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断思路与方法
在临床上是否能正确诊断一种疾病,这不仅关系到对疾病合理治疗,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医疗单位和医生个人的医疗水平和能力。寄生虫病在我国虽说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但与众多的其他各种疾病的病例数相比,确实比率不大,而且常分散在感染科、神经内科、皮肤科、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外科、普外、妇科、口腔科等不同科室,所以,某些少见寄生虫病,即使一名工作在综合医院的医生也很难见到几种寄生虫病,即使遇到,也可因对寄生虫病认识不足和相关知识的遗忘而使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诊治。长期以来,我国发生在综合医院对寄生虫病贻误诊治或误诊误治的病例屡见不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医生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忽略了寄生虫病,以致未能询问相关病史或感染史,这对大多数寄生虫病的诊断来说,已失去了最重要的第一手临床资料;二是对疾病诊断片面依赖影像检查等大型物理诊断方法,而不太注重最简单的常规检查,或1~2次检查阴性就放弃检查,如对一例咳嗽、吐痰伴有哮喘的粪类圆线虫患者,取痰液做常规镜检,则是一项很容易查见粪类圆线虫幼虫的方法;三是各综合医院对检查寄生虫的实验技术建立不健全或不能开展认真的检查,以致不能为临床确诊本病带来可靠依据;四是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多数缺乏特征性,加上不少医生对寄生虫病学知识的遗忘,所以即使考虑了寄生虫感染的可能,也很难针对性的拿出具体的诊疗方案。
为了提高临床对寄生虫病诊断的水平和能力,本节就其诊断思路和方法作如下简述。
(一)诊断思路
就寄生虫病诊断而言,其手段涉及临床诊断和实验诊断两大方面。临床诊断包括询问病史和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询问病史涉及搜集患者的详细病史、感染史、治疗史;临床表现包括主要症状和体征。据此,分析推测其是否为寄生虫感染以及属何种寄生虫感染,以便考虑作进一步的辅助检查方法,辅助检查包括B超、X线、CT等影像方法及实验诊断如常规化验(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生化检查、寄生虫病原和免疫学检验或(和)病理诊断及分子诊断等。
在寄生虫感染人群中,除急性感染和少数典型病例外,大多数临床症状和体征呈慢性过程,也缺乏特征性表现。所以,主要诊断手段有赖于实验室检查。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均应清楚检查目的,送检或受检什么标本,甚至送检或受检的注意事项。通常临床所见误诊原因主要是临床医生遗忘了寄生虫病存在和检验医生掌握寄生虫检验的基本技能与技术不足。
通常对临床患者考虑实验诊断时,可依据不同对象作选择:①易于从血液、粪便或其他排泄物中查见病原体的(如疟原虫、钩虫、蛔虫、蛲虫、阿米巴、姜片虫、阴道滴虫等寄生虫感染者),均应考虑作病原检查;②较难查见到病原体的(如血吸虫、肝吸虫以及组织内寄生的肺吸虫、囊虫、包虫、旋毛虫等)寄生虫感染者,可先考虑作免疫学检查,经免疫学筛选为阳性者,再作进一步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诊断;③很难或用常规法无法查见病原体的(如脑内和内脏疾患)均应作免疫学检查和影像检查。
临床对检测结果的评价有4种情况:①发现病原体、病原体DNA片段或典型病理特征,即可确诊;②检测出针对某一寄生虫的滴度较高的特异抗体(免疫学检查阳性反应较强者),虽未查到病原体,若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感染史明确,则有较大参考价值,可临床诊断并作为临床治疗对象;③免疫学检查阳性反应不强或阴性者,而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时,则应作进一步检查(如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或相应的影像检查或多项免疫方法检查),或在治疗药物副作用轻微的情况下,考虑作诊断性治疗,进而随访跟踪治疗效果;④对出现占位性病变病例、浅表部位(皮肤肌肉和眼部)出现肿块病例,往往需要经外科手术活检或寄生虫学科检查才能做出诊断。
实验诊断寄生虫病的理想方法应该是操作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迄今,对寄生虫病(尤其是组织内寄生)的实验诊断方法颇多,但存在缺陷。因此,就目前技术水平而言,还存在方法和人为操作的误差或质控问题,使实验结果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例如,检查疟原虫时,有可能出现血膜片染色着色不正确、镜检遗漏或形态判错等。粪检血吸虫卵时,粪检量不足出现漏检以及器材的交叉污染而误诊等。免疫学上的诊断不足主要表现为非特异反应(操作不当或试剂质量差)或交叉反应(与其他病原体间有共同抗原)导致假阳性结果,以及方法不敏感或受检者免疫应答水平很低时,亦可产生假阴性结果。此外,受检者的寄生虫感染度低或病原体排出处在低峰期时,也可出现假阴性结果。在临床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是:①反复多次或用多种方法检查;②医生应了解本地实验诊断寄生虫病的水平和能力,包括近期发展的技术和方法及其能达到的诊断水平。
(二)实验室检查基本手段及注意事项 1.病原诊断
根据寄生虫生活史特点,从病人的血液、组织液、排泄物、分泌物或活体组织中检查出某一发育期寄生虫的手段,是临床确诊寄生虫病的依据。然而,值得指出的是病原诊断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感染早期、低度感染或微小原虫感染者的检查敏感性不高,易于漏检,也不适用于无病原体排出的患者。此外,在临床和防治实践中作病原检查时,对其准确性和检出率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选择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者掌握技能(尤指识别病原能力)的熟练程度和责任心。因此,在考虑作寄生虫病原诊断检查时应做到:一要提供足够量的标本(如痰液、粪便、穿刺液、活检组织等标本)供检查用,并针对某种寄生虫检查选择最佳方法,如以检查钩虫卵为目的,则应选用饱和盐水漂浮法。二要反复多次检查,除了在实验室应对一个标本多次检查外,对未发现病原的患者,医生还应嘱咐患者隔1日或多日送1次标本。因为,从患者机体排出寄生虫病原的量不是均衡的。三要选择最佳检测时机。根据寄生虫感染时间,明确是否已进入可检查到病原体的最佳时段。因为,在多数寄生虫的感染早期(虫体处于发育中)是不会有病原排出的,如血吸虫感染需要在接触疫水后第40天后才可从粪便查见虫卵。此外,有的寄生虫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现象,如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微丝蚴在外周血出现的时间在晚上10:30至凌晨4:00范围内取血检查才可查见病原体,又如查蛲虫成虫须在夜间,查蛲虫卵需在患者排晨便之前从肛门周围取标本。
2.病理诊断
既是病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又是病理诊断的基本方法。主要取用临床活检病理标本进行检查,诊断主要依据查见到的病原体或由某一病原所引起的典型病理改变。对临床活检标本中病原体形态识别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外科医生对手术中完整虫体或残缺虫体或大体病理标本虫体的认识,如能做出初步的寄生虫种属鉴定,则对临床诊治意义很大,有助于快速决定进一步手术治疗的方法或方案;二是病理科医生对在组织病理学切片中发现的虫体组织,如能做出虫种鉴定,这是为临床提供确诊和治疗的依据。现将人体各部位或途径的标本检查可能查见的寄生虫病原列表如下(见表5-1)。
表5-1 人体各部位或途径的标本检查可能查见的寄生虫病原
续表
续表
3.免疫诊断
依据寄生虫侵入人体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现象,利用免疫学抗原和抗体反应的原理在体外进行抗原或抗体的检测,达到诊断的目的,称为免疫诊断。应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来诊断寄生虫病的最大优势是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和敏感性高的特点,特别是对寄生虫早期、轻度、深部、隐性或单性感染的患者诊断价值更大,故被广泛应用于现场和临床,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可出现因种属间交叉而出现假阳性;因极低感染度或低免疫应答而出现假阴性。故被视为仅作临床辅助诊断的方法。
迄今为止,在临床诊断中应用的免疫诊断标记物,仍然以检查血清中相应抗体为主。检测特异性抗体的类型主要是IgG和IgM,少数有IgE。一般认为特异性IgM抗体水平的升高表明疾病处于感染早期或活动性感染,此对某些原虫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特别的临床意义。如弓形虫感染,特别是对早期妊娠的检查结果为IgM阳性时则可作为终止妊娠的指标。检查特异性IgG抗体的方法最为常见,并被广泛应用于大部分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关于相应抗原的检测,也发展了用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检测相应抗原的方法,用于组织内寄生虫感染所致疾病(如血吸虫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疟疾、弓形虫病、黑热病、包虫病等)的诊断。从理论上来讲,检测特异性循环抗原阳性提示有活虫或活动性感染存在,且有很好的疗效考核价值,但实践中,对绝大多数寄生虫病患者的检测效果不理想,仅对感染早期和急性期的诊断具有优势,而对中、晚期感染者的诊断则很少采用。
免疫诊断检测相应抗体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取决定于对抗原和方法的选择。目前对各种寄生虫病免疫诊断常用抗原及方法见表5-2。通过免疫诊断检测抗原来诊断寄生虫的方法及效果评价见表5-3。
4.基因诊断
采用寄生虫基因组DNA中保守、重复和特异的片段或合成的特定引物,测定样本中是否有相应DNA片断存在。方法有DNA探针杂交法、PCR扩增特异DNA片段法等。基因诊断方法具有敏感度高(如检测疟原虫,最低可检测到0. 0001%的原虫密度)和特异性强的特点,其应用价值不仅可作为病原感染的诊断,而且还可用于病原体种和亚种的分析和鉴定,故在国外发达国家临床医院已被作为常规应用,但在国内则较少用于单个病例的诊断,其原因是该技术操作较复杂,需特殊仪器和昂贵试剂,并易受环境污染影响结果。随着实验条件改善和技术改进,基因诊断必将会进入临床应用,特别是对临床活检病理标本中的病原体鉴定或鉴别诊断时,该技术必将会发挥其优势作用。
表5-2 主要寄生虫病免疫诊断检测抗体的常用抗原及方法
表5-3 免疫诊断检测抗原的常见方法及效果评价
注:其他寄生虫病的免疫诊断方法尚未建立或未获得理想诊断效果
目前,在国外某些国家已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来诊断的寄生虫病主要有:疟疾、棘阿米巴角膜炎、黑热病、弓形虫病、贾第虫病、隐孢子虫病、锥虫病、微孢子虫病、丝虫病、肺吸虫病、曼氏裂头蚴病、囊虫病等。
(舒衡 平 曾庆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