸葛瑾。该文论说精当,特请读者注意。田先生原文刊于文史第十四辑,后收入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谨此说明。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