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天然牙的形态和结构直接决定着咀嚼功能的大小、咀嚼运动协调与否以及天然牙和牙周组织本身的健康状态。
(一)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 1.切缘及面形态的生理意义
(1) 前牙切缘的作用是咬切食物,上前牙的舌面和下前牙的切缘引导着下颌前伸运动。后牙的边缘嵴将食物局限在 面窝内,咀嚼时对颌牙尖窝相对,沟嵴相合,起到杵臼的作用,将食物捣碎磨细;发育沟是食物磨细后的主要排溢通道;上颌磨牙的斜嵴有利于引导下颌牙的侧方运动。
(2) 牙萌出早期,切端及 面的尖、窝、沟、嵴都是由曲线、曲面构成,咬合时形成点对点或点对线的接触。随着咀嚼运动的进行以及恒牙的陆续萌出, 面及切嵴发生了功能性的磨耗,使得早期的点、线接触变成了面接触,从而增加了咀嚼面积,有利于咬合关系的稳定。
2.轴面突度的生理意义 (1)唇(颊)、舌面突度:
正常前牙唇面及舌面的突度均在牙冠颈1/3处,后牙颊面的突度亦在颈1/3处,而后牙舌面的突度则在牙冠的中1/3处。
1)突度适当:
咀嚼时排溢的食物顺着牙冠的正常突度滑至口腔,对牙龈起到生理性按摩作用,促进牙龈组织的正常血液循环,保证牙龈组织的健康。还可扩展龈缘,使牙龈紧张有力。因此,在修复牙冠外形时要特别注意恢复其自然突度。
2)突度过小:
咀嚼过程中排溢的食物会直接撞击在牙龈组织上,造成牙龈创伤,可能引起创伤性牙龈萎缩。
3)突度过大:
排溢的食物会直接滑至口腔内,牙龈失去食物的生理性按摩作用,可能产生失用性萎缩。
(2)邻面突度:
正常前牙接触区位于近切缘部位,接触区的切龈径大于唇舌径;后牙的接触区位于近 缘部位,近中者紧靠 缘,远中者在 缘稍下,接触区的颊舌径大于 龈径。前磨牙及第一磨牙近中接触区,多在 1/3偏颊侧,第一磨牙远中与第二、三磨牙的接触区多在 1/3的中1/3附近。
1)防止食物嵌塞:
牙冠借其外形高点相互紧密相邻,接触之处即为接触点。随着咀嚼运动进行,接触点逐渐磨耗变大成为接触区。接触区接触良好,可以防止食物嵌塞。
2)保持牙弓稳定性:
良好的接触能保证邻牙互相支持,便于分散 力,维持牙弓完整稳定,因此在修复牙冠恢复其正常接触区时,要特别注意恢复其正常的位置和良好的接触关系。
(3)楔状隙:
因邻牙间的接触区为圆突形,在两牙接触区的四周有向外展开的空隙,称为楔状隙。以楔状隙与接触区的位置关系来命名,如位于接触区唇侧者,称为唇楔状隙。其命名还包括颊楔状隙、舌楔状隙、切楔状隙、 楔状隙及龈楔状隙(又称邻间隙)。
1)保护作用:
邻间隙为位于两邻牙间的三角形空隙,其间被牙龈乳头所填充,可保护牙槽骨和邻面,不使食物残渣存留。
2)食物排溢:
在咀嚼食物过程中,部分食物通过楔状隙而排溢至口腔中,可避免食物滞留在 面或牙间。
3)清洁牙面:
食物通过楔状隙排溢时,可摩擦牙面,保持牙面清洁,防止龋齿及龈炎的发生。
(二)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
牙根形态与牙受力大小及稳固性有密切关系。切牙的牙根作用力较小,一般多为单根。尖牙因位于牙弓的转角处,受力较强,牙根虽为单根,却粗壮长大,是尖牙支持和稳固的有利条件。磨牙功能复杂,受力强大,因此,磨牙的牙根一般为两根以上,根分叉越多,其支持作用就越大,牙也越稳固;根分叉越宽,则牙的支持力也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