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急症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五节 急性结肠憩室炎

急性结肠憩室炎一般是指因微小结肠憩室并发穿孔所引起的憩室周围炎,并非指憩室本身的炎症。结肠是憩室的好发部位,而且经常多发,被称为结肠憩室病。这种疾病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在西方发达国家本病是一种常见病,但在我国则非常少见,而因此继发出现的腹部急症则更为少见。

【病因与病理】

结肠憩室是后天性的假性憩室,它是由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经肠壁环肌薄弱处膨出至肠壁外结肠旁的肠脂垂和脂肪组织内而形成的。结肠憩室形成与结肠腔内压力升高密切相关:长期摄入低纤维精制饮食导致粪便干结而量少,排便时结肠通过结肠壁异常的分节运动和肌层的过度收缩促进粪便排出,但这会导致结肠腔内高压,进而引起憩室膨出。近年来日本的饮食习惯更接近西方国家,本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明显增高就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结肠憩室形成与自身结构的改变也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环形肌内的胶原纤维变细,结肠壁的伸展性和张力降低,这些变化为憩室的形成提供了病理基础。
结肠憩室一般为多发,在西方国家好发于乙状结肠,约占95%,其次为降结肠。但在亚洲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则多见于右半结肠,而且较多见的是孤立性假性憩室。肠系膜血管分支穿透肠壁环肌处往往是肠壁的薄弱处,这也是憩室膨出的好发部位。结肠憩室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颈部一般较狭窄,黑蓝色。当患者肥胖或肠壁脂肪较多时,小的憩室可因隐藏在脂肪内而不被发现。小的憩室多呈开口宽的球形,而较大的憩室往往呈开口狭窄的梨形,憩室内可有浓缩的粪便。病理检查发现部分憩室患者可表现结肠壁肌层肥厚,但许多患者结肠壁肌层正常,而且部分患者肠壁非但没有增厚,反而表现为结肠壁薄弱松弛,结缔组织异常,这类患者常整个结肠均有憩室。
结肠憩室引流不畅使憩室容易发生感染,继而引起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大约有15%~40%的结肠憩室病患者可出现这些并发症。微小的憩室穿孔可引起结肠壁和结肠周围组织的局限性炎症,较大的穿孔可引起结肠周围脓肿、盆腔脓肿或弥漫性腹膜炎,但后者不常见。大多数结肠周围脓肿经积极治疗后可局限化和吸收,但如炎症进展、脓肿增大则需要手术引流,否则脓肿可自行溃破到邻近器官(小肠、膀胱等)形成内瘘。脓肿也可以溃破到游离腹腔,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但不常见。有些患者感染局限后,后期由于瘢痕组织增生导致肠管狭窄,出现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症状,不易与结肠癌鉴别。

【临床表现】

结肠憩室病在西方国家常见,约有50%的人患有此病,40岁的人仅占10%,而80岁的人65%患此病,患者多数为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或肥胖体型者。90%的患者没有症状,多在行钡剂灌肠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时才发现。10%以下的患者可有轻微症状,应该是结肠痉挛所引起。表现为便秘和反复的左下腹绞痛,排气后缓解,查体时下腹有轻压痛,有时可触及乙状结肠肠管。
结肠憩室病只有在出现感染、穿孔和出血等并发症时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大多患者起病前并无结肠症状。急性发作时出现下腹部绞痛,呈持续性或痉挛性,往往位于左下腹或耻骨上区,并可出现便血、便次增多及肛门排气后疼痛缓解等症状。当乙状结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时,可以有便秘和腹胀等结肠不完全梗阻症状。当炎症邻近膀胱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困难等膀胱刺激征。盲肠憩室炎症与急性阑尾炎表现极为相似,常难以鉴别。查体时左下腹可有明显压痛,伴有反跳痛和肌紧张,常可扪及肿块。患者常有发热和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直肠或阴道指诊或可引起腹痛,憩室周围炎症范围广泛时可扪及腔外边界不清的触痛肿块,在女性患者有时可误诊为妇科炎症。轻症患者数日后即可缓解,但重症患者则可出现腹膜炎的表现。急性结肠憩室炎并发较大的穿孔可引起结肠周围脓肿或盆腔脓肿,憩室穿孔或周围脓肿破溃至游离腹腔,患者则立即出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全腹压痛、反跳痛明显,伴腹肌强直和肠鸣音消失,可迅速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及感染中毒性休克。脓肿也可自行穿破至邻近空腔脏器形成内瘘,可累及输尿管、膀胱、小肠和阴道等。当乙状结肠壁增厚肠腔狭窄时,可引起不完全性结肠梗阻。当小肠黏附在炎性病灶时,也可引起小肠梗阻。
由于本病多见于老年人,而老年人对腹痛的反应能力又较差,因此往往结肠憩室周围炎或憩室周围脓肿已形成多时,但患者仍自觉无明显临床症状。国外研究发现,治疗的延误常导致病情进展,许多患者常在出现腹腔固定性肿块、肠腔狭窄梗阻及结肠与周围脏器形成内瘘的情况下才开始就诊,这一点非常值得重视。

【诊断与鉴别诊断】

急性结肠憩室炎术前诊断困难,但如果以往有钡灌肠等资料提示存在结肠憩室时,则有助于诊断。对于老年人突然出现左下腹或耻骨上区的疼痛,在鉴别诊断时应该考虑到急性结肠憩室炎的可能。如憩室穿孔进入游离腹腔,腹部立位X线片膈下可见游离气体,并可见因肠麻痹而致的液平面或结肠积气。急性结肠憩室炎发作期禁忌钡剂灌肠,但发作过后则可作钡灌以明确病变性质和范围。急性发作一周后或腹部压痛消失后,如为明确诊断,可以谨慎地用水溶性造影剂作低压灌肠。下列异常情况可协助诊断本病:①结肠壁外有一个脓腔或与肠腔相通的窦道;②结肠壁内脓肿造成的充盈缺损和肠腔狭窄;③结肠周围肿块造成外来压迹;④结肠壁内窦道。虽然急性发作期应避免作硬质乙结肠镜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但在发作期过后应尽快检查以了解病变肠管是否存在狭窄及癌肿。B型超声检查对腹腔及盆腔脓肿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与CT比较,其提供的信息有限。高分辨率CT有助于提供病变肠管的位置、肠管壁有无病理性改变、肠壁周围是否有脓肿形成等信息,虽无法定性诊断,但对病情评估很有帮助。对考虑有膀胱或输尿管受累的患者,可考虑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可能发现输尿管受压、梗阻、内瘘或膀胱受压等改变。对怀疑有消化道内瘘的患者,行瘘道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
老年患者出现左下腹痛、腹部肿块及急性结肠梗阻的征象时,应与乙状结肠癌鉴别。急性结肠憩室炎穿孔并发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时,应与结肠癌穿孔相鉴别。当乙状结肠过长伸展至右下腹时,急性结肠憩室炎需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

【治疗】

没有并发症的结肠憩室病对机体并无损害,不需特殊治疗,只要注意调节生活饮食习惯即可,更不宜行结肠切除等手术治疗。对出现急性结肠憩室炎的患者需积极进行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对病情较轻,腹膜炎体征不明显的患者可先给予保守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等措施。镇痛方面可给予阿托品以减弱结肠张力,但禁用吗啡,因其可增加结肠张力,导致穿孔。对保守治疗的患者严密观察24~48小时,如全身和局部情况好转则可继续非手术治疗,否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后腹部的症状体征不缓解,继续出现发热和白细胞增高的患者,及入院时就已出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或腹腔脓肿的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腹腔严重感染的急性结肠憩室炎患者,术中常可见混浊、脓性或粪汁样腹腔渗液。病变大都在乙状结肠,常已形成一个由大网膜、小肠和结肠及其系膜所组成的炎性肿块而找不到穿孔,脓肿可以隐藏在结肠或大网膜下面,当游离肠袢时才发现:脓肿常位于结肠的外侧或内侧,在系膜内或盆腔内。微小的憩室穿孔可以不并发脓肿,当腹腔渗液为粪性时,穿孔常可以看到。
手术的具体方法要根据病变的范围、腹膜炎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年龄和全身情况来决定,手术主要有四种方式选择:
( 1)病变结肠一期切除和对端吻合术:如全身情况允许,局部感染不严重,近端结肠积粪不多,应争取行病变乙状结肠段切除、一期吻合术。为保证吻合口安全,术中可行结肠灌洗,尽量排空近侧结肠内的粪便。但如果肠壁水肿、手术野感染严重、近侧结肠积粪无法排尽或吻合不满意时,可行暂时性横结肠造口术。
( 2)二期手术:如全身或局部条件较差,但病变肠管可以切除,可行病变肠管切除、远端闭锁近端造瘘术( Hartmann术)。待炎症消退、全身情况好转后,再行二期手术作结直肠对端吻合术。
( 3)如患者高龄,全身情况极差,出现急性弥漫性腹膜炎需要手术治疗时,可在处理腹腔感染后,直接提出病变肠管造瘘。待炎症消退后,如全身情况允许再做病变肠段切除及肠吻合术。
( 4)如患者全身情况极差,腹部脓肿局限,可单纯作脓肿局部切开引流术或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术。如全身情况允许,可加作暂时性横结肠造口以转流粪便。

【预后】

急性结肠憩室炎第一次发作后约有1/3患者经非手术疗法可以治愈,但大部分患者将在5年内复发,而第二次发病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比第一次高。因此急性憩室炎经非手术治疗好转后,建议患者择期行病变结肠切除术。尤其对于以下几种情况更为推荐:①复发性憩室炎;②疼痛和压痛持续或扪及肿块;③排尿困难;④病变乙状结肠段已有狭窄;⑤不能排除癌肿;⑥内瘘形成;⑦便血;⑧年龄小于60岁。结肠憩室病虽然多发,但一般只需切除增厚挛缩的病变肠段,不需切除无并发症的结肠,因为这些部位的憩室术后很少产生症状。为保证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彻底性,如果病情允许,推荐在病情稳定后行择期手术治疗。

(张雪峰 张成)